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A Research Re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DOI: 10.12677/ML.2022.105140, PDF, HTML, XML, 下载: 924  浏览: 5,825 
作者: 周金金: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Eco-Translatology Research Review
摘要: 在中国知网总库以生态翻译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发表于2001年1月1日~2022年4月25日间与该主题相关的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等进行分析研究,对生态翻译学做系统的归纳和梳理。该理论在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是一门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研究新范式。从其提出到现今已超过20载,分析发现在发展和研究过程中生态翻译学理论优势及不足并存,所以本文从研究现状,参研队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不足和建议多方面进行研究,以期生态翻译学能有更好的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CNKI datebase as the original date source, this paper conducted a topic search with “eco- translatology” as the key word, searched the paper from January 1, 2001 to April 25, 2022,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analysed the eco-translatology. This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Hu Gengshen in 2001. It i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using ecological rationality. It has been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oretic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co-translatology coexis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paper researches many aspects, such as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team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contents, deficienci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
文章引用:周金金. 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1040-104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40

1. 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在全球化生态思潮的影响之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需要,生态翻译学便应运而生 [1]。自2001年生态翻译学出现在学者的视野中始,生态翻译学便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青睐,并展开了深度且多方面的研究,该理论经过了提出、构建、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在20余年的进程中,无论在任何时段都需要对一个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反思和建议,以期其有更长足的发展。

2. 研究现状

胡庚申学者于2001年宣读文章《翻译适应论选择初探》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问世,自此该理论的相关话题成为翻译界的热点。以生态翻译学为关键词在知网总库进行检索,发文量共计3254,包括学术期刊1963篇、学术论文756篇(博士1,硕士755)和著作3本,2001年1月1日~2022年4月25日的生态翻译学相关期刊论文发表情况见表1

Table 1. Data of papers on eco-translatology

表1. 生态翻译学相关论文发文量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知网上未检索到01~07年间与生态翻译学相关的论文,但并不表示在此期间没有相关著作和文章产生,通过其他平台进行检阅,发现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的提出、构建,以及参研的聚集与扩大。2008~2011年为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平稳期,成果总量为112,占总量的3.44%。2012~2022年4月为理论研究的快速期,2012年发表量高达一百,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3. 参研队伍

研究发现,生态翻译学参研队伍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1) 研究初期,胡教授作为理论发展的核心人物,致力于理论构建和发展,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影响深远的著作对理论进行阐释和完善,生态翻译学在其引领下日益成熟。

2) 众多基金和项目支持,参研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成果显著。由于生态翻译学的适用性和可研究性,愈来愈多的学者加入了该理论的研究队伍并提出许多非常具有建树性的意见。经整理发现,生态翻译学获得众多基金和项目支持,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浙江省哲学科学规划课题等,研究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及例证中,研究成果丰硕。还有许多的学者发表相关论文,并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基金项目研究,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例如,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支持,胡教授发表《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等系列文章;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罗迪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国际化发展及数据库建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地区项目“译者中心理论体系建设的生态理性研究”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译论研究的中国叙事:生态翻译学构成性特征及其学术定位研究”的资金支持下,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绿色翻译进行探析,以期采用整体论的方法促进翻译研究。

3) 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人群多为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胡教授本人身份为清华大学教授,因此其作为生态翻译学理论构建和发展的领军人物也影响和带动了非常多的学者和学生成为研究队伍的一份子。“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也是目前一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是一些翻译研究人员评述和引用较多的理论命题和学术观点 [2]。”在知网总库进行搜索,学位论文共756篇,其中包括中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755篇。许多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以生态翻译学作为其主要研究方向,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完善补充,生态翻译学发展时间短但于多领域取得了成就,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4. 研究方法

生态翻译学理论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性研究和实证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发展的早期,胡教授及极少数的学者如宋志平,刘爱华教授等致力于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例如胡教授以发表大量论文、著作和座谈会议等方式来对生态翻译学的产生的原因、哲学背景、发展基础、研究焦点、翻译过程及方法、理论视角等关键问题进行解释和定义,并与具体实证结合来对该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和可实践性进行佐证。在后期全面发展阶段主要采用实证性研究兼文献性研究。该理论以初期阶段的理论发展作铺垫已日趋成熟,但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证数据加持。胡教授对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众多学者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翻译现象如词汇英译、译本分析等甚至结合语料库对理论进行量化研究,这也是后期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递增和研究队伍扩大的原因之一。

5. 研究内容

根据分析发现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研究可归为以下四种类型: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和对著名翻译家翻译思想进行的实证性研究。

5.1. 理论性研究

任何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理论性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在研究早期,主要包括胡教授本人和极少数的学者对生态翻译学进行理论解读和完善,在2008年之后,胡庚申教授发表了诸多论文和专著,知网共计32篇文章和3本专著。研究包括对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的回应和建议、对生态翻译学基础性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译者中心与译者责任的解读、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译者主体性、三维转换、适应与选择等。在胡庚申教授及一些学者在这二十多年对生态翻译学理论不断地进行建设与发展,使得生态翻译学理论变得越来越全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

