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发音”为语言学习的奠基石,且是构成语言的重要成分。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初期,倘若不重视发音,会对学习者未来的口说发展及表达能力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阻碍沟通。过去在海外,日本語教育学会(1992)曾以东京的外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想学好的58个项目,“使用自然的发音及语调说话”占第二位 [1]。戸田貴子(2010)则以希望参加日语发音课程的外国留学生1216名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其学习动机的最高票为“想使用正确且自然的发音说话”,其次为“想与日本人流畅地沟通”“想练习声调及语调”等 [2]。此外,综观中国境内日语的相关竞赛,例如作文(先作文后演讲的形式)或是配音、朗读、演讲等都离不开发音及口说的评分。畑佐由紀子、高橋恵利子及伊東克洋(2016)梳理前人研究的成果,从对比分析及二语习得的观点,分析考察了日语学习者在“音段成分”及“声调”的问题 [3]。最终归结几点结论:1) 音拍时长习得的成功与否跟音段成分有关。2) 高级学习者的声调具有恣意性,对他们来说声调的习得比较困难。3) 学习者的发音影响母语者对他们的印象及评价。4) 对多数学习者而言,希望学好的未必是完美漂亮的发音,而是不引起误解,能够博得母语者好印象、好评价的发音。由此可知,教学现场上有强化发音学习的需求。因此,为了构思更完善的发音教学,教师如何确切掌握学习者的发音问题并了解发生的原因有其必要性。
语言教学必须从理解语言的结构着手,以下说明日语的语音成分。众所周知,语音成分可分为“音段成分”及“超音段成分”。根据郭獻尹(2018)的分类 [4],日语的音段成分有:1) 元音、2) 辅音、3) 音拍(一般音拍及特殊音拍)、4) 音节、5) 外来语音、6) 鼻浊音、7) 元音清化。其中,“鼻浊音”与“元音清化”为东京方言的发音特色,可以说是一种语音的自由变体。“外来语音”也有学者称为“特殊拗音”或“特殊音”。另一方面,超音段成分主要有:1) 节奏、2) 声调、3) 语调。“节奏”由一般音拍及特殊音拍组成。“声调”包含单纯词及复合词的声调、用言变化的声调规律等,体系相当庞大,为目前超音段成分研究的重心。“语调”分为陈述语调、强调语调及情意语调。其中,“强调语调”也有学者称为“焦点语调”。“情意语调”带有语气词,可以传递说话者的意图与情感,是当今语调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些语音成分有些与汉语相近,也些则不对应。前人研究里认为无法对应的成分通常会成为习得的难点,影响学习者的听辩及产出。举“辅音”的例子来说,磯村一弘(2012)认为日汉两语里都有[ts]的发音,对中国学习者而言,习得比较容易。反之,韩语里没有[ts]的发音可以对应,因此对韩国学习者而言,习得就比较困难 [5]。河野俊之(2014)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广东话及闽南话里,[l]及[n]属于同一个音位,因此广东话及闽南话的母语者在学习日语的“な行”与“ら行”时,会产生混淆 [6]。事实上,语音的习得孰难孰易因人有所不同,无法一概而论。本文则是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与观察,讨论汉语母语者常见的日语发音问题及起因。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以下三点:1) 梳理以汉语母语者为对象的日语发音研究,回顾其研究成果。2) 调查并分析日语研究的代表性期刊《日语学习与研究》近十年探讨日语发音及其教学的论文,掌握学界关注的议题。3) 通过对比分析及语言教学的观点,考察分析汉语母语者常见的日语发音问题及起因。希望本文可以提供未来规划日语发音教学的参考。
2. 以汉语母语者为对象的日语发音研究
本节以2012年~2021年近十年出版的《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为考察对象,该期刊为日语研究的代表性学术刊物。期盼通过调查与分析,能够掌握中国境内关注的日语发音研究议题。
