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式浅析
A Brief Analysis of Passive Sentences with Form Marks in Shi Shuo Xin Yu
DOI: 10.12677/ML.2022.105127, PDF, HTML, XML, 下载: 332  浏览: 499 
作者: 孙紫荆: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关键词: 《世说新语》被动式形式标记古汉语Shi Shuo Xin Yu Passive Sentences Formal Marks Ancient Chinese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两汉,下启唐宋,是古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汉语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世说新语》一书口语性较强,真实地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面貌,因此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本文对《世说新语》中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进行了分析,以窥见魏晋时期汉语被动句式的语法特点,为人们了解魏晋时期的语言特点及汉语的发展情况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 The period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hich inherited from the two Han Dy-nasties and descended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also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hi Shuo Xin Yu is composed of colloquialism language and truly reflects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o it has high corpus value.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assive sentences with formal marks in Shi Shuo Xin Yu, in order to get a glimpse of the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in Chinese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文章引用:孙紫荆. 《世说新语》中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式浅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956-96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27

1. 引言

被动式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句式,也是汉语复杂结构的典型句式之一,被动式历来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点 [1]。关于被动式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主要涉及古汉语被动句的界定与分类 [2],被动句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3] [4] [5],对特定文本中被动式句法特点的考察 [6] [7] [8] 等。汉语被动式从大类上可分为无标记被动和有标记被动两类。无标记被动式即为没有任何被动标记但仍能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动式,一般表现为句中成分只有受事主语及谓语,也称为“意念被动句” [8]。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臣愿居前,先死单于。”没有任何被动标记,但存在被动关系,表示“先被单于杀死”的意思。有标记的被动句是指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如“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等等。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名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基本上是用当时流传的口语写成,语言简洁凝练,文字活泼生动,在真实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貌的同时,更显现出来其在社会、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所具备的价值。本文以《世说新语》为语料,并结合AntConc 3.5.8对其中具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进行了检索和分析,以窥见魏晋时期汉语被动句式的语法特点,为人们了解魏晋时期的语言特点及汉语的发展情况提供一些参考。

2. 《世说新语》中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式分析

通过AntConc检索,本研究共搜集到《世说新语》中具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共88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于”字式,“见”字式,“为……所……”式,“被”字式,此外还有几例“蒙”、“受”字式的被动句。

2.1. “于”字式

早在商代甲骨文里“于”字句就己经出现了,但介词“于”本身不能表示被动,且“于”字被动句不易与表示处所、时间的“于”字相区别,所以用“于”字来作为被动句的结构标志是有很多缺陷的。因此,在“见”字式、“为”字式和“被”字式普遍用于汉语中以后,“于”字式就大大地减少了。不过《世说新语》还是存在这一古老的被动形式。《世说新语》中共5例“于”字句:

(1) 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文学第四68)

(2) 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言语第二62)

(3) 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雕。(方正第五34)

(4) 篙性狼抗,亦不容于世。(识鉴第七14)

(5) 沙门虽云俗外,反便束于教,非情险自得之谓也。(轻诋第二十六25)

这5例中,“于”字前的动词都是单音节动词,分别是“重”、“伤”、“容”、“束”。“于”后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为动作行为施动者。

2.2. “见”字式

《世说新语》中“见”字标记形式被动句主要以“见 + 动词(词组)”的形式出现,共有10例:

(1) 世林即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方正第五2)

(2) 刘简作桓宣武别驾,后为东曹参军,颇以刚直见疏。(方正第五50)

(3) 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方正第五66)

(4) 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识鉴第七16)

(5) 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赏誉第八29)

(6) 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贤媛第十九21)

(7) 陈述为大将军掾,甚见爱重。(术解第二十5)

(8) 庚欲奔窜则不可,欲会恐见执,进退无计。(假谲第二十七8)

(9) 既下,说司马孝文王,大见亲待,几乱机轴。(谗险第三十二2)

(10) 俄尔见诛。(谗险第三十二2)

上例中“见”字都是直接放在动词或动词词组之前表示被动,如,“见疏”、“见遇”、“见赏”、“见重”、“见杀”、“见爱重”、“见执”、“见亲待”、“见诛”。句子中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但是“见”字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见”字后都没有出现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2.3. “为……所……”式

春秋后期,就出现了表示被动的“为”字式,“为”字式从开始产生时就可以带施事宾语,这一点弥补了“于”字式以及“见”字式的不足,这也是它迅速兴起的原因之一。“为”字式属于上古汉语留存下来的被动形式,一般认为“为”字式的发展盛于先秦,西汉以后使用频次远低于“为……所……”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句式使用的频率则大大降低了。《世说新语》仅有2例“为”字式,但是有33例“为……所……”式,其中“为”字式如下:

(1) 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文学第四4)

(2)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文学第四88)

