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共同富裕建设的动力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
The Dynamic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ubject Cooperation
DOI: 10.12677/MM.2022.124055, PDF, HTML, XML, 下载: 482  浏览: 3,044 
作者: 王鑫怡: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共同富裕多元协同理论人民为中心Common Prosperity Multiple Synergetic Theory People-Centered
摘要: 为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共同富裕的内涵。但共同富裕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党和政府,它更需要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深度参与。本文将探讨和研究一种动力机制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再研究实现其动力机制的路径。充分发挥各主体以及多元主体协同起来的优势,以此推动我国共同富裕建设的进程。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been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can not only rely o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it needs enterprises,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public and other social pluralistic subjects to participate deeply.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and study a dynamic mechanism to connect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public, on this basis, to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subjects, and then study the path to achieve its dynamic mechanism.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main bodies and multiple main bod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hina’s common prosperity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王鑫怡.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共同富裕建设的动力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J]. 现代管理, 2022, 12(4): 406-411. https://doi.org/10.12677/MM.2022.124055

1. 引言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不断追求的目标。共同富裕的概念,恩格斯在回答消灭私有制的结果时曾提到:“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 这是历史上关于共同富裕最早的概念阐述。我国关于“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文件明确指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它的相关论述中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二是坚持新发展理念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不能只是单纯依靠党或政府中的某一个主体,它更需要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3]。时刻牢记要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才能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若将“富裕”视为最终目的,那么这种“富裕”背后所映射出来的就应该是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富足的高品质生活。如若要实现“富裕”,就需要增强社会发展所需参与主体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4]。本文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和研究一种动力机制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再研究实现其动力机制的路径。充分发挥各主体以及多元主体协同起来的优势,以此推动我国共同富裕建设的进程。

2. 价值分析: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性

2.1. 多元主体协同为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运用中国知网的句子搜索功能,发现研究“共同富裕–政府”的期刊一共有1628篇;“共同富裕–企业”期刊1724篇;“共同富裕–社会组织”相关期刊31篇;描述“共同富裕–内生动力”的期刊一共有37篇。而“共同富裕–多元主体”相关期刊只有5篇。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对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依靠力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或者是个体本身这样某一个单独个体层面,而忽略了将多元主体协同起来共同致力于共同富裕建设的研究。

政府组织由于其自身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公共利益性,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执行力快以及目标明确等优点的同时,也有无法及时回应社会问题、垄断服务的同时垄断信息等缺点。在市场环境中“出生”的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政府的垄断行为,通常来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具有很强的趋利性,倘若达不到企业的目标可以拒绝提供服务和服务垄断,但是这又可能达不到平衡公共服务效率与公平的政治目标。社会组织或多或少地弥补了企业以及政府的缺陷,由于其特殊性,社会组织往往带有公益性的特点,它们往往将社会中处于弱势低位的群体作为关注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扶。但是第三部门也存在着自身建设不完善以及缺乏更高的独立性等不足。个人主体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主要参与者、贡献者,仅仅依靠外部力量推动共同富裕建设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2. 多元主体协同为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了资源和平台

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加之所处环境不同,能够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也就不同。政府提供的主要资源大都在宏观政策层面,制定出共同富裕建设的政策,从战略层面上对推进共同富裕建设进行规定和战略部署安排,在此基础之上,向社会公众、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了解并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信息和平台。有效推动共同富裕政策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贯彻落实。企业秉承共同富裕政策的号召,在社会经营生产活动中进行产业的生产以及投资,向社会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可供资金在市场中自由流通,以此促进市场的良好运转,同时也在市场中赢取利益,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盘活社会的“造血功能”提供足够的基础和资源。相较于政府以及企业,社会组织往往将重点放在第三次分配以及教育等方面,更多地是强调提供技术资源,同时这也是社会组织能够提供的特殊资源,社会组织对政府和企业所能提供的资源作了有益的补充。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制定、企业的提供盘活资金还是社会组织的各种丰富精神文化方面的技术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民个体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激情和信心,提高了公民个人的能力,增强了公民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意识,为共同富裕的建设提供了特有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提供了作为共同富裕主要参与对象以及成果享受者的特殊内生动力资源。各主体在推动共同富裕建设进程中提供自己独有的资源和平台,形成资源互补和相互作用机制,使资源和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建设上发挥最大功效。

