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淡豆豉寒热药性及功效应用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old-Heat Properties and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DOI: 10.12677/PI.2022.111006, PDF, HTML, XML, 下载: 395  浏览: 8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马晶鑫, 郭金洲, 陈海宁, 谢 珂, 全德森, 杜京晏, 田维毅, 蔡 琨*: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淡豆豉药性功效主治Sojae Semen Praeparatum Resistance 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摘要: 为理清淡豆豉的寒热药性及功效,采用查阅现代文献、历代本草及方书为研究方法,探究淡豆豉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纳总结其药性、功效和主治应用等。淡豆豉始载于《名医别录》,汉代开始区分咸、淡用药,明代《本草蒙筌》确立淡豉入药。历代炮制、原料、辅料和续炮制方法改变了淡豆豉药性及功效。历代医家皆认为豉味苦气寒、无毒,明代部分医家开始认识豉有寒热之别。淡豆豉主入肺、胃经,还可入心、小肠、三焦、膀胱和肾经,并经火蒸窨其有升降之性。查阅现代文献和历代医家总结并补充淡豆豉功效和主治应用,以对功效主治方面的深入研究来突破现代对淡豆豉认识的局限性,为淡豆豉能更好地合理运用于临床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ld and hot medicinal properties and efficacy of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were explored by consulting modern literature, ancient herbs and prescriptions, and its medicinal properties, 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were summarized.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was first recorded in the “Famous Medical Records”. In the Han Dynasty, it began to distinguish salty and light drugs. In the Ming Dynasty, “Bencao Mengquan” established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as a medicine. Past dynasties’ processing, raw materials, excipients and continuous processing methods have changed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and efficacy of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Physicians in the past dynasties all believed that Chi was bitter, cold and nontoxic. Some doctors in the Ming Dynasty began to recognize that Chi had a dif-ference between cold and hot.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mainly goes into the lung, stomach, but also into the heart, small intestine, triple energizer, bladder and kidney, and by steaming scented its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Modern literature and previous physicians were consulted to summarize and supplement the 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of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so a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by indepth study of 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better rational use of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further indepth study.
文章引用:马晶鑫, 郭金洲, 陈海宁, 谢珂, 全德森, 杜京晏, 田维毅, 蔡琨. 中药淡豆豉寒热药性及功效应用的研究进展[J]. 药物资讯, 2022, 11(1): 46-52. https://doi.org/10.12677/PI.2022.111006

1. 引言

淡豆豉(Semen Sojae Praeparayum)是以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MerrL.))成熟的种子,经微生物发酵制备而成的传统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其药用及食用价值极高。现在中医药著作 [1] [2] 多数认为淡豆豉属于辛凉解表药,而古代方书载其功效和主治众多,《本草图经》 [3] 记载:“古今方书,用豉治病最多”,但现代并未充分重视淡豆豉的临床应用价值。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淡豆豉性味功用有着不同的看法 [4] [5] [6]。为了理清淡豆豉的性味、功效及主治,端本正源,笔者系统地梳理了历代本草书籍及方书,从药性、功效及主治应用进行总结归纳。

2. 药性

2.1. 寒热药性

从历代医家记载来看,明代以前淡豆豉入药,其气以寒为主,《名医别录》 [7] 记载豉“寒,无毒”,《汤液本草》 [8] 记载豉“气寒,阴也,无毒”,《本草纲目》 [9] 记载豉“寒”,孙思邈认为豉“寒”,李杲认为“阴中之阴也”;明代以后其气有寒热之争议,《炮炙大法》中记载 [10] 黑豆“作豉则温”。《古今医统大全》 [11] 及《医宗粹言》 [12] 记载豉以温性辅料发酵,其气温,而清代汪昂《本草备要》 [13] 认为“作豉冷”,其气寒。然其争议原因为何?笔者整理发现明代前后发酵辅料寒温不同,致淡豆豉其气有寒热之别。

淡豆豉味苦则无争议,唐代甄权所著《药性论》 [14] 认为豉“苦甘”,《本草纲目》 [15] 记载思邈认为豉“苦、甘、寒,涩”,《本草述钩元》 [16] 载豉“味咸入肾”,明代《本草汇言》 [17] 载:“淡豆豉味苦、酸。”故豉以味苦为主,部分医家认为其味苦外有甘、咸、酸、涩味。

