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情感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基于上海H校调查
Situation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of Postgraduates’ Affectio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H University in Shanghai
DOI: 10.12677/AP.2022.124131, PDF, HTML, XML, 下载: 536  浏览: 742 
作者: 徐玉兰, 朱育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关键词: 研究生情感现状调查教育对策Postgraduates Affection Situation Survey Educational Measures
摘要: 情感是研究生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生课题,包括恋爱、性、婚姻三种形态。本文对上海H校505名研究生进行情感观念及行为的调查,发现当今研究生恋爱、性、婚姻观念及行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传统保守与现代开放并存,且存在一定的发展困惑。在此基础上,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或加强研究生婚恋教育与性教育提供参考。
Abstract: Affection is an important life topic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nation. Affection includes three forms: love, sex and marriag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ffectio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s of 505 postgraduates in Shanghai. It is found that today’s postgraduates’ perception and behaviors of love, sex and marriage show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mplex intertwined,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coexist, and the individuality and autonomy of emotional choice are enhanced, and there are some development puzzles. On this basis,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or strengthen postgraduates’ love education and sex education.
文章引用:徐玉兰, 朱育红 (2022). 研究生情感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基于上海H校调查. 心理学进展, 12(4), 1107-111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4131

1. 引言

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本文探讨的是情感中的爱情部分。爱情关乎到人的幸福与发展,研究生大多在22~28岁,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趋于稳定,正处于著名心理学家E. H. Erikson人格发展阶段中亲密对孤独的关键时期(18~25岁),情感需求尤为迫切,恋爱、性、婚姻是他们无法回避的人生发展主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文件指出,“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人民网,2017)。婚恋问题不仅关系着年轻人自身发展与幸福,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迁,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征进一步凸显,婚恋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处于爱情适龄阶段的当今上海高校研究生,其婚恋性观念行为会呈现出何发展状况特点?本文通过问卷抽样调查与深度访谈做相关探讨,在此基础上,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研究生情感与性教育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自编“上海高校研究生情感现状及发展困惑”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个体对爱情、择偶、性、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态度及行为。在上海H校研究生范围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匿名纸笔调查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505份,具体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对调查数据应用SPSS 22.0进行单变量统计分析和交叉分析。

Table 1. Sample distribut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surve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H University

表1. H校研究生婚恋情感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生恋爱观念与行为方面

3.1.1. 恋爱状态

研究生中,43.6%正在恋爱,21.4%曾谈过恋爱目前单身,34%从未谈过恋爱,1%已婚。可见,三分之二有恋爱经历,三分之一无恋爱经历,超两成有失恋经历。进一步比较发现,恋爱状态在性别及学历上差异显著(F = 15.980, df = 3, p < 0.01; F = 17.642, df = 3, p < 0.01),女生“正在恋爱”及“谈过恋爱”的比例(51.1%, 72.6%)均显著高于男生(34.6%, 58%);“正在恋爱”的硕士生(45.3%)比例高于博士生(30.2%);而“未谈过恋爱”与“已婚”的比例,硕士生(33.0%, 0.5%)低于博士生(39.6%, 5.7%)。男生与博士生中有四成左右没有恋爱经历,对其访谈发现,单身主要与他们“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专注于学业且怕谈恋爱影响学业”、“想在工作后再谈恋爱”有关。

3.1.2. 对恋爱的期待

14.3%选择“之前没谈很想谈”,3.2%表示“之前没谈仍不想谈”,34.2%选择“目前在谈中希望一直谈下去”,3.0%“目前在谈中但不想谈了”,33.1%主张“恋爱随缘顺其自然”,6.6%“对恋爱恐惧,既想又怕”;5.6%觉得“有无恋爱无所谓”。可见,近一半(48.5%)研究生对恋爱热切向往,三分之一顺其自然,另各有6%左右对恋爱或纠结、或拒绝、或佛系。结合恋爱状态,可以看出,研究生(尤其单身)对恋爱的期待并不积极,他们表示平时住在宿舍、吃在食堂,忙时专注学术科研,闲时约上驴友四处走走,如果不是家人偶尔催恋催婚,觉得这样的单身生活也挺惬意的。这一方面与研究生阶段学业要求高而恋爱耗时耗心耗力,如果一时难以遇到合适的恋人,他们往往以不将就的态度选择单身并且能承受一定时段的单身,先专注于自我提升,为未来和前途奋斗;另一方面,能否恋爱在很多方面对当事人有一定的要求,不是想谈就能谈的事,故部分同学对爱情虽“望穿秋水”,只能“望而却步”。

