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漫画中“中美关系”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A Cognitive Study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Concerning “Sino-US Relations” in News Cartoons
DOI: 10.12677/ML.2022.105150, PDF, HTML, XML, 下载: 382  浏览: 3,355 
作者: 谌孙福: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新闻漫画中美关系多模态隐喻概念隐喻News Cartoons Sino-US Relations Multimod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摘要: 文章以104幅关于“中美关系”的新闻漫画为研究语料,以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和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力图阐释新闻漫画这一多模态语篇中隐喻转喻背后的建构机制,并进一步明确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对中美关系持有的态度。研究发现,众多新闻漫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四类隐喻分别是:“合作共事”隐喻、“战斗竞赛”隐喻、“生命体”隐喻和“非生命体”隐喻。其中,“合作共事”隐喻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三类。这表明尽管中美关系日渐紧张,但中国仍以礼仪之邦的身份,致力于推动中美两国携手并进。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proposed by Lakoff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theory put forward by Forceville, this study selected 104 news cartoons concerning Sino-US relations, aiming to clarify mechanisms behind multimodal metaphors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at held by China’s mainstream news media. Four types of theme metaphors (including “cooperation metaphor”, “competition metaphor”, “life metaphor” and “substance metaphor”) and three kinds of emotion metaphors (including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metaphors) have been detected. Of all those metaphors, the frequency of the “cooperation metaphor” and the positive metaphor is the highest, indicating that China, a civilized nation, still devotes herself to promoting cooperative Sino-US relations despite the current unpredictable relationships.
文章引用:谌孙福. 新闻漫画中“中美关系”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1118-112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50

1. 引言

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日新月异。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正逐步实现话语分析从纯语言层面过渡到多模态语篇层面。认知语言学研究也渐渐呈现出多模态化的趋势。上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之父莱考夫(Lakoff)曾指出,隐喻不仅可以体现在语言层面上,更应上升到思维层面 [1]。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喻研究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多模态领域,多模态隐喻应运而生。根据Forceville的观点,多模态隐喻是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由两种及以上的模态共同表征的结果 [2]。

新闻漫画作为一类特殊的漫画体裁,具有与普通漫画不同的特征。一方面,新闻漫画是为更好传播新闻事件而绘制,其创作必须运用专业的新闻技巧来契合新闻主题。另一方面,新闻漫画为痛陈要害,往往需要运用讽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社会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民众眼前,以起到教化警醒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成为热点话题,相关新闻漫画也层出不穷。为此,相关研究对“中美关系”新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方式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3] [4] [5],但这些研究选取的语料均为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漫画,缺乏对“中美关系”的全面审视。因此,文章以中国新闻漫画网中选取的104幅有关“中美关系”的漫画为语料,目的在于正确建构其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并探讨国人对“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持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

2. 理论背景及相关研究

2.1.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曾一度成为传统修辞学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直至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认知语言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于1980年出版,隐喻才开始从修辞学领域转向认知语言学领域。莱考夫将隐喻界定为“根据某一类具体熟悉的事物去理解另一类抽象陌生的事物” [1]。鉴于此,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人们的概念体系、言谈举止、生活体验都可冠以隐喻之名 [1]。为了完善隐喻的定义,廖光蓉认为,概念隐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即通过联想、比较和评价等一系列手段用源域去概念化目标域 [6]。根据莱考夫等人的观点,概念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大类。结构隐喻就是某一概念基于另一概念的结构建构而成(如life is a journey);本体隐喻可定义为根据有形的实体来理解抽象的事物(如human minds are machines);方位隐喻可理解为根据方位词理解抽象事物,构成隐喻(如conscious is up.)。

2.2. 多模态隐喻理论

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最早可追溯到Forceville & Urios-Aparisi编纂的《多模态隐喻》论文集中。全书共收录了有关多模态话语分析的10余篇优质论文,内容涵盖了广告、政治漫画、卡通片、演讲、音乐和电影等多种多模态语篇的隐喻分析。为更好理解多模态隐喻,Forceville首先明晰了模态的定义和类别。广义上来说,模态是通过特殊的感知过程便可解读的符号系统,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狭义上来说,上述五大类模态又可细分为图像模态、符号模态、话语模态、手势、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感等 [2]。文章对于新闻漫画中蕴含的多模态隐喻分析以其狭义分类为准。Forceville认为,多模态隐喻指的是源域和目标域只由或主要由两种不同的模态呈现的隐喻 [2]。

