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的发展演进:从马克思到习近平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abor Thought and Labor Theory: From Marx to Xi Jinping
DOI: 10.12677/ACPP.2022.112026, PDF, HTML, XML, 下载: 249  浏览: 60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贾天威: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陈怡峰: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劳动理论发展演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劳动观Labor Theory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Marxist Labor Concept Xi Jinping’s Labor Concept
摘要: 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科学内核地位,其内嵌的丰富思想精髓,指引马克思主义者回归理论本真,认识人的本质。纵观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的时序发展,其经历“起始–超越–上升–发展”的思想演进。从劳动问题的提出,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人类社会对劳动的认识与探索渐趋深入,劳动思想的科学体系化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达到充分建构;从毛泽东劳动观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中国化,到习近平劳动观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劳动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愈发保持理论活力。劳动思想层层叠扣,一脉相承,深度挖掘从马克思到习近平的劳动理论,具有助推当今社会稳步前进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Labor theory occupies a scientific core position in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and its embedded rich ideological essence guides Marxists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and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Throughout the chro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labor thought and labor theory, it has experienced the ideological evolution of “initiation-transcendence-ascent-development”. From the raising of the labor issu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ist labor concept, human society has gradually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of labor, and the scientific systemization of labor thinking has been fully constructed in the Marxist labor concept; from Mao Zedong’s labor concept to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Marxist labor concept,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s concept of labor in the new era, labor has increasingly maintained theoretical vitalit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idea of labor is layered upon layers, and they are in the same lin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labor theories from Marx to Xi Jinping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boosting the steady progress of today’s society.
文章引用:贾天威, 陈怡峰. 论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的发展演进:从马克思到习近平[J]. 哲学进展, 2022, 11(2): 154-15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2026

1. 引言

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1]。习近平对劳动的重要论述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要素,具有丰厚的时代价值,内容聚焦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强化“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认同、发挥新时代“以劳育人”的综合价值三个方面;习近平劳动观具有深远的理论基础,并非一蹴而就。藉此,基于时间序列透析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的发展演进,梳理“马克思–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发展脉络,利于厘清、掌握、内化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进一步深刻理解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借力劳动理论助推社会发展。

2. 起始:劳动问题的提出

从时间维度切入,劳动问题的提出追溯至17世纪。被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弟在其研究著作中阐发“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重要论断,传达出其对劳动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看法,该观点后来也被马克思引入到《资本论》中。1776年,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称《国富论》)问世。专著中“生产劳动”作为一项核心议题,助推全体社会的劳动问题大讨论。依据性质差异的原则,亚当·斯密着重区分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迥异,他表示“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2]。以此为基础,亚当·斯密进一步阐述了“生产性劳动”的雇佣性特征,强调“把资财一部分当作资本而投下的人,莫不希望收回资本并赚取利润。因此,他只用以雇佣生产性劳动者。这项资财,首先对其所有者提供资本的作用,以后又构成生产性劳动者的收入” [3]。

受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影响,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将研究兴趣转向经济学领域,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发展了其“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依据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从理论建构的突出贡献切入:第一,他指出用于衡量一个商品价值大小的劳动的标准,是“社会必要劳动”,此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提供充分的理论借鉴。第二,他阐述了“工资”“地租”“利润”的相互关系,从研究个体的对立的结果中,深层引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残忍剥削无产阶级的社会现实。第三,他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当中,批判继承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释的“劳动价值论”,推动人类社会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与发展,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3. 超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个体对人类社会起源、发展的认识。“劳动”作为一种特殊载体形式,并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阶段性存在,马克思认为“劳动”具有“产品性”和“活动性”。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过程把握,其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体现“创立–发展–成熟”的阶段演进。第一,提出“异化劳动”的创立时期。“1844年3月,马克思的研究重点从政治批判转向经济研究,异化劳动便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4],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建构中的突破性成就。该理论深刻剖析异化劳动的内化性本质,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黑暗历史,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社会科学”与“劳动价值论”的产生进一步回归了理论本真。第二,肯定劳动重要作用的发展时期。背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针锋相对的大环境下,马克思提出需从物质生产的视角垂直定位实践唯物主义,其唯物史观的产生充分肯定劳动的重要性,持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哲学论调。第三,劳动价值论形成的成熟时期。马克思在研究领域的偏好转移,推动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的内容细化,依据“商品”,概述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间的本质联系,进一步把握劳动的“产品性”与“活动性”,透析社会现实,探究劳动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容把握,其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聚焦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本质是“劳动”。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难摘取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断“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5]。这是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视角解析人的“类本质”,体现出人的“类存在”通过劳动彰显,并以此区别“人”与“动物”。第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劳动”。马克思强调“社会产生和变革的源泉是劳动,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是劳动,只有在共产主义阶段人类才能‘从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过渡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6]。而个体在自身本体的发展中需要以劳动为载体,实践性特质突出的劳动活动不仅冾接自然社会,更在社会关系网中搭设桥梁。因此,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第三,创造价值的源泉是“劳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劳动价值论”详实阐明使用价值、价值量、劳动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劳动人民依托生产过程,发挥个体劳动潜力,给产品“赋能”,进一步达到“劳动潜力–产品价值”的有机转变,推动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4. 上升:毛泽东劳动思想

