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Western Ethnic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仍然面临着产业发展不平衡、人才不足等挑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通过个性化建设、吸引人才、守住“金山银山”等策略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Abstract: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major original theoretical statemen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ethnic work, and it i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ethnic theor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t present,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in the western ethnic areas, but due to histori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reasons, it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unbalanc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tal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western ethnic areas will be promoted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individualized construction, attracting talents, and defending the “golden mountains and silver mountains”.
文章引用:毛雨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2, 12(3): 741-74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2.123082

1.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九大报告中正式将其作为维护国家与民族团结统一的方针;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纳入中国制度优势体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1]。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也对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指示 [2]。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3],并且这种发展矛盾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改变这种局面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内蒙古等民族地区调研,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新时代如何开展民族工作、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 [4]。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21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而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西部民族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研究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问题,实践意义重大。

2. 实现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施现状

以四川省甘孜州为例,近年来,甘孜州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与乡村振兴衔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州内各县(市)、乡、镇、村的特色旅游、农业优势产业,推广生产发展新模式——“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带动农牧民积极参与,挖掘乡村发展潜力,扩大农牧区发展空间 [5]。突出抓好旅游民宿的打造、农产品加工等工作,让更多的农牧民分享增值收益,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西部民族地区开展产业振兴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6]。此外,民族八省区之一的贵州省,是国内最早发展大数据的地区之一,依托新兴的大数据、云计算等行业带动贵州产业振兴 [7],也为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当前部分西部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地区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

(二) 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实现乡村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基础。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以往有所增长,但受历史、地理、资源等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且近些年这种区域发展差距逐渐增大。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扭转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扭转这种差距的“法宝”。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带动西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大的战略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要坚持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确保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大踏步迈入小康社会和筑牢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实现乡村振兴还是其他关系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存与未来的问题,都必须始终牢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层面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牢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才能保证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思想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利用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及能源,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并且产业结构也有所转型,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当前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资源,但是由于民族地区交通设施、传统文化等固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产业结构单一,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等问题。虽然经济较以往有所增长,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仍是民族地区的最大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切发展和前进的前提,因此努力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乡村振兴的道路是时代赋予民族地区的光荣使命。

3. 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西部民族地区的机遇

1) 西部大开发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已经提到了不仅要发展沿海地区同时也要支持内地工业发展;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内地和西部地区发展;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推进西部开发。1999年11月,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开始成成型。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科学推进西部大开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2020年西部大开发相关文件发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部大开发对于实现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希望利用东部带动西部地区提高发展水平而提出的一项政策 [8]。2000年1月,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2006年12月,《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通过,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解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确定了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基本框架。2019年8月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 [9]。

2) 对外开放新热土

党的十七大关于开放问题的论述,表明我国第二轮沿边开放开始。党的十八大提出内陆开放要扩大范围,2021年中央民族会议指出要完善沿边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周边兴边富民行动。近年来,沿边各省区逐步实现了贸易、经济与投资相结合,出口与进口相结合。各沿边省市均制定了针对性的对外开放方针政策,例如内蒙古、新疆、云南等边境民族省区均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制定了“进、出”方向与政策。

(二) 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的挑战

1) 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西部民族地区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但同时也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西部民族地区地貌复杂,气候多变,部分平原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农林牧渔等产业都很发达,但部分地区受限于气候与位置只能种植单一农产品,第一产业发展不平衡。同时靠近城市的地区第二、三产业较为发达,但离城市较远的偏远地区二、三产业极不发达。

例如,目前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热门产业,而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独特,在我国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要抓住机会、乘上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也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但现阶段,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面临着发展不充分,旅游景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等问题,导致经济效益不高。

2) 人才匮乏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首先是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乡村工作队伍中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建设乡村工作人才队伍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下挑战。一是乡村人才外流严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市当中发展,农村地区多是老人和小孩留守。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10],2020年农民工总量有所减少。从2020年农民工分布来看(见表1),虽然西部地区2020年外出农民工有所减少,但相较于总数来看还只是很少一部分。二是村组干部和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乡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乡村基层干部中青年干部的比例偏低,中老年干部居多。因此在学习新政策、新思想、新治理方式与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Table 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migrant workers

表1. 农民工地区分布 单位:万人、%

注:其他地区指港、澳、台及国外。

就普通群众来说,不少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受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受教育程度影响,部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主动性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存在“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发展的方式,导致民族地区极度缺乏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相关人才 [11]。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 产业振兴,奠定经济基础

1) 加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都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根据贺雪锋的分类属于第三类农村地区 [12],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的新业态。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大数据技术为具有相关资源村镇设计独特的发展方案,建设有民族特色、自然特色的差异化、个性化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风情小镇,是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特色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以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为例,该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辖区内有亚丁国家级保护区等资源。旅游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该地区集康巴风情与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于一体。香格里拉镇依托旅游小镇项目使该地区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依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带动了当地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例如建立产业合作社,将本地特色农作物等进行加工、打造本土特色产品与品牌,同时响应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号召,积极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借助网络的力量开展电商平台,拓展当地特色农牧特产品、手工艺品等商品的销售渠道。同时鼓励居民开展第三产业,大力开展民宿旅游等建设 [13]。

