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西北黄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推进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填沟筑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因此出现了大量的高填方工程。这些高填方工程造价经济,可以就地取材,能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工期。以定西市通定高速为例,在通定高速的建设中,有些路段需要跨越较深的沟谷,路堤的填方高度可达到数十米。路堤填方高度较高时,往往会伴随着沉降量过大与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1]。目前关于高填路堤沉降的相关研究多以数值模拟 [2] [3]、离心模型试验 [4] [5] 以及压缩蠕变试验 [6] [7] 为主,而通过现场实验探究黄土高填路堤沉降规律的相关研究较少。影响路堤沉降的因素很多,如填料性质 [8]、填土高度、地形约束等。本文以通定高速某沟谷区修筑的高填路堤作为研究对象,在该路堤上开展现场实验,监测路堤填料温湿度、沉降量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其沉降影响因素,以探究黄土沟谷区高填路堤沉降规律,从而为类似的工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验数据。
2. 工程背景
通定高速起于通渭县平襄镇安堡村,止于安定区称钩驿镇,线路长度为115公里。线路主要处于黄土塬区,区段内风成黄土分布广泛,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系树枝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线路两边沟谷发育,在设计流量较小的情况下,部分黄土冲沟仍然出现较深的底部冲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桥梁为跨越沟谷的主要方式,但受限于路线纵坡的设计要求,ZK61 + 880~ZK61 + 960段需要修建高填方路堤来跨越一个“U”形沟谷,该路堤最大填土高度为27.7 m。路堤采用折线形边坡,边坡高度在8 m以内时,边坡比为1:1.5,边坡高度超过8 m时,边坡比为1:1.75。
3. 现场试验
3.1. 总体试验方案
依托通定高速ZK61 + 880~ZK61 + 960高填方段,选定两个试验断面,A#断面(ZK61 + 900左侧)和B#断面(ZK61 + 950左侧),埋设相关的监测仪器,包括分层沉降管、单点位移沉降仪、温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等,对该黄土沟谷区高填路堤的温度、湿度和沉降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由于整个高填路堤是从最底部的挡土墙开始逐渐往上填筑,所以监测仪器埋设的顺序是先在1号位置(路堤边坡中部)埋设,接着在2号位置(路堤边坡顶部)埋设。在此选定A#断面(ZK61 + 900左侧),绘制仪器布置图如图1、图2,其中1号位置和2号位置埋设的仪器相同,故不重复标出。

Figure 1. Elevation view of overall monitoring instrument layout of high-filled embankment
图1. 高填路堤整体监测仪器布置立面图

Figure 2. Layout plan of the overall monitoring instrument for the high-filled embankment
图2. 高填路堤整体监测仪器布置平面图
3.2. 实验过程
为了探究高填路堤温度、含水率和沉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路堤深度方向为1 m、2 m、10 m、20 m处埋设水分传感器,深度方向为5 m、10 m、15 m、20 m处埋设温度传感器;在分层沉降管上,每1 m设置一组沉降磁环,以探究路堤不同填土层的沉降变化情况。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高填方路堤含水率监测
土体含水率升高会改变土体的基质吸力 [9],从而改变土体强度参数影响高填路堤沉降,因此对路堤进行钻孔取样,每1 m取一个土样进行含水率测定,共测定20组,绘制出图3,同时从2021年1月开始测量路堤内的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监测间隔为2个月。在7月13、14、15日,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在雨停后立即测量了一次含水率,绘制出图4。

Figure 3. Curve of initial water content of embankment with depth
图3. 路堤初始含水率随深度变化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在路堤深度方向,含水率逐渐加大,随深度呈增加趋势。因路堤顶面位置水分蒸发作用较强,因此该处含水率较小。而路堤底部土层接近地下水含量丰富的位置,含水量较高。观察图4可知,路堤含水率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但在深度方向上仍符合初始含水率的分布规律,即随深度呈整体增加趋势。持续强降雨天气对路基深处土体的含水率影响较小,而由于路堤表面的雨水无法及时排走,因此降雨对路堤表面以下0~2 m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含水率影响较为明显,土层含水率分别升高至31.2%、25.1%,尤其是0~1 m范围内,土体含水率相较降雨前增加了93%,表明持续降雨仅对高填路堤浅层土体的沉降有影响。

