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olution”与“内卷”概念的翻译对等度考察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between “Involution” and “Neijuan”
DOI: 10.12677/ML.2022.103052,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475  浏览: 3,21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加伟: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Involution内卷翻译对等度Involution Neijuan Translation Degree of Equivalence
摘要: “内卷”作为一个从英语世界译入的外来词,1986年进入国内学术界,而在2020~2021年经过中国网络社区发酵后,中国官方在英语世界解释的“内卷”与1986的译入的“内卷”已意义悬殊。“involution”在中译后获得了“内卷”这一能指符号,该能指符号虽用于经济学语境,但通过中文语料库的研究显示,在大众语境下主要还是反映植物学界的世界观和理论概念。而在2020年“内卷”这一能指挣脱原来的所指范畴,产生了“内耗式内部竞争”这一新的社会心理学所指意义。这一跨文化旅行所带来的符号意义的增加,是理论旅行中文化语境参数的变化带来的概念变异,也是模因传播模仿和复制时产生的语义迁徙。出于经济原则,“involution”与“内卷”直接构成了主流媒体上的对等词,但其对等关系需要进行二度解释才能被西方世界所理解和接受。
Abstract: As a Chinese expression translated from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Neijua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domestic academia in 1986. After its trending in Chinese internet community from 2020 to 2021, the official interpretation of “Neijuan”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had become different from its connotation in 1986.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involution”, “Neijuan”, has the signifier used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s, but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corpus shows that it mainly reflects the botanical worldview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In 2020, the signifier of “Neijuan” transcended its original referential category, producing a new social-psychological meaning of “internal energy-consuming competition”. The increase in meaning brought about by this cross-cultural traveling constitutes a conceptual variation affected by the change in cultural contextual parameters during the traveling of a theoretical term, as well as a semantic migr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imitation and replication of a meme. For economic reasons, “Neijuan” and “involution” had directly become equivalents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but their equivalence entails re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the Western world.
文章引用:杨加伟. “Involution”与“内卷”概念的翻译对等度考察[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3): 405-4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3052

1. 引言

2020年下半年,一位边骑自行车边开着笔记本跑程序的清华学子的照片突然在微博热传,“卷王”登上热搜,“内卷”这一原本属于经济学的术语的语义能量被唤醒,被《咬文嚼字》评为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据陆建非 [1] 的考证,中国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Phillip C. C. Huang)在1986年推出其英文专著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的中译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该版本将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的“involution”概念翻译为“内卷”、“内卷化”(意为“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 [2] ,此后“内卷化”进入汉语学术界。据笔者考证,该译本是黄先生的研究生叶汉明女士先译成初稿,然后经黄逐段修改。而该词在2020年网络走红后返回英美世界却具有了别样的意义。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10月6日举行的“旅游和人文交流”主题论坛开幕式演讲中,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将网络语言“内卷”解释为“irrational or involuntary competition (非理性内部竞争,或是“被自愿”竞争)” [3]。可见,2021年官方在英语世界解释的“内卷”与1986的译入的“内卷”与已经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西方世界的“involution”在遥远的东方国度“溜达”一圈,在35年后的2021年通过网络发酵重返家园时发生了语义的改变。研究这一对看似对等的“假朋友”如何不对等及其表现,探索这一特殊语对的语义范畴流变特征,对于考察概念的跨文化传播规律具有启发意义。

2. Involution在西方世界的意义流变考察

追溯一个词在源语语境中的意义流变,有助于为概念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正本清源。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词典查证、自然语言语料检索,学术文献验证等途径来确认词汇的语义变迁和使用踪迹。根据英语世界最权威的记录英语语言发展史最详尽的多卷本OED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解释,该词来自拉丁语名词involūtiōn-em,其动词形式involvĕre意为involve。根据OED的解释,可以概括4种主要义项,第一大义项以“卷入或纷乱复杂”为语义核心,后三种均为具体学科意义:1) (植物学) (由边缘向内)卷曲的;2) (生理学) (器官)退化;(生物学)退化(与进化相反);3) (代数)乘方;(几何)对合;切展(线)。

