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表征及其教育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Behavior Problem Representation and Educational Path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DOI: 10.12677/AE.2022.124201, PDF, HTML, XML, 下载: 382  浏览: 86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铭钰: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应对策略Left-Behind Children Behavioral Problems Coping Strategies
摘要: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发展缓慢,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水平低。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都存在不足情况,留守儿童有着诸多行为问题,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深入调查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转变农村教育观念,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本研究以“现状表现”、“诱发原因”、“应对策略”为切入点,发现留守儿童有着“学习缺乏主动性”、“认知及学习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的行为问题,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Abstract: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education project, including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Due to the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low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 general education level of rural population is low. As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creases,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lso lack certain family education.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many behavioral problems, which affect their healthy growth.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family education, change the concep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education. This study with “status”, “triggers”, “strateg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und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a “lack of initiative in learning”, “cognitive and learning ability is poor”, “poor interpersonal skills”, “emotional instability behavior” problems, argues that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need efforts from three aspects: family, school, society, we will help left-behind children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文章引用:王铭钰.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表征及其教育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4): 1287-129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4201

1.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出现了大批农村留守儿童。据妇联调查,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劳务输出大省,这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在地域上也具有差异性。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与县城小学的教学环境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是学校专职教师数量少,很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课程,也很难为学生提供素质教育的教师支撑。另一方面,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影响学生的受教质量与教育公平。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都缺乏支持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壁垒与隔阂,进而留守儿童问题趋向复杂化,需要教育工作者思考与解决。

留守儿童长期亲子分离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行为问题,因长期缺乏关注与调节,问题愈加突出。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是少年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弱势、最困难的群体之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家庭的幸福,是扶贫的重要举措,是脱贫攻坚的重要表现,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将具有重大意义。

2. 研究综述

1) 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多,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关注较高。张晓琴、彭敏(2021)通过质性分析法,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学习积极性低、失落情绪、自控力低、自卑的行为问题 [1]。王东宇(2006)通过量表测验法和调查法,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躯体化、强迫、焦虑,同时伴有性格内向和情绪不稳定 [2]。范兴华、方晓义(2009)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留守现象会使儿童自尊降低、孤独感加强,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3]。不难发现,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问题——心理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的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处于缺失状态,容易引发焦虑、自卑、情绪不稳定的心理问题,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自身全面发展。二是外部问题——社会适应的行为问题,留守现象造成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弱化与抑制亲社会行为,导致学生的孤独感增加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如今,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趋向多元化与复杂化,解决其相关问题迫在眉睫。

2) 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路径

相关学者根据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主要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在家庭教育方面,何婷婷等(2021)认为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联系,其次要重视代理监护人作用,家长应增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络,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信息。学校要遵循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开设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的课程,提升留守儿童辨别信息的能力 [4]。杨秋等(2020)认为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正面引导。社会、政府应加强保障留守儿童的保障制定,净化社会环境,降低留守儿童形成不良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5]。

3.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表征

1) 缺乏主动性

我们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不感兴趣,更偏爱网络游戏。有人表示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主要是父母要求和学校的管理才完成学业。在教学过程中,许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上课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等违纪行为,甚至沾染上不良风习。由于父母不在身旁陪伴,代理监护人监督不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缺乏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成绩也都普遍较低。

2) 认知及学习能力较差

据实地考察,当地留守儿童基本是由祖父祖母抚养,由于祖父母的宠溺和教育方法的不当,留守儿童对电子产品依赖性高,很少接触外面信息,认知能力存在很大不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管教,性格叛逆,主观能动性较差,厌学情绪相对较高,导致学习能力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家庭教育的教导,他们也很少自我反省,对自身问题认识不足,无法纠正自己认知及学习错误。

3)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由于生活条件较差,消息匮乏,农村留守儿童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生活周边的同学和老师不信任,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愿与同龄人交流。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较差,沟通和表达能力较弱,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此外,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与父母接触较少并且缺乏一定的学校辅导教育,在人际关系方面还存在与父母关系远离,与祖父母或亲戚沟通不善,在学校缺失朋友等问题 [6],这些问题阻碍着学生成长发展,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容易让留守儿童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情绪,不利于自身发展。

4) 情绪不稳定

留守儿童主要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由于代理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留守儿童容易缺乏自信,对老师、学校会充满恐惧感,产生自卑、不信任的不良心理。这些心理行为问题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学生学习和发展,引发学生情绪不稳定,经常产生焦虑等消极情感。部分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期,存在逆反心理,容易冲动,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纪律性较差、集体观念缺乏,给学校教育造成一定阻碍。

4. 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孩子情感和心理的坚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缺少,往往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据团队成员家访沟通和实地考证,留守儿童的大部分监护人希望他们学一点知识,为外出务工做好基础,并未考虑留守儿童去接触更高等的教育。他们代理监护人均为祖父母,受教育水平低,教育经验落后,无法进行学业指导和心理关注,更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只会关注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达到吃饱穿暖基本需要,忽视精神教育,有“放羊式”的教育特点。同时,在与学校老师和邻居沟通得知,由于代理监护人教育观念比较传统,教育方法比较保守,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教育,经常实施“棍棒”教育,严重影响孩子精神状态,容易引发安全感缺失和敏感心理,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2) 农村学校评价标准不全面

