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词“可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演变考察
An Examination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ubjectivization of the Modal Word “Keneng”
DOI: 10.12677/ML.2022.104074, PDF, HTML, XML, 下载: 263  浏览: 387 
作者: 余 玲: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可能言语行为委婉性交互主观性“Keneng” Speech Act Euphemism Inter-Subjectivity
摘要: “可能”作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推测估计类的情态词,因为其自身语义所表现出的主观性、模糊性、委婉性的特点,使其在动态语言环境中被高频使用,从而出现了非常规化的趋势。本文从语料库中选择动态的语言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可能”出现了去范畴化特征,说话人的使用逐渐出于一种语用目的。即它可以帮助句子施事告知说明、反驳拒绝、解释澄清、提醒强调、情感评价等言语行为,特别是经常出现在表示否定、拒绝、讽刺等表示负面语义内容的句子里,委婉地传递出确定的信息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对“可能句”出现分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交互主观性、礼貌原则、可能自身所蕴含的委婉性语义三个方面入手,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Abstract: “Keneng”, as a modal word in modern Chinese, expresses the content of conjecture or estimate. Because of its own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ambiguity and euphemism, it is used frequently in a dynamic language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an unconventional trend. In this paper, we select the dynamic languages from the corpus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keneng” has a categorization feature. Speakers use it for a pragmatic purpose gradually. That is to say, it can help sentences to complete the speech act, such as information, rebuttal or rejection, explanation or clarification, reminder or emphasis, emotional evaluation and so on. For this reason, it often appears in the sentences that express negative semantic content, like negation, rejection, and satire, euphemistically convey the content of the definit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is, the reasons for the “kenengju” are also analyzed, and a mor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is made from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inter-subjectivity,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euphemistic semantics that “keneng” contains.
文章引用:余玲. 情态词“可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演变考察[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4): 592-59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4074

1. 引言

“可能”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表示揣测语气的情态词,对于其词性和词义的界定,学界有多种说法,这里我们将要介绍两种学界比较认同的解释。吕叔湘 [1] (1980)认为“可能”可以用作副词,并解释为“表示估计;也许;或许”的意思,具有主观评议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2] (2012)将“可能”释为:副词。表示估计;或许;也许。我们综合各家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出“可能”的语义特点:推测性;不确定性;主观评议性。前人对“可能”的研究,大部分是集中在对比方面特别是与同类表示揣测语义的“也许、恐怕、大概”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的对比研究,比如周晓利(2015)、蒋宁 [3] (2016)、杨贝 [4] (2016)、崔倩 [5] (2018)、王钦 [6] (2020),还有许多“也许、大概、恐怕”等之间除去“可能”的表或然类语气副词的对比研究或是对整个汉语情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成果都颇为显著,研究也都很深入,让我们对汉语中表示推测义的词类有了一个整体性的宏观认识。当然,也不乏对“可能”的个体研究。戴耀晶(2003)从基本语义入手,魏政 [7] (2020)借助于情态词选择函数理论以及刘家玮 [8] (2016)从模糊限制语的视角出发对“可能”一词的深层语义、内在的情态力度调节以及交际中的语用功能都做了较好的阐释,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我们发现前人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静态层面对“可能”的语义分析,对其在会话交际中的动态语用功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发现,“可能”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高频率使用因为其自身语义的特殊性已经发展出一种有别于传统印象的可能句,发挥着强大的语用功能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语料主要来自BCC中的口语语料库,由于没有具体的日期,下文便不再进行注释。

2. “非常规”的可能句

在语法上,与传统的“可能”相比,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表现最为典型的是不可以受副词“很、不”和动词“有”的修饰。这是因为其客观语义在句中出现弱化,相应地也就不能够被其他词修饰表示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在语义上,此时的“可能”句具有显著的区别于以往表达的特点,即“可能”的估计义不再过分影响句子,整个句子表达的是确定的语言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语境的隐含信息或者上下文加以判断句子的真值。在语用上也是其最受关注的一个层面,根据句义表达色彩的不同,语用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语义表达有损听/言者的面子时,“可能”的加入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遵循了礼貌原则,避免了话语的直接生硬,提高了句子确定信息的传达的接受度。当语义表达赞扬听者/言者时,“可能”的使用使表达更加谦逊内敛,既保护了对方的面子,也符合了中国人的赞美原则。当然,前者占据主导地位。总而言之,非常规的“可能”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即“交互主观性”,发挥着重要的人际互动功能,提高了话语的接受性,从而使对话可以顺利地进行。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Austin)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后来塞尔(John R. Searle)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断言类或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而在实际的话语中,根据语境的需要分类又很复杂多样。然而句子在施事某种言语行为时,为了使言者的言语意图生效,或多或少会危及到交际一方的面子,语言中以“可能”为首的表示模糊性语义的情态词契合了说话人的心理需求。下面我们将根据“可能”参与到的句子所表达的言语行为的不同进行分类。