通过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 (1500~2019)检索(下图1)可知,该词在英语出版物中最早见于1820年Peter Nicholson的Essay on involution and evolution,该文给出了几何学定义 [4]:“INVOLUTION is the method of finding the value of a function expressed in one or more affected powers of an unknown quantity according to any given value assigned o that unknown quantity.”(“对合”是根据未知变量的赋值求得函数值的方法,该函数值以未知量的一个或多个受影响的幂表示,笔者译,下同)。1891年为该词在出版物中的出现频率达到峰值,而1890年出版的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5] 第10卷A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and General Literature第401~402页也同样给出的是几何学定义。

Figure 1.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involution” on 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

图1. 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上“involution”的出现频率曲线图

鉴于“involution”与“involvement”均可作为“involve”的名词形式(“involution”也是“involute”的名词形式),但从下图2可得出结论,在西方世界“involution”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involvement”。综合起来看,“involution”在西方世界只是一个小众化词汇,在19世纪,多数使用场景是数学;到了20世纪30年代开始,才在学术界具有经济学、政治学意味。

Figure 2.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between “involution” and “involvement” on 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

图2. 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上“involution”与“involvement”的使用频率趋势对比

学界一般认为,西方“内卷”概念源于康德(Immanuel Kant)在《判断力批判》 [6] 中提出的“内卷理论(involutionstheorie)”,与“进化论”(evolutionstheorie)相对照,用于讨论后生(主义) epigenesis和预制(主义) preformationism的哲学问题但并未展开 [7] [8]。韦森 [9] 从社会制度变迁的意义上解读道:“内卷(involution)”是一个社会体系或制序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同一个层面上内卷、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与革命(revolution)和演化(evolution)相区别,前者表示社会制度剧烈改变或更替,后者表示连续、增进性、沿革式的社会变迁。

除了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内卷”外,综合计亚萍 [10] 和卢晓雯 [11] 的考证,在西方学术界,involution至少涵盖如下四种定义(见下表1),涉及人类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大领域。如果说该词在英美学术界尚有一定知名度,但在普通大众眼中却已沦为一个消极词汇,这一普遍趋势从图2可以得到验证。

Table 1. Definitions of “involution” in Western academia

表1. “Involution”在西方学界的界定

即便是收词最及时的城市俚语词典(https://www.urbandictionary.com/)在线网站,“involute”或“involution”也是直到2022年1月21日才有网友Yohndafohn撰写词条。“Involute (内卷之人)”的释义为“A person who relentlessly works the hardest and the most hours possible with a negative connotation of giving in to our corporate and governmental overloads. (不遗余力工作最长时间的人,具有向公司和政府超负荷工作屈服的负面含义)。”“involution”的释义为“A spiraling decay of mental wellbeing. Especially in modern day China, referring to a feeling of hopelessness, pointlessness, and dread created by an oppressively competitive and overworking society with strict expectations. (精神健康的螺旋式衰败。特别是在现代中国,指的是一种由过高期望下压迫性竞争和过度工作的社会造成的无望、无意义和恐惧的感觉)。”

维基词典定义的“内卷”具有全面而广泛的意义:

1) (经济、社会科学术语,指社会或国家的)尽管有激烈的内部竞争,但停止发展或进步;

2) (新词,俚语)处于为有限资源而竞争加剧的状态,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保持领先;

3) (新词,俚语)由于同龄人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更加努力学习或工作更长时间。

上述新产生的定义均从“内卷”社会心理学意义出发,强调内耗式的拼命竞争,伴随着无助、无意义以及恐慌感。这一解释已经充分考虑了“内卷”在中国国内的广泛语用意义,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3. “内卷”在中国的意义流变一窥