国内外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兴起、理论发展和理论应用。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开创者Forceville主张通过概念隐喻理论诠释多模态语篇,并在分析平面广告时指出图像隐喻也是一种概念层面上的隐喻 [7]。此举将隐喻研究从单一文字模态拓展到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语篇,开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先河。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推进,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也方兴未艾。国内大批学者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该理论的优秀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冯德正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多模态隐喻的分类及意义建构,探讨了图像中在线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与隐喻之间的关系,将多模态隐喻的建构类型分为同模态映射、跨模态映射和多模态映射三种 [8]。赵秀凤认为传统隐喻理论中的双域映射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发掘多模态语篇中蕴藏的隐含信息,进而提出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的概念整合模型,关注多模态隐喻的自然意义、情感态度和美学功能 [9]。范振强对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进行梳理,认为多模态隐喻的识别过程也需要对语用因素加以考虑。隐喻理解与言语交际大同小异,都是言者通过传递话语信息引起听者的期待,听者再通过认知手段理解言者意图。值得注意的是,言者传递的也可以是隐喻性话语,尤其是多模态隐喻话语。因此,言语交际和多模态隐喻交际都受到关联理论的影响与制约 [10]。此外,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目前,学界相关研究选取的多模态语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影视剧 [11] [12]、漫画 [13] [14] [15] [16]、广告 [17] [18] 和演讲 [19] [20]。

3. 研究问题与方法

3.1. 研究问题

文章在上述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锁定为以“中美关系”为主题的新闻漫画,通过对语料中包含的多模态隐喻加以描写分析,从而试图解决如下问题:

1) “中美关系”新闻漫画中所呈现出的多模态隐喻根据主题不同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各类主题隐喻出现的频率分别是多少?其背后又存在怎样的认知理据?

2) 漫画中多模态隐喻呈现出的情感色彩差异反映国内主流媒体对“中美关系”倾向于持何种态度?

3.2. 语料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所有语料均来自中国新闻漫画网(以下简称“新漫网”)。笔者首先在该网站中输入“中美”二字,得到182幅有关“中美”主题的漫画。其次,笔者以Forceville对多模态隐喻的界定为甄别标准,对所有语料进行识别筛选,最终得到104幅关于“中美关系”的漫画。多模态隐喻识别的具体标准包括:① 漫画中两个或多个主体要素分别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其中一部分可以视为始源域,另一部分成为与之对应的目标域;② 始源域和目标域必须由两种及以上的模态共同表征;③ 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凭借相似性形成跨域映射,再借助颜色、文字、形状等多模态符号以及具体场景形成多模态隐喻 [2]。接着,笔者根据所有语料中多模态隐喻呈现出的主题差异,将这104漫画中的主题隐喻分成4类,并计算每一类的出现频率。最后,笔者将所有多模态隐喻根据情感色彩上的差异分为积极隐喻、中立隐喻和消极隐喻三大类,并统计各类隐喻在所有语料中的占比,从而阐明国内媒体在“中美关系”这一问题上的立场。

4. “中美关系”新闻漫画的主题隐喻类型

文章对104幅“中美关系”漫画进行识别和解读,发现这些漫画根据表达主题的不同可分为“合作隐喻”、“竞争隐喻”、“生命体隐喻”和“非生命体隐喻”。若漫画中的两个或多个主体呈现出一种友好互惠的关系(如双方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渡过某个难关),则可被识别为“合作隐喻”;反之,若漫画主体明显表现出针锋相对、非此即彼的状态,则归类到“竞争隐喻”。“生命体隐喻”和“非生命体隐喻”的区别在于漫画中的主要构图成分是否为有生命体。各类主题隐喻及其出现频次详见表1

Table 1. Types of the theme metaphors among all “Sino-US relations” news cartoons

表1.“中美关系”新闻漫画中各类主题隐喻的分布类型

下文将通过例子详尽分析每一类主题隐喻,描述构图要素,并对其背后隐含的认知机制给予充分说明,力求阐明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机制和认知理据。

