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历史性
The Historicity of “Man” in German Ideology
DOI: 10.12677/ACPP.2022.112028, PDF, HTML, XML, 下载: 346  浏览: 1,114 
作者: 陈怡静: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历史性“German Ideology” “Real Man” Historicity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解释了关于“现实的个人”的定义,“现实的个人”通过不断地进行感性活动,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从而造就了世界。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理论前提,构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人认识自己和认识自己的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指引,共同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Abstract: Marx explained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al individual” in “German Ideology”. The “real individual” creates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through continuous perceptual activities, thereby creating the world. Marx’s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real individual”,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people to know themselves and their activities. We must adhere to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as the ideological guide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陈怡静.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历史性[J]. 哲学进展, 2022, 11(2): 167-17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2028

1. 在唯物主义下进行人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在不断摈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杂质的过程中,日渐发展与完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将人与物质生产联系起来,用物质生产来解释人的本质,将人放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研究,抛弃了“抽象的人”,提出了“现实的人”的科学概念。马克思超越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局限,确立唯物主义指导下的人学研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形成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思想,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结合了起来,将人与感性活动结合了起来,阐述了从事于感性活动中的人的主体性,这一思想科学地弥补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对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彻底超越,也是唯物主义人学的冉冉升起。在马克思那里,基于唯物史观研究人的相关问题终取代了唯心主义对人的抽象性研究、取代了人本学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创造性成果,有异于唯心史观拘囿于在具体时代中找寻范畴,有异于唯心史观置观念于实践之上,而是开创性地基于现实的历史,并将实践置于观念之上,实现了以现实生活来解释各种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开创性转变,体现了人的思维逻辑过程应该且必须与实际生活相一致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1]

2.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的局限性,从感性活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建设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以“现实的个人”思想为基础,并认为这就是“历史的前提”的问题。马克思认为,研究“现实的个人”,必须将其放在历史关系中研究,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特定的活动,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发生着各式各样的关系,从而创造出适合生存的生活条件。

“现实的人”从事感性活动,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二者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从两个方面讲:一,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感性活动的变化。人在感性活动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又构建出世界,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所以世界对人来说,一定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二,人在从事感性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世界,体会到世界的存在。世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人在从事各种感性活动时,就将自己的生命活动融入到了世界之中,与世界上的各种物质进行接触与交流,也就发展了世界。

因此,可以看出“现实的个人”本质上,就是感性活动本身,由于人在从事感性活动时不是稳定不变的,是始终处于一定的发展过程之中,动态的、历史性的,那么物质生产条件也是动态的、历史性的,从而人所生存的世界也是动态的、历史性的,那么,处于现实世界的感性的人也就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动态的、历史性的。所以,处在现实的环境之中的人在不断进行感性活动的过程,就在不断创造历史的过程,这些过程就会变为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与世界上的人和物质发生的各种关系,从事了特定的感性活动。

3.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性的人

“现实的个人”,只有回到历史之中,才能够理解历史中的人的感性活动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能够绘制出感性活动创造历史的过程,现实的人的实际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存在的历史、生存的历史。当马克思开始以历史的方式来研究“现实的个人”时,它就表明了,人是用自己的感知行为来创造自己生命,即生命的历史运动。人不能通过外在的力量或通过世界为他提供的路径来发展,而只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通过他自己的感知行为来发展。因此,人就是历史,人通过感性行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会满足于此,会停止前进,而是会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随着自身感知行动的过程,去进步和发展,这就是人类的历史。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并没有看到人的感知行为与历史性之间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把感性认为是“类本质”(社会性),所以他没有办法去解释人与人关系在活动之中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婴儿时期并不会随着成长而消失殆尽,“它”一直存在于“我”的身体之中,在成长道路中的某些时刻得已显现,这就是人的历史性的存在,正是于此,人才能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并时刻保持旺盛的活力。

感性是处于变化之中的,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是人不断地进行感知活动所形成的,即人的历史性的活动就是感性,是处于历史中的人的具体的、生动的活动表现。理解“现实的个人”,必须要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条件入手,从而去理解和考察当时所处环境下人,每一时期的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我们虽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这个人的感性活动,但是要想真正的理解他,就不能在我们的思维和环境下带入,只能回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还原真实的具体的个人。例如,目前新一轮的疫情在上海和吉林爆发,虽然跟武汉当时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不管是对于当下疫情下的人民,还是当年的武汉人民来说,其余的国民都无法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们面对疫情的现实感和紧迫感,只有真正的历史情境之中,才能够感同身受。

作为历史性存在的人,首先会受到过去的制约,其次他自身又是自由的,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够进行自我决定,因此,并不会对过去完全的复制粘贴,而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改变、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从而形成新的历史。所以,人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密切相关的。过去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经验线索,以便我们能够与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并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这表明人类是不断发展的生物,需要训练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未来。 [2]

4. “现实的个人”是市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近代从政治或宗教的角度来解释市民社会中各种各样关系的思想家,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作为起点,来理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关系,立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验条件下,不带任何的神秘色彩,揭示了社会结构、政治结构,还有与生产的关系。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就是是通过生命的生产,从而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物质条件发展,供需关系发生改变,家庭关系逐渐变为从属关系,从而人类之间的各种关系都开始变换发展,因此,关系的变化与人本身有着同样长久的历史。

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所有制的形式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人与劳动材料、工具、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所有制。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分工逐步发生演变,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即所有制发展的不同形式。在分工不发达的阶段,人们用原始的工具进行生产,通过家庭、部落、甚至与土地本身联系在一起,例如,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都是以共同体为基础,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动产的出现,分工得以发展,以共同体为基础的所有制逐步解体,私有制出现并得以发展,社会关系独立化、复杂化,国家获得了与市民社会同等的地位,并且可以存在于市民社会之外,独立存在。在此基础上,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工业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当时劳动分工和财产表达的废除,不仅控制了自身的生产条件,而且控制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条件。因此,人的发展可以决定财产形式的发展,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劳动分工,即财产的不同表现形式。 [3]

5. 基于“人”时代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基于“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唯物史观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唯物史观科学体系,它不仅能在理论上对我们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在实践中为我们提供可行的科学指导。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生产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行实践是人类存在在世界上得以存在的方式,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时间的过程中,获得维持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物质,离开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人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物质生产活动对人类的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历史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人们不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自我的时间上,而是放在一个实物或者是超自然的力量上,对这些物质进行情感寄托,无需付出一丝一毫的劳动,并脱离自己的日常生活,脱离了日常的物质生产实践,那就会丧失自身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唯物史观,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从事物质生产时间活动,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在世界之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推动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活动中,看到了无数工人在资本主义的掌控下,遭受压迫和剥削的惨痛景象,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说,代表国家全体成员的利益,实际上国家的权益却是代表特定阶级的人,工人的自由受到了严重的迫害,揭穿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本性。所以马克思主张工人一起联合起来,建立真正的维护全体成员权力的制度,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这是马克思为了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提出的先进理念。在今天的世界中,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单个国家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之对抗。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这一现实背景,做出了建设性的回答,构建全球各国人民共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构建是时代所趋。尽管在当今的现实条件之下,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上的国家普遍认同的时代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顺应了推定国际环境保持较为良好的生长环境,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真正共同体的一种过渡式的共同体样态。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交往更加频繁,相互依存更加密切。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在全球性风险面前无法孤立生存。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在不侵犯或掠夺他国合法利益的同时追求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与其他国家一起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曹晓雪.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阐释及时代价值[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1.
[2] 秦瑞.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21.
[3] 张岩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8.
[4] 金晓艳.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及其当代价值[J]. 现代交际, 2020(22): 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