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DOI: 10.12677/SD.2022.123061, PDF, HTML, XML, 下载: 259  浏览: 46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姚丝思: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发展路径New Urba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ath
摘要: 协调统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路径是解决城乡融合发展的难题。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融合面临的农村人口的不完全转移、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居环境及公共服务保障条件差异显著等主要问题,深刻探索融合发展路径。要探索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实现人才的双向无障碍流动,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
Abstract: To coordinate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my country, the most fundamental path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my country’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uch as incomplete transfer of rural population, imperfect land transfer system, low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ublic service guarantee conditions,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land transfer syste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service security system,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of two-way barrier-free flow of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文章引用:姚丝思.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2, 12(3): 575-57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2.123061

1. 引言

从我国先后发布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来看,推动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直在做并且未来还将继续大力部署和着力攻克的发展战略。随着世界格局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和城市资源流通、相互促进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城乡互促,其内涵都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形成城乡互惠互利的良好发展局面。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禀赋情况复杂,历史文化背景相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2.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目前我国城乡融合面临着农村人口的不完全转移、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居环境及公共服务保障条件差异显著等问题。

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就是致力于破解城乡融合的难题,想法设法打破原有的固化二元结构,通过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法规,实现人才、资本的双向流动 [2]。在这一重大支撑下,营造各具特色的生活环境,丰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乡村蓬勃兴旺的农业产业,城镇高速发展的工业制造业,乡村和城镇产业相互支撑,互惠互利。

应以城乡结合的县域作为先行试点 [3] [4],从以下几方面探索融合路径:

1) 探索户籍、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争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同国有建设用地拥有平等的入市标准和条件,促使土地资源无论在城市内部还是在乡村内部,在城市和乡村之间都能实现较为平等自由的流通交易,打破制度壁垒,不断优化我国人口与土地的空间配置。

户籍制度改革的落脚点在各种保障上,比如教育保障,很多农民工返乡就是因为子女上学的问题。当然还要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要让进城的农民加入城镇居民的保障体系中,首先还是让进城的人能立足城市。另一方面,则要侧重外来入乡者有效参与村庄治理。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关键在于厘清农民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这里的经济身份,指的是集体经济组织中成员的身份,成员享有土地和集体资产;而社会身份就是村民,他享受当地村民的同等权利。户籍制度的根本改革,就是考虑把农民的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适当剥离。

2) 建立农村服务保障体系

丰富和完善乡村的社会服务保障设置和机构,畅通道路并实现方便的公共交通,设立水平良好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以及村卫生服务机构,保障教育和医疗。完善超市、农贸市场、老年照料中心、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内道路、自来水、燃气、用电、污水设施、垃圾收集、停车场、公交等候站、室外休闲活动场地、运动场地等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保障服务及设施的差距。

构建省级及县域大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以及数据的深度发掘,做好各级层面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与建设工作中。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智能化监测,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估及预警机制。

3) 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

要避免破坏乡村的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要延续原有的村落空间组织,营造乡村景观特色;深入挖掘并综合提取传统村落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资源要素,妥善应用于村落的活化利用与建筑的营造风格;针对传统村落特点,提出适宜性保护与更新对策,留住乡愁记忆。

构建三个层次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其一是外部村容村貌,涉及垃圾分类、公共卫生间、村内道路环境、民居外立面、古建筑保护等,这一过程的改造提升要以保留乡村原有历史和文化特色风貌为前提,要留住“乡情”,记得“乡愁”;其二是村落环境,因地理及气候环境差异,我国各地区村落风格及建筑手段各有特色,因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升院落布局,增加现代化设施,采用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提升院落实用性及美观性;三是民居室内环境,长期以来,乡村居民室内户型单一且无法适应现代化生活要求,缺乏室内卫生间及厨房等,给乡村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且很多家庭还没有普及天然气、暖气等设施,生活条件较差。应因地制宜地引导乡村村民投入资金改善室内环境,必要时提供一定比例的政策资金扶持。充分尊重村民改造意愿,合理规划庭院布局及房屋功能分区,订单式增设室内卫生间、室内厨房等,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质量。真正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为发展当地农业产业化留住人口创造必要条件。

4)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开展现有资源的综合评价,盘点可用于乡村活化的资源,实施资源的整合优化与运用,以“专业村”“特色镇”“新型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文化休闲、健康养生、教育科普等绿色产业。

统筹做好顶层设计,由政府或村集体招募投资资本,避免由村民承担全部的创业风险 [5]。吸引产业技术人才,形成村民技术培训机制,让村民懂技术用技术。形成以村为单位的农业大规模产业,善于利用信息化等新型手段,促进农产品销售模式多元化 [6]。完善机耕道落、农田水利、农田电力、农田网络通信、农业技术服务部、农资销售点、农机服务机构等农业设施。研究一二三产的多元化融合发展路径,在提升农业生产率喝提高农产品价值上想办法、动脑筋,为乡村居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支持。

5) 探索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且乡村需要的人才类型比较多。一方面要采取不同举措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人才稳得好、稳得住。一是对于基层一线的干部队伍,要综合考虑人员的分类、定岗、晋升、评价、考核等,建立包括遴选、配置、培养,以及以绩效考核和薪酬奖惩为主的系统全面的人才管理体系。二是积极探索城市和乡村人才的融合与互动,可以采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人才政策 [7]。三是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为人才留得住做出切实行动。

基金项目

集团内部科研项目(DJNY2022-3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及提升方案研究。

参考文献

[1] 熊柴, 蔡继明, 刘媛. 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5): 107-138.
[2] 任碧云, 郭猛. 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J]. 经济纵横, 2021(5): 110-116.
https://doi.org/10.16528/j.cnki.22-1054/f.202105110
[3] 陆益龙.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8(4): 18-26.
[4] 刘双双, 段进军. 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 内在机理、驱动机制和实践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1): 47-55.
https://doi.org/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1.11.006
[5] 徐雪, 王永瑜.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21(10): 13-26.
[6] 王常军.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要点[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19(3): 116-124.
https://doi.org/10.16255/j.cnki.11-5117c.2021.0044
[7] 王平. 从城乡两个战略统筹推进看农村改革路向[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8):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