4.1. 中美关系是互信互助的合作

统计结果显示,四类隐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合作共事”隐喻。此类隐喻通过性质相似性体现出中美往来与日常合作之间的同一性。在图1图2两幅漫画中,中美两国的身份构建均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链实现。图中人物的装束特征(如服装颜色、图案等)代指两国国旗,进一步代指两个国家。图1中,一艘木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船上玩起了跷跷板游戏。该图暗含“中美关系是游戏”这一概念隐喻。图片中其他元素同时构建了多种隐喻,如颜色隐喻,文字–图像隐喻等。云彩的蓝灰色喻指中美关系的国际大背景波谲云诡;海水的暗蓝色表明大海深不可测,配合图中左边人物不知所措的神情,喻指美方在中美问题上举棋不定。图2中,一座颤巍巍的独木桥横贯山谷两侧,两个身份不一的年轻人在桥上玩起了杂耍,体现出“中美关系是杂技”这一隐喻。其中,“部分代整体”转喻“拳击手套代表拳击比赛”以及“结果代原因”转喻“中方悠然自得的状态代指太极拳运动”表明双方态度,即美方不怀好意,中方以柔克刚。对图1图2中的结果加以描述,情况共两种:跷跷板/铁轮趋于平衡或失衡使得两人保持安全或双双落难。前者喻指中美关系互惠互利,后者喻指中美关系岌岌可危。根据两幅图最终呈现出的内容,隐喻更可能表现为“中美关系是互信互助的合作”。

4.2. 中美关系是互为对立的竞赛

统计结果显示,“对立竞争”多模态隐喻漫画的出现次数仅次于“合作隐喻”。这也体现出中美关系大致可以一分为二,一方面是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是日趋紧张的竞争关系。图3图4这两幅漫画反映出金融经济领域中美两国的二元对立关系。漫画中两国身份的识别依赖于“范畴属性代概念范畴”和“部分代整体”概念转喻。图3中左侧人物身着太极服,右侧相扑选手的帽子和腰带都饰以

Figure 1. Sino-US relations under the reign of Biden

图1. 拜登时代的中美关系

Figure 2.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China and US

图2. 中美共存

美国国旗“星条旗”的图案。转喻链“太极服代太极拳运动→太极拳运动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代中国”使漫画中的中国身份显而易见。”图4中存在两条转喻链“人民币和长城代中国经济与文化→中国经济文化代中国”以及“美元和白宫代美国经济与政治→美国经济与政治代美国”。图3中相扑选手身形壮硕、太极拳爱好者则身材娇小,二者所处位置和身材差异说明漫画中蕴含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power is size/power is up”(大权在握者为大/在上以及手无实权者为小/在下)。值得注意的是,相扑选手左腿绑有绷带处正在淌血的图像为始源域,旁边的“金融危机”字样为目标域,构成图像–文字隐喻“金融危机是血光之灾”。图3中的美国人说着“打打打”的话语,配以相扑选手气喘吁吁和太极拳爱好者气定神闲、身轻如燕的图像构成了始源域,揭示了贸易冲突一触即发,建构了多模态隐喻“中美关系是相扑比赛”。图4则展现出了一个动态过程,即左侧人物(美方)将美元数量往下减,右侧人物(中方)往上叠加人民币。美元数量越减越少,人民币数量越堆越高。这构成了“竞争隐喻”的始源域,中美两国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则是目标域。鉴于此,可总结出“中美关系是经济竞赛”这一多模态隐喻。

4.3. 中美关系是生命体及其部位

统计结果显示,“生命体隐喻”约占总语料的1/5。此类主题隐喻主要通过人体和动植物等呈现。“部分代整体”和“概念范畴代范畴属性”转喻链在确认图中中美国家形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图5:袖口图案代中美两国常见服饰→服饰代两国的生活方式习俗→两国生活习俗代中美两国;图6:蝴蝶/菊花代西方宗教崇尚美丽和灵魂升华的属性/中国人高洁的友谊→两类属性代中美两国)两幅漫画均以人类的双手

