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持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Thoughts of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摘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持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青年学生培养成国之栋梁,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功实现。本文从用好时代元素、强化生活价值、丰富育人载体等三个重要维度深入思考了如何在新时代创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时代力量。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rain young students to become pillars of the country concerns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making good us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Times, strengthening the value of life, enriching the carrier of education and so on, the author thinks deeply about how to innovate 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laying a good Chinese background for the youth, and cultivating the power of The Times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杨中英. 新时代持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教育进展, 2022, 12(4): 1381-13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4214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2] 这一论述不仅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也为高校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而当下的青年学生将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奋斗者和贡献者。在见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在亲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和考验,当代青年学生即将接过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力棒,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在新时代的第二程赛道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始终要把厚植家国情怀作为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善用最新传播技术,注入时代元素和生活价值,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认识,坚定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进。

2.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时代元素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思政工作的鲜明特征。在不同的时代中,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不同的形势与课题。高校思政教育只有直面时代课题,紧密围绕时代发展主题,挖掘时代现象的内涵与魅力,与时代、与社会、与人民的生活同频共振,才能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要明晰时代形势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国内外局势作出判断: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青年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和中流砥柱,让他们认清国内外发展形势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助推中国未来的发展。

当前,从国际上来看,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西方敌对势力极力对我国开展意识形态渗透。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无法科学、正确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无法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从国内来看,中国“社会结构性转型”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理想价值和思想观念等也发生巨变,伴随物质财富的大幅增加,“利益分化”乃至固化现象强化了“社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和良性运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审时度势,在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规划开局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等重大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全面认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理性看待社会转型之中的复杂之“势”与中国发展大势的关系,科学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被部分社会不良现象带偏价值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民族伟业相融合,勇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2.2. 要弘扬时代主题

正确认识当下时代的主题是为国家和民族明确发展方向的关键前提 [3]。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 [4] 党的十四大将“和平”与“发展”明确为时代主题。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或“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仍要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题指引下带领人民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以来的世界时代主题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5]。实践证明,“和平”与“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主题,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保持不变。在这一基本历史性的判断下,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龙头,致力于国内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好新时代的主题,让“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深入学生,向青年学子描摹和讲述一个更加奋发有为的社会主义中国,引导青年学子正确识别时代发展的大局和发展方向,鼓励青年学子在新时代新主题下科学、理性看待国内外仍然存在的问题、困难和不稳定因素,崔进青年学子奋发图强,坚定不移地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3. 要善用时代大事

新时代青年所处的和平盛世相对于革命先辈所处的战争年代,更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用好当下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挖掘事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引导学生通过时代大事更真实、深刻地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自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北京冬奥会等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时代素材。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成就辉煌和意义非凡的五年,党和国家在以上重大历史事件中均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回顾和总结,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痕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鼓舞人心。回顾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中国向国际奥组委承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全部兑现,向全世界讲述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在新冠疫情严峻形势下顺利办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中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越来越自信的中华民族和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以上历史性事件具有社会影响力大、舆论关注度高的特点,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自然应该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代元素和中国故事。

显现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虽是一次重大危机事件,但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思政教育时代元素。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中国人民齐心战疫的伟大实践已然成为高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场域。高校以丰富多元的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共产党员的身先士卒中感受其“以人民为中心”宗旨,从医务人员的最美逆行中感受医者仁心和救死扶伤的敬业担当,从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战中感受风雨同舟、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统一指挥和行动中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从国内外疫情形势及政府作为对比中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两年多并已成为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思政教育,也要大力宣扬好中国青年的时代担当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践行。

3.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生活价值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等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人行为和活动其中的社会环境。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巨量信息流的泛滥和不同价值之间的“对冲效应”,极大地动摇了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精神和价值基础,降低了人们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认知和分辨的能力 [6]。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青年学生,涉世经验少,面对信息时代泥沙俱下的价值选择和网络世界虚实难辨的价值判断,也会在追求生活价值的道路上自我迷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中的需求与困惑,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社会,明确自身定位,从而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价值,增强实现自身梦想和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和信心。

3.1. 要坚持教育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理论联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之一,思政教育作为宏观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有效桥梁,要始终践行好教育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正确价值观践行中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在物质财富日渐丰富和人民群众“生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时代新情况下,思政工作要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用价值合理的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实现公平正义价值的保障。高校思政工作要围绕青年学生的正当权益,对相关政策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导向”问题进行研究,推进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在具体制度和政策上的落实,让学生通过切身感悟来认识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并进而体验、领悟、接受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价值。同时,要对校园生活中出现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现象进行理性批判,及时疏导学生心中的“价值疑惑”,营造信任和谐的良好校园环境。

在现实问题解惑中强化学生的思想认同。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说服人、培养人,一定要重视教育的社会关照性,强化对中国发展现实的价值关切。我们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各种社会问题常常折射到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中。高校思政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围绕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或者思想问题,采用问题链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解答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或思想问题,解决所遇到的困惑或困难,帮助他们通过分析社会问题的本身逐渐解决自己的思想困惑和对生活世界的不确定性,从而让学生体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对社会变革的说服力,使得学生真信、真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达到教育的真效果。

