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摘要: 大学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人的发展及社会进步起积极推动作用。而大学课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真正的大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而大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参与水平正是衡量学生是否有效参与课堂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量化分析,以了解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现状,分析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水平的对策。
Abstract: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cultivating modern talents,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College classroom is a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real university classroom should be full of vitality. Student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process.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aspect to measure whether students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This paper uses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d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is basi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alyze th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文章引用:王越. 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5): 1636-16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5253

1. 引言

大学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人才培养质量是判断大学是否优质的重要指标。课堂,则是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的主场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起重要作用。可见提升大学课堂质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真正的大学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交流、参与为特征的课堂,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是衡量大学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1]。目前相关研究多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参与表现,并采用质性研究方式分析课堂现状,因此本文着眼于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现状进行量化研究,并分析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水平的对策建议。

2. 概念界定

“参与”概念源自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中,指成人卷入群体活动中的状态。随着研究的发展完善,这一状态在重视外显性行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认知卷入的状态。1984年,阿斯汀在研究中提出了学生投入理论,把投入看作一种持续状态,并把“课堂参与”定义为学生在课堂相关活动中在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上所投入的心理和生理能量 [2]。可以看出,这一定义强调了个人认知在参与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其视为人的内在智力活动。这一定义丰富了课堂参与内涵,并为课堂参与相关研究开辟了道路。我国学者孔企平同样对学生参与进行了研究,并把课堂参与看作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融入,及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努力程度,它同时涵盖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三个因素 [3]。这一划分方式被多数学者接受,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认知参与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及其表现出来的心理融入与努力程度。从诸多研究中可以看出,众多学者都把认知参与视为学生为促进自身有效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努力与坚持程度,其具体表为学习策略的综合运用,并且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参与同其学习成果往往成正相关关系。本文基于学者的相关研究,把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视为大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方面,并将其视为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为促进学习目标达成而表现出的努力程度,其具体表现为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融入以及策略运用上。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山西省两所高等院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进行问卷施策,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其中女生占比较大,男女比例约为1:4;专业类型主要为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在年级分布上大三大四年级占比较多;研究中内向型性格与非班干部学生占比较多;样本所涉及的学生学习成绩以良好和一般居多。

Table 1. Sample basic information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电子问卷形式,通过网络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并运用随机抽样方式,对山西省两所高等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共获得有效问卷共1032份。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与统计分析,以准确了解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现状,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3. 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实际需要编制了《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现状调查问卷》,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了解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相关情况。其中涵盖共13个项目,从学生的认知参与维度设置选项,并采用李克特五点积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设置选项,并对于相关数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依据,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研究采用克朗巴赫提出的Cronbach α系数来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最终所得系数值为0.976,大于0.9,说明定量数据回答的可靠准确性较高,可以用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同时,本研究采用KMO值来检验调查问卷的效度,最终所得KMO值为0.975,大于0.8,说明定量数据设计合理,适合信息提取,效度较好。另外,本研究Bartlett球形度检验伴随概率为0.00 < 0.05,效度检验通过。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概况

表2所示,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维度下各因素得分均值皆大于中位数,说明样本的课堂认知参与属中等偏上水平。其中,B8项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学生在对答题要点的学习认知上具有一定差异。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运用一些学习策略来寻求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努力融入课堂中,但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较大区别,对于知识学习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有所不同。

Table 2.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表2. 认知参与

4.2. 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的差异性分析

4.2.1. 认知参与和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表3所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B7、B13两项的T检验伴随概率都小于0.05,说明这两项内容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这两项的得分均值男生都大于女生。总体来看,男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比女生有着更高的认知参与水平,其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及对学习的整体规划。

4.2.2. 认知参与和性格的差异性分析

表4所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在认知参与共十三项当中T检验的伴随概率皆小于0.05,说明这些项内容在性格上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各项得分均值中外向型学生均大于内向型学生。总体来看,外向型学生在课堂认知参与中有着更高水平,主要表现为较好的问题解决意识、批判性思考能力及学习整体规划能力。

Table 3.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s

表3. 认知参与和性别差异

*p < 0.05, **p < 0.01.

Table 4.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d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表4. 认知参与和性格差异

*p < 0.05, **p < 0.01.

