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2.122085, PDF, HTML, XML, 下载: 334  浏览: 50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祝惠一: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关键词: 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黄炎培思想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Huang Yanpei’s Thought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产教融合促进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及实效性。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既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也符合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完善、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现实困境,并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产教融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因地制宜地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mot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not only meets the positio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but also meets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promoting graduate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l dilemma of irrational curriculum sett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sound support and guarantee system, insufficient teaching staff, imperfect structure, and disconnection fro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th to the refor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ing is to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文章引用:祝惠一, 张新星.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2): 506-51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2085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以及信息的迅速传播,新的经济形态鼓励小型企业成立,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环境中,小型创业公司具有更强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根据Kaplan & Warren (2007)的观察,如今美国的小企业主越来越多,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形成。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青年创业者却寥寥无几。这反映出在我国青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业教育的设计、教学和激励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其次,高校扩招政策让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但同时,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平均素质下降。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就业出口不畅以及其它问题等 [1] [2]。《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目标: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走在创新型国家前列,成为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和战术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所有参与和影响分配的行为体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系。2019年,国务院印发《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育人,促进全面深入的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黄炎培先生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彻“社会化、科学化、文明化”的办学理念 [3] [4] [5]。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借鉴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独特的教育思想,“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的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从树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创造创新创业实践条件等维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 [6] [7]。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合当前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质量标准单一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工科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8]。

“产教融合”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是现代大生产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具有更敏锐感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动态的比较优势 [3],职业院校在国家“科学–技术–生产”创新驱动链和“科学家–工程师–工艺师”人才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是推动技术创新转化成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形成真正生产力的“充电桩”,是源源不断提供实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工艺师”和“大国工匠”的“蓄水池”。推动职业院校本身的创新驱动发展,更能促进工业制造产业技术升级以及技能传承与创新 [9]。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从产教融合的视域出发,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与措施。

2.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数据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1~2019年期间五次大规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此调查问卷将毕业生就业去向分为“已确定工作单位”“升学(国内)”“出国和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其他(请说明)”十种类型。从五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就所有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包含“已确定工作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四类)在毕业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情况来看,毕业后直接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比例并不高,近十年来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总体在2%~4%之间徘徊,说明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群体仍处小众地位,在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图1)。

Figure 1. Five times during 2011~2019 large-scale national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college graduates

图1. 2011~2019年期间五次大规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本文拟结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项目组与长沙云研科技有限公司统计,2020年4月至6月对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50.44%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不考虑创业;他们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积累一些经验后创业的比例为45.85%,毕业后希望创业的比例为3.71%。选择不考虑创业、有创业想法但想在创业前积累几年、希望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占比分别为7.05%、60.54%和32.41%,而本科生、硕士及以上毕业生三个选项的占比分别为3.32%、44.27%、52.41%和2.05%、36.46%、61.49%,如图2图3所示。

Figure 2. Fresh graduates’ willingness to start a business

图2. 应届毕业生创业意愿

Figure 3.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willingness to start a business

图3. 不同教育层次创业意愿

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在考虑创业意愿方面也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层次高效毕业生创业意愿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职院校(66.43%)、普通本科院校(49.67%)、一流大学建设院校(49.49%)、国家重点院校(46.88%)、省属重点大学(45.68%)、一流学科建设大学(43.12%)。在已有创业项目的毕业生中,其创业项目的主要来源结构为:其它(33.01%)、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项目(28.91%)、家族企业(13.13%)、企业合作项目( 12.91%)、各类创业竞赛项目(8.34%)、学校孵化项目(3.70%)。研究团队进一步对选择“其它”的毕业生进行了后续采访,发现“其它”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宣传项目”、“朋友合伙项目”等 [10] [11],分别如图4图5所示。

Figure 4. Entrepreneurship willingness of graduates of different school levels

图4. 不同学校层次毕业生创业意愿

Figure 5. Main sources of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图5. 创业项目的主要来源

当前,为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双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诸多问题 [12] [13]。首先,大学生创业的微观保障机制存在不足。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将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方式,在宏观政策层面给予了众多的激励和支持 [14] [15] [16]。其次,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与创业实践之间存在明显滞后。大学生是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者,在就业观念方面对于自主创业也表现出了更大的接纳程度。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就业观念的形成和实际就业行为之间还存在着差距。由于受到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实就业行为与就业观念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尽管大多数大学生在观念层面已经接受了自主创业的观念,但现实社会环境中创业所面临的约束和困难,也使得大学生的创业行为难以落实 [17]。再则,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不足。相较于就业,创业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创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包括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娴熟的沟通技巧,丰富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纵观这些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者,都具备上述综合能力。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角度来看,创业能力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根源。

