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e Effective Path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摘要: 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也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思想指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文章深入分析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Abstract: At this year’s Central Ethnic Work Conferenc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forging a solid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the ‘program’ of the party’s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all work should be focused on here.” Culture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casting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lso provides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two are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their causes,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文章引用:陈思颖, 杜文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4): 1291-129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75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与作用意义

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 [1],如果社会缺少共有价值认同,它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没有共同体,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没有文化,共同体也不可能存在”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的产物,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对中华文化自觉认同的一种意识,它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价值、文化、记忆等的传承、积淀和凝练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思想指引力量,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扬弃文化思想观念、行为道德规范,凝聚社会共识。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形成的结晶,还是新时代对五十六个民族的美好诉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思想凝聚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4],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不抛弃彼此、不放弃彼此,相互扶持、团结互助,将各族人民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1. 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为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

世界各地局势动荡、战乱频发,外部环境充斥着机遇的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内部环境也危机四伏。在内外部环境都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理论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更加明晰,同时也为民族工作发展提供前进动力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向党看齐。引导各族人民相互扶持、团结互助,使党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变化。

1.2. 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五十六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各自的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文化的时代结晶,有助于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建设各族人民共有价值观念,从而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往和联系,促进各族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从而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人民相互扶持,团结进步,共同繁荣。

1.3. 铸牢思想长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各族人民的利益

各种极端分裂思想频发,筑牢思想长城是抵御各种消极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筑牢思想长城的一剂良方,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各族人民的利益。满足各族人民想要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使国家更繁荣、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幸福,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发展。

1.4. 凝聚各族人民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各族人民积极交流交往,在相互交往中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儿女共同的目标,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观念,引导各族人民相互帮助、相互依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方向和根本依循。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上,各族儿女都应团结进取,砥砺奋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刻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学习思考的点点滴滴。同年4月,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所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道路上,要求各民族齐头并进,一个都不能少。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各族文化百花齐放,各民族思想百家争鸣,也是指导民族工作的根本路径。

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需要从各民族沉淀的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得到不断的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来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符合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求,而且能更好的解决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问题,更好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而现实中,民族地区乡村面积区域大、地理位置偏僻、人员分布稀少,资源禀赋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乡村的当下实际状况,提出了“五个振兴”的科学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五个振兴缺一不可。作为“五个振兴”之一的“文化振兴”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为了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振兴”正是以文化视角进行乡村振兴的探索,探索各民族文化发展潜力,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将乡村振兴与各民族文化密切融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繁荣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交融。

现阶段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凋零,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2.1. 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缺失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且乡村居民对自己的文化缺少认同对乡村文化振兴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乡村居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在互联网浪潮和消费主义的冲刷下,很多乡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在文化方面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价值大不如前,能够产生的经济利益也寥寥无几,与其墨守成规不如外出闯荡,而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现实情况似乎也向当地人佐证了这个想法。老一辈的村民年龄越来越大,不愿意再继续从事文化传承,许多文化瑰宝日益流失。大多数年青人也不愿意留在当地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手艺,老人不愿做,新人不愿学,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手艺出现断层。令人眼花缭乱的城市文化娱乐活动逐渐使民族地区的村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村民们对于自己民族传统的歌谣、舞蹈、技艺的热爱已经大不如前。历经磨难而积淀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正在慢慢被瓦解,这些经历百年风霜而传承下来的瑰宝,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熠熠生辉,反而被蒙上了厚厚的阴霾,不知何时就会被人遗忘。除此之外,之前充满特色的民族村寨,数量在一点点减少。每家每户新修建的不再是民族特色的民居,而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小洋房,百花齐放的民族乡村文化正在慢慢湮灭于“千村一面”的发展趋势中 [4]。乡村居民逐渐失去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而是去追求外来文化,这对乡村文化振兴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阻力。