2.3. 多元主体协同为满足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多元需求提供了保障

为更好、更快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

纵观古今,人民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发展且呈上升趋势的过程。我国人民从最开始吃不饱穿不暖到后来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衣食住行这种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已不能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除衣食住行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环境卫生等方面也都是居民的直接需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从宏观层面上来保障上述需求的满足;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我们对交通、通信以及医疗药品和医疗机械的提供几乎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企业垄断提供。

除此之外,精神层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质量越来越高,需求范畴越来越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世界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追求。政府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是万千公民为了获取更多实际幸福感而创造出来的,为更好满足公民行使参与行政事务的权利、平等的表达机会以及自由参与协商的诉求。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将社会和公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政府进行日常工作、决议的前提和关键,将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求作为根本使命和责任。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组织一直致力于保障和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慈善事业以及教育的建设,极大满足和丰富了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世界,还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友善的人伦秩序生活的向往。

3. 理论框架:基于多元协同理论的共同富裕建设机制构建

本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源于“协同论”。协同论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理论 [5]。该理论由复杂的子系统组成。它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协同导致有序”。社会系统的构成是复杂多样的,各种社会主体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并且实时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但是倘若某一个主体“脱离轨道”,其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影响该主体本身,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其他组织的正常运行。二“自组织”是协同思想的硬核。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其内部有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并且为达到某个既定的目标在相关监督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能够发挥一定的功能。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的共同富裕建设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人民主体内生动力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并致力于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一种集体性行为,该机制框架从政府开始实行,政府对企业进行政策性指导和监督,同样地,企业也对政府进行一定的监督;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都通过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合作机会来助力共同富裕发展建设;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组织以及企业通过更多履行社会责任感来推动共同富裕的建设;最后通过上述举措来激发个人主体对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热情和信心;由此来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外部作用框架。政府通过提供各种宏观政策以及相关信息平台、企业通过投资和提供就业机会、社会组织通过保障社会教育和在第三次分配上发挥作用以及通过个人主体内生动力的激发和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内部小框架来共同致力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设。各方主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提供各自独有的资源和机会,形成一个有机互补的动力机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采用协同论的基本理论,使得各种主体通过相关途径和手段形成有益的动力机制,该机制所发挥的整体功能总和将大于各主体独立时所发挥的功能之和(图1)。

以往单一主体在面对社会中各种风险时的对抗性较弱,而多元主体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时,在面对不断调整的外部环境时,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时,更具时代适应性,更能贴合时代发展潮流。这就对只单纯依靠一两个主体提供社会服务提出了挑战,需要各个主体协同起来发挥自己各自领域的长处和优势,构建一个协同机制来满足社会公民各种各样的需求。

Figure 1. A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coordinated efforts by multiple entities

图1. 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机制

为应对国内外新形势,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某一方为主的单元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推动共同富裕的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协同模式呼之欲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思路,纵观古今,以某一单个主体为主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时代已经过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多元主体协同共推共同富裕建设是大势所趋。多元协同不仅仅只是强调依靠政府力量,还号召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共同富裕建设。这既是巩固当前我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所取得成就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共同富裕建设工作中问题的必要措施,更是中国未来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主要方式。

4. 实现路径: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实施策略

4.1. 政府推动

推动我国共同富裕建设进程,首先应发挥政府的基础性推动作用。继续为我国目前社会存在的弱势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我国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有实实在在的富裕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因为只有当人民的基本生存得到保障以后才会有想要去参加企业以及社会组织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想法,也才能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在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明确相关职能权限和范围,真正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将各种权力放在阳光下供人民监督。同时,在平衡公平与效率方面政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时代背景中,一味强调效率早已过时,再加之,倘若将蛋糕做大做好,但分得不够好,这也是一个大麻烦问题,所以,政府在兼顾公平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作为看得见的手,政府对我国各行业的宏观调控支撑作用不能丢,同时还为我国市场自由发挥提供相当的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监督和指导,供市场又快又好地发展,以此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4.2. 企业跟进

