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下的《英文小说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of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Fiction” Course in Grad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OI: 10.12677/CES.2022.105153, PDF, 下载: 290  浏览: 45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敏, 柴 橚*: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英文小说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混合教学Appreciation of English Fi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Blended Learning
摘要: 作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重要选修课程之一,《英文小说赏析》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小说的过程中增强语言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明晰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该课程的复杂性在于小说是人类文化、信仰、传统的载体;它是现实的影射,是艺术的产物,更是意识形态的窗口。该课程的复杂性表明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极为必要。基于此,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教学团队将任务型教学法与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应用于《英文小说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旨在建立有效、可行的思政教学模式,为其他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ctive courses in grad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Fiction can help students enhance their language skills, improve their humanistic qualities, clarif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cultivat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this course lies in the fact that fiction is the carrier of human culture, belief and tradition. It is the innuendo of reality, the product of art, but also the window of ideology. The complexity shows that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Based on this, the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ing team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t Lanzhou University applies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nd blended learning to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of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Fiction, aiming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urses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文章引用:张敏, 柴橚.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下的《英文小说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5): 944-95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5153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抓好思政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1]。高校的专业课应与思政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因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1]。据此,课程思政可视为一种课程观,授课教师需要“在所有课程中,充分利用好教学主渠道,努力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和春风化雨的原则,在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指导、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 [2]。

2. 《英文小说赏析》与课程思政

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3]。据此,《指南》提出应当建构囊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3]。

在教育部《指南》的引领之下,兰州大学大学英语实行了A级(基础级)、B级(提高级)、C级(发展级)、D级(完善级)、E级(培优级)五级分级教学。根据能力、兴趣与实际需求,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二年级C、D、E级且通过CET四级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技能训练类、专门用途英语类、文化文学类、大学外语类四个模块课程。每个模块包含多门课程,课程根据难易程度分为I、II两个层级,学生根据要求从中选修。《英文小说赏析》课程隶属于文化文学类模块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选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具有复杂性。其重要的教学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学习鉴赏英语小说,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领略东西方文化差异,提升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意识,还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符合教育部对外语课程设定的目标,即“外语课程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而且要达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例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等” [3]。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在于:“文学是人类文化、信仰和传统的载体;它是现实的反映,是艺术的产物,更是意识形态的窗口” [4]。根据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学关系的论述,我们得知文学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关系。“意识形态成分成为文学主题内容的有机构成,进而在文学主体对文学内容的传递中,也可能表达出相应的意识形态因素” [5]。西方意识形态对文学发展的要求是,在自诩为文明优雅的西方和假象为暴力愚昧的他者之间划出一道巨大的鸿沟,同时称颂前者为人类的尊严、自由和自治做出的努力。因此,在英语小说赏析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渗透在英文小说中的西方意识形态。

鉴于英文小说赏析课程的必要性与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该课程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提升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需要有一个思想意识的过滤过程,有必要进行语言意识形态的甄别与文化价值取向的鉴别” [6],即在英文小说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然而,《英文小说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关联性较弱;第二,课件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明确;第三,课程思政内容的比例较小;第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不利于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针对上述问题,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教学团队构建了《英文小说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期为其他英美文学类课程思政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3. 《英文小说赏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首先,大多英文小说赏析教程多以编年史、国别、小说基本要素为基础进行选材。这些选材方式导致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关联性较弱。针对此问题,课程团队按照个人、国家、社会三大板块进行选材,易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个人选篇,课程团队精心挑选与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主题,包括自我、爱情、人性与家庭,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引导对英语经典小说中的爱情、道德、人性进行批判性分析,对比中西方不同家庭观念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在国家选篇中,团队选择战争、殖民扩张等内容,通过阅读小说呈现的西方国家对内对外的政策,一方面探析战争的实质与影响,另一方面关注经济霸权与不平等权力等关系,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英美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文化殖民,深刻理解当今经济化全球化的本质。社会选篇则包括名利、梦想、社会变迁主题,分析其中书写的名利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对比中国古今经典文学作品,剖析西方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本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科学的社会观念,培养高尚的社会主义情怀。

