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阈下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研究——以《汉密尔顿》为例
A Study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usical Sub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aking Hamilto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2.105130, PDF, HTML, XML, 下载: 377  浏览: 1,101 
作者: 王颐杨, 安 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
关键词: 《汉密尔顿》跨文化交际音乐剧戏剧翻译字幕翻译Hamilt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usical Drama Translation Subtitle Translation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必需。而作为目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形式之一,音乐剧已成为当今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音乐剧字幕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观众的观剧体验及鉴赏意愿。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理论分析等途径,以音乐剧《汉密尔顿》为对象,研究归纳出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的四个特点:1) 演唱性;2) 跨文化交际性;3) 时空局限性;4) 多方补偿性;并且据此总结归纳出了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的三条主要策略:1) 注重译配;2) 适应文化;3) 综合联系、化繁为简。从而为提高音乐剧翻译质量、改善音乐剧翻译市场献言献策,使音乐剧能够更好地本土化,促进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o communicat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conduc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one of the popular form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musical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oday’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the importance of its translation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However, the qualit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s for musicals is currently uneven,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audience’s viewing experience and interes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takes the musical Hamilton as the object, and summarize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usical subtitles: 1) singability; 2)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3) temporal and spatial limitations; 4) multi-party compensation; and three main strategies for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usical subtitles: 1) focusing on rhythmic translation; 2)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ural adaptation; 3) combining auditory and visual effects, thereby simplifying complexity.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usical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market of musical translation, so as to better localize English musicals and promo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王颐杨, 安静.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研究——以《汉密尔顿》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976-98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30

1. 引言: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研究音乐剧翻译的重要性

1)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需求增加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以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的IT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局面正在形成。人们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全球命运相关、休戚与共成为时代潮流。而在世界面临如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对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提出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然而,各国家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其文化自然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就使得各国之间无法避免地存在文化壁垒。这种文化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阻碍,更减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脚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应运而生。它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的出现,正是时代对于化解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实现跨文化认同的迫切需求的体现。因此,在充分认识各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打通语言障碍、挖掘文化记忆、扩大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

2) 音乐剧日益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

音乐剧是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集对白、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与舞台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20世纪80~90年代风靡全球,并于20世纪末被逐渐引入中国。相比于纯粹的音乐或者戏剧,音乐剧在情节丰富、引人入胜、结合了舞蹈和表演等视觉方面的多种表现形式的同时,也通过优美的唱段,给予了观众听觉上的享受,是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的典范,对观众来说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而相比于传统的歌剧,音乐剧娱乐性更强,取材更加广泛,艺术形式更加自由,其多元的观念手法不断冲击既成的体制,消除了艺术门类界限,使得音乐剧更加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趋势,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与此同时,音乐剧行业创新意识活跃,紧随时代脚步。随着当今社会新兴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音乐剧与现代各类流行元素相融合的趋势也日益凸显。以《汉密尔顿》为例,它革命性地将21世纪流行的嘻哈音乐与18世纪严肃的政治历史在百老汇音乐剧中紧密结合,既跳脱流行文化背景框架的限定,又呈现出毫无违和感的新旧碰撞,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总之,作为目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形式之一,音乐剧已成为当今人们跨越语言与文化背景的障碍、实现文化互通、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载体。

3) 音乐剧字幕翻译市场混乱,质量良莠不齐

在一部音乐剧中,歌词和对白是其核心和基础。它们构成了所有的音乐文字,并为音乐和舞蹈增添了叙事功能。然而音乐剧因其独特的即时性和全息性,无论是接收因音乐旋律而晦涩难懂的语义信息,还是获取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非语义信息,母语观演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音乐剧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剧翻译的目的在于服务观众,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从而提供更优质的观剧体验,打破小众艺术欣赏与大众审美间的边界,进行文化传播。

然而目前,音乐剧翻译市场混乱,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字幕翻译不准确、不地道、不易懂等现象广泛存在。这不但会影响广大观众的观影体验及鉴赏意愿,还对音乐剧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和内核在中国的传播造成阻碍,十分影响以音乐剧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因此,如何将国外经典音乐剧更好地本土化,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

2. 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特点

2.1. 演唱性

音乐,是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剧中的重要台词,比如个人独白和对话等,常常通过音乐的形式,以歌词的方式演唱出来。比如说,在《汉密尔顿》中,一开场便是长达5分钟的传记性唱段,“How does a bastard, orphan, son of a whore and a Scotsman (私生之子,孤苦之人,荡妇之子,苏格兰人) …What’s your name, man? Alexander Hamilton. (你叫什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饥寒交迫、遭遇飓风、重病丧母、表亲自杀、博览群书、白手起家、影响卓著……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从于加勒比出生到于纽约功成名就到最终于决斗中逝世的传奇而波澜壮阔一生,就这样通过唱段中精简生动的歌词和高昂激荡的音乐缓缓呈现在观众们的眼前,为全剧拉开了帷幕。由此可见,音乐唱段在音乐剧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台词翻译是戏剧翻译的重要核心,那么歌词翻译便是音乐剧翻译的重要核心。费元洪先生也说过,音乐戏剧的翻译,重点是歌词的翻译。好的译者,必然要是一个好词人 [2]。而既然是歌词,那就必须要具备演唱性。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在尽量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到其歌词翻译是否与旋律相合,演员演唱起来是否流畅,以及是否具有音乐美感等问题。