2.1. 告知说明

(1) 嗯,今年夏天可能回不去,争取冬天吧,哈哈。(BCC)

(2) “今天?明天我们可能不在哈”,“今天送到。你们又去哪里啊?”,“明天要出去开会呀”。(BCC)

2.2. 反驳拒绝

(3) 你的说法可能让人难以接受。(生活资料)

(4) 今年可能去不了南京了……以后会去的。(BCC)

2.3. 解释澄清

(5) 第一次是人行道没刹车,但是我刹车了的,可能反应有点慢吧,就挂了。第二次是换挡换错了。(BCC)

当我们在告知一个对方不希望听到的消息、反驳拒绝别人或者提出请求时,一定会伤害到对方的面子。所以加入“可能”这一含有不确定性词义的词之后,委婉模糊的表达不仅照顾到对方的情绪,还体现出说话者为对方考虑、尽量使话语表述礼貌得体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为什么我们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句子表达的信息是确定的,这有赖于整个语境以及前后文所提供的信息。比如例(2),我们能够判断出“我们明天真的不在”是根据后文中的“明天要去开会”得出来的。

2.4. 提醒强调

这里主要与话语标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里所指的话语标记指的是删除情态词“可能”的主谓结构“你 + V”,例如下文中提到的“你不知道”。话语标记的定义标准是:功能上具有连接性;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主谓结构“你不知道”虽然相关的研究不多,但是也是学术界公认的话语标记,“你不知道”的有无不影响句子的原本意义,不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我们发现,当表示或然义的情态词“可能”进入到话语标记中,整个主位结构并没有受到情态义的影响,而与“你不知道、你不信”一起可以共同省略却不会影响句子的真值意义。而且也同样的保留了话语标记的一些语法化过程中的特征:可以与“称呼语”和语气词“啊、吧、呢、呀”共现。语法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去范畴化。曹秀玲 [9] (2010)曾指出“我/你V”中的“V”丧失了动词的部分范畴性特征,如不与时体、情态成分共现;也保留了一些范畴性特征,如否定形式的有限保留,像“你不知道”。说道这里却与我们下文中的情态词的进入出现矛盾,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可能”已经出现了非常规化,或然义大大削弱,此时它的出现用在含有否定词的“你 + V”中,在帮助说话人强调后续句信息的重要作用下起到了舒缓语气的语用效果。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正是“可能”的常规或然义的偏离、主观性的增强,使得其可以进入到含有否定词的话语标记中,整体可以删除不影响句子语义的表达,起到了重点凸显后续句语义内容的语用目的。在我们找到的语料中,我们发现“可能”易与“不知道、不信”等心理动词组合,也与容易发生语法化的词汇属于“基本词汇”相互印证。特别是与“不知道”频繁组合,正是因为“知道”一词的使用频率极高,而“你不信”也只是出现了类似于话语标记的特点。

(6) 你可能不知道,美国一位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的专家自赖特·史德加博士,就写过一本《奇异的失踪》的书。(BCC)

(7) 哥们儿,你红了。你可能不知道…你上了山东会考的阅读理解题了…(BCC)

(8) 俺要告诉你1971年中国的物价高到吓死人的地步,你可能不信吧,嘿嘿。(BCC)

(9) 有个消息你可能不信,华中某理工大学一研究中心做职工颈椎病专项检测;结果查出颈椎病的患病率竟高达87.3%。(BCC)

2.5. 情感宣泄

2.5.1. 情感宣泄“提醒强调”

(10) 你的“情感挽回导师”可能是个厨子。(中国青年报,2020.11.27)

(11) 电游对战中,“哄”你玩的可能是个机器人。(科技日报,2020.9.11)

