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英文学术论文中连接词的母语迁移——基于对比语料库的研究
First Language Transfer of Conjunctions in Academic English Papers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A Comparable Corpus-Based Analysis
DOI: 10.12677/ML.2022.105107, PDF, HTML, XML, 下载: 314  浏览: 593 
作者: 滕德敏: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母语迁移二语习得语料库英语教学Language Transfe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rpus English Teaching
摘要: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有正向迁移、负向迁移、侧向迁移三种现象,中文和英文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连接词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基于这一现象,建立中国学习者语料库和英语本族语学者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对所建语料库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在连词的使用上有很大的非母语特征,有一定的母语负迁移。基于此,对未来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即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文章的语篇连贯。同时,在讲解英语词汇时,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使用语境。
Abstract: Language transfer is a vital language phenomen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henomena: forward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and lateral transfer.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and their use of conjunctions is very different. The us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njunctions is very differ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a Chinese Scholar Corpus and a Native English Scholar Corpus are establish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corpus retrieval software AntConc is used to search the corpus and analyze the retrieval results quantitatively. 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ese Scholar has many non-n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conjunctions and some negativ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Based on thi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English teaching. The suggestions are that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the coherence of texts when conducting English teaching activities. Also, when explaining English vocabular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vocabulary is used.
文章引用:滕德敏. 中国学者英文学术论文中连接词的母语迁移——基于对比语料库的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815-82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07

1. 引言

“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它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 [1] 语言迁移也被称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主要分成正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负向迁移(reverse transfer)和侧向迁移(lateral transfer)。正向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2],负向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 [3]。侧向迁移即目标语的学习更容易受到母语还是中介语的影响。

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了语篇衔接理论。Halliday提出:“语言不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的进展,而是由语篇连接起来的。”他们将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分别为指代(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连接”所涉及的词语数量大,用法较多,意义复杂,一直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关注点,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起连接作用的副词或状语都使用了不同的术语。Biber称其为连接性状语(linking adverbial),认为它与等立连词(coordinator)和从属连词(subordinator)一起构成连接此篇的词语(conjunctive link)。Quirk称其为状语连接语(adverbial connective)或连接语(connector)。胡壮麟认为,“通过连接副词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 [4]。

2. 文献综述

语言迁移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Lado曾指出,在二语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 [3]。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研究。唐承贤 [2] 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维度开展。不少学者 [5] [6] [7] 从不同的语言影响因素对母语迁移展开研究,陈月红 [5] 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关系从句展开研究,李红 [7] 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反身代词的使用情况展开研究,其研究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者在对英语反身代词的学习上与英语本族语学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母语迁移的作用下,中国英语学者学习时有一定困难,即产生了负向迁移。周红红 [6] 分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语篇中人称代词使用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有文内指称和文外指称两个方面,基于此,他认为中文的干扰会影响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会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负向迁移。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国内学者 [8] [9] [10] 在研究母语迁移时,也开始利用语料库工具,从不同角度研究二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赵蔚彬 [9] 基于对比语料库,对英语语篇中逻辑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开展研究,统计其出现的频率,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在写作中注重使用逻辑连接词(logical connectors),但对逻辑连接词的掌握不够多样化,对逻辑词不同的含义了解的不够细致。潘璠、冯跃进 [10] 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作文语料和本族语使用者的书面语料中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其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省略了必要的连接词,以及不能恰当使用连接词,这说明我国英语教学对英语语篇处理上较欠缺” [10]。

以上学者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广泛,但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较少,且在语料选取上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的学术论文,得出我国学者在连接词方面使用情况的特点,以期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篇连接手段的使用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3. 语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建立了两个语料库,分别为中国学者语料库(Chinese Scholar Corpus,以下简称CSC)和英语本族语学者语料库(Native English Scholar Corpus,以下简称为NSC)。CSC采用的语料是从中国知网下载的以批评话语分析为主题的硕士毕业论文,NSC采用的语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学者的文献。这两个语料库中的语料都是关于批评话语的学术英语文章,各为10万词左右规模。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运用AntConc语料库软件进行检索,以英语本族语者的语料库为参照,对中国学者在英语学术论文中连接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高频连接词的使用情况