然而事实上,这也正是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的最大难点之一所在。从语系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语系不同,其语言在音韵、字长等方面自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方面,中文与英文分属于“声调语种”和“非声调语种”。中文有四声。声调不同,其词义、词性甚至情感色彩都会千变万化。比如说“支持”“咫尺”“智齿”;或者“无欲”和“物欲”等等。而英语则恰恰相反,属于“非声调语种”。“这一类语种并非没有声调,只是他们的声调仅仅代表语气的变化,并不影响词义的理解。” [2] 比如说,在英语中,升调的“Sorry?”和降调的“Sorry.”都表示“不好意思”或者“抱歉”。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其使用的语境和蕴含的语气可能存在不同。前者可能隐含对对方的疑问或者质疑,而后者则没有这层意味。但无论声调怎样升降,其词语本身的意义,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与中文是大不相同的。

另一方面,中文与英文在用韵方面,更是千差万别。费元洪先生曾指出:“中文的歌词是习惯于押韵的,特别是押尾韵,这是从古典诗词传承下来的一种听觉习惯。一首歌如果不押尾韵,往往极不舒服。……而西方的语言是不强调押尾韵的,不论诗歌还是歌词,不押尾韵也无妨。” [2] 事实上比起中国人,西方人尤其喜欢在“头韵”(alliteration)上做文章。比如《汉密尔顿》里“Then King George turns around tuns a spending spree (转身就被乔治国王挥霍无理)”这句话中,“spending”和“spray”即运用了头韵。这些韵律上的特点和差异,也使得译者在翻译时要格外注意对韵律的把握,翻译后的歌词要符合中文的押韵习惯,能与乐曲的节奏呼应而朗朗上口,做到“可读,可诵,可听,可唱”。除此之外,音乐剧的唱段,有抒发胸意的个人独唱,唇枪舌战的口语对白,交相映衬的双人重唱和气势磅礴的多人合唱等等。在不同的情境下,其韵律的设计也应该因时而变,做到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2.2. 跨文化交际性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翻译并不指涉同一种语言内部的翻译,而是在更多的情况下用于描述一种跨越语言界限、甚或跨越文化传统之疆界的语言转换方式……真正要做到对原作的文化阐释意义上的翻译,则应该更强调跨越文化的界限。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赋予翻译的历史使命和功能。” [3] 这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两种文化,因此,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这一因素 [4]。然而,如何跨越源语和目标语在文化上的沟壑,使得译语既能不失源语要领,又能与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相适应而不显得僵硬和突兀,一直是跨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难题。

在音乐剧字幕翻译中更是如此。音乐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比之普通的戏剧或歌曲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加全面直观的感官体验。在音乐剧当中,“为一地观众所习以为常甚至喜闻乐见的舞台上的粗俗对白,可能会使另一地观众尴尬不已甚至大惊失色”。比如《汉密尔顿》中,对于“She led me to the bed, let her legs spread… And her body’s saying, ‘Hell yes’.”这段台词的翻译是“她带我走到床边,宽衣解带,并说……她的身体如此火热。”。相比起原台词的直白,字幕的中文翻译则显得含蓄委婉得多,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给观众造成尴尬或使其感到难为情。由此可见,音乐剧字幕翻译在用语的选择上应该更加谨慎,尽量符合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符合观众们的“文化预设”,从而尽量减少因为文化差异而给观众们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或者“出戏”“跳戏”之感。

2.3. 时空局限性

音乐剧的字幕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其一,是线下的现场表演过程中,随着演员们在台上激情表演,在剧场的舞台正中央或是两侧的大型投屏或屏幕上,台词和唱段的翻译会进行同步显示。其二,则是在线上表演(包括直播表演和发布官方录制的影像资料版本)过程当中,与影视字幕类似、同步出现在屏幕下方的翻译内容。

而无论是哪种字幕类型,其汉译都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制约程度更深。一方面,语言、图像和观众的阅读欣赏时间是同步配合的;另一方面,屏幕上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量空间是有限的 [5]。这就导致,字幕汉译在屏幕上留存时间较短、空间较小,闪回速度较快,不像其他译文那样留足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或观众细细品味。一旦观众对翻译感到费解或者跟不上字幕翻译的内容,即便是能够回拽进度条进行回顾,也会因为这一举动打乱观众原本的沉浸式体验感和音乐剧剧情的连贯性。