(12) 你查的可能是个假分!被山寨的不止录取通知书还有招生办。(中国经济网,2020.8.25)

(13) 你买到的可能是假创可贴!止血不行反而会感染。(凤凰网,2017.03.28)

这些可能句在字面上可以表示某件事情发生的或然性,前面也可以加“很、有”等加强或者表示推测的含义,但是加上之后改变了原有语境中的隐含意义。因为它们所处语言环境的特殊性,即位于标题,标题后半部分或者正文会给予确定的论述,表示标题发生的事件其实是必然的。所以这个泛指的“你”已经被语境限制为特定的“你”特指某类人群,那么尽管句子的字面意义是表示不确定的,但所具体的指称意义却是确定的。如果把“可能”换成“其实”,显得过于武断直接,不易被读者接受,不能够恰当地发挥提醒注意的语用功能。另外,这里的“可能”是否也可以换成其他的情态词“恐怕、怕不是、也许”等近义词呢?句子的意义表达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恐怕、怕不是”含有了担心义,已经蕴含了不好的结果给了读者一定的心理预期,原来的伴随的悬念性也消失了。如果换成“也许”,因为情态副词“也许”的语义确信度比较低 [10],所以也是不符合本文上下文较为确定的语境信息的。综上所述,新闻标题的特殊性激发了“可能”的非常规功能,成功达到了提醒注意的语用目的。

2.5.2. 情感宣泄“吐槽调侃”

(14) “李子柒,你就是我找女朋友的标准”,“你可能一辈子单身了”(BCC)

(15) 甲:我的手机又掉了,为什么又掉了呢?乙:你可能是猪吧!(BCC)

(16) 纽约高中中文试卷流出,中国网友震惊:我说的可能是假中文!(搜狐,2017.06.11)

(17) 我可能看了个假榜单,朗逸九月到底卖了多少台?为啥个个不一样?(新浪,2017.10.16)

(18) 这只二哈,上辈子可能是个卖土耳其冰淇淋的!(大爱狗狗控,2020.10.06)

(19) 我太难了,我上辈子可能是条蜀道。(百度贴吧,2020.7.04)

这里的可能句我们可以概括为“主语 + 可能 + 述语”,其中以网络流行语“……可能……(假) N”或者“……上辈子可能……”为主。这类句子命题所表示的意义也是确定的,“可能”的推测语气大大削弱。可能后面述语部分的内容,无论是“一辈子单身”、“猪、傻子”、还是“假NP”和最后两个例句中的“NP”,所陈述的内容都是夸张性的、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评价判断。特别是在网络构式“……可能……(假) N”中,出现了与上文中同样网络构式的分化。“假N”在这一类中比如说“假中文”不可能是假的,它们都表达了一种对“有违、低于或者高于预期”的情绪宣泄,句中的“假”其实是对既成事实的吐槽和调侃,后来,人们一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就以这种模式化的系列句式表达不可思议和无可奈何的心理感受。同理,“你”也不可能“一辈子单身”,只不过是对方特别是亲密的朋友之间在听到“你”过高女朋友标准时的委婉讽刺。“我”也不可能是“蜀道”,只是用这种比喻增加了整个话语的趣味性。总之,人们在表达对已然发生的超乎常规预期的事件的评价和判断时,为了宣泄内心的情感使用了过于夸张的表述,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加入了“可能”保证了句子的自足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总而言之,在上述表示不同言语行为的可能句中,“可能”一词的有无并不会影响句义意义的确定性,我们是可以通过语境隐含的信息或者下文为其找到依据。即便是在表示内心情感评价的网络流行语时,言者想用夸张、不符合实际的词语来宣泄内心的情绪,仿佛真的“学了假中文”、“上辈子是条蜀道”,也恰恰是“可能”这一自身的语义特征能够出现分化且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发挥了特有的语用效果。

