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公信力建设:历史回顾、时代挑战与优化路径
Centennial Credibility Building: Historical Review,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and Optimization Path
DOI: 10.12677/OJHS.2022.102015, PDF, HTML, XML, 下载: 429  浏览: 1,316 
作者: 刘 东: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公信力公信力建设民众福祉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redibility Credibility Building
摘要: 公信力建设一直是维系各部门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强力纽带,是展现其凝聚力、号召力的持续来源。百年征程正风华正茂,回望过往,公信力建设形成于革命年代,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新时代的百年目标中不断发展而来,经历了树立、巩固、提升三个阶段。百年之际,回顾公信力建设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对化解新征程上的艰难挑战、增进民众福祉、增强民众信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trust has always been a strong link to maintain flesh and blood ties between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the people, and a continuous source to show their cohesion and appeal. The Centennial journey is in its prime.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trust was formed in the revolutionary era. It has developed continuously in th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entennial goals of the new era.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establishment, consolidation and improvemen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public trust and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solving the difficult challenges on the new journey,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and enhancing people’s trust.
文章引用:刘东. 百年公信力建设:历史回顾、时代挑战与优化路径[J]. 历史学研究, 2022, 10(2): 95-102.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2.102015

1. 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1] 优异的答卷不仅展示出了伟大成果,更是凝聚了百年来人民群众的艰苦付出、呈现了百年来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也象征了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运用自身的公共权力兑现承诺、满足民众期望进而赢得民众持续信任与支持的能力,即为中国共产党公信力 [2]。党的公信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在民众中发挥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来源 [3]。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强大国家,是因为党从没忘记初心使命,致力于把实现人民利益、增进民众福祉当作自己的前进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团结群众力量,取得了人民广泛而又深远的信任进而形成了强大的执政公信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提升执政能力维护了党的执政权威,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对历史的时代答复,更是对人民的伟大承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史、奋斗史就是党带领人民、团结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 [4],也是党与人民百年来同甘共苦、创造奇迹的历史,更是党不断获取、强化、提升公信力的历史。新时代下,我国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公信力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回顾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百年历史进程,既是回望过往的奋斗成果的历程,也是探索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客观规律的历程。

2. 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百年回顾与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百年构建的公信力始终是党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强力纽带,也是当下繁荣昌盛的辉煌见证。公信力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政权、凝聚人心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信力建设不仅着眼于未来,还要从历史汲取经验。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历史能映照现实、同时能远观未来。历史不偏爱任何政党,胜利也不眷顾任何军队,脱离群众被倾覆,扎根群众才兴盛。回望过往,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群众、挂念群众、团结群众,群众也更加坚信党、支持党、拥护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公信力始终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辉煌成果、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2.1. 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历史回顾

2.1.1. 逐步树立阶段

一九二一年,这是一个值得被14亿中国人民深深牢记的日子,一个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大政党、一个有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一心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实现民族独立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革命的关键在于人民,革命要想取得成功,除了依靠人民之外,还须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组织好群众力量,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5]。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团结各族人民并肩奋战、浴血奋斗,建立了伟大的革命友谊、树立了伟大革命信任、取得了伟大的革命胜利。同时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指导革命成功的精神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得到了党内党外人民的高度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面对国内经济一片萧条,各项产业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毛泽东清醒有力地指出,国内的生产事业要是得不到迅速恢复并获得发展,我们的政权将面临极大考验,甚至站不住脚从而导致失败 [6]。人民就会对中国共产党失去信心,党的执政公信力将面临极大挫败。当恢复经济、发展经济这道民生难题摆在面前时,党中央迅速决定优先发展经济建设,稳定社会局面。三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1952年底提出的“三大改造”、“五年计划”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七届三中全会在全党党内开展整风运动,提高了党自身的纯洁性,也提高了党的形象,增强了党的威望。社会主义革命到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内经济发展开始走向正轨,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可以依靠、可以信任、可以放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兑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承诺,自身威望也得到树立,党的公信力也就随之形成,为后续的执政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2.1.2. 强化巩固阶段