通过检索台湾中研院英华字典资料库(该库收录1815年至1919年间极具代表性的早期英华字典共24套,http://mhdb.mh.sinica.edu.tw/dictionary/enter.php),可获知involution或involute在以下词典中收录: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英华韵府历阶》(1844)、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英华字典》(1866~1869)、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英华萃林韵府》(1872)、井上哲次郎《订增英华字典》(1884)、颜惠庆《英华大辞典》(1908)、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德英华文科学字典》(1911)、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1913)、赫美玲(Karl Ernst Georg Hemeling)《赫美玲官话》(1916)。在最早收录的《英华韵府历阶》(1844)中,involution的释义为“再乘”。

如果考察involution更常用的义项“纷乱/卷入(the state of being entangled or involved)”的收录情况可以发现,《英华字典》(1866~1869)首次引入“involution”的“包内者”和“乱”之意,此后的词典中多出现了“包卷”、“包在内(之事)”、“缠绕之势”、“扰乱”、“复杂”等译文。而“involute”一词最早收入的是《英华字典》(1866~1869),译为“展如螺”,此后该词多在几何学意义上解释为“曲线、渐伸线、伸开线”、“内旋如螺”。值得一提的是,德籍中国海关官员赫美玲(1878~1925)的《赫美玲官话》(1916)首次从植物学意义上将“involute vernation”翻译为“内卷芽蘖”。单单从英华字典资料库来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字典中出现的“内卷”译文。

1950年,郑易里先生坐镇主编的《英华大词典》由读书出版社出版,三联书店发行。该词典将“involution”翻译为“内卷”也仅限于植物学语境。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汉大词典》(1989, 1991, 1989, 2007)也基本延续这一思路。

有意思的是,尽管英汉词典收录“内卷”这一汉译已有一百余年,该词却尚未进入国内正式出版的任何一部国语词典。我们有理由认为,“involution”在1986年进入中国语境时,译者虽然可能参考了当时字典中“内卷”之译文,但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文本语境中已经不具有植物学上的意义,而植物学意义上的“内卷”仍然处于该词意义的中心地位。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http://bcc.blcu.edu.cn/)可得知,二十世纪末,“内卷”在植物学、生物学意义上使用居多,在经济学意义上“内卷”首见于1999年7月24日的《人民日报》:“生产本身呈现出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的‘内卷化’倾向”。换言之,在1986年经济学意义上的“内卷”译入后,植物学、生物学意义上的“内卷”依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活跃状态和中心地位。

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学术界研究“内卷化”的文章2020年来增长之势尤为迅猛,2021年以前仅有两位数,2021年达到134篇。章舜粤 [12] 指出,在这些“稀奇古怪”的标签化的“内卷化”文章中,“内卷化”指涉两种意义:“低水平重复”或“效率低下”和“局限于内部活动”。在经历2020年互联网社区发酵后,“内卷(化)”已经演变成“内部恶性竞争”的代名词,这种竞争所伴随的是无休止的内耗与心力憔悴。

4. 概念的旅行与“内卷”英译中的对等性

由上文分析可知,“involution”在经由翻译后在中文语境下获得了“内卷”这一能指符号,该能指符号体现的是植物学界的世界观和理论概念。而在2020年的中国网络社区出圈后,“内卷”这一能指挣脱原来的所指范畴,产生了“内耗式内部竞争”这一新的社会心理学意义。这一跨文化旅行所带来的符号意义的增加,用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萨义德(Edward W. Said))的理论旅行四阶段说来说明的话,就是新的理论(概念)“适应新的时空环境中激烈的生存竞争后,理论发生变异,融入新的环境”。萨义德的这一理论旅行视角,反驳了流行的诠释学误读观,阐明批评家、批评实践与孕育批评理论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必然关系 [13]。

单从概念来说,词汇的演变由两种路径,一种是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所言的“自认为是一个新词,而这个词实际上很早就已存在”,另一种是“自以为是历史性的语言和概念,其实早已当下化了” [14]。在笔者看来,两种路径都可以视为“酒瓶装新酒”,根据某一概念的核心意义,将新的语义融入旧的能指当中,语义要么扩充、要么收窄、要么替代。本族语言的发展变迁史,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文化概念演进全景图。同一语言文化内部尚有丰富的语义变迁现象,跨文化翻译与交流自不待言。在文明互鉴中语言之间进行着能量交换,能指和所指不断发生也许正如巴赫金 [15] 所言:“每一种语言都在别的语言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两种语言的界限可以在对待每一种物品、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观点的态度中感觉到。因为两种语言体现了二种世界观”。

