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 and Peer Acceptance in Se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DOI: 10.12677/AP.2022.124116, PDF, HTML, XML, 下载: 331  浏览: 3,718 
作者: 刘科军, 沈梓锋*: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小学生同伴关系同胞接纳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 Sibling Acceptance
摘要: 为了解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本文采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和同胞接纳量表对379名西阳镇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 小学生同胞接纳在认知接纳上,男生与女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2) 小学生同伴关系与总体同胞接纳呈显著负相关;3) 小学生总体同胞接纳水平能显著负向预测同伴关系水平。结论: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对同胞的接受程度越高,同伴关系越好。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 and sibling acceptance among se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379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s 4 to 6 in Xiyang Town using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er Relationship Scale and the Sibling Acceptance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boys and girls in the cognitive acceptance of siblings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2) The peer relationship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verall sibling acceptance; 3) The overall sibling acceptance level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uld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predict the level of peer relationship. Conclusion: The higher the sibling acceptance of the se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township area, the better the peer relationship.
文章引用:刘科军, 沈梓锋 (2022). 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 心理学进展, 12(4), 976-98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4116

1. 引言

同伴关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同伴关系是指个体在与跟自己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仿的人进行交往互动时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1999)。有研究指出,家庭功能问题越少,人际适应性越高;儿童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在家庭中适应环境面对应激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王国花,2009)。同时,有研究表明同胞关系是家庭系统中最直接、最持久的人际纽带,是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背景(Dunn, 2007);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同胞关系是家庭子系统中的一个动态组成部分,积极的同胞关系可以提高儿童情绪识别、表达和调节能力,促进其情绪社会性发展,推动其它人际关系的积极发展(赵凤青,俞国良,2017),同胞关系的质量可由同胞接纳程度进行衡量。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儿童的同胞接纳程度将影响其同伴关系。因此,本研究探讨儿童同胞接纳情况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为促进儿童自身发展,更好适应学习生活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对策建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梅州市西阳镇的4~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79份,回收有效问卷368份,问卷有效率为97.1%。其中男生194名,占52.7%,女生174名,占47.3%;8~10岁的学生22名,占6.0%,10~12岁的学生151名,占41.0%,12~14岁的学生195名,占53.0%;独生子女86名,占23.5%,非独生子女282名,占76.5%。

2.2. 研究工具

2.2.1. 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

采用由郭伯良(2004)编制的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以此来评估其同伴关系的好坏。此量表的有效性已得到研究证实(宋树坤,2017)。量表共包含22道题目,采用李克特4点评分方式,从1表示“不是这样”,到4表示“总是这样”。将部分题目进行反向计分后每个项目得分累加即为该量表总得分,项目总分越高说明同伴关系越紧张。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2.2.2. 同胞接纳量表

该量表由戴旒茜(2015)编制,用于评价儿童对二胎的手足接纳程度。该量表共有3个维度,分别为情感接纳、行为接纳和认知接纳,每个维度11小题。采用李克特3点评分方式,1表示“不是”,2表示“不确定”,3表示“是”。得分越高,说明接纳“二胎”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α系数为0.81。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以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小学生同伴关系情况

3.1.1. 小学生同伴关系总体情况

在调查的有效被试中,同伴关系总体得分均值为47.16 ± 8.4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同伴关系平均分得分低于44 (理论均值)的学生有130名,占35.33%,同伴关系平均分得分高于44的学生有238名,占64.67%。

3.1.2. 不同人口学变量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差异比较

为检验小学生同伴关系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表2

Table 1. Difference test of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family situations ( x ¯ ± s )

表1. 不同性别、家庭情况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差异检验( x ¯ ± s )

表1结果可知,在不同性别上,男生与女生的同伴关系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家庭情况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的子女的同伴关系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

Table 2.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differences in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表2. 不同年龄小学生同伴关系差异的方差分析

注:*p < 0.05,下同。

表2结果可知,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显著差异,表明年龄不同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显著的影响。事后比较检验表明:年龄阶段在12~14岁的小学生同伴关系好于年龄阶段在10~12岁的小学生。