首先,关于日汉两语的语音对比、汉语母语者的日语发音习得(听辨及产出)、以汉语母语者为对象的日语发音教学为题的研究,计13篇。这些文章探讨的音段成分议题包含元音、辅音、音拍、外来语音、元音清化等。其中,又以“辅音”为最多。这是由于辅音的音位系统较为复杂,学习者在音段发音产生的偏误,多半受到汉语不能对应的音位所影响。另一方面,超音段成分议题包含声调及语调。如同前述,声调的规律复杂、体系庞大,学习者的偏误较多,因而受到关注。表1为参考郭獻尹(2018)的分类,加以统计的结果。

Table 1. The issues of Japanese pronunciation on Nihongono Gakushuto Kenkyu
表1. 《日语学习与研究》探讨的日语发音议题
其次,关于这些文章的研究手法,主要可分为:1) 听辨实验、2) 产出实验、3) 脑电实验、4) 意识调查或问卷、5) 访谈、6) 书面或口语材料的分析、7) 日语母语者的发音评价。其中,以“听辨实验”为最多,“产出实验”及“书面或口语材料的分析”次之。在判断学习者发音的方法上,过去的研究通常来自论文作者(实验设计者)的审听,近年来则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手法,以较为客观的方式对学习者的发音进行观察与分析。也因此,“产出实验”被大量地应用,语音分析软件的发明带动了语音研究方法上的改变。
通过以上的调查与分析,让我们了解到近十年中国境内日语学界所关注的日语发音研究议题及语音研究方法的转变。以下两节针对日语音段成分的“辅音”及超音段成分的“声调”,从对比分析及语言教学的观点,论述汉语母语者的发音偏误及起因。
3. 学习者的辅音问题
本节说明汉语母语者常见的日语辅音问题。从对比分析及语言教学的观点,就“汉语无法对应的日语辅音音位”与“学习者的辅音问题”加以论述。
表2及表3分别为笔者整理的现代日语及现代汉语的辅音音位系统。表格内标示了辅音的带音或送气与否、发音方法及发音位置。从是否“带音”及“送气”来看,日汉两语的塞音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为是否带音,后者为是否送气,这样的音位差异可以预想到汉语母语者在习得日语塞音的过程里会出现困难或偏误。

Table 2. The phonetic system of modern Japanese
表2. 现代日语的辅音音位系统

Table 3. The phonetic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表3. 现代汉语的辅音音位系统
王伸子(1999)曾比较北京话、上海方言、闽南方言与日语在塞音发音上的差异 [7]。她指出北京话母语者(即汉语母语者)在产出日语的塞音时,将日语的不带音塞音/p//t//k/发为北京话的送气塞音/ph//th//kh/、日语的带音塞音/b//d//ɡ/发为北京话的不送气塞音/p//t//k/。换言之,北京话母语者在发日语的不带音塞音/p//t//k/时,会有过多的送气。发日语的带音塞音/b//d//ɡ/时,会有产出的困难或偏误。笔者认为在教学时,不带音塞音/p//t//k/方面需要指导学习者,遇到字头有/p//t//k/音拍的词汇减少送气即可。至于带音塞音/b//d//ɡ/方面则需先指导是否带音的听辨,再导入带音的发音训练。有关带音的发音指导可以参考河野俊之(2014)的内容。
此外,王伸子又指出上海方言的塞音有送气及不送气、带音及不带音的三项对立(/ph//th//kh/、/p//t//k/、/b//d//ɡ/),可以预测到上海方言母语者在学习日语的塞音时,比较不容易产生混淆。另一方面,闽南方言的塞音则为/ph//th//kh/、/p//t//k/、/b//ɡ/的对立,缺少了/d/。换言之,带音的齿龈塞音/d/对闽南方言母语者而言,习得较为困难且容易产生偏误。举例来说,笔者之一为台湾闽南方言的母语者。根据自身的观察,早期经历过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人,其日语发音经常利用齿龈边音/l/取代齿龈塞音/d/(例子下划线部分),他们会把“おでん[oden] (关东煮)”说成“おれん[olen]”、“こども[kodomo](小朋友)”说成“ころも[kolomo] (面衣)”。从上述学习者的塞音偏误来看,起因即是日语与母语(汉语或其他汉语方言)的塞音音位无法对应所致。事实上不只有塞音,属于特殊音拍的小舌鼻音/N/、齿龈闪音/ɾ/、软颚通音/w/等亦然,这些都可以从音位对比中得到印证。
