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续理论”
Reread Continuation Theory
DOI: 10.12677/ML.2022.105144, PDF, HTML, XML, 下载: 310  浏览: 505 
作者: 郑晶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关键词: “续理论”经验归纳法认知神经科学The Continuation Theory Empirical Inductio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摘要: 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不同,王初明二语习得理念—“续理论”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之上,并广为应用在语言教学和学习当中。“续理论”提倡将输出与输入紧密结合起来,为输出提供资源和支架。深入阅读文献发现:先前的研究多分析“续理论”的内容,少有对其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续理论”是用经验归纳法总结出来的,并且并没有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来验证。这使得“续理论”的可信度没有进一步增强。
Abstract: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 professor Wang Chuming has put forward continuation theor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homsky’s innate theory. The continuation theory i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and provides a model for students to produce the second language. Previous researches mostly discussed the content rather than its method.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 continuation theory is summarized in the way of empirical induction and it is not ver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Both of these features make a lower credibility.
文章引用:郑晶润. 再读“续理论”[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1070-107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44

1. 引言

“写长法”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强调通过输出拉动输入,主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写长作文,字数不受限制。力图使那些不敢开口说外语的学生增强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带给他们成就感。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写长法”暴露出了弊端,即因为语境的短缺,学生易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产出的作文有量却无质。因而,王初明在“写长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续理论”,主张“续”可以激活促学要素。认为“续”之所以能够促学,是因为其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过程中多变量之间的交互关联和互动协同,产生学习效应,包括学习者内部因素之间及其与外部语境互动的效应、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不对称性所带来的拉平效应、内容创造与语言模仿关联引发的语言学习效应 [1]。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续理论”的两个不完善之处。首先,“续理论”是王初明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采用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使用了经验归纳法,而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论本身就不是百分百正确的。其次,无论是王初明教授本人,还是其他学者都没有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去证实“续理论”的有效性,因此使“续理论”的说服力没有进一步提高。

2. 研究背景

阅读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续理论”持两种态度。或赞同“续”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如张健 [2] 认为学生在续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阐述和解释能力以及评价能力,进而促进了思辨能力的发展;张素敏、张继东 [3] 用形成性评价来分析“多轮续写”的促学效果,提出其可以减少英语学习者的时态错误、提高综合阅读水平。或持异议,如袁博平 [4] 不认为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并用海外华侨有丰富的语境可以“读后续写”或“听后续说”,但仍无法达到本族人的语言水平这一常见现象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更进一步地在文中针对“续理论”的内容提出5点建议。“续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自然存在不完美之处。但学者除了要对“续理论”的内容提出建议之外,也应该对其研究方法进行进行探讨。

3. “续理论”基本内容及研究现状

不同于以往的语言习得观,王初明持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观点。他认为续不仅使理解与产出交互,也包含许多促学特征。如,唤起表达思想的内生动力;伴随语境;缓解语言产出压力;抑制母语干扰;提供连贯衔接的模板;提升注意;在语篇使用中完善语言。

3.1. 续理论的提出

面对外语教育效益不高的问题,学者提出了各种促学理论。有强调通过阅读、听力、口语等输入拉动输出,提倡写作的却很少见。因此,王初明以此为突破口,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了《以写促学》一文。明确提出以写为先导,以写长文来促学。写长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也暴露了不足之处:只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写长作文,忽视了语境对学习的作用。源语语境的缺失导致母语语境的介入,虽然输出量得到了保证,但质却不高,中式英语成为新瓶颈。接着,在写长法的基础上续理论应运而生。

3.2. 续理论的内容

王初明把“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分为了两类:“听”和“读”作为输入;“说”、“写”和“译”作为输出。输入的过程即为理解的过程,输出的过程即为产出的过程。续是在理解与产出之间运作的。“听”和“读”与“说”、“写”及“译”相互结合可产生三类九种续作(包括变体)。第一类,续说。包含听后续说、视听续说、读后续说和对比续说。第二类,续写。包含读后续写、听读续写、图文续写和对比续写。第三类,续译。包含读后续译。续理论的基本运作方式是: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难度适中、情节有趣的材料,此种输入方式可以弥补目标语语境缺失的缺憾。学生阅读或观看材料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续作,创新自己的东西。续理论的促学机理是:协同效应。王初明 [5] 认为,一般情况下人的语言理解水平要高于语言表达水平。源语的输入可以提供地道且准确的语言结构,刺激学生表达的欲望,进而高水平拉动低水平,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了语言的学习效率。

