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国内教育的优势,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截止2021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层次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计有1358项,外方主要来自于英、美、澳等国家,同时这也是中国学生留学三大目的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在境内举办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规模均在一万人以上,总计人数超过5万人。并且,中外合作项目毕业生相较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的比例更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09~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数为70.35万人,并且仍在持续增长。在新冠大流行下,91%原定出国留学的人仍然坚持出国留学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不降反升。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是我国多年来的留学政策。但是,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共有约305万人出国留学,回国人数约144万人,还不及出国人数的一半。另有数据显示,越是顶尖的高校,留学生回国人数的比例越小,例如清华大学,仅2018年的赴美留学生中,就有81%的人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国际化高端人才的流失,凸显了我国现阶段课程思政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大学是学生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普遍具有批判精神、崇尚独立自由平等,比较容易呈现出思想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较强的个人功利主义倾向 [1]。而中外办学项目的学生,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大量接触国外教材和信息,更容易被西方不良意识形态洗脑,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高福利的生活,盲目崇拜所谓的“自由和民主”。因此,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育人过程中,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客观对待外国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目前国际化教育项目中非常重要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的面临的挑战
2.1. 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难以融合
目前国内本科层次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有大量的理工科专业,这些专业主要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选用的教材也主要为西方学者编撰的教材,专业课程有着自身完善的逻辑体系,教材中的实例和优秀科学家代表例如放射性研究的先驱居里夫人、现代化汽车之父德国工程师KarlBenz、发明电池的意大利物理学家AlessandroVolta等也主要为西方科学家。这都导致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对学生的隐形渗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理论。这两者之间有着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别,很难有机的融合。
另一方面,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大多来自中产阶级,是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接触互联网上的信息,他们思维活跃,灵活外向,对事物的看法有很强的批判精神,但是对问题的思考又缺乏系统性,如果老师不能让他们信服,他们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将思政元素溶于专业课程中,而是生搬硬套的灌输思政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2.2. 国外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难以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吸收了大量的国外先进办学理念,这些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塑造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而完全照搬国外教学理念,会使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显得有些水土不服。目前国内的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以教为核心,国外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从课程设计上就难以有机地融合 [2]。
以理工科为例,国外的教学理念是理论讲授和实际运用相结合,一门课程往往分为教授的理论讲授,助教的习题课和小组实验课三部分组成,中间还穿插有学术报告、小组项目等教学形式。这种多变的教学模式给课程思政的融合带来了难度。目前课程思政主要以理论传授为主,只能在老师讲授的环节潜移默化地融入,而习题课、实验课、学术报告和小组项目中鲜有课程思政内容的传播。
2.3. 国外师资队伍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课程设置方面,《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一规定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外教学资源的引入,但是在西方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直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更容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大多数西方教授虽然有着很高的科学成就,但是民主、自由的西方价值观深植于他们的心中,他们并不认可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高校在思政教学方面的难度增大。
同时,大部分中外合作项目采取“2 + 2”或“3 + 1”的中外培养模式,学生在入校后的第三或第四年将出国学习生活,这部分出国的学生将更加直接地面对西方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接触西方反华媒体的宣传,给思政教学的持续开展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3. 相似相溶理论
相似相溶原理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只有“极性”相同的分子才能够互相溶解,极性不同,就不能互相溶入。这里的“极性”可以是分子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匀产生的不同电性,也可以指大学生由于接受的教育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专业课程的自身逻辑体系等。运用这种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理论来类比社会科学中的社会现象时,在排除其他干扰变量的情况下,可以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观察教育问题的独特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如表1所示,虽然“现实的人”与化学分子有着本质的不同,人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维,但是“相似相溶理论”仍然在解决思政教育问题上有着很好的适切性。接受过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电性调整作用”,实现由极性向非极性的转变,那么当他的价值观与西方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环境的“极性”完全不一样的时候,当他处于西方教育与生活环境中时,在受到西方反华媒体的宣传或不良侵蚀时,他也不会赞同和融入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担负着培养具有优秀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基于相似相溶理论,只有将学生培养成明辨是非、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人才,才能让他们在接触到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来文化时,不迷失自己,成为真正的既具备国际视野、又能建设国家的国际化人才 [3]。

Table 1. Analogies between size-dissolving theory and the effect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表1. 相似相溶理论与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与方式的类比
另一方面,这一理论在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可以利用。专业课程,特别是理工科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与思政教育“极性”不同。生硬直接地引入思政元素,很容易带来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只有思政内容的“极性”调整为与专业课程相似时,他们才能够很好地融入,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当专业课程设计、国外教学理念和国外师资队伍与课程思政教育难以融入的时候,我们要擅长发掘极性相似的部分,促进课程思政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
4. 基于相似相溶理论的课程思政
4.1. 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
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以价值引领、立德树人为核心。在中外合作项目的办学中,基于相似相溶理论,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化人才是我们在平时专业课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国家自豪感,让他们能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道路、文化、理论和制度的认同感,自觉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对比和反思。除了思政课程的讲授,教师在专业课的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更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自信的培养。例如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除了讲述西方古典科学家的事例,我们也可以更多的融入中国科学和科技的典型事例,例如中国古代的璀璨文明四大发明、近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同时,在课程讲述中,还可以依托典型事例讲好中国故事,比如:掌握核心技术抵抗西方制裁、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胜利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基于相似相溶理论,通过培养文化自信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可以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偏见部分进行批判和扬弃,对中国文化进行自信的传播与宣扬。
4.2. 加强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样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这与相似相溶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在中外办学项目中,外语授课和专业课程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如何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有机融入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堂内外多种形式渗透教育是一种解决办法。除了在课堂讲授时润物细无声地引入思政内容,在课堂外,高校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利用开展爱国主义讲座、学者论坛、校企合作讲述企业故事、实验实践等各种教学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尊重和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客观认识中外差异,坚守中国主流文化和立场。
4.3. 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水平
高校老师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到国外教师和国内教师,外教往往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往往很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相似相溶理论,与其改变外教的价值观与教育观,不如加强国内教师在对学生课程思政内容上的把控。高校应以学院为单位,加强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都有着国外留学的经历,他们对中外文化和价值观都有着更直观的了解。这部分老师的课程思政内容如果能做好的话,利用自身事例对学生的进行思政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将是事半功倍的。
5. 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任重道远,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利用相似相溶理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水平,运用多种思政教学的模式创新来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支柱,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
基金项目
感谢湖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02)和湖北大学教务处学生创新创业专项(项目代码:430014376)对本论文的支持。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