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大学生的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一篇文献综述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DOI: 10.12677/MM.2022.123041, PDF, HTML, XML, 下载: 301  浏览: 1,132 
作者: 楼康泽, 马 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第一代大学生教育质量学生成长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Growth of Students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等问题日益凸显,第一代大学生作为研究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在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第一代大学生的定义内涵、特点、优势和劣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多关注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所累积的资本以及第一代大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但对于第一代大学生到底存在“劣势”还是“优势”尚存争议,因此其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存在不确定性。本文的研究对了解我国第一代大学生发展进程以及未来的方向提供了指引,对推动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equity and other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he first-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radually comes into people’s vis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analyzing relevant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It’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mostly focus on the capital accumulated by the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m.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controversies over whether the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sadvantages” or “advantages”, so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is still uncertain. The research of this article provides guid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following direction of China’s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楼康泽, 马良. 第一代大学生的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一篇文献综述[J]. 现代管理, 2022, 12(3): 312-317. https://doi.org/10.12677/MM.2022.123041

1. 导言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对第一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发现:2011~2018年,全国本科高校中的第一代大学生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第一代大学生已成为本科生的主体。不同于非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由于先天禀赋等原因使得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对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和国家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国内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扩张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大学的殿堂,成为了一名大学生。随着第一代大学生(指父母均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总体学生中占比的不断增加,关于第一代大学生如何实现阶层流动以及个人多维资本的积累逐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任务之一的现状,处于相对弱势并在大学生主体中占据相当大部分的第一代大学生便成为了重点研究的对象。但由于中国对于第一代大学生的研究起步较晚,获得的数据较少,我国对第一代大学生的研究尚处于初期,相关结论还存在争议,因此系统地梳理国内外第一代大学生的相关研究,对理解我国第一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现状,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第一代大学生的内涵和定义

第一代大学生的研究始于阿达奇(Adachi, F.) 1979年所完成但最终并未发表的论文《第一代大学生人群分析(高等教育的一个新概念)》。随后,1982年比尔森(Billson, J.M.)与特里(Terry, M.B.)基于美国两所文理学院的辍学生与转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第一次对第一代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有关第一代大学生的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基本保持一致,即第一代大学生指父母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群体。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国外文献尚存在一些争议。郭娇(2020)对争议进行了整理概括即:高等教育的定义是四年制本科还是社区学院或职业学院等学制更短的教育?父母若在大学辍学该如何处理?父母取得研究生或更高学位是否存在影响?兄弟姐妹及非直系亲属受过高等教育对其是否存在影响 [1] ?由于国内对第一代大学生研究起步较晚的原因,国内研究对第一代大学生的定义相对更加清晰即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指的是父母双方的学历均在高中(含中专)及以下的本科生。

3. 第一代大学生身份对学生的影响

3.1. 初始资本方面

初始资本即在进入大学生活前的资本积累。London (1989)认为第一代大学生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较少 [2]。陈小慧(2014)指出第一代大学生在学校与专业的选择过程缺少有效的指导 [3]。Pelco (2014)等人指出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业和心理上对大学的准备不足,具有较低的高中成绩和较低的入学分数,较弱的认知技能、研究能力以及较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4]。曾东霞(2019)认为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问题,同时认知能力与研究能力相较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但同时也认为国内第一代大学生虽然父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本科院校,因此在学习能力方面与同个层次的非第一代大学生相当,同时由于处境相对下更加艰难,其本人的内心品质相对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优势 [5]。余秀兰等人(2018)也认为相对贫困的先天禀赋更能激发学生的拼搏意志,促进了他们对学业成就的追求 [6]。

3.2. 学业成绩方面

在国内,鲍威(2013)发现第一代大学生的身份会对其在校表现产生影响 [7]。孙冉等人(202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在本科期间人力资源获取即学业成绩与专业资格证书考取方面上无明显差异 [8]。在何树彬(2020)对国外第一代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美国第一代大学生面临辍学率居高不下、学位获得率低等各种问题 [9]。

在参与教育活动方面上,刚雅(2008)等人的研究表明,美国高校中第一代大学生在高影响力教育活动上的表现较差 [10],清华大学CCSS课题组的研究也表明,在中国“985”工程高校中,学生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程度存在显著的校际、年级和学科差异 [11]。另外,张华峰(2017)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第一代大学,这主要来源于个人背景、教师指导和学校支持三个方面 [12]。

3.3. 社交及师生互动方面

London (1989)中指出第一代大学生由于文化冲突常常导致社交关系十分紧张 [2]。鲍威(2014)指出:在大学就读期间,第一代大学生较少参与课外活动 [13]。陆根书(2015)基于此进一步指出:第一代大学生在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的频次上显著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 [14]。张华峰等人(2017)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在同伴互动上的获益增值要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但在师生互动的获益增值要高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并且第一代大学生在参与高质量教育活动方面的频率明显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 [12]。在对国外的研究中,文雯(2014)发现由于歧视在国外更为普遍的原因,第一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更为艰难,朋友圈也更加难以扩大 [15]。

