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技能竞赛创新助推历史教育硕士培养——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例
Teaching Skill Competition Innovation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History Education—A Case Study on the School of History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2.125256, PDF, HTML, XML, 下载: 547  浏览: 740 
作者: 朱仲睿: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关键词: 历史教育硕士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技能竞赛Master of History Education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摘要: 近年来,师范技能竞赛在历史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并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受制于师范技能竞赛创新性不足、实际运营中流于形式、不注重与地方资源融合、不能充分调动历史教育硕士积极性等弊端,其在当前环境下仍面临着发展困局。本文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学历史教学团队师范技能竞赛创新这一案例展开深度分析,力求借鉴一流高等师范院校经验,依托各类型资源,探索出以师范技能竞赛创新助推历史教育硕士培养的新路径。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eaching skill competition has been paid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history education. However, due to its disadvantages of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being formalistic in actual operation, lack of integration with local resources, and inability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master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skill competition, it still faces a development dilemma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innovation of teaching skill competition of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eam in the School of History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first-class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new paths of innovation of teaching skill competition to promote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history education relying on various types of resources.
文章引用:朱仲睿. 师范技能竞赛创新助推历史教育硕士培养——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2, 12(5): 1656-16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5256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1]。随着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和部编版历史教科书积极实践,中学历史教育打破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副科”、“记忆型学科”的不良偏见,成为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重要环节。当下历史教育形势,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新历史观念”、“新通史意识”、“新教育理念”、“新技术能力”的“四新”历史教师。历史教育硕士作为贯彻“四新”发展理念的主体,具有年龄贴近学生、思维贴合学生、创新贴切学生等优势。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历史教育硕士培养主体单位,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成果转化。传统历史教育硕士培养出现了专业课程为中心、实践技能锻炼为附属的不良倾向,导致一些历史教育硕士不适应实际中学历史教学。部分师范院校提出增设实践技能课程,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增加专业培养年份等措施,但就实施效果来看,不仅没有突破原有课程教学模式,而且提升了高校教师教学压力,部分历史教育硕士也缺少进步动力,产生了畏难情绪。

师范技能竞赛是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取拼搏精神的重要手段。常规历史教育硕士师范技能竞赛往往以学院、学校为单位开展,暴露出了面向群体较窄、周期较短、可持续发展性较弱等问题,与竞赛设置的初衷相违背。在长期实践中,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中学历史教学团队将“以赛研学、以赛促练、以赛质检、以赛育人”作为师范技能竞赛创新核心目标,借鉴一流高等师范院校经验,依托历史学科基础教育研究室、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坊,逐步探索出以师范技能竞赛创新助推历史教育硕士培养的新路径。

2. 逐级开展 全体覆盖

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依赖教育工作者长期积累与实践,历史教育硕士历经本科阶段师范教育培养,中学历史教学能力产生一定差异。师范技能竞赛的设置宗旨,不能仅考虑精英选手的竞争和选拔,更要有普适性,既面向历史教育硕士群体,又尊重个体能力差异。故师范技能竞赛应围绕能力层次逐级开展,力求达到全体覆盖,以此带动历史教育硕士群体教学能力提升。

2.1. 依据能力层次细化竞赛

常规师范技能竞赛以限定时间考察选手综合能力为主,要求历史教育硕士对教学每一环节都有一定理解,故大部分师范技能竞赛都在研究生二年级开展。这导致历史教育硕士在完成研究生一年级的课业后,既无教育见习、实习机会,也没有集体交流反思平台,更无法准确检测教学技能水平。部分历史教育硕士也在此时逐渐丧失奋斗目标和发展动力,研究生二年级进入竞赛准备后,只能照搬现有教学设计且现场讲授效果较差,最终使得师范技能竞赛整体质量下降。

课程环节是可以拆解的,它对应着凸显不同特质的教学技能。尚处研究生一年级的历史教育硕士尽管对课程整体掌控不足,但对经过拆解的课程环节是可以深入研习的,依据能力层次细化师范技能竞赛是关键突破口。一般而言,教学技能可分为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组织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四个方面 [2],经过分类归纳整合可创设以下竞赛(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ability level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competitions