Figure 3. Sino-US trade war

图3. 中美贸易战

Figure 4. Federal Reserve’s interest rate cut

图4. 美联储降息

作为始源域,并映射到目标域“中美关系”,进一步突显“中美关系是紧握的双手”这一结构隐喻。同时,借助部分代整体转喻(双手代人体),多模态隐喻“中美关系是生命体”得以展现。基于Edgar Rubin的图形–背景理论,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或观察客观事物时,总会产生注意的焦点,事物被突显的部分被视作图形,而未被突显的部分以及周围的环境则被称作背景。上述两幅漫画中若将图片中的下层部分视为背景,那么被突显的图形便是双手,反之则是桥梁/画卷。结合两幅图片中构图主体的状态(图6中的画卷交织在一起,而图5中的桥梁摇摇欲坠),多模态隐喻为“中美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画卷/行将坍塌的桥梁”。图6中色彩鲜艳,给人光明灿烂之感,而图5中的桥梁配以土黄色,象征病态孱弱的中美关系。

Figure 5. Great impact on Sino-US cultural exchanges in 2020

图5. 2020中美人文交流遭受沉重打击

Figure 6. Th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US

图6. 中美达成协议

4.4. 中美关系是实体或物质

统计结果显示,“非生命体隐喻”是4类主题隐喻中出现频次最低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美关系并不像非生命体一样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图7中的风向标形象一目了然,引出结构隐喻“中美关系是风向标”。图中风向标分为三个部分。后两个部分通过图像隐喻清楚交代了中美关系的两种倾向。微笑表情和沮丧表情作为始源域,映射到中美关系友好或不睦这些目标域。同理,风向标最底部交叉的利剑和紧握的双手作为始源域,映射到了同样的目标域内。风向标最顶部是核心所在,明确了图中所体现的中美关系该何去何从。其中,风向标上的国旗图案属于部分代整体转喻,交代了图片描绘的是中美两国。灰暗的阴云作为图片背景,内藏颜色隐喻(即始源域云朵的灰暗色映射到目标域扑朔迷离的中美关系)即便如此,位于风向标正中的公鸡也构成多模态隐喻“中美关系走向光明是公鸡拂晓打鸣”的始源域,预示着中美关系终将拨云见日。图8由一个大的仪表盘和左侧的两个齿轮构成,两个小齿轮上镶有中美两国的国旗图案,是部分代整体转喻。仪表盘被拟人化了,属于概念隐喻。图中较为直观的是图像隐喻“中美关系是正在运作的齿轮”。对机械仪表盘的状态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若两个齿轮匀速同向运转,仪表盘上的速度将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若两齿轮背道而驰,仪表盘便会如图中所呈现的一样狂喷蒸汽、愁眉苦脸。由此可见,齿轮和仪表盘的状态可作为始源域,中美关系是和是分便成为了目标域,从而构成多模态隐喻“中美关系齐头并进/分道扬镳是两齿轮相互配合/各行其是”。

Figure 7. Wind vane

图7. 风向标图

Figure 8. No antagonism between China and US

图8. 中美不应走向对抗

5.“中美关系”新闻漫画的情感隐喻类型

经统计分析,本研究涉及到的104幅漫画中,“中美关系”多模态隐喻根据情感态度的不同,可大致分为积极隐喻、中立隐喻和消极隐喻三类。每一类的具体占比在表2中有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漫画中源域的表征形式与多模态隐喻体现出的立场态度息息相关。为此,笔者以源域表征形式为标准,对全部语料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写与分类,详见表3。(注:表2表3括号内的数字代表该隐喻的出现次数及其在总语料中的占比)

Table 2. Attitude types among the four kinds of theme metaphors

表2. 四类主题隐喻中的情感态度类型

Table 3. Representational forms of the source domains among the four kinds of theme metaphors

表3. 四类主题隐喻中的源域表征形式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笔者结合漫画中不同源域表征形式对各类主题隐喻的情感色彩得出结论:积极隐喻数量最多,中立隐喻次之,消极隐喻数量最少。具体分析如下。

5.1. 积极隐喻

在104幅新闻漫画中,积极隐喻数量庞大,且在合作隐喻、生命体隐喻和非生命体隐喻中均有分布,在竞争隐喻中则无迹可循。对这些漫画的源域表征形式仔细归类,发现合作隐喻中呈现出两个主体齐心协力共同达成目标的画面,如“双人游戏”、“共同劳动”等。大多数生命体隐喻的画面都是紧紧相握的双手,也有寓意和平共处的动植物。非生命体隐喻的主要构图元素多是“桥梁”、“纽带”等积极向上的物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不仅是世界的愿望,更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这些数据表明国内主流媒体(中国日报)认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将会是携手并进,在合作中谋生存,求发展。