在确定好个人选篇、国家选篇和社会选篇三大板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课程团队全方位挖掘板块中的思政元素,确定每个文学主题涵盖的思政重点与难点。例如,在个人选篇的家庭主题,选取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中的节选《望女成凤》(Two Kinds)与奥康纳(Frank O’connor)的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节》(My Oedipus Complex)。其思政重点与难点包括: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与家庭教育,探讨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阐释家庭教育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家国情怀孕育出的统一、和谐、责任、奉献、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体系。在社会选篇的名利主题,团队选取萨克雷(William Thackeray)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与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说《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的节选,结合文本探析两部小说共同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贪得无厌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金钱为向导的价值观。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国家选篇的战争主题,课程团队选取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的短篇小说《空中骑士》(A Horseman in the Sky)与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节选,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国家和谐的重要性,珍惜中国来之不易的和平。

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中引入相关的中国元素,以比对分析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个人选篇中的人性主题,课程团队选取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短篇小说《一桶白葡萄酒》(The Cask of Amontillado)以及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为阅读材料,两篇小说均对人性进行了探讨。授课教师首先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探讨《一桶白葡萄酒》中叙述者蒙特利瑟(Montresor)以及《好人难寻》中的主人翁“格格不入”(The Misfit)呈现的人性特征,揭示两位作家通过人物传递的人性观点。同时引入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以及《孟子·公孙丑上》中对人性的论述,对比中西方文化对人性的不同观点,进而探析产生中西方不同人性观的根源。在社会选篇的社会变迁主题,课程团队选取了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与克莱恩(Stephen Crane)的短篇小说《新娘来到黄天镇》(The Bride Comes to Yellow Sky)为教学内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揭示了美国内战背景下,代表传统、落后文明的南方贵族制度不可避免没落的事实;而《新娘来到黄天镇》则以美国西进运动为背景,反映东部工业文明对西部文明的侵蚀。基于文本分析,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两篇小说中人物悲剧缘由,引入中国文学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篇》记载的寓言故事,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切忌墨守成规。

最后,课程团队利用任务型教学法(TBLT)与混合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协助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英美文学课程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大多认为自身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输送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自觉性以及学生批判的能力。基于此,课程团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将混合教学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协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唐恩·兰迪·加里森(D. Randy Garrison)与阿尔伯塔大学希瑟·卡努卡(Heather Kanuka)指出,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于从传统教育和线上教育中各取所长并加以融合,使之效用最大化,而困难之处在于混合式教学需要根据具体情境(例如:学科、学生水平和教学资源)重构教学结构与方法。在此意义上,没有任何两种混合教学设计是完全相同的 [7]。同时,混合式教学可以提升交互式学习体验,帮助学习者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从而为师生间自由开放对话、生生间开展批判性辩论、谈判和沟通创造条件,即通过多样的教学与沟通方式,增加重要的反思因素,提升学习效率与效果。任务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计划完备的教学目标,涉及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习得知识,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生生合作的教学理念。其中英国语言学家简·威莉斯(Jane Willis)提出的威莉斯任务型教育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该模式可细分为三大阶段与七个环节用以指导课堂实践(如图1所示)。

其中的三大阶段指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与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首先,前任务指教师导入主题,介绍任务,下达任务指令,完成课前预热,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动机;作为核心的任务环,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三个环节。其中,任务环节指作为语言交际主体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目标语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远程监控;计划环节为随后的报告环节做准备,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与组员合作讨论任务完成过程及最终结果;在报告环节,学生面向全班口头汇报或小组间互换书面报告,对比各自的任务结果;语言聚焦阶段则包含两个环节:分析与实践。在分析环节,学生分析、讨论任务文本所包含的语言特征。实践环节则围绕具体的语言特征开展练习。

