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Study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DOI: 10.12677/AEP.2022.123051, PDF, HTML, XML, 下载: 340  浏览: 582 
作者: 朱 琳, 张馨文:四川省绵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绵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环境问题对策四川省New Type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Sichuan Province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随之凸显,尤其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任务后,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新型绿色城镇化道路发展成为新趋势。文章以四川省城镇化建设为例,简述了四川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就问题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梳理,同时结合四川省城镇化建设特点,从环保角度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构建创新、绿色、健康、和谐、美丽的四川新型城镇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have become prominent. Especially after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and the long-term goal outline of 2035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task of improv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reen urbanization road has become a new trend. Taking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analyzes the possibl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analyzes and comb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green, healthy,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new towns in Sichuan.
文章引用:朱琳, 张馨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环境保护前沿, 2022, 12(3): 384-389. https://doi.org/10.12677/AEP.2022.123051

1. 引言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系统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理念,开启了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1]。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促进国民经济各环节在开放环境下顺畅衔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3],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不能忽视,如果不能随之进行应对和解决,那么将会产生和出现新的问题,影响新型城镇化推进进程和发展质量。

党的十八大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大战略 [4]。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战略任务 [5]。近年来全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0.60%,四川省城镇化率为53.79%,城镇化率低于全国6.81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率增速为1.5%,略为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 [6]。从省内情况来看,成都、绵阳、自贡、攀枝花和德阳5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南充、雅安、眉山等其他10个地市州城镇化率则不足50%,各市州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且空间两极分化显著,四川省城镇化水平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

2. 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环境现状

城镇是能够处理人类生存发展与城市之间相关大量失衡问题的最大单元 [7]。这些失衡问题涉及到人类在生存和活动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造、政治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等多个领域,也涉及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对现代世界的破坏 [8]。同时,城镇也是可通过综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种方式合理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小框架体系,是能够通过制定内部运行管理措施,合理协调人类发展和社会、自然环境关系的有效综合体 [9]。根据2021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城镇承载了63.89%的人口,根据计算消耗了约80%左右的能源,产生排放了85%以上的大气污染物和50%以上的水污染物,应该说城镇是我们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建设美丽家园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合理的切入点。

当前,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的发展及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治理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景帅等通过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0]。华东理工大学黄军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来收集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资料,并通过案例回顾的方式找到资料中包含的重要信息,从中分析得出了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思路,并从四个维度实现了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11]。江西师范大学王萍通过对江浙部分地区的城镇化调查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改善城镇的环境治理需重视环境治理的科学规划,须从重视环境治理规划、提升政府能力、加大政策环境、完善法律法规、统筹资金资源利用、加强环境治理宣传学习方面加强和改善 [12]。

3.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3.1. 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生态领域土地减少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以四川省为例,2019年全省城镇建设用地较2015年增加了16.67%,全省耕地面积减少了0.20%,即提高1%的城镇化率将增加2.73%的建设用地,减少0.022%的耕地面积,导致生态领域土地不断减少。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也出现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城镇居民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用水习惯改变等,使得城市总用水量大幅增加,对水资源有限的城镇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前期阶段展,伴随着城镇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集聚、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大量交通工具使用等因素,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会导致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加,但长期来看,由于城镇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生活方式等的不断提升和改进,加之城镇化的集聚效应,能源利用效率后期将得到一定提升,使得城镇化发展的后期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逐年放缓,并最终实现下降。

3.2. 生态环境空间压缩,生态服务功能削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和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进行转移,这使得城镇中的住宅区、公用商场、道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加,而这必将会导致城市原有的公园、绿地和水体等生态空间被挤占,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不断下降,生态服务功能逐渐被削弱,导致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自我修护能力不断下降,最终使得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失去原有设计功能。另一方面,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涌进,毕竟会使城市进行不断外扩,以四川省为例,随着近些年省内新型城镇化进度的不断推进,各地级市不断在原有城市边缘或城乡结合地区设立和建设城市新区,如成都简阳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等,这些新区的建设对于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省内整体生态环境空间则是进一步压缩和挤占,致使全省生态环境总量削弱。