3.4. 经济条件方面

国外早在London (1989)的研究中就已经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2]。Choy S. (2001)在此基础上调查发现美国第一代大学生中42%来自最贫困的家庭 [16]。为了解决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完成学业的问题,约翰斯通(2003)提出助学贷款对于缺乏资金完成学业的第一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持手段 [17]。国内研究与国外结论大致类似,文雯(2014)发现美国第一代大学生部分出自少数族裔、母语非英语的家庭,并且贫困问题更为严重 [15]。陈小慧(2014)以及曾东霞(2019)的研究都佐证了国内第一代大学生社会经济地位普遍较低的结论 [3] [5]。何树彬(2020)进一步提出第一代大学生来源构成复杂、数量规模逐渐庞大 [9]。在助学贷款方面,杨钋(2009)研究发现学生贷款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11]。但鲍威、陈亚晓(2015)基于首都高校本专科生资助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分析发现助学贷款对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业表现直接形成负向的抑制作用 [18]。黄维(2016)指出,当前助学贷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第一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经济问题,他们需要花费更多课外时间来补贴生活费用,并且也导致他们需要花费更多课外时间来补贴生活费用 [19]。何树彬(2020)认为贷款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第一代大学生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为偿还贷款导致兼职花费时间增加从而使得大学体验质量的低下 [9]。但钟云华(2015)认为助学贷款相当于通过借贷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支付当前大学投资成本,并将其转化成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效促进贫困生向上流动,同时发现借贷贫困生比非借贷贫困生综合学业成绩更优秀 [20]。这与约翰斯通(2003)的结论相吻合 [17]。当下研究关于此方面仍存在矛盾。

3.5. 心理方面

London (1989)的研究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常常面临焦虑、空间位置失调、心理失衡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2]。Pelco (2014)所总结的第一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在学校的“挣扎”困境中认为第一代大学生缺乏心理层面对大学生活的准备以及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自信 [4]。Bui K.V. (2002)的研究发现美国第一代大学生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少数族裔、母语非英语的家庭,家庭观念方面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存在差异,使得其难以融入群体 [21]。何树彬(2020)发现由于父母期望与支持的缺失、对自己缺乏信心以及对大学的意义认识的偏差导致了第一代大学生错误估计了教育所带来的回报 [9]。

在对升学的意愿与人生规划上,鲍威(2013)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在升学选择上同非第一代大学生存在差异 [7]。黄维等(2016)发现那些得到助学贷款的第一代大学生对于攻读研究生的预期回报估计较低,同时物质上较为急切的需要也使得第一代大学生的深造意愿更低 [19]。何树彬(2020)的研究表明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业规划方面缺乏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出于父母期望与支持的缺失、家庭要求与学校要求的不同导致个人要求出现的割裂、对大学的意义认识的偏差导致第一代大学生错误估计了教育所带来的收益 [9]。

4. 第一代大学生的干预项目

国外学者在把握第一代大学生群体异质性的基础上在许多层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干预项目同时也有很多学者针对第一代大学生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4.1. 干预项目

王兆鑫(2020)的研究总结了西方学者针对第一代大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开展的三个干预项目:生活-学习项目、教育机会基金项目和差异教育干预 [22]。

由马里兰大学Inkelas教授发起的生活–学习项目针对寄宿制科研型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生活和学习以弥补第一代大学生与大学课程经验之间的差距。这很好的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转型,弥补了第一代大学生初入大学的文化与认知劣势,有利于减少因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焦虑感 [23]。

教育机会基金项目主要向处于经济劣势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大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类课程以及公共演讲来鼓励学生参与交互性活动以及培养领导能力,以此来提高对大学的适应能力 [24]。

教育差异干预项目通过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间的对话为第一代大学生提供大学相关的咨询以及成功经验,让他们了解到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大学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并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社会背景合理利用策略以及经验去取得成功 [25]。

4.2. 干预建议

国外研究多通过赤字角度来审视第一代大学生这个群体,因此在总结中总会根据第一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不同角度的干预建议。

就第一代大学生存在的信息劣势,学者通过开设网课来打造学生与教师、专家以及教职工互动的平台,助力学生了解大学环境以及培养学业技能 [26]。在此过程中学者发现第一代大学生的身份影响见面的频率以及老师对于学生的期望,进而影响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多维资本的获取 [27]。同时,社交媒体对于学生也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社媒与不同阶层的人沟通并得到他们的社会支持与信息支持,以此来激励第一代大学生顺利完成阶级转型 [28]。

在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参与方面,张华峰等人(2017)的研究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频率显著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基于此,他们建议加强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各类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督促学校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以便利学生获取资源。对于第一代大学生而言,仅有入学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提升教育过程的质量,增加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频率是非常重要的 [15]。

在获得身份认同与自我认知方面,自我认知有利于强化帮助学生认识学术团体成员身份构建的重要性 [29]。同时,在高中过渡到大学期间的身份认同十分重要,学校中的活动可能以意外的方式影响不同的群体,因此进入大学前的身份需要尤为关注 [30]。