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各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在致力于推动共同富裕道路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社会公众提供大量适岗的职位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既能为企业解决人员缺口还能找到术业有专攻的人才。于社会而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拥有较少的失业人员,就拥有了较多的社会安全性。弘扬企业家精神也是推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参与力量,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最为直观的“代言人”要做好自身道德修养建设,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大家的尊重,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日常工作中,都要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准则,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之中会对企业中的员工产生相关正面的影响,从而塑造起一种积极正面的企业文化。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也要树立良好的信念和观念: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要起好先锋模范、带动以及辐射作用,促进各行各业企业的发展,使得龙头企业成为促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社会大环境也要积极致力于破除企业发展中如金融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不确定等门槛和壁垒,为有想法的各微小企业能够在社会中大展身手提供大量机会,积极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并为其实现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相当重要,要根据社会大环境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勇立潮头,发挥自身企业优势再结合社会所需实现新兴企业的自身发展。

4.3. 社会支持

社会组织致力于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社会组织所提供的举措同企业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在给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方面,社会组织同企业类似,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的造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人力资源,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在社会道德责任感方面,二者都是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基础之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秉承既然已经享受了社会中的资源就应该同等地回报给社会的想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社会组织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推动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相较于社会各企业,它更注重解决社会基层问题,更注重第三次分配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不仅只是物质方面的富裕,更包括精神方面的富足,所以,社会组织不仅在教育、公共医疗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创新,为人民生存提供了相当的保障,使得人民“老有所医,幼有所教”,还致力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由市场和政府主导提供的文化艺术形式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总是缺乏动力,但是由不同的社会组织提供的文艺活动、公益演出、文艺汇演等形式深入人心,再加上由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参与提供的教育以及培训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意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扫清了阻碍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精神贫困问题。

4.4. 个人参与

激发人民个体参与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倘若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看作是外部力量,内生动力显然就是内部力量,内部力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倘若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看作是汽车的轮胎,内生动力就是汽车的发动机;以往的扶贫工作告诉我们,只有将人民内心对共同富裕的渴望激发出来,并且将这种激发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时候我们的推动工作才算是有成效的。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要牢牢树立并巩固“榜样意识”榜样具有超乎想象的作用,或许是更具有共情力的缘故,榜样们的带动作用具有相当的实际可行性。同时,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政府主导发布相关教育政策,提高人民的教育知识水平,使人民能够发自内心并且能够有能力为共同富裕的建设提供自己的力量。内生动力的实现需要其他三方的支持和联系,它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保障和推动;它需要企业提供就业机会来发挥自己推动共同富裕的能力;它还需要社会组织在精神文化方面进行熏陶,使人民的精神世界丰满,并具有较前卫的思想意识。

5. 结语

参考协同理论,从多元主体协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多元主体协同的重要性、阐述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运行模式并说明了各主体的实现路径。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协同机制,以此来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既保证了自身职能充分发挥,又能在此机制上与其他主体形成良好的互补互动效应,促进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共享。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 韩文龙, 祝顺莲.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5): 31-37.
[2] 李汉卿. 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 理论月刊, 2014(1): 138-142.
https://doi.org/10.14180/j.cnki.1004-0544.2014.01.021
[3] 列宁集选(1)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如何理解提高发展的包容性?[N]. 学习时报, 2021-11-22(004).
https://doi.org/10.38216/n.cnki.nxxsb.2021.002210
[5] 吴家龙, 苏少青.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J]. 中国土地, 2021(12): 37-39.
https://doi.org/10.13816/j.cnki.ISSN1002-9729.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