Figure 1. Jane Willis’ 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odel

图1. 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英文小说赏析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协助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以以下教学案例为例:在社会选篇的梦想主题,课程选择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的节选与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的短篇小说《鸡蛋》(The Egg)为阅读材料,两篇小说揭示了美国梦,该单元的思政目标是比对美国梦与中国梦的本质差别。在小说《鸡蛋》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在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分别融入思政元素。课前任务:授课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阅读任务;同时,提供根据小说《鸡蛋》制作的电影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鸡蛋”的象征意义以及鸡蛋与美国梦之间的关联,创建课前情景,为线下课堂做准备。课中任务:1) 导入:授课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前线上任务进行反馈。教师以学生反馈为基础,引用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中对美国梦的阐释,让学生了解美国梦的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对《鸡蛋》中的父亲这一人物深度思考:父亲自结婚后便通过开养鸡场、开酒馆、展览畸形的鸡、用鸡蛋变魔术的方式实践美国梦,但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其美国梦也最终幻灭,父亲彻底沦为了美国梦的牺牲品。2) 探讨:授课教师通过传统媒体发布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主人翁美国梦幻灭的原因,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探析美国梦的实质,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实现生生互评;最后由授课教师总结重点思政元素,剖析美国梦的实质——美国社会工业化进程中金钱之上的观念腐蚀人心;人们看似在积极努力地追求美国梦,但美国梦实际与“金钱”视为一体,叙述者一家做着发财梦,靠所谓的美国精神来支撑自己,但因无法适应新兴的工业化社会,梦想最终幻灭。3) 对比:引入中国元素,从产生的时代与历史文化背景、内涵与本质、实现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等方面,探究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差异,认识到美国梦的实质是对财富的追逐,可能导致自我的迷失,中国梦则是将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一体化的梦想,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后任务: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拓展任务,引导学生参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思政相关术语,分析小说《鸡蛋》的主题。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基础的英文小说赏析混合教学模式的思政教学实践可用下图2表示:

Figure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of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Fiction” course

图2. 英文小说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流程

第四,教学反馈。该教学团队在课后以发布写作、讨论任务的形式,强化课程思政内容。如在社会变迁主题,教学团队发布了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新娘来到黄天镇》中艾米丽与威尔逊的悲剧根源;在家庭主题篇,教学团队发布了课后讨论,在了解中西方不同家庭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中国家国情怀进行讨论。此外,课程考核也融入了思政元素。《英文小说赏析》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期中测验(20%)和期末测试(30%)三部分组成。平时表现的考察内容包括学生完成任务情况(30%)、课堂发言(20%)、课前演讲(20%)以及学期论文(30%)。在学期论文中,授课团队要求其中涵括中西方对比内容,这种对比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树立四个自信。由于课程思政是以“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施,思政教学成效一般难以量化体现。在学期末对任务型教学法的英文小说赏析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问题:“通过本门课程是否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本门课程是否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是否在了解外国文学的同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问题。调查问卷共计发放118份,有效问卷回收量为105份,有效率约88.98%。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2.74%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2.44%的学生指出,通过该课程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57.7%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反馈数据表明,该课程思政模式实践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一定的效果,基本实现了课程思政目标。

4. 结语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之下,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小说赏析》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鉴于该类课程的重要性与复杂性,认为该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德育功能,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团队鼎力合作,以主题为基础自编教材,并借助任务型教学法与混合教学模式,协助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这为其他英美文学类课程思政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较为有价值的参考。

基金项目

2020年甘肃省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以《英美短篇小说赏析》课程为例”(GSSKB20-28);2021年兰州大学《英文小说赏析》示范课程建设项目(PX-5021100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2] 张荣军, 汤云晴. 深化“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观[N]. 贵州日报, 2020-10-06(003).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 王卉, 杨金才.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 外语学刊, 2021(6): 73-77.
[5] 董文学, 陈春敏. 略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谈起[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8(1): 84-89.
[6] 杨金才.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 2020(6): 11-14.
[7] Garrison, D.R. and Kanuka, H. (2004) Blended 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7, 95-105.
https://doi.org/10.1016/j.iheduc.2004.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