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研究生学术情怀培育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Feelings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DOI: 10.12677/AE.2022.122071, PDF, HTML, XML, 下载: 239  浏览: 34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梁 亮: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学术情怀研究生培养工科Academic Feelings Postgraduate Training Engineering Discipline
摘要: 学术情怀有助于强化工科类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本身价值的自我认同,预防研究过程中的浮躁之风,增强其科研过程中的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本文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需求与顶层设计方面阐述了学术情怀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分析了其对工科类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探讨了工科类研究生学术情怀培育的具体方法。文章可为我国研究生学术情怀培养提供指导。
Abstract: Academic feelings help to strengthen the self-identity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on the value of academic research, prevent the impetuous wind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honor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positive role of academic feelings from the internal needs and top-level desig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analyzes its necessity and urgency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feelings. This paper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academic feelings in China.
文章引用:梁亮. 工科类研究生学术情怀培育探讨[J]. 教育进展, 2022, 12(2): 427-4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2071

1. 引言

学术情怀,系指研究人员在特定专业领域表现出的对探究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和对自身学术价值及承担社会使命的自觉意识。其形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研究人员对学术理想与学术成就的卓越追求,其二是对学术活动过程及结果“善”的价值认同 [1]。在学术活动过程,学术情怀不但会促使研究者去追求卓越,而且会加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有效发挥学术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中国研究生培养环节中,与文献查询、研究方法、论文发表、申请书撰写等具有固定范式的培养环节不一样,学术情怀的培养更多依靠导师的人格魅力与潜在影响,尚未成为规范性教学活动中的一环。这一点在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尤为突出。工科类研究生通常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对人文素养与价值观念的培育相对薄弱。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者没有正确价值观,很可能导致其负面影响被放大而造成社会危害。鉴于此,本文将从工科类研究生学术情怀培养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及其实现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研究生学术情怀的培养提供参考。

2. 学术情怀的培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需求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就有一种独具的人文情怀,即“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 [2] [3]。这种人文情怀在现代研究人员身上的体现就是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独特审视和价值追求,更具体的表现就是对所研究问题的学术立场和现实关怀 [4]。

我国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承载传承科学文化、引领时代潮流的任务,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承担社会责任与造福人类的“学术情怀”。这种情怀,既是研究生对自身研究对象独特学术立场的选择与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其对人类生存命运的理解与把握,更是研究生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研究成果的内在动力,从心灵深处影响着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专业深度、人文温度和境界高度 [5] [6] [7] [8]。如果说学术规范是从外在的方面约束研究者,要求其合理合法地进行学术活动,那么,学术情怀则是研究者的内在构建,使研究者对学术活动的规范性与学术追求的崇高性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

3. 学术情怀的培育是我国教育顶层设计的明确要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里有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章节,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应该“协同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伟志向。”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人力资本强省为导向”,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再次明确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从教育规划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都可看出,培育研究生的学术情怀,促进其在专业研究方面追求卓越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建立起自己学术追求与人类命运的纽带,既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教育顶层设计的明确要求。

4. 工科类研究生学术情怀培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包括土建、测绘、电气、化工、交通以及水利等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特点以及指导老师专业局限性,培养过程中通常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或应用研究能力为主,有意无意中忽略人文素养的培育和人文价值引导 [9]。而科学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对工科这类应用性强,可对社会产生重大直接影响的学科而言,若无正确人文精神的领航护驾,极可能在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

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参加全国人大代表教育改革专场访谈时,曾批评理工科学生没情感,并在网上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 [10]。这一批评虽然未必正确,但至少说明了工科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2018年,“基因狂人”的贺建奎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基因编辑婴儿出生,终以“反派”形象入选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11]。究其原因,是他在对名誉和利益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与培养过程中学术情怀的缺失不无关联。因此,学术情怀的培育,已经成为工科研究生培养中亟待提上日程的问题。如能通过有效的方法促进工科类学生学术情怀的培育,不仅可加强其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促进其在专业研究方面追求卓越,还可增强该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起自己学术追求与人类命运的纽带,彰显着工科类研究生的学术品位与人文精神。