3. “可能”语义发生变化的原因

3.1. 交互主观性的内在动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交互主观性?主观性是交互主观性的前提。Traugott [11] (2002)就曾对“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作了区分。她认为,“主观性包含着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评价,而交互主观性却体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同和关注”。后来随着这一概念的引入,国内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吴福祥 [12] (2004)归纳“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人/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我们认同这一归纳,并认为其有一定说服力。可能从常规走向非常规,从表达主观揣测义、影响命题的真假性到推测估计义的弱化,是主观性逐渐增强、交互主观性不断参与其中的结果。因为本文所讨论的非常规“可能”总是出现在表达某种言语行为的句子里,且是在互动会话中影响着交际双方中某一方利益或是面子,所以当说话人/作者在表达内心的态度观点时,为了提高话语的认同度和可接受度,更多地去考虑听话人/读者的内心感受,即话语越来越体现对听话人/读者的关注。

3.2. 礼貌原则的语用策略

“可能”与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 P.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中提出的,分别是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准则。格赖斯认为遵守了这四条准则,人们就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最高的效率和最合理的语用进行交际,然而,严格地来讲这只是较为理想的交际效果。在动态的会话交际中,会有各种因素影响人们的话语表达,比如话题、语境、交际对象等的变化会让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对于这一现象,英国学者利奇(Leech)认为把话说得间接,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的提出弥补了合作原则解释的空白与不足,二者相辅相成能够更好的为对话中人们使用的交际策略和语用意图做出合理的解释。

例如:我可能不能同意你的这种说法,但我仍认为你有权这么看此事。(BCC)

这一句中“可能”的存在表面上看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侧”,看似多余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实际上却是遵守了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尽管说话者不赞同对方的说法,但是为了维护听话人的面子不让对方觉得难堪,加入“可能”让反驳的话语显得委婉含蓄站在了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了问题,调和了尴尬的氛围,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矛盾。

3.3. 委婉性表达的延伸发展

常规的可能句的内容一般是对某个命题真值的陈述,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体中,不会像在会话中那样经常明显地影响到交际双方的利益。但是当命题内容隐含着对社会某一现象的负面推测时,评判的结果往往会有损评判对象的形象,委婉性的表达就很好的满足说话人的心里需要,而“可能”自身的不确定性的特点恰好与委婉商议的语用功能一脉相承。“可能”一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和强大的表达功能又契合了当代人们话语表达的心理诉求,“可能”一词的高频使用和会话交际中的高频出现,不断影响着其自身的客观语义。主观性、委婉性的特点能够让他满足对话中的交际需求,逐步延伸出帮助言语行为施事、维护交际某一方面子的语用需要。

4. 结语

本文对“可能”这一高频使用的认识类情态词,在语言使用中出现的有别于传统的使用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发现了“可能”一词出现非常规化是其内部语义特点和外部会话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重点在于分类,客观语义弱化、主观性增强的“可能”是如何在具体的句子中满足言者的心理需求,帮助其实现交际意图,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尤为关注:一是非常规的可能常常出现在表示否定、拒绝、讽刺的会话语境中,这些语境往往会损害听说双方中某一方的面子,所以常常用具有委婉性特点的“可能”帮助句子言语行为的实施,以符合礼貌性的原则。二是与话语标记和网络流行语紧密联系起来,契合了人们的语言表达需求,这也正是语言自身所拥有的巨大魅力,旧有的词语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的语用功能。本文的最后也对“可能”出现非常规用法的原因进行分析,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文章的重点分类和原因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可能存在分类不足解释不充分的地方,但是对于我们观察“可能”一词的演变和话语中其他词的主观化发展都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3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6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734+1518.
[3] 蒋宁. 语气副词“可能”和“也许”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J]. 现代语文, 2006(3): 62-63.
[4] 杨贝. 汉语认识情态表达“可能” “也许” “大概” “恐怕”用法对比分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 27(6): 33-41.
[5] 崔倩. 语料库视野下“也许” “可能”的对比分析[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8, 21(3): 99-103.
[6] 王钦. 情态词“可能” “也许” “恐怕”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7] 魏政. 汉语情态力度调节的语义解释——以“可能”为例[J]. 绥化学院学报, 2020, 40(2): 102-104.
[8] 刘家玮. 试析模糊限制语“可能”一词的语用功能[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 26(1):87-89.
[9] 曹秀玲. 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 汉语学习, 2010(5): 38-50.
[10] 周晓利, 曾传禄. “可能”和“也许”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4(9): 118-123.
https://doi.org/10.16594/j.cnki.41-1302/g4.2015.09.028
[11] Traugott, E.C. and Dasher, R.B. (2002)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486500
[12]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36(1):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