简而言之,王初明将语言习得机理归于一个“续”字。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学习高效率是通过“续”达到的。说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是因为“续”为获得语言提供了创造性模仿的样板,语言不可能无中生有;说语言学习高效率是通过“续”实现的,是因为理解与产出前高后低不对称,两者因“续”而互动,因互动而拉平,近距离强力拉高产出水平 [6]。

3.3. 续理论的实证研究

“续理论”提出之后,不少学者纷纷进行了实证研究。王启、王凤兰 [7] 从语言层面出发,阐释了韩国的汉语学习者通过续理论可以明显提高写作能力。其研究表明读后续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者出现语法错误,最后提高了学习效率。

张琳、秦婷从情感因素出发探究“续理论”。发现一方面,读后续写有助于降低学习者的写作焦虑,尤其能降低学习者的回避行为和构思焦虑,帮助培养学习者对英语写作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读后续写能促进学习者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学习者内化语言知识,理顺思路,发挥想象力创造写作内容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8]。

4. “王初明‘续理论’评析”

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本质上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主张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因此,坚持辩证法,我们就应该在“续”理论的积极作用中认识到其不完美之处;对于任何理论,我们都不可以盲目的接受,要多从“看似如此”、“理所应当”的固定思维中跳脱出来,多追问为什么,多刨根问底才有机会取得进步。

4.1. 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张是科学始于观察,科学理论是从基于观察和实验而得的经验事实中严格推倒出来的以完全中立、客观的观察句组成的单称陈述为基础,可以推导出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 [9]。逻辑实证主义采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归纳法也称经验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法得出来的结论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比如,人类、海豚、狒狒、老虎、狮子、鲸、大象、猫、狗、猪、牛、羊、兔等等都是哺乳动物,且为胎生动物。根据经验归纳法,可得出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动物的结论。实际上针鼹和澳大利亚的鸭嘴兽是哺乳动物,但它们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归纳法就失效了,得出的推断是不正确的。也正是如此,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也遭到了波普尔的批判。

王初明的“续理论”及对其相关研究遵循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前文也曾提到过,有许多学者做了各种各样的实证研究来印证理论的合理性。这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并无不妥,实际上却存在漏洞。已做的实证研究只可以证明部分人能通过“续”来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但能证明所有人都是如此吗?这就是归纳法在样本上的一个不足之处:不可能列出所有的情况。也是“续理论”的不完美之处。

4.2. 忽视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不能再满足于停留在语言的表象层,更应深入到语言底层的心理层和神经层寻找科学证据,对相关语言行为构造机制性解释模型 [9]。二语习得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应当与认知神经科学进行结合。周频主张,认知神经语言学理论的建构分为五层:哲学层、语言现象层、行为层、心理层和认知神经层。哲学层和语言现象层属于构造假说环节;行为层、心理层和认知神经层属于验证假说环节(认知神经层的证据效度高于心理层的证据效度,心理层的证据效度高于行为层的证据效度)。构造假说环节可作用于验证假说环节,实证研究只有在理论假设的驱动下才获得解释;验证假说环节也对构造假说环节有积极作用,因为构建的理论需要实证科学的证据支持。语言学家的任务包含构造假说环节和验证假说环节。

王初明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二语习得语言现象观察总结,进而提出了续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这个属于构造假说环节。但反观验证“续理论”假说的环节,在证其真理性的各种实证研究里,有张琳、秦婷从心理层阐释读后续写可以降低二语习得者的写作焦虑,有王启、王凤兰从表层即行为层解说读后续写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却唯独缺少了证据效度最高的认知神经层,也就是说没有从认知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去证明续理论的合理性。试想,根据教学经验来说明“续”促进二语学习或根据实验对象的测试结果说明续促进二语习得更具有说服力?还是结合大脑工作的机理(即,大脑是如何学习的)来说明“续理论”有效性更具有说服力呢?因此,从证据效度这个方面,我们说王初明的续理论忽视了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续理论的发展最终也要依赖认知神经科学,在其身上找到证据。