2.2. 归经

金元时期药物归经兴起,明代出现关于淡豆豉归经的阐述。《雷公炮制药性解》 [18] 载豉“入肺经”,《本草经解》 [19] 记载豉“入膀胱经、小肠经……入心经、三焦经”,《本草求真》 [20] 记载豉“专入心、肺”,《要药分剂》 [21] 载豉“入肺经,入胃经”,并对豉归经解释豉入肺经,豉味苦以泄肺气之上逆。《得配本草》 [22] 载豉“入手太阴经”,《本草述钩元》载豉“味咸入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3] 载淡豆豉归“肺、胃经”。由于历代医家对药物的观察、认识存在差异,出现归经方法有所不同,记载不统一。虽然归经方法与脏腑经络学说密不可分,但我们要看到其所具有的科学性及不足之处,如徐灵胎 [24] 所认为不重视经络理论,药物功用虽同,用之即错,自无捷效;而执泥经络理论,不虑药之性味功用等,反而能招致祸端。故主流观点认为淡豆豉归肺、胃经,除此淡豆豉还入心、小肠、膀胱、三焦和肾经以作用药参考。

2.3.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与气味及炮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李东垣 [25] 认为“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附录中记载了豉的用药法象,“气寒,味苦”属于“寒”有“沉、藏”之性,但是黄宫绣认为豉味苦降有下行之性,没有升引性,但经火蒸罯则其气馨香而浮,故能升散。《要药分剂》认为豉“阴中之阴也”,其性能升能降。

综上,历代关于淡豆豉四气的描述相对统一,明代以前以“寒”为主,明代以后有“作豉则温”与豉“寒”之争议,这与发酵辅料的寒温之性有关,五味以“苦”为主,部分医家认为其有甘、咸、酸、涩味,豉无毒为医家的共识。由于医家对豉存在认识差异,其归经主入肺、胃经,还入心、小肠、膀胱、三焦和肾经以作用药参考。豉之升降浮沉,其“经火蒸窨”气馨升散,故能升能降。

3. 功效及主治应用

3.1. 功效

淡豆豉载于《名医别录》:“豉,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其味苦气寒有清热之功。《本经疏证》详细解释《名医别录》之功效,豉能散郁遏之阴而通阳,调和阴阳,可治阴拒阳之“虚劳喘吸”以及“阴不含阳”之“两脚俱疼而冷”。《吴普本草》 [15] 提出“益人气”之功。《日华子本草》 [26] 增加“骨蒸,并治犬咬”,有止汗、解毒之功。《证类本草》载“主风毒,脚膝挛急,骨节痛”,推测豉可通关节止痛。《备急千金要方》 [27] 载豉“治被殴击损伤聚血”,推测其有活血祛瘀之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记载“去心中懊憹”,豉化阴气而上奉于心,以达除烦清热之功。《本草品汇精要》 [28] 记载豉可以“安胎”;及“发汗除烦热,得醯良”,醋可增强其疗效。《本草从新》有“调中下气”之功。豉经“气蒸日曝”,能变沉伏为轻扬,豉有宣郁去浊之功。综上,豉有发汗解表去邪,除烦清热,通关节止痛,活血祛瘀,调和阴阳,止汗,益人气,调中下气及安胎之功。

3.2. 主治应用

历代医家认为一切外感热病属于伤寒,还包括瘟疫及天行时病等病。豉有解表之功,故在外感类疾病运用较多。《儒门事亲》记载秋之疟疾及痢疾隶属伤寒。由此疟疾与痢疾也可隶属伤寒,豉通过其配伍发挥解表祛邪解毒之功,达到治疗目的。

在心系病证中,淡豆豉及其配伍主治胸痹阳虚证、心悸、心腹俱胀痛及烦满等疾病。胸痹多因胸阳微而不运,阴乘阳位,久则心脉痹阻。豉性宣达,善开闭塞,引浊阴之气从阴而泄,豉味苦,入心肺经,与酒相伍,通其血脉。《肘后备急方》 [29] 取栀子与豉即栀子豉汤治“治卒心腹烦满”,阴逆不能上济于胸,致上热盛,不受阴滋而出现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表现为烦躁,以栀子泄热下行,豉散阴上逆于心,上热得清,阴位以复,阴与阳合,自当痊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30] 含淡豆豉的复方对胁背胸支满及心中悸动有一定的作用。豉在心系疾病发挥的作用是对功效主治的重要补充。

