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新实践
The New Practice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DOI: 10.12677/AE.2022.125230, PDF, 下载: 345  浏览: 5,947 
作者: 唐珉弘:上海市徐汇区五原路幼儿园,上海
关键词: 双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协同育人Double Reduction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为巩固学校教育主阵地、强化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地位,家校协同育人成为必经的趋势。落实“双减”政策,学校肯定是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而教师是实现“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主要角色,要尝试多种途径与家长平等、有效地沟通,通过学校多领域课程与信息化的手段使学生在校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教育回归初心,回到最开始的目的,不把教育简化成功利的工具,如果教与学一直处于对立和对抗的状态下,是不可能达成教育目标的,也不符合“双减”政策的思想,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双减”政策一出,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着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模式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家庭到学校,学校到家庭,建立充分有效的桥梁是急不可待的,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保证新实践的有效推进是当前的重点与难题。本文中,我对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挑战之下如何理解“减”抓住“增”进行充分探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良性模式,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main posi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indispensable status of family educati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To carry out the “Shuangjian” policy, school education is certainly the most main place. Teacher is the main character to realize the “Shuangjian” background 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who wants to try a variety of ways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parents. We should make th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have full play to their potential through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nd let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beginning. If education is not simplified as a tool for success, i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always in a state of opposition and confront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s, nor in line with the idea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two must complement each other. With the launch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models and new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In this context,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fully effective bridge from family to school and from school to family. How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the new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is the current focus and problem. In this paper, I fully discuss the new mode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how to understand “reduction” and grasp “increase” under the new challenges, so as to realize the benign mode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double reduction” to form educational synergy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唐珉弘.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新实践[J]. 教育进展, 2022, 12(5): 1500-150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5230

1.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的目的其实重点不在于“减”,而是“增”,增教师的教育质量、专业素养,增学生的学习效率、受教育质量,从而达到整个教育体系质量的提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固然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可是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地位也不可或缺,依赖任何一方的教育对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做不到全面,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定时定质的家校协同育人才是硬道理,才能符合“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达到教育目标。但是这一新实践的落实在这个新时代下还存在许多挑战,本文就如何实施好“双减”以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新的时代问题,从“家校协同育人”角度入手研究。

2. 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模式和新挑战

2.1. 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模式

在“双减”背景之下,采用弹性机制和个性化的教育手段是必然要求。“双减”是国家对于改变教育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而这种调整产生的教育新模式产生的问题和困难都是在所难免的,而这些问题和困难光靠学校单方面的适应与整合对于孩子长远发展是欠缺效果的,所以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是必要的,是急切的,而老师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主要责任人,面对的压力也有增无减。所以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如何做好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需要中学在做好减法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做好加法 [1],教师强化与家长的沟通和对于家庭育儿的指导能力,还要加强对于幼儿各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关注。家校协同强化幼儿在兴趣上、体能上、心理上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从面前的分数解脱出来,学会把学习能力内化,转变为对自己长远目标的规划能力,家长也需要改变亘古思维,理解教育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与性格心理,明确家庭在教育中的责任。“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共育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和家庭都要减少对学生的课外施压,教师杜绝上课有所保留的违背师德师纪的行为,家长也要摆正心态,不要随波逐流,盲目的为孩子增加各类课外辅导班,来增加不必要更或是错误的压力到孩子身上。在确保国家课程开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区域大课程”建设,强调学科的融合与统整,建立了文综课程、理综 课程、生涯规划课程、交流与沟通课程四大课程群,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等灵活排课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生命视野 [2]。所以“双减”想要为孩子减负,首先要减去家长身上的包袱,纠正教师扭曲的功夫,共同合力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支撑陪伴、引导的“师傅”。

2.2. 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挑战

在家校共育过去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因缺乏具体政策条例的指导,其大多是经验性、自发性的,所以双减政策一出,无疑是对于国内教育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面对改变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比如家校育人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家校共育的意识薄弱,缺少家校共育有效开展的平台和途径等。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家长对于学习家庭指导育人的态度、教师对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和学习家校沟通手段的态度,都是实现双减政策缺一不可的条件,如果教与学一直处于对立和对抗的状态下,是不可能达成教育目标的,也不符合“双减”政策的思想,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在“双减”背景 下,对家庭教育能否配合学校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家校协同育人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3.1. 家校育人教育观念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