表1可知,对25个连接词在在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总体数额有较大差异,NSC的总体数额为6132,CSC的总体数额为4927,但是根据其占比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频率略高于本族语者的使用频率。频率最高的十个连接词中有7个是相同的,分别是“and”“as”“but”“so”“first”“then”“also”其中“and”是表并列关系的,“but”表转折关系,“so”是表因果关系的,以上连接词的使用,说明中国英语学者在从句的使用上,与本族语学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时也说明中外学者在表并列关系时,倾向于使用“and”,表示因果关系时,都倾向于使用“so”,表转折关系时,都倾向于使用“but”。同时,这也表明我国学者在用英语写作学术文章中使用最常用的连接词接近英语本族语学者。

4.2. 表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的连接词使用情况

根据Biber et al. [11] 所述,转折类连接词引导作者的观点,而因果类连接词标志着作者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希望说服读者,因此这两类连接词在学术论文中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上述两类连接词的使用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对于因果语义的连接词的使用上与本族语相差不大,但是在连接词的种类上明显低于本族语使用者,没有使用“now that”“as a consequence”和“thereby”,连接词缺乏多样性。“because”和“so”使用频率较高,“so”带有明显的口语特征,而hence,therefore,thus则带有浓厚的书面色彩,这是因为这两个词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较早时期就出现的简单的连接词,逐渐地,学习者自身形成了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带来一种消极的后果,即学习者形成机械套用的习惯。那些少用

Table 1. The usage of the conjunctions in the two corpora

表1. 两个语料库中的连接词的使用情况

或者没有使用的连接词出现在英语学习的后期,相对偏难并且有文体和用法的限制,学习者不能充分理解连接词之间的细致差异,因此在写作中会形成用词缺乏多样性,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的词汇。这表现出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了母语的负向迁移。

通过表3可以发现,在CSC语料库中,“but”使用的频率是“though”的13倍,这是因为,在中文表达中,在表达转折时,中文使用“但是”的频率较高,因此在写英语时,中国英语学习者大脑优先反应的词汇也是“but”。在中文表达中,虽然但是搭配的几率很大,但是在英语表达中“although”和“but”这一但配是错误的,因此,中国学者在使用时,会注意这一点。由“but”连接的句子属于并列句,由“although”和“though”引导的句子是让步状语从句,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复杂句的结构要比并列句难一些,这也是造成“but”使用的频率远远超过“though”的原因之一。

Table 2. The usage of causal semantic conjunctions in two corpora

表2. 因果语义的连接词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Table 3. The usage of transition semantics conjunctions in two corpora

表3. 转折语义的连接词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5. 结论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英语写作中,连接词的使用是语篇衔接的关键之一。侯万春 [12] 提出,衔接对中国广大英语学习者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熟练掌握衔接手段,可以增强语篇构建能力,通过研究二语习得中连接词的母语迁移现象,可以了解二语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为之后的语言教学提供帮助。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表明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连接词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非母语性特征,即产生了负向迁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25个连接词的使用频率上,中国学者总体使用频率较高,这会使得文章在表达上过于累赘,不易于阅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英语和汉语的区别之后,刻意留意英语连词的使用,对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第二,在主要连接词的使用上,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学习者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在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中,because和so使用较多,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中,but使用频率远远高于though。

本次研究可以为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启示:首先,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文章的语篇,而不是单个单词或者单个小句子,注重文章的连贯性。强化学生对语篇衔接手段及其功能的认知,帮助学生熟悉不同的衔接手段,在表达中,句式要灵活。在平时英语写作练习上,不仅要注重单个句子的语法,也要注重句子之间的衔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在讲解词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连接词的多层含义,以及应用场景,基于具体语境对学生开展教学,增强学生对连接词在不同情景应用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Odlin, T. (1989) Language Transfer: 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524537
[2] 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5): 37-42.
[3] 唐承贤. 差错分析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2): 47-51+81.
[4]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 陈月红. 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4): 12-17+81.
[6] 周红红. 汉语代词指称对英语习得的负迁移[J]. 中国外语, 2007(1): 62-65+69.
[7] 李红. 中国英语学习者反身代词习得中的迁移作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116-124+160.
[8] 陈建生, 孙芳. 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9): 93-96.
[9] 赵蔚彬. 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逻辑连接词使用量化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 2003(2): 72-77.
[10] 潘璠, 冯跃进.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J]. 现代外语, 2004, 27(2): 157-162+217-218.
[11] Biber, D. (2000)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2] 侯万春. 衔接理论纵横谈[J].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 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