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特点与路径探析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Components, Features and Methods
DOI: 10.12677/VE.2022.111015, PDF, HTML, XML, 下载: 451  浏览: 1,61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金 晶: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College English Morality Cultivation in Course Instruction Moral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Personnel
摘要: 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是当代外语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本文阐释了课程思政的意义,厘清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的途径、关键点,总结了外语课程思政的特点,即:融合性、潜隐性和整体性,意在为推进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实现外语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Abstract: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political elements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idea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Personnel as well as the main task of the current foreign language reform.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components, methods and features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It is conducted consciously and systematically to reach the fus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contents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with a view to offer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 this field.
文章引用:金晶.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特点与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 2022, 11(1): 86-9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1015

1. 引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旨在回答高等教育的三大“灵魂拷问”。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

为在大学英语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称指南)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发展等全方位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

2. 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建立各类课程同向而行的机制,共同促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当前之所以要强调课程思政,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仅仅局限在思政课程之中,与其他类课程无关,形成了思政教育的“两张皮”现象,使立德树人落不到实处 [1]。因此,《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1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一门核心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每个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体现。

3.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指南》指出,“……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

2014年2月1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认真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应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内涵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德”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1) “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以“德”为先先秦的思想家、哲学家们不断探索人死而不朽的实现方式,最后形成的基本共识是“立德、立功、立言”的 “三不朽”人生理想,它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观念 [3]。

2) 管仲的“树人”教育思想。“树人”可追溯到管仲的教育思想之《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3) 老子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思想等。

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的基础上,我们也应提倡“文明互鉴”的理念。世界优秀文化璀璨夺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4]

“思政”所包含的内容集中 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元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体层次)”。西方文明倡导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信用意识、效率、客观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些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的长处与精华。

4. 外语课程思政内涵

外语课程思政是从微观层面具体落实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师推进外语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主战场。文秋芳认为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作用。” [5] 也就是说外语教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执行者,外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价值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应该涵盖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管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贯穿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外语课程思政的方法是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合于各项教学活动、教学任务中,而不是互相脱离的“两层皮”。

外语课程思政既包括共性的思政教育也包括个性的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共性的方面是所有课程承载的功能,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个性的方面主要指外语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具备批判的思维方式,具备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突出中华文化教育,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等等。

5. 如何推进外语课程思政

外语教学因为语言教学的特点,很多视听和文字材料是西方原版输入,所以会伴随英美文化意识渗透 。外语课程思政是对减少西方文化渗透和影响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在外语教学中通过设计相关知识点、课程作业和考试评价等方式推进中西方文化互鉴和交流,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包括中国文化传统、价值体系、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利于融通中外文化,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实现价值观引导。

此外,在外语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讨论、翻译作业和考试等形式针对性地导入中国故事元素,讲好中国故事。譬如“一带一路”、“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与现状,体会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其爱国心和敬业精神。

《指南》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理念也迫切需要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转变理念,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最实际的抓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推进外语课程思政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抓手,外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育人目标,借助优质的网络资源,如TED演讲、BBC、VOA、MOOC、Chinadaily等,精选对接外语课程思政的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推进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并融入外语教学之中。

1)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教师是“主力军”。首先,英语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之风。“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南怀瑾2017) [6] “教育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必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2018)教育部长陈宝生(2018)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上指出,“教师要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必须精通‘五术’: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 [7] “这‘五术’实际上是将教师的育人能力与专业能力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以实现思政无痕、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目标。” [8]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强调将价值引领寓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英语教师需要从教材或其他学习材料中提炼出“思政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语言学习的契合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并通过各种活动设计有机融合在各个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将思政育人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引领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无疑对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课程设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是“主战场”。

《指南》要求一流课程建设须“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家国情怀和融通中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指南》还指出一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是核心内容,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正是为满足落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需要,结合我国大学英语的实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12个元素编制而成。《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将思政内涵的具体理解和践行方式有机融合于一个个具体的语言活动或语言点的学习以及语言能力培养之中。每项单元教学任务体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多重训练目标,在选词、例句、主旨、词汇练习、翻译与写作工作坊等方面有意思地对标单元育人目标,体现价值引领。比如《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第一单元围绕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思政目标具体体现为树立人生奋斗目标(个人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培养社会责任感(意志坚定),能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人生价值引领)。第一单元中 Exploring the Core Value,有意识地呈现“爱国、责任、忠诚”等课程思政元素,提供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导入,提出讨论的问题(Motivation for Study)。听说训练以Seminar on the Core Value 的形式,学生围绕相关话题(Serving the Country)展开讨论。此外,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或是写作练习(A Role Model with Great Morality)都融入了思政元素,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3)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课程内容是“主心骨”。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英语如何隐性地通过教学选材(教学内容)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文化和意识需要借助语言来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从字面来看很有“中国特色”,事实上,“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超文化超时空的道德伦理价值。“我们认为‘德’就是道德,立德树人就是以德育人‘德育’就是以德育人,开展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养德性、育德行、学会做人。立德树人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都追求的目标。” [9]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材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我们也可以选择优秀的外国文化、外国传统相关的题材,比如“白求恩精神”、“南丁格尔精神”和“契约精神”等等,努力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和国际视野,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接班人。

4) 实施外语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有两类: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与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有关,隐性目标与思政育人有关。这两类目标都需要教师根据教材或其他教学输入材料设计成各类教学活动任务来实现。努力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位外语教师的责任、义务和使命。“课程思政不是加法,而是方法。” [9] 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有共同之处,他们的教学内容都是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和思政内容不同,大学英语是隐性地(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地)通过语言教学实现立德树人功能 [9]。

如何避免思政教育和语言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需要教师巧妙地做好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英语基础不同、个人需求不同、大学英语课时不足等现状,在信息技术和学习平台的支持下,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大大弥补了英语教学时空的不足,何时何地都能开展英语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检测、讨论、报告等手段引导学生,督促学生。

6. 小结

外语“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推进外语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教师需要具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功夫,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自觉,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教的目的”向“学的需要”转变。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强调融合性,突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深入挖掘外语课程天然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及养分,充分发挥人文素养涵养人心、培育人格、浸润思想、感召德行的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于知识内容、语言形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能力发展,从而实现外语教育‘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10];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注重潜隐性,教师通过鲜活的生活叙事和不同的话语形式,以语言形式为载体,以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为抓手,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引领教育,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并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实践等核心能力的外语人才。积极推进外语思政教育,通过价值引领,能力导向,任务驱动,将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德育渗透、思想浸润相统一,实现外语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代大学外语教育必须完成的时代课题。

基金项目

本文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线开放课程项目《“3 + 2”中高职基础英语》(项目编号A8850.01.19.075)的经费资助成果。

NOTES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版)。

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参考文献

[1] 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46.
[2] 刘正光, 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 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 外国语, 2020(9): 22.
[3] 刘娜, 杨士泰. 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 教育评论, 2014(5): 141-143.
[4]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_3.htm, 2014-03-28.
[5]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8.
[6] 南怀瑾. 孟子与离娄[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2).
[8] 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召开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9/t20180903_347103.html, 2018-09-03.
[9] 蔡基刚. 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 外语研究, 2021, 38(3): 53-55.
[10] 张敬源, 王娜.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