5.2. 中立隐喻

中立隐喻约占总样本的1/3。中立隐喻的大量涌现,表明在对待“中美关系”这一重大议题时,人们还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即中美两国理应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难题,但国家毕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不能完全依赖他国。细看主题隐喻,部分合作隐喻和竞争隐喻之所以被归入到中立隐喻这一类,是因为漫画中主体双方处在合作或竞争的环境中,但双方的行为倾向不明。如合作隐喻中曾出现两名年轻人坐在同一艘船上,二者选择相互配合还是互不相让,笔者无从得知。同样,包含竞争隐喻的部分漫画中主体双方实则处于制衡状态,你死我活的竞争状态已经弱化或全然消失。因此,笔者认为这些主题隐喻属于中立隐喻。

5.3. 消极隐喻

在数量上,消极隐喻处于劣势地位。此类隐喻的判断依据是漫画中明显表现出的竞争意向或趋势,如漫画中“荷枪实弹”、“攻城略地”、“针尖对麦芒”的画面。结合当前时事,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和美国的形势变化,两国在多方面存在激烈竞争,如经济、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者”或“对手”,中国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始终推动“中美关系”向好发展。鉴于国内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出现包含消极隐喻的新闻漫画是正常现象。

6. 结语

本研究以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理论为依托,针对“新漫网”中的104幅“中美关系”新闻漫画,将其中的多模态隐喻根据主题类型和情感色彩的不同分为4类主题隐喻和3类情感隐喻。4类主题隐喻可概括为“合作隐喻”、“竞争隐喻”、“生命体隐喻”和“非生命体隐喻”;3类情感隐喻则包括积极隐喻、中立隐喻和消极隐喻。研究发现,主题隐喻和情感隐喻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合作隐喻”大多是积极隐喻,而“竞争隐喻”中消极隐喻数量占上风。此外,鉴于3类情感隐喻中积极隐喻出现频率最高,本研究所选语料也反映出国内主流媒体(中国日报)对“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的看法,即合作共赢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对待中美大国关系上应有的态度。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语料数量不够庞大、多模态隐喻识别较为模糊等,在此期待未来研究的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3-6.
[2] Forceville, C. (2009)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 In: Forceville, C.J. and Urios-Aparisi, E., Eds., MultimodalMetaphor,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19-44.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215366.1.19
[3] 陈奕芳. 政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意义构建——以China Daily中美贸易摩擦漫画为例[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73-79.
[4] 马廷辉, 高原. 美国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与批评分析——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例[J]. 外语研究, 2020, 37(1): 25-32.
[5] 马军. 多模态视角下中美贸易战新闻漫画中的隐喻研究——以《中国日报》英文版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 30(2): 35-41.
[6] 廖光蓉.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32-133.
[7] Forceville, C.J. (1996)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Routledge, London/New York, 6-9.
[8] 冯德正.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 外语研究, 2011(1): 24-29.
[9] 赵秀凤. 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 外语研究, 2013(5): 1-8.
[10] 范振强.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隐喻研究: 问题与展望[J]. 外语研究, 2019(2): 15-20.
[11] 谢静. 李安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J]. 电影文学, 2017(2): 68-70.
[12] 苗瑞. 当代电影隐喻的多模态认知建构[J]. 电影理论, 2021(3): 41-47.
[13] 蓝纯, 左丹云. “食品安全”新闻漫画中的图像–文字隐喻[J]. 语言学研究, 2016(1): 159-178.
[14] 刘熠, 刘平. 新闻漫画中“贫困”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4): 419-427.
[15] 刘熠, 张文桦. 《北京周报》经济主题封面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分析[J]. 外语研究, 2020, 37(6): 30-35.
[16] 黄元龙, 冯小玮. 医患漫画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 东南传播, 2020(10): 107-110.
[17] 蓝纯, 蔡颖. 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 外语研究, 2013(5): 17-23.
[18] 马廷辉, 高原. 保护野生动物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5): 40-48.
[19] 江桂英, 王容花. 英语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融合研究[J]. 外语研究, 2013(5): 9-16.
[20] 严敏芬, 钟元. 政治演讲中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8): 114-1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