Figure 4. Time-dependent curve of water content of embankment
图4. 路堤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4.2. 高填方路堤温度监测
从2021年1月4号开始监测路堤温度,绘制出路堤不同深度处的土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从图5中可以看到,路堤土体的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具有滞后性,即路堤土体当下的温度与上一段时间的气温高低相关。相较于气温曲线,路堤土体温度曲线整体上较为平滑,温度差较小,在监测时间段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差值不超过6℃。

Figure 5. Time-dependent curve of soil temperature of embankment
图5. 路堤土体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在路堤深度方向,深度5 m处温度曲线变化幅度比其它深度更大,10 m、15 m以及20 m处的温度大小值接近,且变化幅度都很小。同时对比路堤不同深度的温度曲线还可以发现,在气温比较低的冬季,越接近地表的土层温度越低,随着深度的增加土体的温度反而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深度范围后,土体的温度不再增加,稳定在11℃附近,可见极度寒冷天气对路堤土体温度的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土中的水不会在较低气温下发生大范围发生冻结,使得土颗粒移动从而造成路基发生隆起。
4.3. 高填方路堤沉降监测
分别对A#断面和B#断面进行时长为180 d的沉降监测,沉降监测结果见表1。

Table 1. Final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value
表1. 最终沉降位移值
4.3.1. 工后沉降组成
依据沉降发生的主体分类,路堤沉降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原地基沉降和填筑体沉降,分别用S1、S2表示,总沉降量S = S1 + S2。以B#断面为例,用“−”表示土体向下沉降,用“+”表示土体向上隆起,分别作出路堤1、2号位置的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6、图7所示。

Figure 6. The curve of the settlement of No. 1 position with time
图6. 1号位置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

Figure 7. The curve of the settlement of No. 2 position with time
图7. 2号位置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
结合图6、图7和表1分析,填方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的压缩沉降是造成工后沉降的主要原因,约占总沉降量的90%,而原始地基的沉降只占到总沉降的10%左右。同时沉降量受填方高度影响较大,当路堤的填方高度减小时,无论是总体的沉降量,还是原地基沉降占总沉降的比值都会相应减小。从沉降速率来看,路堤沉降速率总体趋势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由大变小。大约在180 d后,随着高填路堤的土体被逐渐压密,其沉降速率趋于一个稳定值。
4.3.2. 各土层沉降量规律
为了研究每层土体的沉降变形规律,以B#断面2号位置为例,把填土高度为28 m的填筑体由下到上分为4层,每层7 m,分层情况如图8,同时绘出不同土层的单位厚度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在宏观上比较每一层的沉降规律,见图9。从图中可以看出,单位沉降量从土体第四、三、二、一层依次减小,这与路堤不同土层压缩模量的变化有关。随着填方高度增加,填筑体从上到下各土层受到的重力也会越来越大,自重应力也逐渐增加,使得各土层的固结程度与压缩模量也随之加大。因此第一层的固结压缩程度最高,其压缩模量也最大,单位沉降量最小。第二、三、四层的土体压缩模量依次减小,其单位沉降量依次增大。对比第三、四层土和第一、二层土的最终沉降量,发现仅三、四层土的沉降量就占到了总沉降量的67%,但是其填方高度只占总填方高度的50%,可见填方体的沉降,主要发生在上部土体之中,再一次证明了填方体上部土体的压缩模量小于下部土体。
在填方体各土层的沉降曲线中可以看出,各土层单位厚度沉降曲线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加速下降阶段(0~100 d)和下降速率趋于平缓阶段(100 d~180 d),这个特征在第三、四层土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0~100 d,由于上覆土层在自重作用下,随着时间增加而被进一步压密;同时受到路堤表面频繁来往的工程车所带来的行车荷载影响,而行车荷载对路堤的影响深度在0~12 m内,刚好位于划分的第三、四层土内,因此可以看到沉降曲线加速下降。在100 d~180 d,外部环境逐渐稳定后,各层土的沉降曲线走向都趋于平稳,填筑体的沉降也逐渐稳定。同时可以看到,40 d~60 d内第四层土单位沉降速率比较平缓,究其原因,该段时间恰逢定西项目冬休的时间,没有施工荷载的作用,且气温在0℃以下。而填筑体浅层土体温度受气温影响较大,而冬季雨雪相对较多,此时土体含水率增加,因此第四层土中的水凝结膨胀,土体颗粒发生相对移动,沉降速度减慢,在对土体进行分层沉降测量时发现0~2 m范围内的土层有轻微向上隆起的现象,60 d后冬休结束,气温升高,沉降继续发生。