学校本身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和老师往往只关注到了学生的成绩,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行为品质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这导致了学生只在意成绩而忽视身心和道德发展。在与学校教师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在意,评价标准基本都是以成绩为前提,学生的优良、受教师喜爱程度都是由成绩决定,而留守儿童在他们所处的家庭、生活背景下,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留守儿童难以得到学校应有的关注。

3) 相关管理机构不重视

我们了解当地留守儿童救助机构,他们的资金的大部分来源是政府资助,但政府相关的管理机构对留守儿童没有足够重视,因此资金问题一直是阻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因素。其次对于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缺乏一定的“调控”,在调研的小学里,教学老师基本是该乡村居民,城镇老师基本没有,同时老师的职称也相对较低,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不足。由于社会支持缺乏的原因,对于留守儿童辅导工作的配套措施也不到位,进而留守儿童的救助活动一直没有进展。这些配套不成熟、资金不足问题,都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

5.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路径

(一) 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对儿童具有先导性、感染性和终身性特点,因此家庭教育重要性较为突出。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待孩子时间较少,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教育观点落后,只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同时教育方式单一、粗暴,和老师缺少沟通,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对于家庭教育,有如下干预路径:

1) 吸收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育观点

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一定帮助和指导,对于长期在外的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联系,可以通过邻居、老师的沟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减弱亲子分离带来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要加强自身认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多和孩子陪伴,加强角色引导和影响,不要使用保守、传统、粗暴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 担当自身教育责任,参与家校合作

学校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或代理监护人介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帮助家长与代理监护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传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教育方法。但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和矛盾,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参与性较低,积极性不高,对于新的教育理念认识不清,因此家长要担当教育责任,与代理监护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他们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帮助孩子更好的成人成才。

3) 关注孩子情感世界,重视孩子情感变化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会有情感缺失,作为家长,就要有义务和责任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心理问题,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塑造勇敢、执着的品质,常让他们接触更广泛的事物,提升自身素养和拓宽眼界。如果遇见棘手的心理问题,并且不能及时给予帮助,一定要联系相关老师,报告真实情况,尽快解决学生的心理、情感问题,不要让问题堆积,影响孩子的发展。

(二) 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协商,加强学校教学及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严格规范管理

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于留守儿童的信息进行保密管理,并且安排相关的负责老师定期询问心理问题学生。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组,对每位留守儿童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校之间可以相互成立留守儿童信息交流工作站,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化管理,当学生升学时,接收学校可以从原学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方便管理,共同助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2) 培养德育教师,重视心理辅导

学校可以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大考核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可以培养德育老师,安排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去”,拓宽学生眼界,提升认知水平,再者可以聘请高校教师,对孩子进行特殊帮助,同时能够提高本校老师的专业知识。

3) 重视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当代科技急速发展,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选择网络平台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与教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不断优化,技术使用难度在逐渐降低,便于老师操作和管理,同时相对低廉的价格会更加方便学校进行选择。另一方面,网络平台资源丰富,学生和老师可以选择喜欢的课程,提高知识面,对于没有心理辅导老师的学校,也可以选择相关心理课程,以视频方式播放形式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网络平台的使用,方便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在一定方面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4) 开展辅导小组活动

学校可以经常组织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出现的人际交往困难及成长困境,大部分属于一般性问题,但如果对他们能够及时加以指导,给予一定的行为教育和学习,那么他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中可以很好地利用学习到的能力去面对困境和处理问题。

(三) 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社会性,需要调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来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随着近年来各项政策的出台,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但我们也看见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伤害事件,也发现了一些政策的执行偏差,反映出留守儿童的保护政策仍需要完善,对于弱势群体的管理执行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提升。

1) 提高留守儿童祖父辈文化水平

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基本是祖父母,那么祖父母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对留守儿童教育显得极其重要。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分享教育知识以及技能,依托专业人员讲解学生心理问题和教育方法,同时可以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2) 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站

在农村偏远地区建立工作站,定期拜访留守儿童家庭并给予资助。工作站可以举办各类关爱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给予关怀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可以在大学招募志愿者,利用大学生宽松的时间安排和扎实的教育知识基础去辅导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基金项目

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项目(XSJCX11104)。

参考文献

[1] 张晓琴, 彭敏. 四川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对学习困难的影响[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23): 31-34.
[2] 王东宇.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中国会议, 2006: 2.
[3] 范兴华, 方晓义, 刘勤学, 刘杨.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33-40.
[4] 何婷婷, 刘淑兰.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防治路径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4): 281-282.
[5] 杨秋, 崔素芬, 任伶俐, 李莉. 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调查[J]. 医学信息, 2020, 33(4): 125-126.
[6] 晏志强. 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