三产融合发展,利用香格里拉镇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打造独具风格的特色旅游小镇,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为一部分地区提供了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打造三产融合特色旅游小镇的思路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只有具备相关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地区适合建设。因此要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和民俗文化等,委托第三方企业或引入信息技术企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 发展第一、二产业

根据各地区所处位置及气候条件等,因地制宜的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及特色旅游,推广企业带头、农户参与的组织方式,政府、企业与群众一道,共同推动产业振兴。距离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县城约10公里的青德镇,曾经由于缺水问题,只能种植青稞、玉米等农作物,大片荒山无人问津。政府解决用水问题后,吸引了一批农户回乡种植新农作物,由龙头企业牵头建起了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园,同时还吸引了来自浙江的企业考察,极大的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二) 人才振兴,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要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才振兴战略。

1) 创新人才流动方式,吸引广大城乡人才入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下乡。因此要抓住机会,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完善实施人才引进计划。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可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吸引专业人员进入乡村进行研究、创新创业和交流。同时可以以情留人,通过乡情乡愁吸引人才,根据各地区具有的资源打造特色项目,情感与事业相结合吸引乡村人才返乡。例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民族特色小镇发展旅游业;根据气候条件种植特色农产品、同时延长农业产业链,由农业向加工业延伸。例如广西环江县党委、政府在其辖区内引进27家企业,累计创建扶贫车间102个,实现了5800名毛南族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14]。既创造机会留住了人才又促进了产业发展。

2) 培育新乡贤和两委干部人才,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建立农村新乡贤吸纳机制,采取激励政策,让退休干部、社会贤达、农民工和创业者等乐于“载誉还乡” [15],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用于服务乡村发展。加强对“新乡贤”的认定和管理,通过村民推荐、公开评选等方式,从本土评选人才。同时政府层面树立标杆,将那些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树立为新乡贤标干,给予一定荣誉和表彰,以此激励更多的优秀乡村人才回乡,提升他们回到乡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将乡村乡贤、群众以及新兴的企业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破除原来乡村“村两委”主管一切的局面,通过乡贤带动等各种激励措施激发群众参加基层治理的内生积极性,改变原来群众的等、靠、要思想。

(三) 生态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是高质量的绿色环境,因此,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优势,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将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第一原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我们继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要将民族地区的地理和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一是要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将广大人民群众纳入环保监督体系中,强化监督。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环境监管执法,鼓励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环境监管执法人员进行监督,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三是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有效改善资源环境问题,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助推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提高三产融合的绿色产业比重。

(四) 把握好民族地区发展的契机

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一个着力点,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民族地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改革开放等战略机遇,提高认识、精心部署,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地成效。虽然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3.89%,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其他地方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区城镇化率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加强西部民族地区规划意识,完善规划系统,提高规划水平,形成以中心点带动周边面、省、市、县联动的三级城镇体系,构建独具特色的城镇网格体系。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不仅要开放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也不能落下,既要向东开放也要向西开放,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目前我国正在规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振兴,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热土”。同时也要把握既有资源,目前民族地区也有一些对外合作平台,例如新疆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宁夏的中阿论坛等,要利用好这些既有平台,打造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更好发挥作用。利用西部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东西联动,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学习东部的成功经验,为东部提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五)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

加强对民族地区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通过各种路径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始终谨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杜绝资源乱用、资源滥用等现象的出现,确保财政等资源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大家都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同时,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要积极关注民族地区群众的想法和诉求,避免民意代表性不足现象的出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学习、借助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自身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稳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一种可循路径。

5.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生产发展的基石,这意味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体系。为了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产业不平衡、人才匮乏等问题,一是要结合民族地区情况发展第一、二、三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二是要创新人才流动方式、培育本土人才,各路人才一同建设美丽乡村。三是要大力保护环境,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等时代机遇,在民族地区构建独具特色的城镇网格体系。最后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时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稳步前进,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光明网.
https://politics.gmw.cn/2019-09/27/content_33194691.htm, 2021-09-27.
[2] 李曦辉.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7(5): 44-53.
[3]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华网[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1/03/c_1121898960.htm, 2017-11-03.
[4] 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2021-08-28.
[5] 乡村振兴 甘孜实践④数字乡村正在提升 白玉县“社会智理”现代化水平|甘孜州|全州[EB/OL]. 网易订阅.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NIM8PFL0550AS4X.html, 2021-10-30.
[6] 张永海, 孙云霞.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研究[J]. 人民论坛, 2021(8): 58-60.
[7] 陈祈安. 论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 生态优先、旅游先行与精准脱贫[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4): 79-80.
[8]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EB/OL]. 第14期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26.htm, 2004-03-11.
[9] 西部大开发(中国中央政府政策) [EB/OL].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9%83%A8%E5%A4%A7%E5%BC%80%E5%8F%91/376?fr=aladdin, 2022-04-09.
[10] 国家统计局信息公开[EB/OL].
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104/t20210430_1816937.html, 2021-04-30.
[11] 蒲实, 孙文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1): 90-93.
[12] 贺雪峰.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 19-26+152.
[13] 赖斌, 杨丽娟, 李凌峰. 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基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的调研[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7(12): 154-159.
[14] 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广西环江: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EB/OL].
http://gx.people.com.cn/n2/2020/0601/c179435-34054583.html, 2020-06-01.
[15] 王李兵.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吸纳策略与机制构建[J]. 山西农经, 2020(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