因此,音乐剧字幕翻译必须足够简洁精炼,直白明了,不能太过依赖后期注释,而要能够使观众迅速而准确地领会其义,才不会因此影响到观众的全剧观看体验。

2.4. 多方补偿性

多方补偿性主要是强调,音乐剧字幕汉译与其他类型翻译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它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旁白、音乐、表演、舞蹈和舞美设计紧密结合而存在的。在观看字幕的同时,观众可以从视觉、听觉多方面接收到剧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形成一种多方配合和补偿的效果。也就是说,字幕翻译不必面面俱到,有时候其省略或缺失的信息,可以借助其他渠道传递给观众。比如,故事场景是金碧辉煌的宫殿,亦或熙熙攘攘的闹市街景,从舞台道具布景和舞美设计就能体现;说话者的情绪究竟是斗志昂扬亦或垂头丧气,从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便可见一斑;角色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还是冷淡疏远,从演员们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也能推测一二。

比如说,在《汉密尔顿》中,面对长官“You aggravate our allies to the South (你激怒了我们南方的盟友)”的指责时,汉密尔顿的回答是:“You are absolutely right. John should have shot him in the mouth. That would shut him up. (您说的没错。约翰就该一枪打烂他的嘴,让他彻底闭嘴。)”说这话的时候,饰演汉密尔顿的演员表情冷漠坚定,双眼直视前方,隐隐压抑着怒气,双手后背,肌肉僵硬,浑身憋着一股劲儿。依此观众很容易判断出来,汉密尔顿虽然嘴上赞同长官的批评之词,但内心绝不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有何错处,此时不过是在反讽罢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音乐剧中字幕的翻译和演员的表演以及环境是互相配合、彼此弥补的。

3. 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策略

结合上文归纳出的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的诸多特点,本研究总结出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的三大主要策略:注重译配;适应文化;综合联系、化繁为简。

3.1. 注重译配

译配是指,在进行音乐剧中歌曲唱段部分的翻译时,考虑到音乐的押韵差异、节奏匹配、风格美感和旋律流畅度等特点,译者不能浅显地、逐字逐句地进行字面直译,而是要注意抓住歌词原文的音乐特征,译成汉语之后要对照曲子和歌词原文,反复诵读、仔细推敲,看看译文是否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比如说,在《汉密尔顿》中,字幕对于“Eventually you’ll see my ascendancy, and 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的翻译是“最终你们会见证我出人头地,良机,我绝不会放过任何良机。”。在这句话中,尽管原英文歌词并没有押尾韵,但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还是注重设计了句尾上的押韵,使得译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更强。具体而言,唱词翻译追求语音形式的相近包括译词的韵律节奏、音节字数、元音辅音的相近 [6]。即汉语译词的字数要与原文音节数相近:译词词组与短语应与原文音节组合相近:译词元音辅音即声韵应当与原文音节拼音相近 [6]。

在音乐剧本土化过程中,译文也要切合演员和歌者的需要,做到断句自然、朗朗上口,还要注意应该在意群之间设置停顿换气,而非在意群内设置停顿换气,一切都应考虑到演员的在演唱时的方便和效果。比如汉密尔顿中对于“Oceans rise, empire fall. It’s much harder when it’s all your call all along across the sea.”的翻译是“沧海桑田,王朝兴替;手握大权,进退两难;大洋彼岸,孤掌难鸣。”。不但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而且与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也很契合。

3.2. 适应文化

所谓“文化适应”,是“指某一群体或个人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因与另一文化相接触而发生顺向变化”。在进行英语音乐剧汉译时,译语观众所身处的包括审美期待、戏剧传统等在内的接受体系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译剧的接受过程 [7]。而面对中英两国在文化间的存在的差异,译者在进行音乐剧的翻译时,除了应该尽量尊重原文,做到准确传达信息;还应该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删改译,使得译文的内容更符合国内的国情和观众的心理预期。

对此,主要存在两种可能。首先,原剧中的某些台词直译成中文后,如果不符合国内的文化风格,容易使得国内观众心里感到尴尬不适且较难理解和接受。而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委婉语气的方式,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删改。比如说,在《汉密尔顿》中,对于“That boy is mine.”这句台词,字幕组并没有直接根据字面意思浅显地翻译成“那个男孩是我的。”;而是采取了更加委婉的意译“他是我的意中人。”。这样一来,翻译后的台词更加符合中国人心中追求的含蓄之美,非但不会令观众感觉过于直白,还能够引发观众对剧中角色之间那种浪漫青涩的爱情的向往和肯定。