4.3. 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找证据的其他研究

首先,来假想这样一个情景。倘若身边的朋友说3加4等于1。我们听到后可能会哈哈大笑,想着自入学以来,数学老师就教导我们3加4等于7,这种不用掰手指头都能口算出来的答案,怎么会搞错呢?其实,根据我们的常识(亦及强势知识)来推导,3加4确实等于7。但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在这些数字之后加上单位或许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3天加4天等于1周;一个3 N的力和一个反向4 N的力合起来就是1 N的力,这样想来3加4等于1在一定程度上也说的通。遇到这种问题,我们通常不会想到单位,即弱势知识没有被激活,也就不会产生顿悟。知识经验对于顿悟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产生有利影响,也可以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大脑遵循经济原则,强势知识以其优势优先抢占个体的注意资源,进而阻碍了问题的解决。弱势知识能够引导问题解决者以新异方案来构建问题表征,例如,通过组块破解来更换对问题情境中的刺激的知觉 [10]。

在研究知识经验与顿悟时,学者用神经成像的方法在大脑上找证据。结果显示,受试者采用无顿悟的惯用解决方案时比采用有顿悟的新异解决方案更少的诱发了扣带前回区域的激活,而扣带前回区域与我们的认知功能相关。

和“续理论”的验证方法不同,心理学家并非只寻找足够量的被试者,设计实验,在被试者陷入思维僵局时,主试者用迹象暗示,激活被试者的弱势知识,进而获得顿悟。而是用神经成像技术和磁共振技术对个体的大脑进行测试,因而增强了弱势知识促进顿悟问题解决这个论断的可信度。

5. 结语

本文并不讨论语言是否是通过“续”学会的,只是强调对王初明“续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拙见。认为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来解释“续理论”会更具科学性,而经验和实证研究是不完全令人信服的。比如果农根据自己长期的种植经验判断出来这一块地长出来的水果又大又甜,即使其他人确实也在这块土地上种出来了好果子,也不足以我们完全信服果农的话。因为经验是不足够的,也是会出错的,它只能是论断合理性的一部分支撑。真正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挖掘,这块土壤含有什么成分?土壤里的哪些微量元素有益于丰收?搞清楚这些,论断才能站的住脚。同理,仅仅根据教学经验,或者设计出来的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的实验对象在续作后提高了二语习得效率,这些都不足以说明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进一步需要挖掘的是,续作前及续作后,学生的大脑到底有什么变化?其中哪些变化对于学生习得语言有帮助?这篇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对续理论进行思考,希望“续理论”可以更深一步发展。

致谢

感谢老师的教导,同学的鼓励及家人的关心。

参考文献

[1] 王仁强, 王初明. 厚积薄发“续”写辉煌——王初明教授访谈录[J]. 外国语文, 36(2): 6-10.
[2] 张健. 续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J]. 科教文汇, 2021(1): 166-168.
[3] 张素敏, 张继东. “多轮续写”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动态发展研究[J]. 外语教学, 2019, 40(6): 57-62.
[4] 袁博平. 谈“续”理论——与王初明先生商榷[J]. 现代外语, 2018, 41(2): 290-293.
[5] 王初明. 以“续”促学[J]. 现代外语, 2016, 39(6): 784-793, 873.
[6] 王初明. 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 49(4): 547-556, 639-640.
[7] 王启, 王凤兰. 汉语二语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J]. 现代外语, 2016, 39(6): 794-805, 873.
[8] 张琳, 秦婷. 读后续写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焦虑和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 外语教学, 2020, 41(6): 72-76.
[9] 周频. 如何从0到1: 语言科学研究方法论探索[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1-222.
[10] 黄福荣, 江燕, 唐爽. 知识经验与顿悟: 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J]. 心理科学, 2018, 41(6): 1339-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