经由翻译或文化阐释,理论或概念的旅行带来的新的变异之义,如果回到起点语言文化语境中,会带来新的概念图谱的重塑。上文所述UrbanDictionary中对“involution”及“involute”的定义即是一种非正式的俚语语体上的重塑。而在大众媒体传播上,这种重塑对于文化的相互沟通理解至关重要。由于involution本身在西方大众层面使用频率较低,该词回译为involution以后需要在西方语境下进行再解释才能被人理解。如《纽约客》上Liu [16] 就将内卷“985”大学生的状态描写为“anxious, stressed, overworked, trapped in a status race”。BBC网站上,Fan Wang和Yitsing Wang [17] 则将其宽泛解释为“a feeling of burn out”。推特号Insider Asia发推文称与“内卷”与阿里巴巴“996”密切相关,可指中国的“奔忙(hustle)”文化。最为官方的解释是中国驻美大使秦刚,他将“内卷”解释为“非理性内部竞争,或是‘被自愿’竞争,个人努力遭受通货膨胀。中国年轻人面临成长压力,在高度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成功比成长更重要”。

从认知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也是认知主体(网民)的隐喻性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ng)的产物” [18]。involution经由英文语境中的行为特征“进行某种活动”、物理特征“向内卷、复杂”、社会经济学特征“停滞不前”,到中文语境的“内耗、激烈内部竞争”社的社会心理特征,在大众语用层面,该词的语义逐步收窄,外延扩大,但该词的基本行为特征意义“进行某种活动”依然不变。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meme)视角 [19] 来看,“语言信息通过公众人物和媒体以积极的态度模仿和宣传,因它适应语境,并反映了社会实际和需要,于是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和认识,在模仿和复制这些信息时产生各种不同的表征。”“involution”一词的模因潜势信息“被迫卷入”在中国互联网语境条件下得以凸显,而中国网民这一语言使用群体期待“内卷”发挥的语用功能则是一种社会心理上处于“无意义竞争状态”的自画像。

讨论至此,就来到了一个关键性问题:西方世界既有的“involution”之意不等于当下的“内卷”,两者时间似乎是一对“假朋友”——“两种或多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的词语或表达” [20]。那我们能不能另辟蹊径重新选一个对等度较高的“真朋友”呢?这方面确实有学着提出过建议,如陆建非就认为将“内卷”的深层涵义,即“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磨擦”现象转译出来,也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建议意译成“Irrational Internal Competition/Friction” [1]。但这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解释,这种信息拉长式的翻译不符合网络语言言简意赅、高度浓缩化的语言特征。有学者 [21] 指出,网络语言翻译,似乎遵循着语言经济学的原则(如索绪尔、乔治·金斯利·齐普夫(George Kingsley Zipf)谈及的“省力原则”)。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来看,多数为符号图形语言、数字或字母谐音、词语缩略和词意迁移。笔者认为,如果能够从一个语言形式或语义核心出发,衍生创造出另外一个形式或语义,并保持语义的认知关联性,网络语言翻译中即便是故意进行概念挪用,似乎也能获得流传与认可。当然这种跨语言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语境保障,通过外围文化语境拓展和解释来增强本不对等的两种语言项目之间的对等性。

当然,如果硬要讲究更高的语义内涵对等性,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名词概念使用的“内卷”似乎可以用1973年生物学家Leigh Van Valen提出的“红皇后假说(Red Queen hypothesis)”来翻译。此假说名字的来源于《爱丽丝镜中奇遇记》(Through the Looking-Glas) [22]:

“A slow sort of country!” said the Queen. “Now, here, you see, 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keep in the same place. If you want to get somewhere else, you must run at least twice as fast as that!”