5.2. 应用性研究

经过了胡庚申教授和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努力构建和发展后,生态翻译学理论基本成熟和完善。但是一个理论需要将理论与具体文本相结合进行文本分析,来证明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胡庚申教授对前期理论进行梳理和补充完善的同时,许多学者、高校教师和学生辅以实质性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翻译学进行探讨,即证明该理论的科学性又证明其实用性。实证性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公示语和公示语翻译研究,包括医疗机构、旅游景点、公园以及消防类公示语等,知网论文共搜到相关论文174篇,如谈少杰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合肥市地铁轨道公示语翻译的生态平衡性,研究表明该理论对翻译研究可提供综合和系统化指导等 [3]。2) 字幕翻译和字幕翻译策略研究,知网共搜到相关论文146篇,影视类型主要涉及纪录片、电影和动画电影,如汪雯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超语言文化能指的字幕翻译策略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希望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4]。3)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语》(33篇)、《红楼梦》(31篇),如陈雯婷从三维角度对儒家经典《论语》的辜鸿铭和理雅各两位译者的译本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5]。4) 文化负载词研究,包括节日文化负载词、电影文化负载词和戏剧文化负载词等,知网论文共搜到相关论文68篇,如《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一文对中医古籍中的重难点负载词英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角度 [6]。5) 对其他类型的文本分析。经检索发现生态翻译学还多用于外宣翻译、民歌研究、旅游景点翻译、翻译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会议口译、外交话语翻译、科技类英文翻译、京剧英译研究等,生态翻译学的多角度应用,这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普遍适应性。

5.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与生态翻译学相关的定量研究论文相对来说较少,经统计共发现7篇论文,发表年份集中在2016~2022年间,文章篇数虽然不多,但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并以语料库为研究工具对文本进行研究,拓宽了生态翻译学的应用领域,如《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基于语料库的《伤寒论》译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李照国和罗希文两位译者的译本的语言特点、翻译风格并评价译者对文本的适应性与选择性 [7]。

5.4. 对著名翻译家翻译思想的实证性研究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翻译思想家,比如傅雷、余光中、张若谷、张爱玲严复、林纾、梁秋实等,他们各自的翻译思想广被大众接受,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若能实现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思想解读,则说明生态翻译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适性。胡教授于2009年发表文章的《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开启了该方面的研究,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傅雷的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和研究,接下来出现了许多学者如周方衡、孙迎春、佟校梅、霍跃红等将生态翻译学来解读翻译思想,进行实证性研究。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理论可从多角度来对翻译家的翻译思想进行论证,这也表明了生态翻译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6. 生态翻译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6.1. 存在问题

1) 理论系统性有待提高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新兴理论,从提出到现进仅二十年左右,完成了理论的提出、构建、发展和完善,虽然问世时间较短但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研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该理论有其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其依然存在不足。胡教授曾在文章中指出生态翻译学理论中关于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事后追惩”的机理问题似乎尚没有引起关注,这方面的理论应用研究尚嫌欠缺,这也是今后可以做的研究之一 [1]。生态翻译学的主要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内容多为胡教授提出,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参与讨论并发表零星的观点,所以理论的系统性有待加强,理论中有少许观点需要加强研究并对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办法。

2) 理论的研究方法有所欠缺

生态翻译学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研究方法仍显不足。许多学者在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做研究时,缺乏思辨能力,对现有理论采取全盘接受态度,很少有学者持有批判性的观点,所以批判式研究不足。另外多数学者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于文本分析,量化研究较少,也体现除了生态翻译学研究方法的欠缺。

3) 研究队伍虽日渐壮大,但核心人物较少

随着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不断完善,该理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并被广泛接受,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生态翻译学与具体文本或翻译思想结合来进行实证研究。生态翻译学身为中国本土理论,胡教授对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生态翻译学理论如果想进一步完善并取得更大的发展的话,需要更多像胡庚申教授这样的领军人物来发表更多的见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6.2. 研究建议

1) 对生态翻译学进行更深入的系统性研究。生态翻译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框架,有些理论被人广泛运用,但有些理论鲜有人涉及,对于那些被学者广泛接受的理论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尚未引起关注的理论要加强例证,证明其合理性及可实用性,从而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并应用。

2) 健全理论的研究方法。为了使理论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说服力,我们应该健全其研究方法。不仅要保持原有的文献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方法,而且要多运用批判性研究,对比性研究等方法。而且在将理论与具体案例进行结合分析时,不仅要文本型研究,更需要量化性研究,从而来体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科学性。

3) 培养领军人物。随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用这句话都是合适的。学术研究更是如此,大家集思广益,勇于发表个人独到的见地,才能达到理论突破和创新。并且年轻教师和学者在科研方面应该被给予广阔的平台来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实现本土理论的长远发展。

7. 结语

本文通过在知网对2001年至2022年4月25日的生态翻译学学术研究进行检索分析,对其进行研究综述,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并针对生态翻译学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从多方面对生态翻译学理论发展做了系统梳理,希望有助于生态翻译学理论有更好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 外语研究, 2010(4): 62-67.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3] 谈少杰. 翻译生态视角下地铁轨道系统公示语英译研究——以安徽合肥为例[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 23(4): 42-45.
[4] 汪雯.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超语言文化能指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J]. 今古文创, 2022(12): 117-119.
[5] 陈雯廷.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浅析辜鸿铭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J].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 2020(10): 476-479.
[6] 吴纯瑜, 王银泉.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1): 61-64.
[7] 蒲钰萨, 李红霞, 蒲勤.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基于语料库的《伤寒论》译本对比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14):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