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晶. 菊花(FlosChrysanthemi)的富硒作用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
[2]
|
王硕. 菊花化学质量的比较及杭白菊提取物制备工艺的研究[D]. 沈阳药科大学, 2005.
|
|
[3]
|
王亚君, 郭巧生, 杨秀伟. 安徽产菊花挥发性化学成分的表征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19): 2207-2210.
|
|
[4]
|
李鹏, 陈崇宏, 张永红. 四种药用菊花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J]. 海峡药学, 2006, 18(2): 66-68.
|
|
[5]
|
刘因华. 中药挥发油的研究现状[J]. 现代中医药, 2009, 29(1): 68-70.
|
|
[6]
|
张亚志, 刘小平. 不同干燥条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1999, 10(7): 526.
|
|
[7]
|
阎秀峰. 植物次生代谢生态学[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5): 639-640.
|
|
[8]
|
秦民坚, 龚建国, 顾瑶华. 黄山贡菊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 12(4): 54-56.
|
|
[9]
|
张庆华, 王志萍. 中药挥发油提取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09, 11(3): 62-64.
|
|
[10]
|
矢原正浩, 森田宇, 野原念弘. 菊花的成分分析[J]. 生药学杂志(日), 1990, 44: 335.
|
|
[11]
|
杨雁. 羊耳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D]. 河北医科大学, 2010.
|
|
[12]
|
苏瑞. 万寿菊花指纹图谱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D]. 佳木斯大学, 2011.
|
|
[13]
|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Convention, USP 31-NF26. 2008: 1349-1353.
|
|
[14]
|
刘金旗, 吴德林. 贡菊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8): 547-548.
|
|
[15]
|
贾凌云, 孙启时. 滁菊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3, 13(6): 159-161.
|
|
[16]
|
胡立宏, 陈仲良. 杭白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两个新三萜酯的结构测定[J]. 植物学报, 1997, 39: 85-90.
|
|
[17]
|
谷彦杰. 我国八种主流菊花商品药材中木犀草素含量测定[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4(1): 65.
|
|
[18]
|
姜洪芳, 张玖, 单承莺. 亳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8, 27(5): 50-52.
|
|
[19]
|
刘超, 闵育娜, 雷海宁. 饲料中可利用氨基酸研究进展[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2, 37(4): 401-420.
|
|
[20]
|
章丽, 刘松雁. 氨基酸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河北化工, 2009, 32(5): 27-29.
|
|
[21]
|
张清华, 张玲.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07, 9(2): 60-63.
|
|
[22]
|
夏敏. 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3, 20(3): 41-44.
|
|
[23]
|
揭新明等. 菊花微量及宏量元素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7, 4(6): 62.
|
|
[24]
|
谢媛媛, 袁丹, 田慧芳等. 怀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9, 19(4): 276-279.
|
|
[25]
|
张海红. 药用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 26(6): 78-79.
|
|
[26]
|
邱娇英. 浙江地产药材杭白菊的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大学, 2010.
|
|
[27]
|
徐文斌, 郭巧生, 李彦农等.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21): 1645-1648.
|
|
[28]
|
胡立宏. 正戊基果糖苷的结构测定[J]. 植物学报, 1997, 39(2): l8l-184.
|
|
[29]
|
郑芸, 刘柳, 方积年. 菊花中一个新的多糖的研究[J]. 植物学报, 2004, 46(8): 997-100.
|
|
[30]
|
王增田. 中药的抗诱变作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6, 3(6): 16-17.
|
|
[31]
|
R. E. Buchanan, et al.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uarive bacteriolgy. 8th Edition, Philadelphia: Williams & Wilkins, 1974: 4-9, 478-593, 599-641.
|
|
[32]
|
李英霞, 彭广芳, 王晓梅等. 菊花的药理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1998, 9(6): 580.
|
|
[33]
|
李英霞, 王小梅, 彭广芳. 不同产地菊花挥发油的抑菌作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 3: 44.
|
|
[34]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 2008-2011.
|
|
[35]
|
沈小鹏, 柴家. 烧伤后早期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 临床军医杂志, 2009, 37(4): 713-716.
|
|
[36]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 2008-2011.
|
|
[37]
|
谈宇武. 鲜菊花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7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2, 2: 82-84.
|
|
[38]
|
高宏. 菊花中微量元素对其抗炎作用的影响[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 14(1): 24-25.
|
|
[39]
|
A. Rajic, T. Akihisa. Inhibition of trypsin and chymotrypsin by anti-inflammatory triterpenoids from compositae flowers. Planta Medicine, 2001, 67(7): 599-604.
|
|
[40]
|
杨学远, 孙礼富, 奚毓妹等. 中药杭白菊酚性部份的药理作用探讨[J].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1989, 18(6): 282.