在毛泽东有关劳动理论的论述中不难发现,毛泽东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正如马克思劳动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般,毛泽东劳动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整体架构的维度分析:毛泽东劳动思想就是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并升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引领“舵手”。

基于毛泽东劳动思想内容共构的不同,将劳动思想和劳动理论指向以下四个领域。第一,政治领域。毛泽东在有关“干部定位”的观点中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 [7]。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的干部从本质中仍为“劳动者”身份,不能将职权的高低层次凌驾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之上。其次,毛泽东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强化干部参与到集体生产劳动的力度,鼓励、倡导、以身作则投入劳动活动;通过实际的劳动参与,保持良好的政治作风,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切实做到工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第二,经济领域。毛泽东表示“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 [8]。这从经济视角阐述劳动的重要性,表明需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必要性。第三,军事领域。1943年,毛泽东提出“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的重要论断 [9],这是毛泽东劳动观中的创造性理论,展现出我国人民军队“战斗–工作–生产”的三位一体职能。从毛泽东对人民军队的职能论断中,军队作为个体,通过劳动满足自给自足,生产性的劳动通过成果转化改善军队生活;减轻人民群众的相应的经济负担,增强中国人民军队的认同感,使军队扩充队伍的可能性增大。第四,教育领域。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毛泽东劳动观的重要一环,其强调在教育领域开展针对性的“教劳结合”方针。毛泽东劳动观在教育领域的延展触碰“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劳动育人,因材施教,结合不同群体的受教育情况与发展特点,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例如鼓励中小学参与适当的劳动锻炼,提倡理工科学生进工厂“做工”、文科学生在“社会工作厂”中实践,主张各级党政机关“半工半学”式办学校等。毛泽东劳动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继承、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的上升与完善。

5. 发展:习近平劳动观

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经济全球化不断交互激荡的新时代,劳动思想与劳动理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定位,科学研判,始终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提出一系列有关劳动的新理念、新思想与新论断。

第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劳动人民推动社会发展,校准“为人民服务”的着力点,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思想战略议题,更是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诠释与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当家做主”是否充分落实,强调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到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中去;通过科学合理的保障性政策,进一步维护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劳动人民,助推个人劳动所得,增加收入,提升劳动人民的幸福感,以此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强化“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10]。社会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在日常生活中书写创造篇章,中国全社会只有高度认同“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方可永葆生机并持续散发活力。“劳动模范杰出的劳动行为展现出劳模精神,而这种劳模精神最终得到社会大众的承认,并外化为精神力量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念” [11],因此,“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的充分弘扬与有效融入社会各层面,是强化人民群众对“劳动最光荣”价值高度认同的重要路径,劳动模范的精神面貌在社会中发挥营造良好氛围的积极作用;现阶段,社会各层面掀起争当劳模热潮,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与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劳模精神”,传播“劳动文化”,正确认识劳动价值,提升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素养水平。

第二,发挥新时代“以劳育人”的综合价值。习近平劳动观中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遵循,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从劳动价值观的角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开展形式各异的劳动教育活动,运用思政课堂、社会实践、家校合一等教育模块,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从劳动育人观的角度,习近平认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12]。因此,建立健全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以劳育人”的综合价值内嵌于个体身心发展中,以此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是现阶段重视劳动、认同劳动、回归劳动理论本真的时代工程。从劳动实践观的角度,习近平劳动观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实践”特质,并从毛泽东劳动观“教劳结合”的经验中,深层挖掘劳动实践价值,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教育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的极端重要性;鼓励青年在劳动教育中奋斗青春,勇担责任使命,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展现新时代学子风采,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播研究”(项目号:KYCX21_08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2021-11-16.
[2] 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郭大力,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312.
[3] 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郭大力,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314.
[4] 贾天威.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当代价值意蕴探析[J]. 哲学进展, 2021, 10(4): 390-39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4069
[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6] 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 人民日报编辑部, 红旗杂志编辑部.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N]. 人民日报, 1964-07-14(1).
[8] 毛泽东文集(第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10]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光明日报, 2013-04-29.
[11] 贾天威, 李玉倩.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劳动精神传播的困境及路径探究——以江苏省Y高校为例[J]. 改革与开放, 2021(24): 61-67+72.
https://doi.org/10.16653/j.cnki.32-1034/f.2021.024.009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光明日报, 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