3.1.3. 恋爱动机

调查发现,73.5%的研究生恋爱出于“寻找伴侣,为婚姻做准备”;56.6%为寻求真爱;35.2%觉得读研压力大,希望有人倾诉支持;28.1%为排解孤独寂寞;18.9%为满足生理需求;11.2%是因为对异性好奇;6.6%为从众心理。可见,大多数研究生谈恋爱主要是基于爱情与婚姻考虑的;其次是因为读研压力大、内心孤独,为寻求相互慰藉、理解与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恋爱对研究生的重要意义;再次是基于生理需求与异性好奇的考虑;少数研究生(6.6%)因为从众心理而谈恋爱,恋爱动机不明确,需要加以澄清引导。

3.1.4. 恋爱与择偶

恋爱时,研究生考量的重要方面按比例高低依次是:人品好(67.3%)、志趣相投(50.7%)、能力强(19.21%)、相貌好(17.4%)、学历高(9.11%)、经济条件好(5.74%)等,品性与志趣是最重要的两大方面,能力与颜值紧随其后,此外适度考虑经济基础。择偶时,75%的研究生把“人品性格”、“两人感情”排在首位;其次是家庭背景与经济条件(8.3%);外表(4%)、能力才干(4%)与父母意见(3.2%);另有0.8%注重性。可见,研究生在择偶时会比恋爱时考虑更多的因素,态度更加慎重,对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父母意见等家庭因素更为看重,而对外表、学历、能力的看重程度下降,择偶观念更为理性、现实、成熟。恋爱与择偶所承载的研究生的内在需求不同,正如某名研究生访谈所言“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择偶是两个家庭的事”。

3.1.5. 恋爱发展方式

60.8%由同学发展成恋人,18.1%经朋友介绍,12%在活动中认识,10%为偶然邂逅或从网友开始。可见,九成研究生恋情是由近距离接触、在逐渐相识过程中发展而来,而一成研究生通过线上或偶然认识交流发展起来。

恋爱中的消费倾向,42.8%认同“AA平衡”,36%认同“男多女少”,17.8%选择“谁多花谁的”,3.4%认同“女多男少”。其中,54%的女生认可“AA平衡”,比男生高出近25个百分点;而男生更多地认可“男多女少”(46.3%),此方面性别差异显著。传统“男多女少”与现代“AA平衡”的消费倾向并存,上海女研究生恋爱消费的自主、平等意识较为突出,也反映出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地位的真实提升——男女平等。

3.2. 研究生性观念及行为方面

3.2.1. 对爱与性的关系

绝大多数研究生认同性与爱紧密相连,二者相统一。33.7%认可“爱和性同时产生”;60.2%认可“先有爱后有性”;3.1%支持“先有性后有爱”;3.1%认同“爱与性可以分开”,,存在“网约性行为”、“交易性行为”等性爱分离现象,需引起相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对于恋人间可接受的亲密行为,7.7%选择牵手拥抱,32.5%选择接吻,14.5%选择性爱抚,15.6%选择边缘性行为,29.7%选择插入性行为。不同性别、专业、学历研究生群体在“可接受的亲密行为”上差异显著,具体来说,男生中接受插入性行为的比例更高(41.6%),而女生更多能接受的亲密行为是“接吻”(39.4%);理工科学生、博士生亲密行为接受程度更高,表现在“插入性行为与边缘性性行为”合并比例(52.2%,61.1%)分别高于文科生、硕士生(33.7%,42.3%),而文科生与硕士生在“牵手拥抱及接吻”的比例(51.4%,43%)高于理工科学生与博士生(33.6%,24.6%)。

3.2.2. 婚前性行为

绝大多数研究生未婚,他们性生理成熟但结婚年龄推迟,性等待期延长。面对正常的性需求与性冲动,62.2%会选择转移注意,44.4%选择性自慰,24.5%会发生性行为,9.7%采用压抑来缓解。基于此,79.1%的研究生认同婚前性行为在校园里普遍存在。“对自己会否发生婚前性行为”一点,26.7%表示已发生,57.2%认为如果两人感情发展良好可以接受,11.3%认为自己坚决不会,4.8%表示对此无所谓。可见,大部分研究生(84%)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接受态度,超一成持拒绝态度,且这一点性别差异极显著(F = 79.935, df = 3, p < 0.001)。男生中95.5%表示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而女生比男生低20个百分点,这也说明男女生的婚前性行为需求是不一致的。

进一步调查“可接受婚前性行为发生的时间”,28.1%认为恋情稳定就可以;27.6%认定对方为结婚对象就可以,合并超一半研究生在恋情稳定或视对方为结婚对象时发生婚前性行为;近两成(18.9%)认为恋爱关系确定并维持三个月以上可接受发生;一成(10.2%)研究生认为确定恋爱关系就可以发生;而6.6%认为只要双方有性意愿就可以,无关恋爱关系与否;另有8.7%不接受婚前性行为。目前在校研究生几乎都是“95后”,他们是伴随改革开放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受西方性自由等观念的影响,加上高校对个人情感宽松的管理模式与开放的校园氛围,总体上性观念和性行为已日趋开放、自由和宽容,亦有小比例研究生坚持旧有的传统性观念及态度。