2.2. 观念落后,道德失范

民族地区的乡村由于地理位置、教育水平、物质基础等原因造成乡村文化的处境越来越严峻。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水平较差,村落较为封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落后。思想观念落后使乡村居民不愿意接受新的文化知识,不愿意尝试新的文化服务,不愿意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思想观念的落后给乡村文化振兴造成了相当大的阻力。我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历史悠久的道德文化。乡村当然也不例外,乡村也有着丰富的道德文化。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道德观念在乡村社会中代代相传。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利益欲望的诱惑、人口的流动、贫富差距导致的阶层分化等原因,这些代代相传的道德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5]。乡村道德文化受到冲击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困境。乡村道德文化失序具体问题如下:一是传统的孝文化正在流失。如今乡村和城市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年轻人为了经济利益、追逐梦想、接触新事物等原因离开乡村,导致大部分无经济来源的老年人留在农村,无人赡养,生活十分困难。部分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虽然生活上不存在问题,但是缺少家人的陪伴,缺少感情的归属。二是手足情深的传统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居民面临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利益上的冲突等问题。兄弟之间也是如此,可能会因为利益上的纠纷、以及嫉妒羡慕心理而反目成仇。三是勤俭节约的观念正在消失。如今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越来越好,人们追求面子、追求享受,奢侈浪费、攀比炫耀的风气逐渐盛行,勤俭节约的美好传统完全被抛之脑后。这些病态的道德文化给乡村居民带来极大的腐蚀,严重阻碍乡村文化的建设。

2.3. 文化振兴主体缺失

人是行动的根本,乡村文化振兴自然少不了文化振兴主体。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引导,城镇化掀起一股热潮,大量的乡村年青人流失和流出,且流失或流出的都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留在乡村里的大部分群体都属于老、弱、病、残行列,乡村出现“空心化”的状态 [6]。这部分留守的乡村居民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思维方式局限、社会参与能力不够,无法担当起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其次,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地理位置较为闭塞、交通较为不便,乡村的封闭性较强。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然而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乡村居民自觉自愿自主的去行动。最后,由于民族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下,他们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经济发展方面。在这种状况下,乡村居民没有其他精力去关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主体自然也就缺乏。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的缺失是乡村文化振兴急需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它严重制约着乡村文化建设的速度和节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命运相连,但是民族地区乡村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自身力量薄弱,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无法独立的进行。民族地区乡村进行文化建设所遇到的困境需要各族人民和政府共同解决,这些实际困境也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要解决和克服的,民族地区的人民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要求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振兴只能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指导,就决定了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振兴只能依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实现。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指引各民族文化齐头并进,实现协同发展。发挥各民族融合的力量,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实现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主要措施分为以下几点:

3.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乡村加强文化认同的根本基石

加强文化认同,解决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的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认同是摒弃了两种狭隘民族文化观的全面文化认同,是多元结合为一体的文化认同 [7]。只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作为指导,才能避免走入“汉文化就代表了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不属于中华文化”的两种文化认同观念的误区之中,从而全面的强化各民族文化发展及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各族人民的岁月记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厚重滋养。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力度,贵州侗族大歌、甘肃花儿等少数民族特色传统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传承和历史积淀,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观中,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工作抓手,提升文化价值,加强各民族自我文化认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深刻的阐释发展,更要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首先要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作更深层次的解释,向社会展示其完整的遗产风貌,强化民族认同。然后要将非遗文化的教育纳入主流教育,这是对于古老民族文化的生命延续。传统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更多作为一种技艺存在,通过心口相传的方式一辈辈传承,没有形成文字记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手艺因此失传。形成文字记录,进入主流教育,可以拓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展示渠道,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认识,加强社会认同。

加强文化保护,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生态脆弱的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我们发动全民族的力量,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首先是要扩大多元保护的主体。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不能只由少数民族本地区的人来保护,要广泛调动以民族融合为首的多种国家资源和社会力量,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机制,整合民族地区和社会资源,构建起民族地区为主社会多种力量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体系。其次是要构建信息化的数据平台。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对于文化的保护意义重大,我们要依托大数据的数字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云存储,将所有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登记入库,方便调取使用,同时也可以防止信息丢失错乱。最后是要加强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提高文化传承人的待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源于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基于传统农耕文化而发展出来的,是民族地区审美习惯和民族个性“活着”的体现。文化的表现要依托个人,以声音、形象等作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的方式得到继承和发展,是“活着”的文化 [8]。因此,对于文化继承人的培养和保护至关重要。保护文化传承人就是保护文化本身,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更要提升文化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设立文化传承的榜样标杆,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