另一方面,从“发音位置”来看,日语/h/ (声门擦音)的条件异音有[ɸ] (双唇擦音)及[ç] (硬颚擦音),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汉语母语者会把汉语的[f] (唇齿擦音)拿来代用日语的[ɸ],例如“ふたり[ɸɯtaɾi] (两个人)”被发为[futali]。指导时教师可以利用“发音器官图”辅助说明,告诉学习者正确的发音位置即可解决偏误。从“发音方法”来看,汉语母语者会把汉语的/l/(齿龈边音)拿来代用日语的/ɾ/(齿龈闪音),例如“ラジオ[ɾaʑio] (收音机)”被发为[latɕio]。由于“发音方法”比“发音位置”更为抽象,因此指导时教师需先说明各个发音方法的概念,再告诉学习者日汉两语辅音音位的差异。综上所述,以笔者的观察及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例,对汉语母语者来说,“带音与否”最难,其次为“发音方法”,最后为“发音位置”。此外,从区辨的观点来看,不同音位的代用容易引发意思的误解,倘若是同位音或条件异音的情况,则会让日语母语者感觉到学习者的发音不太地道、自然。例如音位/t//d/的混淆会造成意思的误解,汉语母语者常见的发音问题就是把“だんご[daŋɡo] (丸子)”讲成“たんご[taŋɡo] (单词)”。而语音上[ɾ][l]的代用则会使人听起来感觉不自然,汉语母语者常见的发音问题就是把“ラーメン[ɾaːmeN] (拉面)”讲成“[laːmen]”。
4. 学习者的声调问题
本节说明汉语母语者常见的日语声调问题。首先从对比分析的观点描述“日汉两语的声调差异”,其次探讨“单纯名词及复合名词的声调规律”与“学习者的声调问题”。
众所周知,日汉两语在声调上有不同的表现。日语的声调为高低型声调,其第一拍与第二拍不为同高。以三音拍的名词为例,平板型声调的“あかじ(亏本)”、头高型声调的“あ┐さひ(旭日)”、中高型声调的“あま┐ど(防雨窗)”、尾高型声调的“あした┐(明天)”等下划线部分的第一拍与第二拍高度不同。此外,除了平板型声调,其他声调会在词汇里出现一次性的下降(声调核)。而汉语的声调则属于曲线型声调,它是在一个音节内部(一个汉字内)呈现高低变化。例如“妈”为高平调、“麻”为上升调、“马”为降升调、“骂”为高降调。郭献尹(2021)认为学习者受到母语(指汉语)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产出一个语句的发音时容易有过多的起伏。此外,教学现场上为了方便学习者理解,多采用“高低两段”的说明。学习者往往把高低两段的词汇声调套用在语句上,造成整体语调不够自然 [8]。为了解决学习者声调的恣意性问题以及减少语句内过多的起伏,本文认为指导声调的规律有其必要性。
王睿来、林良子、磯村一弘及新井潤(2018)曾以52名汉语母语者为对象,先使用1~4音拍的假词进行听辨实验,再利用真词(单纯名词)进行产出实验 [9]。结果发现:1) 记忆声调的类型与能否产出正确的声调有密切关系、2) 确切听取声调核的位置与能否产出正确的声调亦有密切关系。换言之,单纯名词的声调教学必须先告诉学习者日语声调的概念与类型,再进一步指导声调的听辨及产出。郭献尹、刘艳及张喆(2021)利用OJAD (在线日语声调辞典)抽取30个四音拍和语名词作为实验语,再以8名汉语母语者为对象进行意识调查、听辨实验及产出实验 [10]。其结果为:1) 意识方面,学习者对于四音拍和语名词的典型声调(0型声调及−3型声调)出现混淆,其中还有不少−2型声调的偏误。2) 听辨方面,对学习者而言,“−3型声调”比“0型声调”要困难。3)产出方面,学习者在接受声调教学前,较难掌握“−3型声调”。根据松森晶子、木部暢子、中井幸比古及新田哲夫(2012)的调查,“0型声调”及“−3型声调”为现代日语词汇的典型声调 [11]。郭献尹、刘艳及张喆(2021)使用OJAD调查四音拍和语名词的声调时也得到相同的结论。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汉语词(指早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词汇)”及“外来词(指近代从西方传入日本的借词)”的声调并不一定符合这样的规律。这是由于汉语词通常有特殊音拍,声调核不能出现在特殊音拍上,因此声调核会产生移动,例如“お┐んがく(音乐)”就不符合“−3型声调”的规律。至于外来词则非日本固有的产物(与和语词相较),且是较为晚进的词汇,其声调要内化为典型的声调规律需要一些时间。反之,使用频率较高或是进入日本较久的外来词,其声调会有平板化(0型声调)的倾向,例如“メール (电子邮件)”。