在脾胃肝胆病方面,疟疾和痢疾的共同的病因是湿邪,豉经“气蒸日曝”,能变沉伏为轻扬,豉有宣郁去浊之功。豉与青蒿同用,清肠化湿解毒,为痢疾的治疗提供思路。经火蒸罯则其气馨香而浮,故能升散湿邪,与常用的截疟药常山,加桃仁驱邪截疟。

在气血津液和肾系疾病方面,消渴常由津液输布障碍,阴津亏虚,阴虚则阳相对偏亢,导致以阴液不足为本,阳亢为标,且互为因果,加重病情的发展。豉,气寒,味苦”属于“寒”有“沉、藏”之性,《要药分剂》认为豉“阴中之阴也”,但经火蒸罯则其气馨香而浮,故能升散,因此豉能启肾中阴精经脾肺调整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在气血津液及肾系疾病达到治疗目的。

豉不但在治疗伤寒病发挥重要作用,在心系、脾胃肝胆、津液代谢及肾系疾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按病证分类总结淡豆豉的配伍应用,见表1,为其合理使用进一步奠定基础。

Table 1. Compatibility and indications of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in past dynasties

表1. 历代淡豆豉配伍及主治应用

4. 现代应用

4.1. 淡豆豉在糖尿病方面的应用

淡豆豉提取物有一定的调控的作用,并且能够修复受损的胰岛B细胞。研究发现淡豆豉提取物其中正丁醇提取物效果对降糖作用更加显著,同时发现其对脂质代谢有调控作用。同时进一步实验发现 [31] 其提取物可调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糖及血压的平衡。现代研究表明 [32] 淡豆豉对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能修复损伤的胰岛B细胞,并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4.2. 淡豆豉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

淡豆豉提取物对心血管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成分淡豆豉异黄酮可改善氧化应激从而达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33]。研究发现 [34] 淡豆豉通过降低大鼠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初期的血管损伤。牛丽颖 [35] 通过实验发现淡豆豉异黄酮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I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值,并进一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研究发现淡豆豉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完成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36]。

4.3. 淡豆豉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应用

淡豆豉有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37]。牛丽颖 [38] 通过对骨形态计量学来评估淡豆豉提取物改善骨细微结构,进而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研究表明 [39],淡豆豉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具有抗炎活性的破骨细胞生成来减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同时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功能性食品成分奠定了基础。

4.4. 淡豆豉在防治癌症肿瘤方面的应用

淡豆豉对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 [40] [41] 淡豆豉异黄酮可能通过影响ERα、ERβ、AKT和ERK1/2雌激素通路的相关蛋白,减缓雌二醇对MCF-7细胞的促生长作用。研究发现 [42] 淡豆豉提取物通过调节MCF-7细胞的ROS状态进而干预肿瘤的发展。

5. 总结展望

淡豆豉药食两用历史悠久,药食两用始于汉代,并对豉之“咸淡”作出区分。其药名变化至明清渐趋统一为淡豆豉。豉作药用对发酵原料要求高,以黑豆并紧小者为原料,炮制工艺与辅料不同影响豉之寒热,续炮制工艺不同则豉之作用不一。豉之药味以苦为主,无毒,部分医家认为其有甘、咸、酸、涩味;历代医家对豉之归经认识颇有不同,对其归纳主流认为豉归肺、胃经,除此也可入心、小肠、膀胱、三焦及肾经以作参考;豉经火蒸窨,其性则能升能降。豉有发汗解表去邪,除烦清热,通关节止痛,解毒,活血祛瘀,调和阴阳,止汗,益人气,调中下气及安胎之功。