5. 工科类研究生学术情怀培育的实现途径

研究生学术情怀培育,不同于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与学术成果,难以采用简单的指标,以结果考核的形式来检验实施效果,更多的是依靠对培养环节的过程控制,通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的嵌入以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大体而言,可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其学术情怀的培育:

首先,需要打破唯成果论英雄的风气,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联系紧密,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过度注重学术成果,导师和学生之间基于科研项目形成一种非正式的雇佣关系。学生称导师为“老板”,“老板”则对根据学生的科研工作与业绩给与一定的经济报酬。如此一来,师生均沦为完成科研项目的工具。这一现象在工科的师生关系中尤为常见。要加强研究生学术情怀的培养,首先要在“破五唯”的指导下,建立“有温度”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不但要成为学生的学术的导师,更要成为学生的人生的导师。

其次,要强化学习生活重要节点的仪式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仪式感可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背后的精神内涵,可赋予某种事物超过本身功能价值的意义,承载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育人价值。仪式感越强,人的心灵成长就越快。目前,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如入学开学、导师选定、论文开题、课题汇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典礼等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匆匆忙忙走过场的情况,无形中弱化了这些重要节点的仪式感。虽然仪式仅仅是形式,但庄重的仪式可促进研究生对学术活动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利于其学术情怀的培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上述学习生活关键节点的仪式感,让学生体会到学术活动的严肃、庄重与高贵,从内心深处唤起研究生对学术的敬畏感。

第三,提高工科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让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携手并行。伟大的科学家与发明家,往往也是文学艺术造诣颇深的哲人。他们智慧而理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敏锐而感性地进行人文思考,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代表 [12]。工科类研究生当然需要理性的科学思维,但要想进一步发展,哲学思索与人文素养同样不可或缺。因此,需要加强工科类研究生人文艺术课程的开设,让其在人文艺术的熏染下,接受心灵的震荡和洗涤,在自我启蒙和顿悟的过程中,感悟学术生命的神圣。通过耳濡目染而得以潜移默化,良好的学术情怀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不断增强。

第四,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科学精神,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科学思维的碰撞中升华自我。在学术情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传统,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但要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钻研精神,还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宏大愿望以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勇气担当。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科学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中升华情操,在寻找自我与反观自我中培养学术情怀。

6. 结语

培育工科类研究生的学术情怀,不仅可加强其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促进其在专业研究方面追求卓越,还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起自己学术追求与人类命运的纽带,彰显着工科类研究生的学术品位与人文精神。因此,建议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进一步重视学术情怀的培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出追求卓越并渴望造福社会“大国工匠”。

基金项目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19-R-69303)资助。

参考文献

[1] 薛栋. 学术情怀: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精神灵魂[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4): 44-48.
[2] 焦泰平. 论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与立言传世[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5(4): 152-155.
[3] 崔希亮. 文人情趣和人文情怀[J]. 中国书画, 2013(1): 94-99.
[4] 李亦奕. 学术特色与人文情怀, 一个也不能少[N]. 中国文化报, 2018-08-19(003).
[5] 孟丽菊, 赵红艳. 加拿大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学术情怀[J]. 教育科学, 2011, 27(4): 63-66.
[6] 王战军. 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1): 1-5.
[7] 肖凤翔. 博士生教育: 人文情怀孕育学术理想[N]. 中国教育报, 2014-11-12(005).
[8] 邓小华. 博士研究生学术情怀的概念构建及培育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6): 35-39, 75.
[9] 蒋研川, 杨清明.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 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3): 148-152.
[10] 张书宁. 大学校长称理工科学生没有情感[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5): 51.
[11] 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18-07683-5/index.html
[12] [美]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教育[M]. 许良英,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