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相关研究预测表明,到2050全球将有50亿人陷入近视困扰 [1],其次近视在我国愈发年轻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 [2],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近视发生与发展的防控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国家卫健委办公厅2020年印发了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区县名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接着指出中小学生近视健康问题突出,要全面加强全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网络、数据的收集与信息化建设,要求组建相关专家队伍,科学指导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最新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的体育干预;另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里提到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眼屈光变化最快的阶段,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导科学规范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技术能力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点工作,上述系列文件将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本文根据十年间国内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国内学者对青少年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意在找出目前研究上的局限,为之后防控措施的探索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2011年至2021年发表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包括:以“近视”为主题的文献2199篇,再对文献进行两轮筛查:第1轮以“青少年”为主题得出文献295篇;第2轮以题目和摘要进行筛查,最终纳入包含青少年近视的文章有19篇符合要求,纳入本研究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现状趋势分析
如图1,从2011至2021年国内相关核心期刊发表趋势来看,2013年发表量是2011年的2倍,2013年至2017年态势趋于平稳,而2018年的发表量突增至54篇,是2017年发表量的3倍。2019和2020年发表量维持在40篇以上,到2021年有了明显的增幅,这可能与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有关,还可能与2019年年底疫情的发生与2020年疫情得到控制有关。从总体趋势来看,2011至2021年核心期刊发表量是上升趋势,尤其在2017年之后急剧增加,说明青少年近视问题得到广泛关注。

Figure 1. 2011~2021 trend chart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domestic journals on “teen myopia”
图1. 2011~2021年国内关于“青少年近视”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趋势图
3.2. 研究的基本特征
19篇文献中,从发表的年代来看,2项为2021年,7项为2020年,3项为2019年,3项为2018年,3项为2014年,1项为2013年(见表1)。

Table 1.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表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3.3. 青少年近视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3.3.1. 遗传因素
近视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是眼球发育完全以后,因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因素不占重要比例。在病理性近视中,遗传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3]。有医学研究表明,病理性近视眼底常有Fuchs斑、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部漆裂纹、黄斑出血及视网膜劈裂等改变 [3];性别上,青春期晚期,女孩近视的可能性是男孩的2倍,这可能与眼球的生理结构差异有关 [3],另外父母双方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率比父母一方近视及均不近视的青少年高 [4]。在高度近视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可能性较高,近视具有遗传倾向已被公认,但对单纯性近视的遗传倾向并不是很明显,环境因素在单纯性近视的影响因素中起重要作用。
3.3.2. 环境因素
环境在青少年成长发育过程中对眼球的影响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纳入的参考文献,将环境因素分为社会环境因素、教育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城镇户籍青少年的近视率高于农村户籍的青少年 [5],而在城镇户籍中,住在郊区的同龄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的可能性比住在市中心的低,表示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物质环境的差异都可以对近视的发生产生影响 [6]。有研究表明,社会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也是导致青少年近视出现高发的原因之一 [7]。其次本研究认为社会的发展速度对人才的输出水平提高了要求,对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压力也是致使近视产生的原因之一。
2) 教育环境因素
学生群体中,由于作息时间安排上有所不同,寄宿学生近视患病率低于非寄宿学生 [8],另外青少年平均做作业时间是影响青少年近视的独立因素 [9],长时间处于阅读状态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近视,但也有学者认为学习时间、教育水平只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附加原因 [6]。文献表明,教室的光照环境对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也有重要影响,如果长期处于水平较低的照明环境,也可能造成青少年的近视 [1]。
3) 家庭环境因素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近视的影响上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家庭经济水平上,青少年家庭困难的近视率低于家庭经济一般,低于家庭经济富裕 [10]。也有学者认为是独生子女的、在社会中家庭阶层地位越高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的可能性越高 [7]。本研究认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家庭资源的分配以及对青少年的监管程度是影响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原因。
4)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的好坏水平与青少年近视密切相关。比如高海拔的缺氧环境、低气压环境、强风沙环境、强辐射环境、气温变化剧烈频繁变化等自然因素对近视患病率有相关影响,其中高海拔环境对眼部各方面有显著性影响 [11]。因为中国地域辽阔,青少年近视分布具有空间特征,居住环境好、视野开阔的地域有利于视力的发展,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近视呈聚集状态 [12]。
3.3.3. 行为模式因素
青少年在发育学习过程中的动作行为习惯与近视患病率密切相关。根据文献,将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分为近距离用眼、户外运动以及睡眠因素进行综述。另外,不良姿态会影响青少年用眼的状态,例如青少年长期处于不良坐姿会影响青少年的用眼距离,会导致视距的长期定型,致使睫状肌调节功能失调,恶化视力。
1) 近距离用眼
长时间近距离地用眼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影响因素。近距离用眼会导致短暂性近视的发生,而短暂性近视又与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8]。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用眼过程中,看电视在近视的发生上是负相关关系,这与看电视是中远距离有关 [5] [13] [14] [15]。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促进青少年近视的高发,其中近距离用眼的持续时间会影响睫状肌的调节 [16],可能是导致青少年近视重要原因。