Figure 8. Schematic diagram of soil layer stratification
图8. 土层分层示意图

Figure 9. Settlement per unit thickness of each soil layer
图9. 各土层单位厚度沉降量
4.3.3. 路堤沉降与填筑高度关系
从表1可知,填土高度越大,路基总沉降量、填筑体沉降量以及原地基沉降占总体沉降的比例也会越高。令Y为填方体的平均沉降速率,X为填土高度,对Y和X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如图10。
从图中可知,填方体的平均沉降速率Y与填土高度X可用关系式Y = 0.01319X − 0.11192来描述,两者呈高度线性相关,得到拟合线性相关系数R2 = 0.97389。
4.3.4. 路堤沉降与地形关系
本高填路堤修筑于一个“U型”沟谷区,对于A#、B#断面的1号位置,其有着相同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条件,由同一个施工队在同一时间施工,但其最终沉降量有所不同,如图11。在B#断面的填方高度比A#断面少0.5 m的情况下,B#断面的沉降量仍比A#断面多7.6%。依据勘测资料绘出地形与测孔布置位置如图12,发现两个断面所处的位置在地形上有所区别,B#断面填筑在有一定坡度的斜坡上,填筑的土体会在斜坡方向有一定量的侧向位移,使得沉降量加大。而A#断面处在一个类似于槽型的沟中,陡峭的侧壁限制了土体的侧向位移,因此沉降量较小。B#断面由于侧向位移较大,土体受剪应力影响向水平方向膨胀,从而产生了附加沉降,因此沉降量较大。对比两个断面的沉降量可知,地形因素可以对填筑体工后沉降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Figure 11. Comparison of settlement at No. 1 position of section A# and B#
图11. A#、B#断面1号位置沉降量对比

Figure 12. Cross-sectional view of topography and measuring point locations
图12. 地形与测点位置横断面图
5. 结论
1) 当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黄土高填路堤0~2 m深度范围内土体沉降受降雨影响明显。
2) 气温对路堤土层温度的影响程度沿路堤深度方向逐渐降低,若路堤长期处于0℃气温以下,其浅层土体会出现轻微向上隆起的现象,解冻后路堤继续发生沉降。
3) 路堤工后沉降主要来自于填筑体自身的压缩沉降,原始地基沉降仅占总沉降的十分之一;若把路堤的填筑体从下到上分为4层,每层土的单位沉降速率从下到上依次增大,沉降速率在100 d后逐渐趋于稳定。
4) 路堤的工后沉降量受填土高度影响较大,当路堤填筑的高度减小时,总体的沉降量以及原地基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比值都会相应减小;填土高度和填方体的沉降速率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
5) 地形对沉降量有着明显的影响,陡峭的侧壁会约束填筑体的侧向位移,减小土体的剪切应力从而减小最终沉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