|
|
[41]
|
梁山. 论述菊花的养生康复作用[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6, 2: 38.
|
|
[42]
|
宋立人.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858-1860.
|
|
[43]
|
汝海龙, 蒋惠娣, 林国华. 杭白菊总黄酮的舒血管作用[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6): 411-414.
|
|
[44]
|
陈传千, 沈艳平, 屈跃丹等. 野菊花提取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吉林医药学院学, 2010, 31(3): 175-178.
|
|
[45]
|
章李军, 凌霜, 陈刚领等. 野菊花提取物舒张血管及抗炎机制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 43(5): 60-64.
|
|
[46]
|
宋立人.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858-1860.
|
|
[47]
|
梁山. 论述菊花的养生康复作用[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6, 2: 38.
|
|
[48]
|
刘福明. 珍菊降压片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研究进展, 2006, 27: 48.
|
|
[49]
|
王长海. 菊藤降压胶囊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的影响[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5(3): 11-13.
|
|
[50]
|
戴敏, 刘青云, 李道等. 菊花解热、降压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 2001, 24(7): 505-506.
|
|
[51]
|
戴敏刘, 青云, 李道中等. 菊花解热、降压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 2011, 24(7): 505-506.
|
|
[52]
|
吴钉红, 杨立伟, 苏薇薇. 野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04, 27(2): 142.
|
|
[53]
|
张明. 野菊花抗氧化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初步分析的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 2011.
|
|
[54]
|
赵梅英. 浅谈中药抗氧化作用[J]. 陕西中西, 2005, 26(6): 578-579.
|
|
[55]
|
李献平, 刘敏, 刘世昌等. 四大怀药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8): 486.
|
|
[56]
|
林久茂, 庄秀华, 王瑞国. 菊花对D-半乳糖衰老抗氧化作用[J]. 福建中医药, 2002, 33(5): 44.
|
|
[57]
|
黄秀榕, 祁明信, 王勇等. 菊花防护晶状体氧化损伤的实验[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2(4): 31-33.
|
|
[58]
|
张尔贤, 方黎, 张捷等. 菊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00, 21(7): 6-9.
|
|
[59]
|
孔琪, 吴春. 菊花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草药, 2004, 35(9): 1001-1002.
|
|
[60]
|
胡春, 丁霄霖, 唐莉莉等. 菊花提取物对实验动物抗疲劳和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 1996, 10: 58.
|
|
[61]
|
夏想厚, 谷俊朝. 肿瘤标志物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J].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9, 21(12): 793-795.
|
|
[62]
|
黄海英. 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5): 356-357.
|
|
[63]
|
J. S. Lee, H. J. Kim. A new anti-HIV flavonoid glucuronide from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Planta Medicine, 2003, 69(9): 859- 861.
|
|
[64]
|
孙向珏, 沈汉明, 朱心强. 菊花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8, 39(1): 148-151.
|
|
[65]
|
K. Yasukaua, T. Akihisa, H. Oinuma,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di- and trihydroxy triterpenes from the flowers of compositae on 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induced inflammation in mice. Biolog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96, 19(10): 1329- 1331.
|
|
[66]
|
K. Yasukawa, T. Akihisa, H. Oinuma,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taraxastane-type triterpenes on tumor promotion by 12-O-tet- 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in two-stage carcinogenesis in mouse skin. Oncology, 1996, 53(4): 341-344.
|
|
[67]
|
林忠宁, 林育纯, H. M. Shen等. 菊花倍半萜烯内酯诱导人鼻咽癌细胞毒性和凋亡的研究[J]. 中草药, 2002, 33(10): 909- 912.
|
|
[68]
|
杨燕梅, 杨晓燕. 铅中毒监测和排铅研究进展[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8): 1102-1103.
|
|
[69]
|
王士龙, 张虹, 谢文海等. 用陶粒处理含铅废水[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7(3): 295-297.
|
|
[70]
|
王霆, 宋冶, 郑秀丽. 淀粉基重金属捕集剂对铅的去除规律[J]. 东北林业报, 2005, 33(2): 68-69.
|
|
[71]
|
金娜, 印万忠. 铅的危害及国内外除铅的研究现状[J]. 有色矿冶, 2006, 22:: 114-118.
|
|
[72]
|
冯昶, 范广勤, 朱建华等. 菊花茶实验性驱铅作用研究[J]. 劳动医学, 1999, 16(3): 164.
|
|
[73]
|
吕静. 促排铅功能因子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导刊, 2010: 54- 55.
|
|
[74]
|
赖建强, 荫士安, 徐青梅等. 大鼠脑铅和血铅含量对学习记忆的影响与硒锌的保护作用[J]. 卫生研究, 2004, 33(2): 218- 220.
|
|
[75]
|
李永明. 铜、锌及硒对药用菊花产量和药效成分的影响[D].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