3.2. 小学生同胞接纳情况

3.2.1. 小学生同胞接纳总体情况

在调查的有效被试中,同胞接纳总体得分均值为76.22 ± 7.93,高于66 (理论均值)处于中上水平。

3.2.2. 不同人口学变量小学生同胞接纳的差异比较

为检验小学生同胞接纳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对小学生的同胞接纳进行不同性别、年龄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表4

Table 3. Difference test of acceptance of sibling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ages ( x ¯ ± s )

表3. 不同性别、年龄小学生同胞接纳的差异检验( x ¯ ± s )

表3可知,在认知接纳上,不同性别小学生的同胞接纳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和总体接纳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接纳维度和总体接纳上,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

3.3. 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

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表4可知,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认知接纳、情感接纳和总体接纳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接纳没有显著相关。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eer relationship and sibling acceptanc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表4. 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生同胞接纳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同伴关系得分为因变量,认知接纳、情感接纳和总体接纳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检验水准分别为0.05和0.10,结果见表5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ibling acceptance on peer relationship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表5. 小学生同胞接纳对同伴关系影响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小学生同胞接纳只有总体接纳被选入了回归模型,可能是由于认知接纳和情感接纳与总体同胞接纳具有较高的共线性,因此在回归分析中被剔除。这表明小学生的同胞接纳对其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总体同胞接纳水平能显著负向预测同伴关系水平。

4. 讨论

4.1. 小学生同伴关系情况讨论

本研究表明,现阶段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64.67%的学生同伴接纳得分较高。这说明较大一部分学生可能有不够和谐的同伴关系,学校老师应多观察学生下课后的日常活动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发现同学间有同伴冲突应及时制止,促进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

通过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本研究发现在不同性别上,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没有显著差异,与宋树坤(2017)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被试均为乡镇地区学生,存在地区差异性;在不同家庭情况上,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没有显著差异,与宋树坤(2017)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宋树坤,2017;张伟伟,2017)。

4.2. 小学生同胞接纳情况讨论

本研究表明,现阶段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胞接纳总体水平较高。表明乡镇地区学生容易接纳自己的弟弟妹妹,兄弟姐妹间的同胞关系良好。

通过不同人口变量的差异比较,本研究发现在不同性别上,同胞接纳的认知接纳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和黄郁(2017)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原因可能是乡镇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男性往往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因此,在认知接纳上会有更高的接纳水平。在其他维度和总体接纳上,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年龄上,同胞接纳各维度和总体接纳均没有显著差异,与戴旒茜(2015)研究结果相似。

4.3. 小学生同胞接纳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胞接纳水平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与张杰(2016)的研究结果相似。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小学生的同胞接纳水平能反映其同伴接纳水平,同胞间良好的亲密关系会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Updegraff et al., 2002)。比如同胞接纳水平高的儿童,其情绪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较高,可以更好地解决同伴间产生的冲突。通过这一点,建议有多个孩子的父母平时应多注意和关心家里孩子们的同胞关系,加强与孩子们的交流,以促进其同胞接纳水平提升,进而推动同伴关系的积极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戴旒茜(2015). 2至10岁原“独二代”子女对“二胎”手足接纳度的调查与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 郭伯良(2004). 班级气氛对农村儿童社会行为及其与学校适应关系的影响. 博士学位论文,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3] 黄郁(2017). 亲子依恋对独生子女接纳“二胎”的影响——共情和自尊的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4] 宋树坤(2017). 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对学校归属感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5] 王国花(2009). 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友谊质量、学业成绩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6] 张杰(2016). 大学生同胞关系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鲁东大学.
[7] 张伟伟(2017). 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8] 张文新(1999). 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 赵凤青, 俞国良(2017). 同胞关系及其与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5(5), 825-836.
[10] Dunn, J. (2007). Siblings and Socialization. In J. E. Grusec, & P. D. Hastings (Eds.),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309-327). The Guilford Press.
[11] Updegraff, K. A., McHale, S. M., & Crouter, A. C. (2002). Adolescents’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Friendship Experiences: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Relationship Linkages. Social Development, 11, 182-204.
https://doi.org/10.1111/1467-9507.0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