其次,如果原文中的引用的某些俚语典故在国内不为人所熟知,没有历史和文化基础,那么直接翻译很可能导致观众的困惑不解。对于此,译者可以采取“等同替换”的方式,选用国内类似含义的对应俚语典故加以替换,在不失原文意味的同时,令国内和观众也能更好地加以领会。比如《汉密尔顿》中,对于“I’ll wait here and see which way the wind will blow.”的翻译是“我要作壁上观,见机行事。”。事实上,这就是将英文的俚语与中文的成语进行了同义替换,因为如果直译成“我要等在这里看风往哪里吹”,显然会令国内观众感到迷惑不解,从而影响原词意思的传达和观众的观剧体验。而这样替换成人们所熟知的四字成语,既简洁又准确,更有利于观众们理解其含义。

3.3. 综合联系,化繁为简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音乐剧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因而字幕翻译所不能表达的或表达不充分的信息,观众可从旁白、音乐、表演、舞蹈和舞美设计等等方面得到补偿。此外,音乐剧字幕翻译受到时空制约,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尽量节省空间、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因此,对于一些与其它来源所能提供的信息相重复的内容,在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浓缩、删减,避免繁琐。与此同时,优秀的字幕翻译还必须追求字幕的隐形,从而达到影视剧音响、画面和视觉效果的完美统一 [8]。

比如在音乐剧《汉密尔顿》当中,以1781年发生的约克镇战役(The Battle of Yorktown)为例。在战斗刚开始的时候,饰演汉密尔顿的演员站在舞台中心进行演唱,二在他的身边,十来名穿着士兵服饰的舞蹈演员以他为中心逐渐向他靠近,围绕在他四周进行舞动,并接着排成了一排对他敬礼。这种舞台设计和舞蹈表演生动地展现出汉密尔顿凭借着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带动队伍、成为领导核心的重要事实,是台词之外由舞台画面提供的隐藏信息。而在战争过程当中,其实演员们几乎没有几句具体描述战斗细节的台词,只有一些简单的呐喊诸如“向左!(Left!)”“向右!(Right!)”“稳住!(Hold!)”“前进!(Go!)”等等。但是与此同时,舞蹈演员们在舞台上卖力而激烈地跳着舞,互相之间进行着近身肉搏和摔打的动作表演,手上还握着道具枪并做出瞄准和射击等行为。除此之外,舞台上变幻莫测的使人眼花缭乱的灯光,以及激昂起伏的背景音乐和铿锵有力的鼓点,都纷纷渲染出了一种危险激烈的战斗氛围和战士们掀起革命保卫理想的赤心热血。因此字幕组在翻译台词的时候并没有擅自画蛇添足地增词、多译,或是追求整齐的四字结构等,而是通过简短有力、掷地有声地简化式翻译,将台词与场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使观众在热血沸腾的同时也不觉得冗余和突兀,让字幕翻译真正做到了“隐形”。

4. 研究总结

面对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世界形势,世界文明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热议的话题。音乐剧作为现代社会中包容性强、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艺术表现形式,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日益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但目前音乐剧翻译市场混乱,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观众的观演体验和意愿。这些都使得总结归纳英语音乐剧高质量汉译方法和策略成为必须。本研究以音乐剧《汉密尔顿》为主要对象,并归纳出以下结论:其一,英语音乐剧翻译成汉语,需要着重注意其两个方面的特点:1) 演唱性;2) 跨文化交际性。前者强调把握节奏和韵律,后者则强调克服文化差异和进行文化适应。其次,音乐剧的字幕汉译,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特点:1) 时空局限性;2) 多方补偿性。前者主要体现出音乐剧翻译相比其他种类翻译的劣势所在,而后者则体现出其优势所在。结合上述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的诸多特点,本研究最终总结出了英语音乐剧字幕汉译的三大主要策略:1) 注重译配;2) 适应文化;3) 综合联系、化繁为简。

总之,目前国内英语音乐剧汉译领域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希望本研究提出的一些建议能够有效促进英语音乐剧汉译质量的提高,以及英语音乐剧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使音乐剧能够更好地本土化,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与接受,从而促进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蔡子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教育评论, 2005(6): 32-35.
[2] 费元洪. 音乐剧翻译中的“信达雅” [J]. 上海戏剧, 2014(8): 12-15.
[3] 王宁.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 中国翻译, 2014, 35(2): 5-13+127.
[4] 祝一舒. 试论许渊冲翻译的文化立场与使命担当[J]. 外语研究, 2018, 35(5): 57-61.
[5]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4): 38-40.
[6] 傅显舟. 音乐剧唱词的翻译问题[J]. 歌剧, 2012(3): 63-65.
[7] 韩琦敏. 音乐剧《妈妈咪呀!》女主角形象在中文版翻译中的文化适应[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3(4): 75-80+96.
[8] 李和庆, 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2):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