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路径,此过程中旅游与其他产业及区域特色文化的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基于乡村旅游所形成的产业融合形式正处于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促使产业融合度深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明晰其中具体因素作用机制,是提升产业融合水平的重要前提。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全国上游水平,近年来成就斐然。当前成都市乡村旅游呈现产、学、研等协同创新发展的趋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新的时期,因此,探究影响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展现因素与系统的关联程度,本研究立足前人基础,科学选取影响因素,以产业融合理论为指导设计评价指标模型,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加以分析,以期明确相关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并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
2.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综述
当前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乡村旅游产业从形成机制上看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形成的交叉型产业,是要以农业为基础的 [1]。在新的技术和管理环境下,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而形成新的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 [2],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也是基于此进行的。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能够形成网络链接,将旅游活动与当地产业和文化等联系起来,促进乡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在此过程中将原有的产业发展形式与旅游的六要素结合,不断延长产业链,以提升产品价值 [4],同时也可以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融合不同产业的发展元素,形成互相补充的状态 [5]。乡村地区的文化和产业是融合发展的基础,厚重且多样的文化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6] [7],而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则能够形成更为坚实的基础 [8]。
深入了解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状态,要以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基础,结合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宏观上注重于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融合,中观上从产业链上入手,微观上研究产业产品形式 [9]。总体而言,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研究逐步在向产业融合方面深入,但基于融合发展状态测评的研究还有待丰富。为此,本研究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入手,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和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选取影响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关键因素,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加以测算分析,对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在一个系统中的因素与因素之间,随着某些变量的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情况称为关联度。若在变化过程中,因素与因素之间变化呈现一致性则关联度高,反之关联度低,因素之间的变化所呈现的相似程度则为“灰色关联度” [10]。
该方法对数据要求不高,相关计算量较少,能够以数值关系展现因素之间的联系情况,适合系统动态变化历程的分析。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是旅游业的基础特征,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以及地方其他特色产业联系度紧密,该方法可以较好地适用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发展情况研究。
在计算时应选定参考数列,从而形成新的参考矩阵,设该参考矩阵为Y (n, m),此矩阵值均为最优值。对已经进行收集数据后形成的矩阵设为X (n, m),并利用均值法将该矩阵无量纲化。之后逐个计算参考矩阵元素y (n, m)与无量纲化后的元素x (n, m)的绝对差值,确定两极最小差和最大差,并在通常条件下,取ρ值为0.5的条件下计算关联系数ζ,根据计算出的ζ值进一步计算ri值,对ri进行大小判断可确定所对应的指标与系统的关联度。
3. 研究设计
3.1. 案例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貌环境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约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差异显著,区域内乡村旅游发展有着极其优越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起,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逐步兴起,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在其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及增速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其乡村旅游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的休闲观光到集农业体验、科普研学、休闲度假、温泉疗养、特色运动、美食旅游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的转变。2019年成都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1.32亿次,收入489亿元,保持多年持续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乡村地区在餐饮服务、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实现了联动发展,带动相关就业人数达到200万人以上,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加深,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11]。当前成都市乡村旅游正处于融合发展阶段,将进一步实现乡村旅游品质化和文创化发展,加深与文化、康养、教育、体育等方面融合,强化旅游体验,打造国际化旅游品牌。
3.2. 评价设计
产业融合是一种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的过程,产业融合会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步消失并形成新的业态和产业增长点 [12]。乡村旅游天然地具有产业融合的特性,乡村地区特色产业和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业是乡村地区特色资源的应用表达。乡村旅游在强调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反应,其中涉及整体发展环境、产业基础状态、产品供给等多个方面。
基于此,本研究从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环境、发展产品供给、发展保障支持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细化形成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准则层和指标要素层组成,其中准则层指标4个,指标要素层指标15个。该指标体系是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对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内在逻辑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符合产业融合的一般判断,具体见表1。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of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表1. 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
3.3. 数据收集
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旅游业发展明显不符合常规年份状态,本研究基于现实情况选取2015年至2019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数据。相关数据以成都市当年统计年鉴、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成都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工作总结、成都市本级财政决算报告、成都市相关政府部门公告信息等相关统计数据、信息公告等文件中所公开披露数据为准,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可有效支撑本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按照指标内容进行数据收集后形成相应的原始数据表,见表2。

Table 2. Original data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Chengdu
表2. 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原始数据表
4. 实证分析与结论
4.1. 灰色关联度数据计算
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时需要设置参考数列和对比数列。选取对应年份的成都市乡村旅游总收入(单位:亿元)为参考数列设为x0,作为参考数列;原指标C1~C15分别设为X1~X15,作为比较数列,以此形成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见表3。

Table 3. Reference series and comparison series of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Chengdu
表3. 成都市乡村旅游融合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表
设表3数据表格为矩阵X,并对矩阵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
根据公式:
,求得初始值矩阵中X1~X15行与X0行个元素对应绝对差值,以此形成新的灰色关联绝对值序列矩阵,见表4。