“I’d rather not try, please!” said Alice. “I’m quite content to stay here—only I am so hot and thirsty!”

“必须持续奔跑才能在维持原来的地位”。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当今中国的“内卷”之意: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争夺中,如果不随大流持续向前发展,在整体群体竞争力提升的前提下,不奔跑的结果就是落后于原点,落后于时代。

5. 结语

语义的流变总是体现着大众的表达需求,并在历史的洪流中印上历史的烙印。“一方面,语言处于大众之中,同时又处于时间之中,谁也不能对它有任何的改变:另一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理论上又使人们在声音材料和观念之间有建立任何关系的自由。结果是结合在符号中的这两个要素以绝无仅有的程度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生命,而语言也就在一切可能达到它的声音或意义的动原的影响下变化着,或者无宁说,发展着。这种发展是逃避不了的;我们找不到任何语言抗拒发展的例子。过了一定的时间,我们常可以看到已有了明显的转移。” [23]。通过追溯“involution”与“内卷”的语义变迁,考察其“假朋友”关系及其在各自语境中的能量交换,可以进一步洞悉跨文化翻译的本质特征。翻译本身就是意义的旅行,而绝非纯粹意义搬运。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旅行可能会带来新的纪念品、新的人际关系或心境的变化;而对于翻译而言,旅行可能会带来五彩斑斓的纯语言碎片,让原文光芒大放异彩。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服务中心2021~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QGJ21A035)。

参考文献

[1] 陆建非. “内卷”的来龙去脉及其英汉互译[DB/OL]. https://www.027art.com/shanghaibenke/HTML/10867713.html, 2020-10-20.
[2] 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6.
[3] 秦刚. 热词里的中国——秦刚大使在美亚学会“旅游和人文交流”主题论坛上的主旨演讲[DB/OL]. https://new.qq.com/omn/20211008/20211008A01L3O00.html, 2021-10-08.
[4] Nicholson, P. (1820) Essay on Involution and Evolution. Mathematical and Philosophical Booksellers, London, 1.
[5] Savidge, E.C. (1890)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and General Literature. Vol. X, Adam and Charles Black, Edinburgh.
[6] [德]康德. 判断力批判[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09.
[7] 韦森. 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 第2版.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20: 89.
[8] 黄宗智. 农业内卷和官僚内卷: 类型、概念、经验概括、运作机制[DB/OL]. https://www.lishiyushehui.cn/article/item/1092, 2021-08-30.
[9] 韦森. 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 第2版. 上海: 上海三联(社)出版社, 2020: 91.
[10] 计亚萍. “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3): 48-49.
[11] 卢晓雯. 多维视角下的内卷化: 研究现状及概念梳理[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5(6): 130-136.
[12] 章舜粤. 专业术语不可被误用和滥用[J]. 人民论坛, 2022(33): 61-63.
[13] 陶家俊. 思想认同的焦虑: 旅行后殖民理论的对话与超越精神[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90-93
[14] 孙江. 切入民国史的两个视角: 概念史与社会史[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3, 50(1): 105-107.
[15] 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 钱文中, 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 533.
[16] Liu, Y. (2021) China’s “Involuted” Generation: A New Word Has Entered the Popular Lexicon to Describe Feelings of Burnout, Ennui, and Despair.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al-comment/chinas-involuted-generation
[17] Wang, F. and Wang, Y. (2021) The Buzzwords Reflecting the Frustration of China’s Young Generation. BBC World Service.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57328508
[18] 谢之君, 杨月华. 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J]. 上海翻译, 2015(3): 23-27.
[19] 何自然. 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 35(2): 8-13.
[20]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1st Edition, Routledge, London, 25.
[21] 于鹏亮. 网络流行语嬗变与审视[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97.
[22] Carroll, L. (2006)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Webster’s Thesaurus Edition.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San Diego, 19.
[23] [瑞士]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著. 普通语言学教程[M]. 高名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