表1. 教学能力层次划分与可创设竞赛情况

通过细化竞赛类目,学院在历史教育硕士一年级阶段就开设7至8种师范技能竞赛,基本贯穿了其有效教学月,每月给予历史教育硕士一定的竞赛任务群。此类竞赛可由历史教育硕士班级或研究生会组织,不以某次竞赛为最终评价标准,而以一季度或一学期依照多次竞赛形成阶段性评价,并集体展示相关成果。在竞赛评价中也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对于某次竞赛成果突出者,在单项上给予表彰。

2.2. 依据赛事级别逐级开展

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其中重点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机制要健全,在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凸显,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要深化,多源投入机制需要加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需要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仍需创新 [3]。结合方案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学院中学历史教学团队在历史教育硕士的培养上从“如何满足历史教育硕士职后需求”、“如何整合高校和地方中学资源”、“如何创新历史教育硕士内部管理机制”三个问题着手,在各级别师范技能竞赛竞相开展的优越条件下,更好地创新培养机制。

同类型高校历史教育硕士大体可参加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个级别梯度的师范技能竞赛,缺少了地市级竞赛的开展,漠视了地市历史教研团体。不扎根汲取地方资源,就难以深耕历史教育,达成国家产教融合的要求。学院所属的芜湖市,拥有安徽省内较强的中学教育资源(安徽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和在职教师教研团体(芜湖市刘宏法名师工作室、刘宏法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数轮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学院依托地方资源不仅填补了地市级竞赛梯度的空白,而且积极辐射周边高等师范院校,形成多源共荣的局面。

学院中学历史教学团队也敏锐关注到“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研的巨大力量,鼓励历史教育硕士利用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参加例如业界公认的历史教学资源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主办的“园地杯”课件大赛,借助网络平台宣传优秀作品。

经过上述建设,学院形成了班级为原点,依托地市优质资源,形成区域化力量,以“互联网+”为融合契机,面向全国的完整竞赛体系(表2)。对转变历史教育专业学位办学理念,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分类培养,在全国同类型学院的历史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达到领先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Table 2. Implementation of history teacher training skills competitions at all levels

表2. 各级别历史师范技能竞赛实施情况

3. 规范形式 需求导向

在竞赛数量增多的大趋势下,学院中学历史教学团队更加强调师范技能竞赛要以历史教师的发展需要选择竞赛形式,做到“赛多而不零碎,赛广而有边界”的良性发展。目前,历史教育硕士所参加的教学技能竞赛基本分为开放型竞赛和闭合型竞赛两种,只有充分融通两种类型竞赛,才能考察历史教育硕士不同维度的教学能力,达成省级、国家级师范技能竞赛需要,满足职后教学发展需求。

3.1. 面向历史教育硕士的开放型竞赛

开放型竞赛主要指可参考外部资料和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的竞赛形式,它侧重于在基础教学技能之上对课程有深度的认知与开发,较为符合实际课堂情况,是指向实际职后授课状态的重要检测手段。开放型竞赛可让选手借鉴一些成熟、良好的设计,整体难度适中,适合面向全体教育硕士,即使个体能力有所差异,也都能从竞赛中提升自己。因其普适性,学院将开放型竞赛设置在历史教育硕士一年级第一学期末,作为首次检测手段。

赛事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阶段,参赛选手随机抽签分组,主评分者由专业教师担任,副评分者由2名历史教育硕士二年级竞赛成绩优异者担任。选手需提交完整一课的教学设计并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不少于10分钟不超过12分钟的现场授课。其中专业教师评分占80%,历史教育硕士二年级学生评分各占10%,依成绩排名,每小组排名前列选手进入决赛。决赛阶段,选手需根据所准备课目进行15分钟的现场模拟讲课,评委由学院专业教师、中学历史名师和历史教育硕士二年级学生三部分组成,其中学院专业教师、中学历史名师评分占90%,历史教育硕士二年级学生评分占10%,依成绩排名授予奖项。