改革开放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大幕,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对外开放的伟大举措、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有力方案、开启“三步走”战略的科学构想,让全国人民走上了解决温饱、摆脱贫困、逐渐富裕的篇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巩固强化。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邓小平认为,对外引进先进技术和开展人才交流可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反,关起门来走老路,固步自封是发达不了的 [7]。我们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差距,才能明晰前进方向。因此,党中央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提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充分与市场经济进行结合的创新举措,党中央明确知道只有释放市场活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矛盾。

改革开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开启之路。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固化框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发展红利惠及到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关乎民生利益的各个方面,在改革开放下,国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也高于当时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

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是改革,改掉了旧的计划经济制度,让人们扔掉了各种各类的复杂票证;是改革,带来了新的市场经济制度,商品欠缺的窘迫场面一去不复返,并且实现了从食不果腹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更是是文明之路。改革开放让国内外人才涌入教育事业,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且改革红利促进了科技、文化及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进展。国家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充满希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也获得了人民更加广泛的信任,增加了党的执政底气,强化了党的执政公信力。

2.1.3. 全面提升阶段

自从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到了新时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攻克了许多难点痛点问题,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也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1]。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以更加科学完善的执政方式有力保障了党的执政权威,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也进入到了全面提升阶段。

2020年到2021年,我国GDP连续两年突破百万亿人民币,取得了重大突破,人均GDP也连续三年超过6万元。并在2020年实现了让中国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进入到了小康生活的队列,民生福祉大大增强。全体人民共同迈入了全面小康不仅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为全世界脱贫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领导人的高度赞同;同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活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以及医疗保障等民生福利覆盖了14亿中国人民;在抗击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抗疫方案,让疫情在短短数月就得到了基本控制,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这种令西方国家难以置信的中国效率也恰恰展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在国际上,中国共产党秉持顺应和平与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理念,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大家庭,提出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国际社会一起做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建设者。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创造性提出的中国智慧方案不仅展现了胸怀天下的大国气魄,也让国际社会大受震撼、振奋人心,让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感召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建设美好生活上、在防范突发卫生事件上、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有动力、有能力、有魄力。党没有辜负人民,始终是站在人民身后的坚强后盾,而人民也更加坚信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利益,对党的信任与支持达到历史新高度,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树立了极高的执政公信力。

2.2. 中国共产党百年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2.2.1.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首要条件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若要稳固政权,进而长期执政,就要意识到执政根基在于人民、执政血脉在于人民、执政力量在于人民 [8]。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人民群众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人民群众对执政者是具有主观选择性的 [9],只有以人民为本、取信于民,才能守住人心,才能让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进行追随。中国共产党就是毫不犹豫地坚信这一点,从立党之初就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也正是这样,党的公信力才获得持续不断的力量,从而促使党的执政地位日益稳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制度,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改善了民生;新中国成立后,推进实施“一化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成果惠及民众,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到新时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让保障人民幸福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坚实,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人民正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习近平主席在“庆祝党的百年生日”讲话时,讲话全文七千余字,仅仅提及“人民”一词就达86次,“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贯彻全文,并指出,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见证着历史,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清醒地知道,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着改天换地的创造力。今日瞩目的辉煌成就、日益巩固的执政地位、逐渐提升的执政底气都是来源于人民,始终要解决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执政公信力才能经久不衰。

2.2.2.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根本保证

信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期望,“信任就是相信他人未来行动的赌博” [10],公信力强弱是以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是否达到自己的心里预期来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实践中证明了党有能力满足人民的期望,并且还解决了许多重难点问题,办成了一件件百姓意料之外的大事,极大的增强了党的公信力建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空话,有着充分的历史论证和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历史与现实,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了人民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亿万群众浴血奋斗,不断走向胜利 [11]。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当下的辉煌成就,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世界大国,基础设施世界第一、工业产值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国家事业欣欣向荣,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源于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得以发展和提升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新征程上继往开来,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2.2.3.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思想指南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决条件,理论是一切实践的科学指南,只有在科学成熟的理论体系下,实践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立百年还日益强大,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始终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稳固执政地位,造福人民百姓,始终坚持不懈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切问题。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同中国现实国情充分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民族期望,赢得了广泛的民众信任,巩固了党的公信力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凝练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核,提出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我国实现站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精神武器。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正在逐渐实现,民众对党的支持与信任稳步提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新时代下,我国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也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国情深度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国家建设规律,还成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强大动力。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壮举,让我国的经济、教育、医疗水平、生态治理等都迈入了新的阶梯,极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每一次创新运用,党和人民都能取得伟大成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要继续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核,充分与时代发展高度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其强大能量,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有力基础。只有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一切实践的思想指南,才能取得伟大成就、才能增强社会民众信任感、才能在新征程上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3. 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时代挑战