3.2.3. 安全性行为

我国疾控中心数据表明,近年来,大学生艾滋病等因性传播的疾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杨千雪,潘孝富,2021)。有关安全性行为,88.8%的研究生会选择使用安全套,而5.9%明确表示不使用。对于性行为会否引发怀孕、性病、艾滋病等,72%认为“很有可能”或“可能”,近28%认为“基本不可能”。这说明大部分研究生具备性行为安全意识,也会采取相应安全措施;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此存在一定的认知疏漏或侥幸心理,需要对性与生殖健康方面加强引导,帮助研究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确保健康安全的性行为。

3.3. 研究生婚姻及家庭观念方面

绝大多数研究生尚未进入婚姻,他们对婚姻的认知较为简单与生活化。比如,研究生中各有37%认为婚姻是“双方相互了解,相处融洽,相互扶持,共同生活”、“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7%认为婚姻“是建立在金钱与外表上的关系”,5%认为婚姻“会束缚爱情的自由发展”;5%认为婚姻“是一张结婚证,有没有无所谓”,1%认为“进入婚姻,爱人即变亲人”,对婚姻的态度算不上积极。

关于结婚计划,77%选择在26~29岁,14%选择在30~35岁,6.3%选择在20~25岁。配偶间的年龄差距,55.5%认可0~3岁之差,近40%认可3~7岁之差。关于生育计划,23%选择婚后一年,37%选择婚后3~5年,27%表示顺其自然,2.6%选择婚后5年以上,5%选择丁克,6%暂没想这个问题。关于家庭或婚居模式,69.3%选择三口小家,21%选择三代同堂的大家,5%选择丁克家庭,4.6%倾向单身。在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情形下,当前研究生选择不婚的比例接近5%,“不育”的比例近10%,加上生育计划推迟等,这些情况亟需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与研究,从深层次上分析原因,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

3.4. 研究生情感困惑

对情感困惑,按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相爱容易相处难,恋爱冲突使人烦(38.4%)、不了解异性,不擅长异性交往(37.0%)、恋爱技巧缺乏与没钱谈恋爱(34.5%)、没时间谈恋爱(34%)、没男/女朋友(29.6%)、交际圈比较窄(29.4%)、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29.1%)、异地恋辛苦(28.6%)、性格内向害羞自卑(24.1%)、恐惧恋爱怕受伤(17.7%)、性取向不确定(0.2%)等。由此可见,研究生恋爱困惑的表现复杂多样,既有因研究生学习生活紧张,学业就业压力大,用于恋爱的时间少、金钱少、异性交际面窄,异地恋距离远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也有研究生本人对爱情的认知与期待、被动个性、沟通交往技能不佳等主观因素,故对此需要综合来理解分析。

4. 研究生情感现状及发展困惑研究结论与分析

研究生作为年轻的高文化群体,他们的婚恋观念与行为总体上符合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流婚恋观念行为。同时,受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多元化价值取向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影响,也表现出传统与现代复杂交织、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存、情感选择的个体性与自主性增强等特点。

恋爱方面,大多数研究生恋爱动机为满足情感需求,在恋爱及择偶时首要看重“品性”,在近距离接触、逐渐相识的过程中恋爱得以发生发展;绝大多数研究生认同性与爱相统一,对非爱性行为的认可率低;大部分研究生选择结婚成家,生儿育女。这些与传统恋爱观、婚姻家庭观是一脉相承的。

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传统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正面临挑战。恋爱方面,有近一半研究生对发展或维系恋爱关系持积极期待,能主动选择单身并且在一定时段内接受单身状态的比例增加(钱嫦萍,2020)。一方面,新时代研究生对情感通常“不将就”,如果现实恋爱情况达不到心中理想或期待,往往不会勉强开始,即使恋情已开始也会果断放手;另一方面,客观上讲,谈恋爱耗时耗力,正处于学业、事业发展黄金时期的研究生,发展事业还是爱情关乎精力的投放,这是一个需要抉择与兼顾平衡的问题。新时代研究生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相较而言,更为重视和选择事业发展。

婚姻与家庭方面,新时期研究生中不想结婚、不想生育的比例增高,晚婚、不婚、同居、丁克越来越常见。部分研究生可能受自身家庭因素、父母情感状况及环境影响,对婚姻不感兴趣,甚至心怀恐惧。此外,中国知名性社会学者李银河认为,单身群体增加与当前社会转型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相关。在传统乡土社会,结婚成家才有更多的土地与生产力,组建家庭是刚需。而在物质比较丰富的现代社会,结婚只是一个选择项,而非必备项。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现代女性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男性,结婚意愿较过去降低。作为受教育水平最高的研究生群体,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少部分选择“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自由单身生活观念及方式,婚姻家庭观念正在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