在新教育政策背景下,不只是家长在育人教育观念仍停留原地,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也从未试着与时俱进。从家庭方面来看,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一出路一定要靠强到成人都唯恐的压力才能达成,学校就是这条唯一的路,家长不止把思想灌输给幼儿,还把这一畸形观念强压到老师身上,企图“赶牛”上路。同样,许多学校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分数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同样是很多老师的口头禅,对于学生个体的评价更像是对于某一型号机器的测试,只有冰冷的排名,看不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忽视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身体机能发展,弱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在新时代倡导一切以儿童视角出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上,唯一标准和唯一出路的观念需要即可“在适当位置掉头”。

3.2. 忽略了家校中不同家庭在教育上的差异性

家校共育,两者缺一不可,但学校可以有统一的标准与规则,教师通过专业课和统一的培训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体系,但是家庭千千万,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家庭,那么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完全相同的家长,在这种合作中,许多老师忽略了家庭的差异性,把教育手段犹如磨具套入每个家庭,这样的家校模式做不到共育,即使家长接受了“磨具”并且执行,这样共育之下的孩子也只能是磨具做出的毫无创造性的“作品”,而称不上一个生命体。

3.3. 家校共育中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家校建立有效的沟通需要平台与途径,但现实是缺少有效的平台,更是很少巧妙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现有的途径总是不能让家长与学校有非常良好且有效的沟通。就拿最初层次的幼儿园家校沟通来看,许多家长往往只能通过“晓黑板”这样一个平台来与老师沟通,了解幼儿情况,而晓黑板中的模块也略显单一。家长访谈时许多家长反映不能的到比较即使的幼儿在园情况反馈,而当老师使用晓黑板最多时也是疫情当下,老师需要每天发布家庭指导视频,但在视频家访中也发现家长看的几率小之又小。“双减”中明确提出利用优质的学校网络平台,免费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料。但目前大部分学校欠缺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对信息化教育平台方面的认知处于空白状态 [3]。传统公办学校家校合作一般以家长会、家访、学校开放日等方式进行,大多是学校单方面组织的活动,但是线下举办这类活动机会有限,往往一个学期只能有一次家长会、两次面向家长的开放活动,家长以被邀请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其交流内容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不仅没有体现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角色,而且沟通的内容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如果通过现代化信息线上平台多多开展活动、调查、互动、分享等各方面简单明了、快捷有效的方式,将对家校共育的促进有飞跃的提升。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双线并行,打破优质资源集中的局限性 [3]。

3.4. 家校对于“双减”背景下实施策略的瓶颈

诚如涂尔干所言,“面对一个发烧的病人,只是建议他保持冷静是不能治愈他的疾病的” [4]。所以当家庭教育在双减政策下遇到困难无法很好的理解和吸收时,如果学校的老师只是把政策中的理论搬到台面上来讲就好像医生对着身患疾病的病人说一些无法明白的枯燥的医学术语。教师应把政策中的指导方针与内容吸收,与自己的教育经验做出整合后将其内化,再传递给家长等不具有专业领域知识的教育人。避免毫无用处的说教就和抵制灌输式教育大同小异,对学生如此,对家长更是如此。

4. 理解“双减”之“减”,抓“双减”之“增”

“双减”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就是在不断的“增”和不断的有要与之相适应的“减”中摸石过河,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对其倦怠,而“双减”顾名思义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在作业上在课程量上、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现在的社会新闻中,孩子不堪重负跳楼、暴力宣泄等寻找压力出口的比比皆是,家长和老师看得见,但是不敢做出改变,在社会日渐严重的“内卷”之下,他们对于孩子的担忧更多是怕被这个社会淘汰,或是在攀比中无法自信,但是孩子压力过重是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孩子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了孩子,何谈什么未来与荣耀呢。所以首先要减去孩子身上过重的负担。俗话说,阴阳平衡,那么减中一定带有增,才有可能实现发展目标。那么“双减”政策的重点却是在“增”当中,增什么?怎么增?就要从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面来论述。

1) 首先学生减去学业的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不能减学业的质量,那么必然的就要提高效率,在“双减”背景下的课程中提高效率,集中精神吸收老师的教学内容,这是德智体美劳的“智”。增“体”是增加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除了日常的操节与课间,多尝试不同的体育运动。增“美”着重增加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教育,美术方面剪纸、水墨、绘画等、音乐、歌唱等孩子喜欢的艺术活动。增“劳”是增加对于孩子日常活动中的劳动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培养自我服务与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与技能。而“德育”也是当今主流,发展孩子的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爱国爱党的美好品质也是“双减”目标之一。