Table 4. Absolute value sequence matrix of Chengdu rural tourism fusion grey correlation
表4. 成都市乡村旅游融合灰色关联绝对值序列矩阵
由表4可知两极最大差M为1.9443,最小差m为0。
根据公式:
,通常情况取ρ值为0.5计算,进一步求得各指标的关联系数,见表5。

Table 5. Gre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engdu
表5. 成都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灰色关联系数矩阵
根据公式:
,计算出各指标对应的灰色关联度,并做出灰色关联度排序,见表6。

Table 6.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and ranking result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engdu
表6. 成都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灰色关联度与排序结果
4.2. 结果分析
通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后的结果表明(表6),该评价模型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说明所选取的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中关联度大于0.7的因素有10项,其余因素关联度也在0.65之上,各项因素均能对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地区GDP、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融合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因素最为显著,说明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对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紧随其后,进一步佐证了该结果,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度将进一步提升。
旅行社数量、乡村A级旅游景区数量两项影响因素属于融合发展的产品供给内容,说明近年来成都市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在不断地提升。市本级相关规划数量、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较上年增长个数在统计数据中显示变化较为平稳,说明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以及在品牌创建方面已经较为成熟,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有限。
乡村地区用电量、通宽带村数两项因素旨在说明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会影响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表明了推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城镇化率、人均道路面积两项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系数均小于0.7,说明成都市大部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经能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已经实现进一步夯实。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在统计数据中显示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乡村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这一转变即是产业融合带来的,也能够反向作用于产业融合。
农村地区从业人员数量、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两项因素是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条件的表现。两项影响因素的排名处于基础设施类影响因素和产品供给类影响因素之间,说明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软件升级阶段,人力资源和相关基础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硬件条件满足的基础上,未来影响力将进一步凸显,保障乡村人才供给、推进乡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提升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水平的重点工作内容。
5. 发展建议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对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未来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相关发展建议。
5.1. 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产业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未来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较长时间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已经逐步摸索出相应的应对模式,立足于当前发展环境,积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应对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和发展,逐步推进旅游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依托“三城三都”建设,从文化创新、消费引领、行业优化等多方面稳步提升成都市城市发展水平,借力重点项目和品牌建设推动资源有效流动,打造美好生活的城市样本。着眼于乡村地区发展环境上,强化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乡村地区治理工作,鼓励社会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构建乡村服务保障机制,完善乡村社会经济运行机制,落实好撤乡并镇“活化工程”推进工作,做好乡村地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十四五”期间,乡村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根据成都市实际情况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做好“三农工作”,保持乡村社会稳定,不断强化乡村地区发展基础,为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5.2. 深入挖掘地区特色资源,提升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正处于提质升级阶段,重点在于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快对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是依托于成都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成果,以优质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基础,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完善健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依托于高品质山水、林盘、特色街区、公园、绿道、园区、蓝网等优质资源,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消费场景和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二是做好地区特色化旅游开发,做好“十四五”期间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打造品质化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夜间消费,依托优质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并积极按照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标准积极提升和申报,持续扩大成都市乡村旅游地区影响力。三是加强旅游服务供给,做好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作,打造好乡村旅游消费新空间,不断强化智慧旅游、旅游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开发面向游客端的旅游服务APP及微信小程序等,提升乡村旅游供给水平。
5.3. 引导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提升乡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研究表明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能够对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起到正向刺激。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重点在于引导城市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践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乡村社会调研,针对当前成都市乡村发展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做好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供给改造、道路建设、垃圾转运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依托“十四五”规划,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县域基础设施补短板专项行动、乡村广播电视和网络覆盖工程,推进“四好公路”建设,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扩大电子商务覆盖面,构建乡村地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及加快推广绿色能源等方式,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培育新型小城镇综合体、川西林盘等特色乡村发展形态,进一步推进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导城市产业资源向乡村地区转移,在城乡结合地区和有条件乡村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形成新的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带动点和增长点,推进现代化产业生产方式与乡村地区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基础。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托成都市旅游轨道交通环线、市域快速路网体系、跨区域旅游交通网、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等建设,提升市域内居民及游客出行便捷度,夯实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
5.4.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动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农业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从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硬件基础已经实现初步夯实与提升,建设复合型乡村建设人才队伍、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将成为未来工作重点。一方面要做好乡村人才供给,加快引进高水平乡村发展人才,联合高校和相关机构进行人才培养,激活乡村人才内生机制,构建起服务于乡村旅游产业,亦能支持乡村地区管理的懂乡村、懂农业、爱农民、会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队伍,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持续培养本土人才,引进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新村民”。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农业现代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互利网、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农业发展,强化相关经营管理人才的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技能培养,以人为本,变革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依托人才与相关硬软件升级,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旅游、智慧乡村文化等,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建设。通过人才和产业两方面的强化,夯实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基础,为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基金项目
2021年川派旅游发展研究院自筹项目“川派乡村旅游实证研究”(CPLY-C-202209);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基于共建共享共赢模式的四川公共文化云研究及示范”(20ZDF0810)。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