3.2. 面向历史教育硕士的闭合型竞赛

历史教学闭合型竞赛主要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中(通常为1小时或1小时30分钟)不能借助外部手段(包括各类纸质备课资料和互联网)只能根据比赛方提供的相关内容展开备课的一种教学类竞赛模式。闭合型竞赛对选手的教材解析程度、独立教学设计能力、临场心理调适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近年来的线下赛制改革,闭合型竞赛愈发成为赛事举办方青睐的赛制之一。长期以来,师范类院校一直缺乏闭合型竞赛的开展,让一些选手在备赛时没有接触到真实环境,导致在正式比赛中因知识储备和心态问题无法发挥原有水平,取得优异成绩,故在历史教育硕士一年级第二学期末设置如下赛事:

参赛选手在指定时间进入“备课室”抽取比赛序号,所有选手的通讯工具、移动存储设备等一律不准带入比赛现场。备课全程为封闭无网络环境,工作人员将参赛选手所抽试题拷贝到计算机中,然后参赛选手开始进行教学准备,备课时间90分钟。全程工作人员将负责赛事监督,一旦有违规行为需立刻进行制止。备课时间终止后,参赛选手应立即停止相关操作,由工作人员拷贝相关文件后陪同进入“比赛室”。选手根据所抽选教材内容进行模拟授课(无生),讲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讲课完成后,选手先介绍模拟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超过5分钟,然后回答评委提出的1至2个与所讲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不超过5分钟。评委由专业教师和在闭合型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历史教育硕士组成,其中专业教师评分占90%,历史教育硕士评分占10%,依成绩排名授予奖项。

通过上述两种竞赛的综合开展,有助于历史教育硕士教学基本功的养成,避免其陷入重设计、轻讲授的“怪圈”。

4. 多源参与 全面培养

评价师范技能竞赛效果如何,不仅在于短暂赛程中参赛选手所取得的成绩,关键在于竞赛前备赛的有效落实。备赛质量提升源自参赛选手对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的不断熟悉,在多轮模拟练习中形成备、评课集体,在遇到困惑和瓶颈时可向往届竞赛选手和校内外专业教师咨询、研讨。备赛中形成的多源参与模式,是构筑历史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外全面培养的基础。

4.1. 本硕一体化培养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针对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有别于一般的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其既注重应用性教学能力培养也重视教学研究能力培养 [4]。传统的“本硕一体化”培养需要建设本硕连读机制并调整原有课程体系,但这并不适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即使按要求建设,也仅能覆盖极少数师范生,“卓越教师人才”转化率极低。学院借鉴了“本硕一体化”培养对“卓越教师人才”的核心诉求,在落实上做出调整。

首先,研究生教育的确是本科教育的延伸,体现了人才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在师范教育上,无论是硕士生还是本科生,他们都有师范生的共同身份。师范技能水平的评价不能以学历、学位高低作为标准,在长期的训练中本科生师范技能甚至会超越硕士生,故往常将硕士生作为本科生代教、助教的思想应及时更新;其次,学院历史教育硕士和历史学(师范)本科生课程例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微格教学等有所重合,按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可以进行硕士生和本科生混合编制班级共学共研,形成较大的师范生群体合力;最后,本科、硕士阶段师范技能竞赛核心指向相同、赛制基本一致,在专业课程、师范生群体融合后,备赛阶段就可成立备课研究组互惠共进。

4.2. 往届竞赛优秀选手引领

每届师范技能竞赛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选手,他们经历了赛场严苛的检验,在教学实践和心理调试上都具有一定经验,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后续备赛的开展。先前大部分赛事经验的传递是通过文字总结或课件留存来完成,这种传递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学院为更好发挥往届优秀选手作用,将团队领导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竞赛成绩稳定者聘为高级别师范技能竞赛赛训队长,负责召开赛事培训会、编制备课计划表、监督赛训情况、协调备赛组人员等,队长不仅是经验的传递者、团队的领导者,更成为了备赛组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桥梁,树立了其大局意识,为其进入中学担任地方教研员或教研组组长提供了锻炼平台。