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各个时期都面临艰难挑战,也正是党在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了民众信任,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当下,党的公信力建设同样面临新的时代挑战。

3.1. 信息化时代多元思想威胁了公信力建设强度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是党在长期实践中获得民众信任所形成的。但随着信息网络发展呈现出“大爆炸”趋势,网络技术可依附于经济、政治及文化方面发挥其独有价值。经济全球化下,西方国家一方面开始用网络作为载体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大肆宣扬扭曲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这虽然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但是还是有部分群众对主流价值不坚定,落入了西方的自由“圈套”;另一方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导致金钱主义、享乐主义逐渐兴起,极大地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威胁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民众逐渐开始寻求自我价值意识的兴起,导致民众对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也会产生错误认知,特别在信息时代下,形形色色的观念在网络的快速传播中必然导致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存在。虽说中华民族古来有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讲究的是和而不同,但是,当不正当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一旦根深蒂固,势必会对我国一元化的价值观念带来严重破坏,党的执政公信力以及执政威严必将受到怀疑和冲击,造成社会不稳定等潜在风险,不利于我国的健康发展。同时,政治民主化有时会产生在同一件社会事件上民众与公共权力部门所持观点的形成对冲和博弈 [12],出现民众挑战权威部门的话语主导现象 [13],导致意识形态的世俗化,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受阻,党的指导思想引起民众思想共鸣程度降低,这势必会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

3.2. 公众利益诉求变化加大了公信力建设难度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好坏决定了党执政信任度的高低。党的执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做是执政承诺,做出承诺简单,兑现承诺难 [14],社会民众对于政党部门的官方承诺饱含信任与期待,若相关部门无法向民众兑现承诺,就会逐步侵蚀党的执政公信力,群众号召力及凝聚力将会减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无疑加大了党的执政难度。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即民众期望,包括民主、法治、公平、安全以及文化等方面产生新诉求、新期待。能否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通过党的执政绩效体现出来,然而,民众满足感存在非均等性与民众期望值存在非同步性导致了民众对党的执政能力信任度大大降低,产生不满情绪。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教育的提高以致于民众参与和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的渠道在变多,而民众过高或不合理的预期期望势必会让党和政府的执政压力增加,达不到民众的预期期望,民众产生的失落感会影响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满意度,进而损害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公信力。

3.3. 国际环境复杂化冲击了公信力建设力度

习近平同志有力指出,当前的国际环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新的挑战。国际之间经济、文化、科技、政治格局都将产生深刻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15]。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身处于一个密不可分的世界环境中。世界疫情对我国最大的影响体现人身安全上,疫情全球化背景下,疫情境外输入这一不稳定因素将会导致国内随时处于警备状态,影响民众安全、出行、工作等活动;其次在经济上,疫情在全球蔓延不仅影响我们的出口与投资,而且还影响了企业的供应链与资金链。经济一旦受到重创,将导致就业形势变得严峻,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得不到保障,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大损伤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大变局下,经济全球化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遏制我国发展,开始联手对华进行“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战”等打击手段,在经贸、科技等涉及中国发展利益和主权问题上对我国进行施压,使中美博弈向深层次、多领域蔓延,呈现出全面博弈态势。长期与西方国家的博弈与对峙不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国际环境的日益严峻也会致使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心产生动摇,冲击党的号召力、凝聚力,一定程度上降低党的执政公信力。

4. 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优化路径

公信力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是获得民意、守住民心的充分体现,更是维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应结合历史经验,遵循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继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建设。