2) 其次是教师,学生的受教育效率想要增加,必先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教师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学习途径与学校的制度体系三方面着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增强培训、教研的实质,找对根本对其使劲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区级的教研、培训负责人加强他们的观察力,对教育事态的敏感度,教师自身也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精神。教师育人也需要一定的制度制约,学校宏观制定的关于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的要求和准则,教研组、年级组、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协商,是宏观对于教师的制度制约与提升途径。

3) 对于家庭教育的增其实也是对教师的一项挑战,家校协同更重要的是看教师如何发展、进化与维持这座桥梁。家园问题从幼儿园起就是重中之重,孩子千奇百态,家长更是千姿百怪,每个家庭都有差异,对于不同的家庭首先需要教师的观察与了解,识别后用正确的沟通方式进行指导,这就要增家校的“双减”背景下的正确观念、教师的家园共育手段与途径。

4.1. “双减”下家校需要树立正确观念

家庭和学校要树立科学育人理念,“双减”意在转变当下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当今社会中“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这种落后的观念已经隐退,但许多家长仍然喜欢把孩子教育上的识别归结为学校的过失,想让家长真正理解家校协同育人还需做出许多努力。想要转变家长“分数是第一,别的不重要”的错误观念,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多多约谈存在这种问题的家长,以一些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更直观可信,其次可以组织面向全体家长的家长讲座、家长会等,给家长们以最新的教育咨讯与政策方向,还可以组织家长们开小组会议,通过面对面的分享、分析不同家庭的教育手段与孩子的现状,得出家庭教育中适当的方法。要使家长信服,教师自己本身需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如果船长指挥的方向偏航,那么指南针再多也无济于事,最终影响人的只有人,教师的观念中必须要有“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方针,不以分数以偏概全,当然,分数是要的,但德智体美劳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中不断发展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入手鼓励、引导学习,提高学生的效率。再者,学校要加快教育评价方式转型,坚持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品德发展、学业发展、兴趣发展”多方面指标取代“唯分数”评价取向 [5],拥有正确的“指南针”是成功到达目的地的第一步。

4.2.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通要注重平等和双向沟通

所有良好关系桥梁的建立,沟通是前提,而良好沟通的前提,则是双方平等的关系。正如教师与学生,如果教师不学会“平视”交流,而是选择用“威严”压过孩子来灌输命令,就算孩子当时改变了行为,但内心一定是不信服的,不理解这种做法的意义一定不能带来本质的改变。家校关系更是如此,在年龄差距的缩小之上,双方更需要平等的沟通,老师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胆小卑微,面对家长,教师要拿出亲和的自信,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真正的在乎与关心,当两条线趋于同一顶点,才会有相交的可能。学校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活动的策划安排与管理,让家长有机会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找回那个年龄的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期望,才不会让社会的浮沉过早的压在孩子身上。

桥梁必然有来有往,所以家校沟通也要注重双向机制,不只是教师说给家长听,也要倾听家长说,在学校里那么多孩子,对每个孩子的了解有限,只有听家长说,了解了这个孩子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方式是否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偏差,才能对症下药,正骨治疗。老师告诉家长学生在校的学习、德育、作业等情况,家长把孩子的性格、兴趣、思想、环境告诉老师,这样能形成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良性循环,线索更全,给孩子更有效的引导和全面发展。

5. 结论

“双减”政策是新时代的产物,但是是历经教育的历史长河无数经验的积淀而生成的,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两大重要场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模式的适应中遇到机遇、困难、挑战都是必然的,但是通过双方的沟通、平台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运用,对现状进行识别,再有的放矢的抓“增”解“弱”。双减的有效实施需要义务阶段学校和家庭协同合作,共同转变育人观念,提升家校共育意识,促进平等、双向的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家校共育机制。这座桥梁是孩子在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也是新时代教育对于家庭和学校各方职责的要求,教师如何沟通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是孩子从不知“学习为何”到明确自身短期与长期目标转变的大条件,所以在“双减”背景下培养好孩子,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甘婧芸. 中学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J]. 交流与展望, 2021(28): 139-140.
[2] 祁连生. 如何理解“双减”中的“减”与“增”[J]. 青海教育, 2022(3): 31.
[3] 张生, 张琼元.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12): 8-10.
[4] 涂尔干, 李康译. 教育思想的演进[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5] 张馨月. 双减下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