综上所述及笔者的观察,当学习者的声调经常出现恣意性的情况时,表示他们尚未掌握好声调的规律。例如“くだ┐もの(水果)”的声调有时被发为“くだも┐の”,有时却被发为“くだもの”。因此,教学时可以指导学习者以典型的“−3型声调”记忆,增强对该词汇的声调印象。至于尚未学习的词汇也可以让他们大胆假设该词汇的声调可能为“0型声调”或“−3型声调”,减低错误率,尔后再查阅辞典确认修正即可。
另一方面,相较于单纯名词的声调规律,复合名词的就更为复杂。简言之,其声调规律与后部成分的音拍数量有关。本文参考郭献尹及张喆(2021)的分类 [12],将“X (前部成分) + Y (后部成分)”的复合名词声调法則重新整理为表4。表格内词汇例的下划线部分代表后部成分。依据后部成分的拍数,其声调型态分为:1) 前部末型、2) 后部一型、3) 平板型、4) 后部保存型。除平板型外,其他声调型态都有声调核。其中,值得关注的是“B-4后部成分为书写法相同的词汇”时,表示具体概念的读为“前部末型”,抽象概念的则读为“平板型”。例如后部成分为“〜式”的复合名词声调,表示具体仪式的“結婚式(结婚典礼)”“卒業式(毕业典礼)”等为“前部末型”。反之,表示抽象方法的“最新式(最新款)”“折り畳み式(折叠式)”等为“平板型”。由此可知,声调对于具体及抽象概念的同形词具有区辨的功能,可见其重要性。

Table 4. The accent rule of Japanese compound
表4. 日语复合名词的声调法则
郭献尹及张喆(2021)以26名汉语母语者为对象,利用表4的声调法则,选出16个真词进行复合名词声调的听辨实验。他们发现:1) 不管后部成分的音拍数量,学习者的听辨正确率很低,且个人差异也大。2) 学习者对于后部成分有重音节(带有特殊音拍的音节)或元音清化的情形,较难听辨出声调核的位置。另一方面,王睿来(2017)以36名汉语母语者为对象,利用前部成分为“こまみ”的假词、后部成分为1~3拍的真词进行复合名词声调的产出实验 [13]。结果发现:1) 学习者不论日语学习年资的长短,复合名词声调产出的正确率很低。2) 学习者将复合名词的前后成分各自分离发音,产生两个声调的情形为多。3) 学习者即便能够正确产出后部成分单独发音的声调,当成为复合名词时,其产出的正确率还是为低。由此可知,复合名词的声调无论是在听辨或是在产出都很困难。本文认为复合名词的声调规律极为复杂,教学时如何有系统地指导相当重要。
从对比分析的观点来看,例如以“~式”为例,现代汉语的复合名词“中国式”“化学式”“自由式”等下划线的后部成分皆不影响词汇整体的声调。相较于此,现代日语的复合名词声调则会受到后部成分音拍数量的影响,同时声调核也只有一个。例如“ちゅうごくしき(中国式)”为平板型、“ちゅうごく┐じん(中国人)”为前部末型、“ちゅうごくりょ┐うり(中国料理)”为后部一型。其中,后部成分的“式”与“人”虽然同为两拍,却呈现不同的声调型态,需要个别记忆。关于汉语母语者常见复合名词的声调问题就是前后成分各自分离发音,各有各的声调,本文与王睿来(2017)持相同看法。此外,有些学习者误解了复合名词的声调规律,将其都读为“后部一型”,需要格外留意。有关复合名词的声调法则可参考前述表4的整理。附带一提,当复合名词有两个声调时,前后成分通常为“并列结构”或“格位关系”,这一类例子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例如“せいじ・け┐いざい(政治経済)政治与经济”为并列结构,“てつ┐づき・しゅうりょう(手続き終了)完成手续”为格位关系。综上所述,当我们学习复合名词的声调时,不可以受到方块字(汉字)的影响,而是要牢记它的声调规律。在教学时可以先固定后部成分,再替换前部成分的词汇练习,让学习者记忆住该复合名词的声调规律。例如“〜式”可以替换“日本式(日本式)、フランス式(法国式)”等下划线的词汇练习,增强他们对此规律的印象。
5. 结语
本文探讨汉语母语者常见的日语发音问题。首先,通过调查近十年出版的《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掌握住中国境内日语学界关注的议题及研究手法。这些议题里最受关注的为音段成分的“辅音”与超音段成分的“声调”。其次,本文又回顾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并从对比分析及语言教学的观点,考察分析汉语母语者在“辅音”与“声调”的发音偏误及起因,提出教学上的建议。最终,希望通过本文,提供未来规划日语发音教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