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研究
Research on Enhancing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2.111017, PDF, HTML, XML, 下载: 312  浏览: 91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倩, 何 敏: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职业使命感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摘要: 新时代赋予了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是落实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诸多现实因素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的生成和增强。通过对现实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三个有效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的途径:1) 通过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厚植内在认同根基;2) 营造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增强的外部环境;3) 夯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增强的现实基础。
Abstract: The new era has giv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the youth. Compared with other teachers, the profession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has its unique connot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ut the gener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their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is restricted by many realistic facto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constraints, there are three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1)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of belief through true learning, true understanding, and true belief in Marxism; 2) To optimiz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to enhance the confidence to be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 3) To consolid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 realistic basi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文章引用:张倩, 何敏. 新时代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研究[J]. 职业教育, 2022, 11(1): 99-104.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1017

1. 引言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为思政课作出了清晰定位,同时会议上也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为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主体赋予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

2.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内涵

2.1. 新时代与思政课教师使命

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作出了权威的定义:“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是有任务和使命的,这个是由人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1]。因此,了解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就必须了解中国在新的历史方位的现实国情。当今中国的现实国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完成、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等。同时走过百年辉煌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承担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使命。这都决定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教育使命而且要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教育。

2.2.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的精准内涵

职业使命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的成果并不丰富,且对职业使命感的研究中职业领域的分布比较分散,针对教师职业使命感的研究在CNKI检索关键词,从2012年有相关研究文献成果以来,共计有21篇关于教师职业使命感研究的论文成果,其中关于思政教师职业使命感的直接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

2.2.1. 职业使命感

在各种研究成果中,不同学者提出职业使命感的维度构成虽各不相同,但是当前对职业使命感的内涵也有一些共识,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能源自内心的真实自我或信仰,也可能源于外在客观的社会需求;二是一种强烈的目标感和意义感,并且与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紧密相连;三是包含了一种帮助他人、服务公共利益甚至是整个社会福祉的意愿 [2]。

2.2.2. 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精准内涵

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建立在由思政课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自身职业特殊使命的认知基础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这样表述教师使命:“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思政课由于其性质、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使命感既有作为教师的普遍共同使命感,也有其使命感的独特内涵 [3],从整体来说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应有以下具体精准的内涵:1) 明确的对思政课、思政教育使命的认知 [4];2) 坚定的政治信仰信念作为基础 [5];3) 工作中强烈的立德树人强烈的育人使命感;4) 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决心和意志。

3. 新时代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的现实必要性

3.1.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高职院校1466所,高职所占比例为53%,高职院校占据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从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看,高职院校相比本科,学生理论基础较弱、思维视野较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使其在办学理念、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区别,存在重技术技能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用主义倾向,弱化了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和育人动力。

3.2. 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

随着严格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号)“师生比”1:350硬性指标工作的推进 [6],一些高职院校在落实政策的时候,招聘了部分专业不直接对口的思政课教师,如历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专业,同时存在校内行政岗转岗思政课教师的现象。在短时间内补上缺口,思政课教师数量上和队伍的整体扩容上完成了指标,但是接下来将面临着教师队伍的“质”的提升问题 [3]。“质”的提升前提起点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师角色、职业使命感的认同和增强问题。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对于从事多年工作的或新进思政课教师都具有增强工作积极性,增加工作投入度,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4. 新时代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使命感现实制约因素

4.1. 低现实认同感消解职业使命感

韩喜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会激发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产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强烈自豪感和自信心,唤醒对自己所承担的使命的一种直觉” [7]。一些高职院校仍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将无法产生即时显性效果的思政课视作专业课程之点缀,思政教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政策缺乏,经费落实不够到位,师资引进及培养不够积极;思政课教师在项目申报、团队组建、培训进修等诸多方面均难以与专业课教师竞争,极易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个别高职院校至今尚未按要求独立设置思政课教研组织二级机构,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 [8]。而以上谈及的诸多问题产生的低现实认同感消解了职业使命感。

4.2. 教学评价体系“一刀切”,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思政课教学多饱有“情感”、“价值”、“信仰”等要素,效果体现为“润物细无声”,其效果的产生具有长期性及隐性,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知识性、实操性教学具有极大不同,因此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对其特殊性有充分考虑。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考虑上述差异,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每学期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评价时,设置同样的评价标准,因此就很难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动的投入与效果,且因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师资原因,很难做到小班授课,多为中大班授课规模人数甚至是专业课授课班级的数倍,教师在学期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建立的链接互动较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能完全客观反映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获得感有影响,部分负面评价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4.3. 考评和激励保障落实不到位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中,单位人事部门制定的职称评定文件中,采用的是统一标准,科研论文成果、专利发明、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成果获奖、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等都作为考评依据,对师德师风和工作实绩考核重视不够,未单列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专业课教师,取得以上成果的机会和平台较思政课教师更多,因此也更容易获得以上成果,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效果无法通过这样的量化方式来去评定,因此职称评审时思政课教师相对处于劣势。