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3.1. 发挥教学理念的引领效度,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产教融合在高校实施中,应发挥教学理念的引领效度,构建顶层设计。将“企业+教育”管理创新理念与对表、对标、对接、对路教学理念有机融合,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四对”在高校的根本性引领效度,促进“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探索高校对国家政策方针实施的创新实践,探索研究产教融合与“双创”教育的合作模式,践行“对路”思想理念对产教融合实施的促进。研究制定以产教融合模式特色和优势,选择双创教育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加强“对接”理念实施进程中应用型办学的人才培育模式转变,促进“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探索“对路”理念在高校践行的有效路径。高校“双创”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坚持构建顶层设计“双创贯通”策略的实施,从构建双创教育工作的长效领导组织机构入手,实施3年行动的双创教育计划,以营造良好的双创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双创意识为主线,在高校双创教育中,融入“十三五”规划和学代会、教代会议程,确保顶层设计、产教机构、教学人员、研发条件保障的全方位到位 [18] [19]。

1) 定期开展多样的双创活动,学校结合实际,先后开展了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先进企业文化、能工巧匠进校园”活动等,还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进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等。2) 组建校友宣讲团开展校友巡回宣讲会,学校注重收集优秀校友信息,定期组织开展校内外宣讲活动,主要就创业经历、经验方法以及对创新创业的感悟和见解进行宣讲。3)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组建了学生创新创意社、创业社,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各种创新创意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双创氛围。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创新创意国际互动交流活动等,宣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成果,展示学生技能创业成果,在校园内厚植创新创业氛围。

3.2. 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全程、全员、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和引进创新创业类在线开放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将“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特点,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按在校生年级划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为一年级适用的“通识性教育课程”,第二阶梯为二年级适用的“专业性教育课程”,第三阶梯为三年级适用的“体验性教育课程”。这种阶梯式课程体系,能够“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并实现“分类施教”,目前已经成为许多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实践表明,“通识 + 专业 + 体验”阶梯式课程体系,做到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达到了让每一名学生都提升和受益的初衷。

3.3. 对接产业需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1) 密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有效整合集聚政府和社会资源,强化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对接。建立江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支持高校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合作,加快苏南高校将优质资源向苏中、苏北转移辐射步伐。鼓励各地、各类行业协会和企业定期发布创新创业项目指南,推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2) 促进高校内部无缝对接。推进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协同,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校内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教务部门为主导、创新创业学院和其他院系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健全学工部门、就业创业中心等单位协同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学工部门、科研部门、就业创业中心、大学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单位协同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3.4. “普惠 + 定制”相融合,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和重要抓手,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兼顾不同产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本着校本自给为主,多元引进为辅的基本原则,构建多种类别、多个层次、多种途径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 院校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自身专业设置,构建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创新创业课程。高职院校并非纯粹为了创业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紧紧围绕专业和产业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院校首先应基于该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结构,对专业课程实行动态化管理,即构建完善的增删程序,以确保创新创业课程能够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充分利用并整合企业、行业资源,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从创业理念构思到项目顺利落地投产,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也需要多种资源。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工作环境,将顶岗实习、工作结合等模式与现有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有所感悟和提升,主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进而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3)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动态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开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原则方法和精神指向,建设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 依托科技竞赛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科技竞赛“竞中学”教育理念,通过强化竞赛指导与培训,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各类创新大赛,着力提升各项赛事的育人内涵和育人效果。依据“以赛带训”原则,以“挑战杯”等综合类大赛为龙头,以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机械设计等专业类及单科类竞赛为载体,以各学院承办的科技竞赛为平台,建立并完善学生科技竞赛体系。

4. 结束语

在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运行系统中,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以校企协同双元育人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整合产业界的教育资源,促进内涵建设,为地方实体经济提供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智力支撑。“产教融合,双创贯通”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运用产教融合模式,能够紧贴市场需求发展“双创”教育,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和未来行业发展的可用人才,实现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诚挚感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专项规划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VER202002)给予资助,感谢优秀的合作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 深化产教融合笔谈会[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 16-32.
[2] 曹胜利.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5): 59-62.
[3] 吴健.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成就、问题及改革路径: 基于十九大报告的解读[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9(1): 55-62.
[4] 姜慧, 殷惠光, 徐孝昶. 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3): 27-31.
[5] 吴学松.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20(5): 56-61.
[6] 谢笑珍. 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5): 81-86.
[7] 成思危.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19.
[8] 王振华, 黄志纯.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横向科研工作研究[J]. 江苏高教, 2019(10): 62-66.
[9] 刘月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分析与行动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19(2): 62-65.
[10] 刘建平, 宋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 38(4): 230-232.
[11] 张倩. 商科高等职业教育“教践研”一体化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借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3(9): 24-26.
[12] Whittle, J. and Hutchinson, J. (2020) Mismatch-es between Industry Practice and Teaching of Model-Driven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20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Wellington, 16-21 October 2011, 40-47.
[13] 唐未兵, 温辉, 彭建平. “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8): 14-16.
[14] 钱闻明. “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理论、文本及机制研究[J]. 职教论坛, 2018(11): 147-150.
[15] 戴飞铭, 舒良荣. 高职机械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8): 49-52.
[16] 殷增斌, 袁军堂, 郝世博. “机械工程+知识产权”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7): 30-34.
[17] 顾绘. 产教深度融合: 学理依凭、机制内涵与实施寻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3): 8-11+26.
[18] 徐畅, 解旭东. 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8(19): 25-32.
[19] 周桂瑾, 俞林.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2):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