3.2. 要彰显平凡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曾论述:“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我们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7] 这充分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平凡人的具体关注和重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2]。人类社会文明的源源发展来源于人民群众平凡而伟大的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任务指引下,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撸袖奋斗,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着伟大的力量。在290多万驻村干部中,青年干部占到了极大数量,其中以黄文秀、张小娟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用自己短暂平凡的生命诠释了青春担当的永恒精神。在脱贫攻坚的接续战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事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乡贤”“猪状元”,在平凡的事业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习近平表示:“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8]。

新时代,我们也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无数最美逆行者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时代痕迹。习近平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平凡中的伟大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许:“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此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从无数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冒死请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满怀爱国之志和医者仁心的普通人。正如年过八旬的钟南山说:“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这些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时刻准备着,在时代的召唤下一往无前,绽放出闪亮的力量。

高校要充分用好平凡英雄的典型事迹,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让青年学子认识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广阔,只要有志气肯奋斗,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大有作为,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示人生价值。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于劳动精神的高度肯定和大力倡导,要提倡和引导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和辛勤奋斗来实现理想、改变命运,让青年学生以劳动为傲。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理解到“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9],新时代,国家的和平稳定需要他们这一代人握好接力棒,继续奋战,保家卫国。

3.3. 要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启迪他们积极发现和正确认知生活价值,保障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主课堂、课程思政和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是三维一体的思政教育主阵地。在此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调动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意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基本都在大学阶段提升完善,具备了“三自”教育的基础。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也是青年人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场,提前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教育的平台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形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在“三自”教育中不断强化主体意识和思想水平。要优化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三自教育”的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创建民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不违背政治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活动创意和主张,营造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青年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要扩大班级、宿舍、志愿服务团队等学生集体组织中的自我管理岗位,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所在集体的自主建设,成为班级、学院和学校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认同度和自我价值感,让更多普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是群体中的重要一员,自己也可以为集体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多参与和了解社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主义改造,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价值感,让青年学子都怀揣自己是这个新时代的主人翁的意识和精神,努力彰显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4.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丰富育人载体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准与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在“无网不在”的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必须借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思政”模式,善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增强时代感,从抽象理论中生发出具象化、情境化和接地气的教育样本,努力开展有时代热度和思想深度的教育活动,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4.1. 要扩宽新时代思政资源供给

高校思政教育不能仅仅限于文本宣传和故事转述,必须充分挖掘与青少年成长需要贴近的思政教育素材,发挥多种教育资源的育人能量。与新时代倡导的高校要积极创建产学研一体的良好教学科研氛围一样,高校思政教育也要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将思政教育的资源供给面扩宽到校门外的各行各业,充分联系和邀请在新时代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现实榜样走进校园、走近学生。让学生更多接触现实社会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如高校邀请奥运冠军进校园讲述自己的奥运之路,弘扬奥运精神和爱国精神,北京冬奥会上一展才华的小将谷爱凌、苏翊鸣都将成为新时代同龄青年学子的新星榜样;比如邀请时代楷模进校园与青年学生分享自己的奉献经历与时代精神,无数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青春热汗的时代青年亦能成为青年学子崇拜的偶像……亦或是带着学生深入英雄人物和榜样人物的工作环境,亲身感受和体验先进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高校也要善于利用文艺作品如话剧、短视频、漫画、公益广告等进校园的方式,创作内含思政内容且符合青年学子审美情趣的优秀作品,做到“配方”精良、“工艺”精湛、“包装”精致,比如,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红歌思政、戏曲思政、话剧思政、电影思政等形式,耳目一新,让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受到伟大建党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洗礼。

4.2. 要筑牢新时代网络思政阵地

新媒体在青年学生中的广泛流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时空便利,其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不但富于思政教育更多生动性和可能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与此同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变量也在于互联网,很多新思想、新情况、新问题都是在应网而生,应网而聚,应网而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牢牢守住网络阵地。

高校思政要善用新媒体的新优势。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b站等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高校思政工作要利用多元新媒体平台和呈现形式主动拓展传播空间、丰富宣传教育内涵;“小马乐道”“青年之说”等迎合青年群体网络语境的思政专栏既要关注社会大环境也应聚焦青年新生活,定期推送教育系统改革创新的新资讯和新成果,调动青年学生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干劲和热情。以共青团中央的网络思政建设为学习范例,结合当前青年群体网络原住民的特性,依托微博、微信、b站、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为青年打造了多元丰富的网络服务空间;高质量的推文、轻松创意的短视频以及各种符合青年喜好的线上互动项目,“团团”正受到越来越多青年的认可与喜爱。

高校思政要发挥好青年学生的新媒体创意才能。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三维主体”即接受者、创作者和传播者。生而有网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优质网络内容的重要创作主体,在热门事件的传播、网络思政红人的塑造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工作要充分把握青年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新媒体技能多多参与网络思政的活动策划、信息传递、建议征求等,不断激发青年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在有所为的过程中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荣光的百年历程,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1],要“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1]。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高校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 周淼. 习近平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创新与发展[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8(3): 28-34.
[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5] 本书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6] 竹立家. 思政工作要回应时代关切[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7(3): 21-23.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8] 新华网. 习近平: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5984108320153802&wfr=spider&for=pc, 2019-09-29.
[9]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案例[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