此外,经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高职院校在实施思政课教师岗位专项津贴方面存在着不能及时和按标准落实的情况。津贴落实标准高职院校较之于本科院校要低,民办高职院校较之于公办院校落实标准要低,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未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整体来说在物质和事业发展激励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偏弱,内动力和创新力的激发不足,影响着思政课教师在现实中对自己职业使命感的认同。

5. 新时代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感路径研究

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必须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对标看齐中央、教育部决策部署,根据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统筹推进、精准施策,明确重点、细化落实。使命感的增强可以通过内在信仰的厚植、营造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增强的外部环境、使命感增强的现实基础改善三种路径推进。

5.1. 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厚植内在认同根基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感生成到增强遵循着从使命认同–使命内化–使命感意识萌发–使命感增强的发展路径,使命认同的逻辑起点必定是思政课教师内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9]。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是工具性的知识传播者,是无法认同并内化“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使命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客体,只有通过真学才能使信仰客体进入信仰主体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内心,使信仰主体从自在意识转变为自为意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部门师资条件相对普通高等教育类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教学工作量较为繁重、且整体来说科研氛围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类院校浓、培训学习交流平台相对有限,在真学方面客观条件有一定限制。解决思政课教师真学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需要建立思政课教师主动学习机制,为思政课教师创造真学的氛围和条件。通过加强学习交流和培训解决真学过程中的困惑与不解,使思政课教师悟透、悟懂、悟通马克思主义,达到真懂的目的。思政教师作为主体,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客体之后,真信就是一种主体与理论客体相统一之后的必然结果。只有真信才能生发出更强的使命动力,增强职业使命感,并将这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转化到思政课教学的工作当中,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认知升华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的高度。

5.2. 营造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增强的外部环境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决定,并受外因影响,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增强要受外在社会环境影响。十八大以来党对思政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教育部2018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2019年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方案,2021年12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 [10]。各项政策的落实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陆续创建和发展,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与认同感整体得到显著提升,这在无形中也为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增强提供了一种外部动力。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改善、但仍有一些外在环境制约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职业发展平台较低、社会影响力较弱的状况,且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及政策落实滞后于普通高等院校。知名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总体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本科类高于高职类,公办高职类院校高于民办高职类院校,存在着不均衡的一种状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加强政策制定和相关配套举措落实,切实激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使他们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职业,葆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有动力、育人有目标和使命。

5.3. 夯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感增强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11] 思政课教师使命感的增强在现实获得感不断产生的过程中才会越来越坚定。高职院校要转变理念,真正认识到思政课及其教师队伍特殊性和重要性,进行整体科学规划,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师资建设、制度设计、政策等方面切实解决落实和解决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让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完善的保障,夯实思政课教师获得感产生的现实基础。

5.3.1. 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

要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思政课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使评聘及考评方案契合本校实际,将多元化主体纳入到评价体制中来,使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还要包括同行教师、任课班级辅导员和教学督导部门等;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将教师师德师风和育人效果作为考核重要标准,建立起促进高职高校思政课教师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以机制来促进教师发展成长。

5.3.2. 切实落实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评单列政策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审政策方面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评单列,而是与其他一视同仁,这种表面上的公平隐藏着巨大的不平等。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模庞大,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期刊数量不多,教师发文难度较高。另外和其他专业教师评审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标准,科研论文成果、专利发明、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成果获奖、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等都作为考评依据,未单列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条件,思政课教师在这些完成这些标准时处于相对劣势。

5.3.3. 要健全激励机制,调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积极性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支持力度,在各级各类优秀教师表彰、教学比赛、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思政课名师骨干教师评选等活动中中单列高职院校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名额。二是切实落实思政教师岗位专项津贴,保障与其他类别高校相比,落实不走样不打折扣。三是重视精神激励,并给予思政课教师充分的尊重,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基金项目

2020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编号:SZQ2021024)。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329.
[2] 李雪杰. 职业使命感的研究述评及新时代展望[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42(15): 48-51.
[3] 杨志刚, 李中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的三个维度解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5): 99-102.
[4] 林文滨. 党性•德性•才性: 习近平思政教师观的三重意蕴[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6): 85-89.
[5] 王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J].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2019(2).
[6] 范烨. 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8): 91-92.
[7] 韩喜平, 李秀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神圣使命[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8): 87-90.
[8] 陆璐.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及困境破解[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5): 66-70.
[9] 张明霞. 高校青年教师使命认同的信念根基、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J]. 北京教育: 德育, 2021(2): 22-28.
[10] 冯连军, 朱宝林.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现实困境和发展向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3): 40-43.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