4.2.3. 认知参与和专业的差异性分析

表5所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B1、B3两项的F检验伴随概率都大于0.05。说明这两项内容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各项的F检验伴随概率则都小于0.05,说明这些项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B5项得分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艺术类 > 文史类、理工类 > 其他类。B8项得分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艺术类 > 理工类 > 文史类 > 其他类。B11项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理工类 > 艺术类 > 文史类 > 其他类。其余各项的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则依次为:艺术类 > 文史类 > 理工类 > 其他类。总体来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目标清晰度不同,艺术类学生在整体上认知较为清晰;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方法有差异,文史类专业学生更倾向采用理解的方式去学习知识点,而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更倾向于记忆答题要点;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主观认知不同,理工类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课课程价值认同度较高,而文史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公共课课程价值也给予了更多肯定;不同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文史艺术类专业学生更倾向采用反思批判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

4.2.4. 认知参与和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表6所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B2、B4、B5、B7、B8、B12、B13这七项的F检验伴随概率均小于0.05,说明这七项内容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前三项和最后一项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大四 > 大三 > 大二 > 大一,其余三项的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则依次为:大四 > 大二 > 大三 > 大一。总体来看,大四年级学生的整体课堂认知水平是较高,主要表现为较强的解决问题意识与反思批判意识及较高地合理规划自身学习生活的水平。

Table 5.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d professional differences

表5. 认知参与和专业差异

*p < 0.05, **p < 0.01.

Table 6.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d grade differences

表6. 认知参与和年级差异

*p < 0.05, **p < 0.01.

4.2.5. 认知参与和是否班干部的差异性分析

表7所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B13项的T检验伴随概率小于0.05,说明此项内容在是否为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着更高自律性,他们可以更好地落实学习计划。

Table 7.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d class cadres

表7. 认知参与和是否班干部差异

*p < 0.05, **p < 0.01.

4.2.6. 认知参与和成绩的差异性分析

表8所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认知参与维度中所涵盖的十三项内容其F检验伴随概率皆小于0.05,说明这些项内容在成绩上皆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项的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皆依次为:优秀 > 良好 > 一般 > 差。总体来看,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其课堂认知参与整体水平就越高,学生成绩和其课堂认知参与水平呈正比例关系。

Table 8. Cognitive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 differences

表8. 认知参与和成绩差异

*p < 0.05, **p < 0.01.

5. 研究对策

5.1.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充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着其是否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去。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有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两种形式,而内部动机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内部推动力量 [4]。而学生进入到课堂中进行学习,相应地会对自身未来发展有所期待,而这种期待的满足将成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内在动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从而提升其课堂认知参与水平。

通过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和专业以及年级的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课堂认知参与水平有着明显的专业差异以及年级差异。从学生专业角度来看,理工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比学习公共基础课更认真,其专业课学习投入程度比较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记忆答题要点的学习方式,说明这一类专业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运用知识点快速解决问题。而艺术类与文科类专业学生在课程内容掌握、学习目标厘定、学习策略综合运用以及元认知方面都有着更出色的表现。说明此类专业的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综合性程度。从学生年级角度来看,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更为全面,在学习过程中自律性更强,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有深度,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学习内容,而低年级学生虽然对知识学习有着一定积极性,但其缺乏有效的思维方式及自律性。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理工科专业课堂上注重问题导向,多进行巩固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文史类专业课堂上增加传授知识的广度与综合性,以满足学生扩宽知识视野的需求。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应当对知识进行多方面的讲授,引导学生反思质疑,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思考方式,并对其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

5.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生所必备的关键品格和能力中,思维能力毋庸置疑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作为当代大学生,唯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自如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充分释放自身的潜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本身的发展潜能得以释放,以切实提升课堂认知参与水平。

通过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的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课堂认知参与水平在年级、班级角色以及成绩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具体来看,高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较多地对知识进行批判质疑,其批判反思能力较强,思维水平较高,而低年级学生尽管有着学习热忱,但其对知识的加工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多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分析方法的指导。另外,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能力,他们往往能够进行深度学习,而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其自我管理能力则更强。可以说,思维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而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整个班级形成乐于并善于思考的学习气氛。美国国家研究协会曾指出,当学生全身心投入讨论,参与到小组合作、批判质疑这类高层次课堂参与形式时,其课堂参与效果会得到有效提升,并有助于学生获得整体性发展 [5]。所以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入一些课堂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交流,以激发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帮助学生实现深度思考,对特定问题产生独特的想法。

5.3. 确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并且课堂互动不仅仅在于语言互动,更是双方彼此接纳的过程 [6]。在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当下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出,不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采用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在认知参与的差异性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有着显著的性别以及性格差异。其中男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更强的规划能力以及批判质疑精神,而外向型性格学生有着更为全面的认知表现。可以说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认知方面都各有优势,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运用多样化且富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来对学生学业提供帮助,实现优势互补,以促进者的身份营造和谐的氛围,正如德国学者雅思贝尔斯所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7]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鼓励,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切实提高认知力。

参考文献

[1] 卫建国. 以改造课堂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培养质量[J]. 教育研究, 2017(6): 125-131.
[2] Astin, A.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 297-308.
[3] 孔企平. “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J]. 外国教育资料, 2000(2): 72-76.
[4] 钟柏昌. 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5] 弗兰克•纽曼, 等. 高等教育的未来: 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 李沁,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47.
[6] 孙洁. 不同课堂互动模式下学生参与度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7] 雅思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1: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