4.3. 校内外专业教师指导

在高校专业教师与校外各方资源融通上,部分一流师范院校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就已建设“学院专业教师 + 基础教育一线教师 + 科研院所史学专业研究人员 + 基础教育教研员”、“校内年级导师与班级导师 + 朋辈导师团导师 + 校外全国各地院友”校内外双线多维的竞赛指导体系 [5]。地方师范院校在整体资源方面确实与一流师范院校有一定差距,但深耕现有资源是学院前行方向。学院积极联系安徽省各地市优秀教师、教研员院友、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示范性中学教研组组长等人员,建立线上平台。线上平台平时共享教学资源,定期召开讲座分享,各地市举办历史教学比赛时同步转播,重点地区赛事推荐历史教育硕士现场观摩。同时,以芜湖市中学历史教学专业论坛为契机,联合安徽省历史学会成立中学教师教育专业分会定期举办“历史学一流师范人才培养”研讨会,推荐优秀竞赛选手参会,为他们了解地方教育、热爱地方教育、扎根地方教育提供窗口。

5. 体系建设 品牌效应

当前师范技能竞赛各种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层出不穷,在赛事应接不暇、选手获奖日趋增多营造的虚假繁荣下,竞赛来势汹汹,“退潮”后却没有留下痕迹。师范技能竞赛初心是历史教育硕士为代表师范生的整体发展,充分保存竞赛成果、转化竞赛成果、应用竞赛成果是践行“初心”的最佳体现。

5.1. 历史教学数据库建设

师范技能竞赛成果是高校教师展开师范教学的重要资源,对比起成熟一线教师教学资源展示,师范技能竞赛选手的成果更加贴合师范生学习,也能从其中总结共性问题,引发师范生思考。学院在历史教育硕士师范技能系列竞赛展开时,同步建设“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数据库”、“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文献数据库”、“中学历史教学视频数据库(历史类视频、课程实录与微课视频)”、“中学历史教学专著、论文库”四大数据库,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同步,由学院专业教师和历史教育硕士合作建设,从竞赛资源出发扩展到整体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平台面向全体师范生、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开放,在备课、备赛时有从文字到视频的立体资源供查阅。

5.2. 竞赛成果宣传与品牌建设

学院秉持“开门办赛”精神,对同地区师范院校敞开赛事大门,不搞我强你弱式的信息封锁,将各校赛事建设区域品牌化,互相借鉴办赛模式和办赛经验。举办省级赛事时,联合邻近省份专家资源客观评课,通过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赛事成果集锦出版方式宣传竞赛成果,提升赛事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让师范技能竞赛真正惠及参赛的历史教育硕士,在他们职后发展中继续宣传与参与品牌建设。运用品牌力量,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选择地方师范院校学习深造。

6. 结论与思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育硕士培养以师范技能竞赛为创新原点,坚信只有科学规划竞赛,打造优质竞赛体系,让相关竞赛常态化、品牌化才能进一步培养师范人才、遴选优质选手、缩短地方师范院校与一流师范院校之间的差距;只有打破本科生和硕士生原有赛事封闭体系,在差异化培养体系中寻求共同点、连接点,促进本硕结对一体化培养,才能跟进当前新课标、新教材、新学考的中学教育形势,形成地方师范院校独有培养特色;只有转化赛训思路,配合相关竞赛节点制定合适的赛训计划,采取备课组形式进行集体研讨备赛,才能形成师范生群体合力,促使尖端选手具有核心竞争力,取得更佳竞赛成绩;只有打破学院培养和一线中学教学壁垒,更深度地融合资源,发掘历史学科基础教育研究室、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坊的价值,才能让竞赛贴近实际需要,促进地方师范院校历史教育硕士培养迈上新台阶。

致谢

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室王彦章老师、王德民老师和孙华莹老师,感谢芜湖市“刘宏法名师工作室”、“刘宏法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刘宏法老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N]. 人民日报, 2013-07-22(8).
[2] 薛伟强, 苏向荣, 燕慧.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技能训练[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20.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11): 29-34.
[4] 董春香. “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H大学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19: 21.
[5] 王屾, 王威. 高校历史专业师范生第二课堂培养策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史师杯”历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竞赛为例[J]. 历史教学问题, 2021(4): 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