总之,受深度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快速转型的影响,多元思想、文化与价值观激烈碰撞,高房价、物价、生活成本持续增长,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及女权运动的兴起,相关电视节目、传媒网络及舆论的推波助澜等,普通民众的情感观念与行为发生着温和却深刻的变化,表现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化色彩(徐姗,厉云飞,2012),婚恋动机多样化,性观念进一步开放,离婚率与不婚率升高,情感婚姻问题增多等等。由此,也引发研究生对爱情认识不明、情感意向不清、恋爱及沟通技巧缺乏、异性交往有限、性格缺陷、恋爱挫折反应过激等诸多情感困惑。

5. 研究生情感与性教育对策建议——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

生态系统观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把握个体的心理发展,必须将它置于现实生活的生态系统与背景中来进行(桑标,2003)。大学校园不是真空,研究生情感心理和行为会受到来自自身、家庭、朋辈、学校教育、学校与家庭、个人与家庭、网络媒介、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系统要素的影响。可以说,研究生情感与性方面的发展状况、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与生态系统观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具有适切性(刘贵华,朱小蔓,2007)。

作为学校教育,应在生态系统的框架中去理解和把握研究生情感状况及发展困惑,并协同上述诸系统要素的影响与力量,恰当地进行情感与性的引导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情感与性方面的法制底线意识与道德伦理自觉。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与促进发展为原则,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尊重普遍需求与个别差异,围绕研究生的身心特点与心理需求,分别在“面”与“点”上开展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感教育与性教育,引导正确的婚恋性观,纾解心理困惑,促进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5.1. 强化主动教育,进行科学的情感知识教育与正确的价值引导

爱情与性属于个人较隐私的话题,目前,面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与情感教育课程还不多见,因此,应大力开展相关课程建设或组织系列专题讲座,着力传递科学的恋爱、婚姻与性知识,帮助构建正确的知识、价值与行为体系,增进对研究生亲密关系的指导,为婚恋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为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要充分利用一些社会热点(如“艺人情感失德失范违法行为”等),组织开展辩论探讨、交流分享,提升研究生的鉴别力与判断力,自觉摒弃或纠正一些认识误区或偏差观念行为。在婚恋性教育指导思想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注意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与时代精神,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婚恋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 加强正面引导,培育丰富的活动交流平台与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

在紧张的学业学术之余,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思想学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劳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倡导研究生积极参与,拓展研究生交友平台,促进两性正常交流交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活动,加强校园人文关怀与情感主流价值文化的正面引导与渗透,从多方面满足、引导研究生的情感及精神需求,熏陶情趣与情怀,培养知爱、懂爱、会爱、惜爱的高素质青年。

5.3. 增进师生交流,扩大导师模范示范效应与心理辅导答疑解惑功能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思想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情感生活经验的带头人,而且师生交往便利、互动频繁,影响效应明显。因此,导师要有模范示范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情感修养,积极引领学生。在指导学业科研的同时,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与生活,以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指点迷津,及早帮助研究生从情感困惑中走出来。此外,各高校均设置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针对研究生婚恋性方面的困惑提供个别咨询或团体辅导,及时答疑解惑,应对情感冲突。

5.4. 协同家庭、社会、传媒、网络等资源,为良好情感氛围提供系统支持与保障

家庭是婚恋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父母间的情感状况、沟通模式、家庭氛围等直接且深远地塑造、影响着子女的情感观念与行为。虽然研究生已成年,校方仍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背景,必要时主动联系家庭,寻求支持,增强家校共育合力。网络、传媒等在社会舆论及价值观文化传输方面的影响力不可估量,研究生作为年轻一代极易受其影响。高校需协同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资源力量,呼吁加强对媒体节目、网络言论等内容的规范监督和监管,鼓励其坚持正确的情感导向,倡导文明婚恋新风,促进传播正确的情感价值,为研究生创造和谐良好的婚恋情感社会环境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帮助研究生去除偏见,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抵制负面婚恋观,为学生的情感教育与性教育提供全面的、系统的保障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贵华, 朱小蔓(2007). 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教育研究, (7), 3-7.
[2] 钱嫦萍(2020). 青年婚恋情感的异化境遇与破解之道. 中国青年研究, (7), 81-86.
[3] 人民网(20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414/c1006-29209814.html
[4] 桑标(2003). 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 (11), 22-24.
[5] 徐姗, 厉云飞(2012). 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引导对策探析——基于对江浙沪6所高校研究生的调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19), 188-191.
[6] 杨千雪, 潘孝富(2021).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的变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90-2018的横断历史元分析.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18(3),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