3.3. 污染物排放增加,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城镇化率的提高势必会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应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也随即增加。以四川省为例,2019年,全省城市污水排放量较2015年增加了26.71%,城市区域局部流域污染负荷不断增加,导致部分流域河流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生态功能有所退化。同时,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很多城市地区大气移动污染源已远超过工业污染源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导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带来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旧房拆除等工程,这些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颗粒物废气污染也势必会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对于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至城市后,由于生活方式及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人均垃圾产生量大幅提高,使得城市总体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增加,这些固体废弃物在处理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4. 城市环境风险增高,土壤风险隐患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原有工业企业“内移”和“外迁”,增加城市环境风险,土壤环境风险隐患凸显。以四川省为例,受历史原因影响,四川省早期重点产业鼓励靠城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如今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不少以往的工业企业,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发展的工业和制造业企业,如今难以避免地置身于城镇中间,这样不仅带来了对城市核心区环境的污染,也增加了城市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使得城市突发环境风险系数增高。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促使很多传统行业退出城市,进入工业园区发展,大量原有工业企业用地将调整为商住用地,成为居住小区、商务购物广场、公园甚至颐养中心,若不做好原有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污染的环境调查与生态修复工作,这些污染场地将给快速发展中的新型城镇化埋下巨大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3.5. 公民环保理念欠缺,环保意识建设滞后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农民走进城镇,成为城市公民,这些人既是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将来城市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但是往往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很多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因为以往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进城后一时难以改变,导致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也体现在环保方面,如环保理念欠缺、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较差,城市公民整体环保意识建设滞后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绿色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以四川省为例,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全省生态环境优良天数比例为90.8%,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西部领先,但仍然存在公民环保理念欠缺,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同时部分地方和部门,尤其是县级以下生态环境部门,对于公民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开展还不到位,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不了解不关注,环保意识建设和树立滞后,公民个人生态保护活动践行不足。

4.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环保对策及建议

4.1. 推进城市协同发展,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从设计和规划层面就着力推进城市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城镇的绿色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不仅是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本身,还涉及到城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绿色建筑、绿色低碳设施等多个方面,是从源头实现城镇化绿色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协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在产业结构上,加快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节能环保、数字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传统行业企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进度,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削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要在城市建设、绿色建筑、绿色低碳设施上,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行动,鼓励使用绿色建材,大力推动既有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推动清洁能源在建筑和城市的广泛使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屋顶光伏发电等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4.2.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生态环境转化

在城镇化推进和建设过程中,可以依托原有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环境转化。以四川省为例,可以依托原有盆地、草原、森林、湿地、山区、温泉等自然资源优势,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其转化为生态公园、景观绿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登山健身步道和温泉度假区等,在实现生态环境转化的过程中,还可以打造和培育城市新型生态产业品牌,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城市带来新型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额外增加和解决进城人口就业问题。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生态环境转化后最终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优质生态环境资源供给逐步增加,绿色生态成为城镇最优质的资产和最鲜明的底色,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3. 提高城镇污染治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市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不断增加,在加大污染物治理过程中,除了增加基础性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外,还应该提高污染治理技术和水平。以四川省为例,结合新型城镇发展所产生污染物的情况,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发展,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在水污染治理方面,除了推进城镇“污水零排放”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可以针对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实施污水分流技术改造,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深化污染源治理等措施。在废气处理方面,应在管理理念和技术层面双向强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一厂一策”废气治理措施,同时加快对省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坚持深入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工作等。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严格生活垃圾分类管控,探索垃圾处理技术升级改造,同时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削减,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

4.4. 严控环境风险,减少风险隐患

城镇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工业企业的“内移”和“外迁”及新增加、新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使得很多原有土地使用性质发生根本改变,这类土地在城镇化建设使用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和使用隐患,因此应加大对其的环境风险调查和评估,减少风险隐患。以四川省为例,以拟开发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对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严格土壤修复与治理,确保土壤安全,同时强化流域、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加强城市环境风险应急体系建设,确保城市环境安全。同时,除以上具体措施外,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城市环境风险应对法律法规、制度和方案,以制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式,降低城市环境风险的发生,化解城市环境风险隐患,让城市公民在现代化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更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4.5. 筑牢公民环保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公民良好的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物质基础的打造和建设,更应同步构建和完善精神文明的建设,包括公民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的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甚至整个社会形成具有良好环保意识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运用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积极努力和扎实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线下和线上等多种方式引导公民自觉力行环保责任,力戒铺张浪费,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共同参与绿色家园建设。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共识基本形成,在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绿色低碳、文明健康、勤俭节约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5. 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绿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则成为当今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为服务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注入绿色发展新理念,改变传统发展旧观念,及时洞察和发现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类环境和生态问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现代环保新技术手段,采取具有针对性、客观性和应用性的有效措施和治理对策,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协同推进新型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共同建设好新型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 朱孟传.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5): 55-56.
[2] 黄庆, 马丽雅, 张豇浜.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路径建议[N]. 四川省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 2021-08-02(01-14).
[3] 赵春龙. 白城市洮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8.
[4] 杨角.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20.
[5] 王建国.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0(5): 50-53.
[6] 马佳镕. 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法律对策[J]. 法制与社会, 2016(11): 184+188.
[7] 汤爱明.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 2(5): 107-109.
[8] 熊曦, 闫跳跳, 段宜嘉, 等. 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 人文地理, 2021, 36(4): 37-43.
[9] 马百兵, 胡青侠, 尹雯.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23): 79-80.
[10] 陈景帅, 张东玲.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J/OL].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0318.1733.030.html, 2022-04-18.
[11] 黄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2019.
[12] 王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环境治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