3.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乡村道德建设的思想引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沉淀,还是新时代的诉求和引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应该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民族地区传统乡村文化要吐故纳新,要解决民族地区传统乡村文化糟粕难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石,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赖以生存的共同精神家园。要解决民族地区乡村道德建设的难题,就必须把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标准,对民族地区传统乡村文化进行扬弃的吸收。首先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传统,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颂扬。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包含着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好善乐施、扶弱济贫等等优秀的思想,这些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意志品质不断地积淀,引导着少数民族的村民们团结奋进,互帮互助,形成了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糟粕我们要给予足够的批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迷信思想仍旧十分严重,“宿命论”“天命论”束缚住了人们的想法,否定了个人层面的价值,使人们不注重现实层面的努力和进步,这些糟粕与我们倡导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背离,需要着力剔除 [9]。除此之外,要发挥新时代新乡贤的作用,树立道德标杆和模范。旧时代的乡贤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且熟读儒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们指导村民们生产实践并对村民们进行价值引导,建立起和谐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要依托政府,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榜样标杆,以新乡贤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文明良好的少数民族乡风。

以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文化相融合作为工作重点,解决文化之间发展不平衡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解决民族地区乡村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又是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乡村文化的融合剂。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农耕文化,千百年来,农民被土地束缚着,离不开土地。而且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也影响着传统农村文化的稳定继承与发展。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因为活动范围小、人口稀少的特点,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单一,文化传承更为稳固。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乡村文化与城镇文化发生了剧烈碰撞,“乡土本色”慢慢被冲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民族的涵化确实在发生,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的涵化会导致不同文化间的消失、融合、此消彼长的现象出现 [1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我们,民族文化之间必然会发生融合,也需要融合。只有把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乡村文化之中,传统乡村文化才能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更好的沿袭和发展。所以,我们既要正视文化的涵化,也要积极的引导文化的涵化。既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文化的融合,使其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延续下去;又要避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乡村文化的冲刷下销声匿迹,被现代乡村文化所淹没。其次,我们要利用民族文化融合的契机,剔除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糟粕,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民族地区特色乡村文化之中,形成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最后,依托基础文化设施和各种媒体渠道,对新时代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进行宣传,以新乡村文化的标准评选道德模范、榜样标杆,促进以德为先的良好乡风在民族地区的传播。

3.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凝聚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凝聚力量,倡导各民族人民相互扶持、相互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地区乡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导致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大量流失。扩大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解决乡村文化发展人才稀缺,是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问题。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引进扩张不能仅依靠本地的村民,更多地要依靠外来力量的协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如少干计划、三支一扶、西部大计划等政策,将各民族的优秀人才输送到民族地区的乡村,支援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然后民族地区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播,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吸引社会力量,支援帮助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在面对乡村文化人才净流失的现实问题上,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不足的困境。同时,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凝聚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力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把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块儿想。既要外部力量的协助,又要发挥内部造血功能,把人才输血和内部造血两种手段共同结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 [11]。最后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政策,提升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制度仍然不够规范,在人员管理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建立人才激励政策就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训和激励,引入柔性管理政策,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管理好人才,同时吸引人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衍生物,更是新时代的实际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文化振兴主体要抓住高新技术发展机遇,为民族文化赋能 [11]。从全国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的结合已经是未来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更要积极拥抱科技,为文化赋能,增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要充分调动民族地区的开发性与创造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标签。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因此相关开发部门要积极探索,利用民族特色多做文章,多作思考,实现从产业结构到产业过程的全面创新。打牢产业基础,就能创造出更大更多地发展空间,就能为乡村人才的引进拓宽通道,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回到家乡创业,才能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4. 结语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和基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传承,是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的必胜法宝。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步,但在部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不平等不充分的问题依旧存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的落后的现状和少数民族同胞发展与继承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期望的矛盾仍然明显。直面问题,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看待民族问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解决民族问题。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文化部门和政府所能解决的,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各民族融合的力量,协同建设、协同治理,为早日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瑛, 郎维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再探析[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1): 23-24.
[2]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0.
[3] 陈立鹏, 汪颖.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1(10): 18-19.
[4] 陈蒙, 雷振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基础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1(2): 11-12.
[5]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 人民日报, 2018-9-27(001).
[6] 庞兴雷.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1-08-29(1).
[7] 何白鸥, 齐善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J]. 领导科学, 2018(12): 4-5.
[8] 刘忱.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 中国领导科学, 2018(2): 91-95.
[9] 王延中. 从“多元一体”到共同体[J]. 今日民族, 2021(7): 13-15.
[10] 杨卫军, 冯芊芊. 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长江论坛, 2021(6): 66-67.
[11] 董慧, 王晓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1(4):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