2) 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促进青少年睫状肌的调节,有较多户外活动的青少年更不容易发生近视,户外活动时间的不充足与青少年发生与发展近视有着密切关系 [2] [17] [18]。本研究根据纳入文献发现,对户外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上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患有近视的青少年与正常视力的青少年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上并无差异,而有的认为增加青少年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是保护青少年视力的因素 [2],另外增加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能有效地遏制近视的发生以及延缓近视的发展程度 [6] [13]。本研究认为,在环境影响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是预防青少年近视发生和延缓近视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3) 睡眠
睡眠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理需求,充足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是影响青少年屈光发育的重要因素。有文献表示 [10],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时间越充足,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越小,保证青少年时间充足而高质量的夜间睡眠,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近视的高发。
3.3.4. 其他因素
心理因素
在纳入文献中,有研究表明 [19],长期的心理压力会恶化视力的发展,在青少年发育过程中,心理问题与近视的关系上,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长期的心理压力致使内环境与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从而引起眼部环境失调,导致视力恶化;视力的恶化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最后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幸福感的降低。
3.4. 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分析
3.4.1. 政策干预
我国在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政策”,造成学生竞争压力增大,导致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多,而减少了户外活动时间,促进了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20],另外国家推行的眼保健操政策能有效地阻止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20]。2018年印发的《综合防控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家庭、学校、学生、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提出了防控青少年近视的要求。相关政策的支持使青少年的视力得到有效地监测,在预防青少年近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4.2. 医学干预
根据纳入的文献,在防控青少年近视的措施上可分为光学矫正和药物干预,本研究根据文献将光学矫正定义为利用光学原理使屈光角度恢复正常,例如光学眼镜和矫正近视的各种手术,但这种方法不能完全阻止眼轴的变长,但能延缓 [21]。药物干预是利用阿托品、挫仑西平等药品影响视释放网膜递质和眼轴的增长。
3.4.3. 运动干预
从身体的结构和功能看,近视的发生是是因为用眼不当造成睫状肌紧张和功能失调,无法发挥调节功能 [20],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的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3] [22],就目前来看,户外活动时间是影响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的主要因素 [2],利用远近交替的体育运动锻炼聚散能力和睫状肌的调节能力,可以有效地改善睫状肌的功能 [23] [24] [25] [26],从而防控青少年近视的发生。
根据纳入文献来看,每天增加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青少年患假性近视的风险 [2]。另外有实验表明青少年运动的总量与近视呈负相关关系 [27],该研究认为参加体育运动较多的青少年近视更不容易发生。有研究认为缓解青少年视觉疲劳的最佳方法是运动,也是维持良好视力和矫正不良视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28]。王思佳等在干预实验中发现干预组裸眼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得出体育运动可明显改善青少年视力的结论。
4. 结论与建议
4.1. 目前研究发现
根据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我国学者对青少年近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青少年近视发生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还对青少年近视的防控进行了探索,其中在医学防控上比较集中,研究较多的是光学矫正、手术干预以及药物干预,前两种方法对于矫正青少年眼球屈光角度有良好效果,但无法改变眼轴的增长,而药物干预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阻断或延缓眼轴的增长(陈炜江等,2014),但对青少年近视的预防的医学措施还有待探索。
运动干预还在探索之中,主要在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方面(李良等,2019),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较为明确的运动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青少年近视的发生进行有效地防控 [2]。长期的近距离用眼以及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缺乏是引起青少年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在19研究里有12项表示户外活动时间是影响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何鲜贵等,2021),但是增加青少年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能明显改善已经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水平 [2]。另外,研究证据表示,经常采用远近交替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在预防青少年近视发生上有一定程度的效果,能一定地改善已经近视的青少年的视力水平。运动干预方法的探索仍是今后探索的方向。
4.2. 思考与建议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疫情的影响,青少年线上学习时间的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减少,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不断加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推进青少年的“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体育干预,因此,对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刻不容缓,结合本研究对纳入文献的综述情况,对我国青少年近视的防控着重提出关于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对于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促进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为青少年打造一个自愿参加体育锻炼并且能够长期坚持的氛围,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是对卫生医疗机构,应该建立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加大健康用眼的宣讲力度,确定有效良好的视力筛查方案。
三是学校应该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以调节学生睫状肌的功能,向学生宣讲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近视的防控作用,引导学生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走出“体育无用”的误区。学校应该定期为学生做心理疏导,释放学生心理压力,避免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
四是家庭环境方面,家长需要以自身为例,以身作则,带动孩子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和户外运动,提高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影响孩子用眼距离的不良行为,带领孩子经常参加“远近交替”的球类运动。
五是对青少年,青少年应该注意会引起近视的各种不良姿态,控制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及时远眺或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以调节睫状肌功能,提高不良行为引发近视的重视程度。
六是对研究学者,增加对青少年近视干预措施的研究与探索,寻找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运动干预措施的探索还处于匮乏状态。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