现在多数医家认为淡豆豉为解表药,限制了淡豆豉的开发与临床应用,综合分析历代本草及方书,笔者认为应从豉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指导临床用药,以对功效主治方面的深入研究来拓宽临床运用的范围,突破现代对淡豆豉认识的局限性。现代中医药研究发现淡豆豉在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血糖方面有显著作用,本次考证为中医药淡豆豉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论支持与思路,已有的现代研究成果又印证了传统中医理论关于淡豆豉认识的正确性,并可作为对传统认识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淡豆豉使其能更好地合理运用于临床提供多方位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类雌激素保护作用研究项目(81660733);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度科研创新和探索专项“民族医药传统工艺发酵淡豆豉抗AS分子机制研究”(2019YFC171250301);贵州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项目(黔发改[2020] 896号);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项目(黔教合KY字[2015] 337);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教合KY字[2013] 196号)。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主编. 中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88.
[2] 骆和生, 李衍文. 实用中药[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7: 25.
[3] 宋•苏颂撰. 尚志钧校注. 本草图经[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599-600.
[4] 张景, 冯亭亭, 张明柱. UPLC同时测定淡豆豉中6种异黄酮的含量[J]. 中药材, 2016, 39(11): 2563-2565.
[5] 徐尔雅. 淡豆豉的原料应使用黑大豆[J]. 中药材, 1994, 17(4): 44-46.
[6] 刘秀玉, 王利丽, 杨灏, 等. 大豆加工品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质量评价[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2): 341-345.
[7] 梁•陶弘景集. 尚志钧辑校. 名医别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205.
[8] 元•王好古撰. 崔扫麈, 尤荣辑点校. 汤液本草[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170.
[9]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上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945.
[10] 明•缪希雍撰. 炮炙大法[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12.
[11] 明•徐春甫. 崔仲平, 王耀廷主校. 古今医统大全(下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1303.
[12] 罗周彦. 医宗粹言第14卷下[M].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2: 572.
[13] 清•汪昂辑. 陈赞育点校. 本草备要[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58.
[14] 唐•甄权著. 药性论[M]. 芜湖: 皖南医学院科研科, 1983: 67.
[15] 清魏•吴普著. 吴普本草[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84.
[16] 清•杨时泰辑. 本草述钩元37卷[M]. 新疆: 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8: 388.
[17] 清•倪朱谟撰. 郑金生, 甄雪燕, 杨梅香校点. 本草汇言[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 540.
[18] 明•李中梓编辑. 钱允治订正, 金芷君校注. 雷公炮制药性解[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31.
[19] 清•姚球撰. 卞雅莉校注. 本草经解要[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35-136.
[20] 清•黄宫绣纂. 本草求真[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97.
[21] 清•沈金鳌编著. 要药分剂10卷[M]. 上海: 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8: 41-42.
[22] 严西亭, 施澹宁, 洪缉菴同纂. 得配本草[M]. 新疆: 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8: 12.
[23]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328.
[24] 徐大椿著. 徐大椿洄溪医案(附医学源流论) [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70.
[25] 元•朱丹溪等著. 金元四大医家医学全书[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62+229+649.
[26] 日华子著. 日华子本草[M]. 芜湖: 皖南医学院科研处, 1983: 123.
[27] 高文柱, 沈澍农校注.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49+206+255+296+402+456+471.
[28] 明•刘文泰等纂. 本草品汇精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833-834.
[29] 汪剑整理. 实用千家妙方系列丛书 肘后备急方[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 17+18+27+43+59+71.
[30] 王雪苔编著.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41-43.
[31] 牛丽颖, 常淑凤, 刘姣, 等 淡豆豉正丁醇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糖耐量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6): 1398-1399.
[32] 贺宝灵, 郭瑞华. 染料木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11): 21-23.
[33] 孙红梅, 罗蓉, 陈瑞仪. 四季豆和淡豆豉提取物降血糖动物实验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 22(2): 72-75.
[34] 白霞, 牛丽颖, 刘姣, 等 淡豆豉防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损伤的机制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1): 170-171.
[35] 任艳青, 李清, 刘姣, 等 淡豆豉异黄酮对AngⅡ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1, 27(3): 44-46.
[36] 郭金洲, 杨翠萍, 徐彬人, 等. 淡豆豉异黄酮通过上调Nrf2/HO-1发挥对EA.hy926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39(6): 93-97+267.
[37] 冯薇, 孙佳明, 牛丽颖纳豆芽孢杆菌发酵淡豆豉促成骨细胞增殖的谱效关系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 2018, 53(16): 1347-1351.
[38] 冯薇, 王鑫国, 牛丽颖, 等. 淡豆豉化学成分及其体外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6, 51(3): 203-206.
[39] Xie, C.L., Park, K.H. and Lee, D.H. (2021) Isoflavone-Enriched Soybean Leaves Attenuate Ovariectomy-Induced Osteoporosis in Rats by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101, 1499-1506. https://doi.org/10.1002/jsfa.10763
[40] 徐彬人, 蔡琨, 许丽婷, 等. 淡豆豉异黄酮在雌激素诱导的MCF-7细胞增殖过程中调控作用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20, 31(10): 2358-2360.
[41] 徐彬人, 黄林艳, 杨翠萍, 等. 淡豆豉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及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J].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2(3): 91-94+103.
[42] 刘力豪, 蔡琨, 王晓敏. 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影响[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7):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