4.1. 坚持理论创新,增强主流价值的群众认同感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16] 新时代下,人们价值观念是多元、多样的,并且意识形态呈现出“碎片化”现象,这与网络信息迭代更新密不可分。增强民众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只是依靠“说教”“喊口号”等形式,即便能够维持一时的政治信任,也产生不了持久的生命力与信任力。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夯实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必须在时代发展中坚持理论创新、以人为本,把理论创新转化为执政绩效,增进人民福祉,赢得人民信任。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是天然形成的,更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逐步建立、巩固、发展起来的。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内生动力,坚持理论创新是意识形态得以保持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人民对主流价值观保持高度认同的价值依归。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理论创新从未停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理论创新的充分体现,并且在指导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巨大成功。马克思早就指出:“理论要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17]。中国共产党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高执政公信力,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即必须继续坚持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重视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创造性建设,强化民众的认同感。同时,加强主流价值观在网络媒体上正向引导,严防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彰显执政党在话语体系上的说服力,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以无可比拟的强大说服力展现我国主流价值的真理所在,在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

4.2. 改善执政绩效、提高执政能力、增进民生福祉

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在民主、公平、安全以及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新的诉求和更高要求 [18],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执政压力,到这也是党执政为民所产生的动力,也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改善执政绩效才能增进民众福祉,获得民众的支持与信赖,维持党的权威,增强党的执政公信力。

衡量一个执政党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同,最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就是执政绩效 [19]。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只有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要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继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需求,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全局,发展经济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其次,完善符合时代背景下的执政体系,改善执政绩效,增进民生福利、补齐民生短板;最后,促进社会公平主义,促使民众全面发展,让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安全感。

4.3. 秉持和平与发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既沐浴人类和平的灿烂阳光,又无法摆脱战争的阴霾;既分享合作共赢的实惠,又难以避免以邻为壑的猜疑。严峻的国际形式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考验,防范化解国际风险,不仅能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是党巩固提升自身执政公信力的良好机遇。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更是势不可挡的永恒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和平与发展道路。在国际大环境背景下,习近平同志以人类命运为出发点、以胸怀世界之大格局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科学构想,即建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构想不仅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设想,也是我国人民殷切期望和平与发展的集中体现,必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新时代下,应继续理论创新、强化凝练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增强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上的制度张力,提升我国国际号召力。

“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目前已到了提质增速、深耕细作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乘集中力量深入推进,与周边国家打造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融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健康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求我们应更加重视周边外交,远亲不如近邻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我国要积极同周边国家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打造一个友好、互助、平等的周边外交关系,从而增加我国的国际认同度,为国内社会营造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公信力,提升民众满意度。

5. 结语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到如今,已过百年。研究中国共产党公信力的建设历程,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更是以史为鉴、映照现实的过程。在如今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下,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公信力,事关党执政地位是否稳固,需坚持党的领导、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强度、力度、广度,从而把人民群众牢牢地团结在一起,谱写新的篇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能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2] 吴家庆. 论执政党公信力: 内涵、功能与实现途径[J]. 政治学研究, 2009(5): 59-67.
[3] 董毅, 张达, 刘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执政公信力风险研究[J]. 岭南学刊, 2021(1): 76-83.
[4] 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 毛泽东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 王峰. 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的历史逻辑——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4(6): 1-7.
[7]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8] 张传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执政党公信力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2): 17-19+22.
[9] 王惠岩. 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3.
[10] 陆迪民, 郝宇青. 三大飞跃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J]. 晋阳学刊, 2020(5): 87-93.
[11] 张洪忠, 石韦颖. 社交媒体兴起十年如何影响党报公信力变迁?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0, 27(10): 39-55+126-127.
[12] 季燕霞. 政府公信力的生成逻辑: 基于当代中国回应型政治运行实践的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3] 李桂秋. 论执政公信力的内涵、作用机理与提升路径[J]. 理论导刊, 2012(10): 28-31.
[14] 中国就业促进会关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倡议[J]. 中国就业, 2020(10): 12.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1.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
[17] 黄金辉, 魏倩.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研究[J]. 社会科学, 2020(12): 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