这两例使用的是最简单的为动式,都是用“为”直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例1中的施动者是“烈门人”,“为烈门人赁作食”意为“被崔烈的门人雇佣去做饭”;例2中的施动者是“人”,“尝为人佣载运租”意为“曾经被人雇佣运送租粮”。这里“为”字句的形式是“为 + 名词词组 + 动词 + 宾语”。

“为……所……”是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把“所”字放在动词的前面。王力(1957)认为“为……所……”是“为”字句发展而来的,是在汉代出现的。但实际上这种句式在战国末期就已出现,例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无所容则威身,非徒威身,又将威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只是到了两汉时期才被广泛运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句式在各类标记形式被动句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所……”式是《世说新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被动句式,共33例,如:

(3) 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德行第一7)

(4) 既为符坚所禽,用为侍中。(言语第二94)

(5) 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而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文学第四20)

(6)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文学第四90)

(7)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方正第五9)

(8) 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伤逝第十七2)

(9) 王殉、郗超并有其才,为大司马所眷拔。(宠礼第二十二3)

(10) 既出,不为王、刘所知。(轻诋第二十六13)

(11)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尤悔第三十三13)

(12) 后为继母族觉所谗,诬之为狂逆。(黜免第二十八1)

“为……所……”式主要是“为 + 名词(词组) + 所 + 动词(词组)”。“为”引出了施事者,“所”置于被动词之前,强化动词的被动意义。上例中“为”后的“渊泉”、“苻坚”、“母”、“远近”、“武帝”、“时”、“大司马”、“王、刘”、“文、景”、“继母族觉”都是“所”后动词动作的施事者。这样,“为……所……”式表被动的语法功能就十分完备了。

此外,《世说新语》中只有一例在“为”字后没有出现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直接用“为所”接动词构成被动的被动句:

(13) 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庚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雅量第六10)

此句中,施动者为句子的主语,“为”与“所”之间没有再加入施动者。“于时人士多为所构”意为“在这期间,名人多被他构陷”。

2.4. “被”字式

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表被动的“被”是由“蒙受”、“遭受”义演变而来的,在战国末期及两汉时期,“被”字只能作为助词放在被动词之前帮助表示被动,还不能引出动词行为的施事者。到了南北朝时期,“被”字可以作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在《世说新语》中,共31例,其中有29例没有出现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

(1) 殷中军被废东阳,始见佛经。(文学第四50)

(2) 夏侯玄既被桎梏。(方正第五6)

(3) 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识鉴第七13)

(4) 身被征作礼官,不关此事。(规箴第十13)

(5) 始作谢玄参军,颇被礼遇。(谗险第三十二2)

上例中,“被”字直接放在动词“废”、“桎梏”、“知遇”、“征”、“礼遇”之前表示被动,其中,被字句中出现了动词后带补语的形式,如例4。

有两例“被”字后接动作行为施动者的被字句:

(6)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言语第二8)

(7) 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方正第五25)

在这两例中,例6中“谪”这个动作的施动者是“魏武”,同时动词后还出现了补语。例7中“害”这个动作的施动者是“苏峻”。

2.5. “蒙”字式与“受”字式

《世说新语》“于”字式、“见”字式、“为……所……”式、“被”字式这四类被动句一共出现了82例。此外还有“蒙”字、“受”字被动式,共6例,其中有3例蒙字句:

(1)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德行第一46)

(2) 昔肃祖临崩,诸君亲升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方正第五37)

(3) 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佑。(尤悔第三十三11)

有3例受字句:

(4) 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排调第二十五35)

(5) 周曰“何至受卿挞?”(排调第二十五62)

(6) 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尤梅第三十三9)

“蒙”、“受”字被动式与“被”字式的用法相似,可直接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动词后也可以接补语,且“受”字式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如例5“卿”、例6“刘司空”。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世说新语》“为……所……”式和“被”字式的使用最为广泛,相比较“于”和“见”字式,这两类被动式的功能也较为完善,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被”字式中动词后还可以接补语。

《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式种类齐全,基本具备了魏晋时期汉语标记式被动句的各类形式,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语言发展面貌,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标记式被动式的分析,我们更加理解了魏晋时期汉语被动句式的语法特点,也大致了解了魏晋时期汉语被动式的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姚振武.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J]. 中国语文, 1999(1): 43-53.
[2] 冯成麟. 汉语被动式的问题[J]. 人文杂志, 1957(1): 35-42+61.
[3] 钱宗武. 今文尚书语法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4] 唐钰明, 周锡(韦复). 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J]. 学术研究, 1985(5): 98-100.
[5] 张延俊. 也论汉语“为”和“被”字被动式的形成机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1): 74-80.
[6] 张延俊. 《水经注》被动式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149-153.
[7] 周广干. 《楚辞章句》被动式及句法特点考察[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9(1): 84-89.
[8] 周莹萍. 《史记》被动句探析[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5):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