5. 总结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第一代大学生研究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第一代大学生的现状、面临的以及已有的有利于第一代大学生发展的改进策略。通过研究发现:首先,由于第一代大学生数据的缺失,有关我国第一代大学生的相关研究结论尚存在争议。同时,当前多数研究将目光聚焦于第一代大学生未来发展,缺少对第一代大学生困境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的系统性分析,目前仅有曾东霞(2019)深入探讨过农村贫困第一代大学生的形成过程 [5],这也导致了在同一个问题上由于调查的群体不同而导致的结论的不同。另外,对于第一代大学生的细化分类仍然存在欠缺,应当对第一代大学生进行进一步细分以提供更准确的研究结果。除此之外,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才刚起步不久的事实,难以实现对第一代大学生的长期追踪调查,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是否能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仍然难下定论。并且,虽然第一代大学生备受学术界关注,但是至今仍未出现直接针对于第一代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关于各类政策与方法的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仍然仅限于推测,难以下定结论。最后,对于第一代大学生和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差异仅存在于短期学业差异的探讨,而对于如多维资本的获取、劳动力市场表现、未来发展等长期表现方面差异的研究尚存在空白,这些领域未来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郭娇. 基于调查数据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校表现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6): 13-19.
[2] London, H.B. (1989) Breaking away: A Study of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7, 144-170.
https://doi.org/10.1086/443919
[3] 陈小慧. 在读农村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校园参与度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33-47.
[4] Pelco, L.E. (2014) Student Growth from Service-Learning: A Comparison of First-Generation and Non-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utreach & Engagement, 18, 49-66.
[5] 曾东霞. “斗室星空”: 农村贫困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经验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7): 38-43.
[6] 余秀兰, 韩燕. 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2): 8-16.
[7] 鲍威. 第一代农村大学生的升学选择[J]. 教育学术月刊, 2013(1): 3-11.
[8] 孙冉, 梁文艳. 第一代大学生身份是否会阻碍学生的生涯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5): 43-49+108.
[9] 何树彬. 美国高校促进“第一代大学生”适应探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22(5): 76-84.
[10] Gonyea, R.M. (2008) High-Impact Activities: What They Are, Why They Work, and Who Benefits. Presenta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AC&U), Washington DC.
[11] 杨钋. 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30(5): 101-108.
[12] 张华峰, 郭菲, 史静寰. 促进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研究[J], 教育研究, 2017(6): 32-43.
[13] 鲍威. 未完成的转型: 高等教育影响力与学生发展[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209-210.
[14] 陆根书, 胡文静. 师生、同伴互动与大学生能力发展——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差异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5): 51-58.
[15] 文雯. “985”高校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8): 92-98.
[16] Choy, S. (2001) Students Whose Parents Did Not Go to College: Postsecondary Access, Persistence, and Attainment. Findings from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Biochemical Journal, 262, 795-800.
[17] D•B•约翰斯通. 高等教育财政: 问题与出路[M]. 沈红,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35-141.
[18] 鲍威, 陈亚晓. 经济资助方式对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2): 80-96.
[19] 黄维, 要攀攀, 李凡. 助学贷款对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9): 77-82.
[20] 钟云华. 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15(5): 11-19.
[21] Bui, K.V. (2002)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t a Four-Year University: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Reasons for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First-Year Experienc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6, 3-11.
[22] 王兆鑫. 寒门学子的突围: 国内外第一代大学生研究评述[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1): 94-104+48.
[23] Inkelas, K.K., Daver, Z.E., Vogt, K.E. and Leonard, J.B. (2007) Living-Learning Programs and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and Social Transition to Colleg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8, 403-434.
https://doi.org/10.1007/s11162-006-9031-6
[24] Clauss-Ehlers, C.S. and Wibrowski, C.R. (2007) Building Education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The Effects of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und Program among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8, 574-584.
https://doi.org/10.1353/csd.2007.0051
[25] Stephens, N.M., Townsend, S.S.M., Hamedani, M.G., Destin, M. and Manzo, V. (2015) A Different-Education Intervention Equips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thrive in the Face of Stressful College Situa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 1556-156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5593501
[26] Schwartz, S.E.O., Kanchewa, S.S., Rhodes, J.E., Gowdy, G., Stark, A.M., Horn, J.P., et al. (2018) “I’m Having a Little Struggle with This, Can You Help Me out?” Examining Impacts and Processes of a Social Capital Intervention for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61, 166-178.
https://doi.org/10.1002/ajcp.12206
[27] Kim, Y.K. and Sax, L.J. (2009)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Differences by Student Gender, Race, Social Class, and First-Generation Statu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0, 437-459.
https://doi.org/10.1007/s11162-009-9127-x
[28] Hinz, S.E. (2016) Upwardly Mobile: Attitudes toward the Class Transition among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7, 285-299.
https://doi.org/10.1353/csd.2016.0033
[29] Penrose, A.M. (2002) Academic Literacy Perceptions and Performance: Comparing First-Generation and Continuing-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6, 437-461.
[30] Wilkins, A.C. (2014) Race, Age, and Identity Transformation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 for Black and First Generation White me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7, 171-187.
https://doi.org/10.1177/003804071453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