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历史上无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从未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理论研究及实践改造。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当“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1] 至此,美好生活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目光、引人深思的问题,不仅成为了国内外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也成为了中国当前最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视域下深入挖掘和剖析美好生活,对于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逻辑起点:“现实的人”的实际需要
“现实的人”是指“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具体而言,“现实的人”是处于自然界中的人、社会中的人和不断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出发点。“现实的人”的实际需要更是构成了追求向美好生活的原始、发展和核心动力。
2.1. “现实的人”是自然的人,有自然需要
“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3] 人首先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自然需要。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对象,如空气、土壤、阳光、水等都来自自然界,均需从自然界获取。为此,马克思指出,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外部客观世界始终是人必须依赖的重要物质条件。可以说,人的生命存在离不开自然,人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最初就源于人的自然需要。早期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按照自身的意图和目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在作用于外部自然界、让客体主体化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和展现,人类基本物资生活的需要才得以满足,正是自然界的存在才使得人的本质力量的这种表现和确证有了源泉和原料。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利用改造,获得了丰富自然资源的补给,进而提升了生活质量、加深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但这种利用和改造不是无拘无束、任意妄为的,是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和束缚,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处于自然界的人类因基本物资生活需要而选择利用改造自然界去创造更加富裕的生活条件,构成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原始动力。
2.2. “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有社会需要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现实的人”除了是自然存在物之外,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下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需要通过社会关系满足进一步满足自我需要。恩格斯曾说,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因为劳动的实现,人的手、脚、大脑等等才得以发展起来,人本身是其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社会需要也正因劳动的扩大化和专业化而逐步形成,这种社会需要来源于一系列的社会交往活动,如买卖、学习、人际交往等等。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得以相互学习和发展自身,在分工合作中得以取长补短和丰富提升自己。此外,人除了受制于自然条件,也会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生于社会、发展于社会,客观的现实社会条件无疑会对人造成一种约束,使人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人们必须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利用具体的客观条件,发展自身及完善生活。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处于社会交际关系中的人类需要进一步满足自我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限于基本物质需要,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社会排名得以体现和满足,人类为了满足自我发展的社会需要,开始从事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发展动力。
2.3. “现实的人”是发展的人,有发展需要
“人的器官并不指向某一单一活动。” [4] 人类的自然属性是比较薄弱的,直接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因此人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谋求发展。人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因而必然要求发展,发展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特殊的要求,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首先,现实的人要求发展内容的丰富性。作为具有超越性的人,现实的人除了对生活的物质层面有所需求,人还对精神文化层面也有所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更为重要,因为正是出于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人类才得以体现出“人性”,人才成之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现实的人永远希望促进自身生活的丰富性,有强烈的发展需要。此外,现实的人还追求发展程度的全面性。人的发展程度的全面性,不是指全体人类的所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而丰富的发展,也不是指一切人在发展程度和发展范围上都是均衡一致的。这种全面平均的同步发展在现实生活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5] 人类追求以及实现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的需要得以不断丰富以及对象化力量得以不断增强的过程,这表明人的生活世界既是一个无限广阔、无限丰富发展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表明与这样的世界所对应的是一种富有的、完整的、全面的人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开始追求更高的发展品质和生活质量,构成了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核心动力。
3. 中介桥梁:“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起源于人们日常劳动实践中,它表达了人们对当下社会改变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期待。另一方面,美好生活又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推动完成,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将美好生活变为现实。“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好生活的认识基础、发展动力与实现途径。
3.1. 实践是美好生活的认识基础
人类对美好生活认识从何而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答案。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正是由于这个劳动本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自然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创造出适合的对象。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所创造的对象,体现了对象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一,因为它凝练体现了人的意志和想法,是主体客体化的表现。打猎捕鱼,吟诗作对……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活动都是为了生活,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就源于人们在具体实践劳动中对美的进一步追求。 [6] 而所谓的美就是人通过实践创造出来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事物,美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它能够代表和反映一个时代某一特定群体对未来的追求与向往。因此,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提高,人的生活状态也会随之发生积极的改变。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和要求也会因时而变、因事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认识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生产实践就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认识,脱离生产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的美好生活。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因此“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对美好生活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2. 实践是美好生活的发展动力
千百年来,美好生活的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实践,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物质条件依然是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社会财富力量。但有所不同的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当今民众的生活价值“已由过于强调物质福利和人身安全,转为强调生活质量。” [7]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是生存需求,如今,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是发展需求;前者是物质活动,后者是自主活动;以往物质活动是目的,自主活动是手段。在美好生活中,物质活动和自主活动从分离重新走向统一,人民群众创造的需求不是为生存性的需求,而是发展性的需求,人的生产活动也不再是生存性生产,而是发展性生产。同时,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由单一向全面,由普遍化向个性化的过渡,这样一些内在的改变都或大或小地影响着人的主体地位、主体间性,进而影响美好生活的实践向度。美好生活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过去人们关注的是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侧重物质领域的满足。现在人们开始重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以及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需要,尤其是个人权利与自由的需要。总而言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和丰富发展,“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构成了美好生活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3.3. 实践是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
美好生活终究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命题,其必须诉诸于实践。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起源于实践,也需要通过“现实的人”社会实践活动去实现。一方面,实践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实践其实就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作用于外部客观对象,按照自身的意图、目的和需要现实地改变着客观世界,使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得到整体上的改进,比如提高生产力水平、改造社会关系、改善物质条生活条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更优越的条件,实现对生活的超越与提升,使自身的生活趋向自己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实践具有超越性,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类改造现实生活、并使其能得到整体上的改善从而趋向更为美好的活动,而且还是人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活动,它是一个不断前进向上发展的动态过程。正是在实践活动的接续动态过程中,人一方面展现了其自身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还不断超越现实生活,追寻生活的更高价值和更多的意义,由此美好生活也在不断被生成、丰富和发展,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趋近理想,越来越美好。在“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下,美好生活才有可能实现以及丰富发展。
4. 根本归宿:“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美好生活是建立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交往普遍化、人民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8] 为了实现最终的美好生活目标,我们需要消除异化劳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1. 消除异化劳动
所谓异化劳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劳动这一人类自由自觉的目的性活动变成了个体维持生存的手段,变成了个体谋生的手段。从哲学意义上讲,异化即客体反过来控制主体。资本主义及其社会分工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这些财富不是用来建设一个公正、和谐以及平等的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资本家和劳动者无不处于社会关系物化的普遍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被对物的依赖性所取代。马克思将一切异化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把一切异化的消除归结为社会关系的变革。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资本逻辑控制下人自身物质生产的结果。马克思指出,要想消灭异化劳动,就得消灭私有制,资本家不再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不再强制工人去进行超越自然承载力的开发利用,人们在劳动中感到的不是单调和痛苦,而是丰富和愉悦。而共产主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路径,也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消除异化劳动,人才能真正摆脱物的奴役,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异化的需求转向真正人对美好生活需要。
4.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扎根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之中,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联合体,它与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相对立,人们所创造的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成为人们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种共同体中,个人将不再是处于不同“阶级的个人”“地域性的个人”,而是自由时间充分涌现的“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具有个性的“自由人”。 [8]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探索实践“真正共同体”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从实践上找到了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导的“虚假共同体”而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新路,为全球治理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真正做到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对中华文明深厚渊源的创造性传承,是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代表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4.3.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目标。“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9] 当代中国的美好生活不是我们最终的生活追求目标,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人格需要、相对自由地从事多种活动、发展多种能力,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维度也可以相互贯通、相互协调地发展。具体而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人的需要、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以“现实的人”和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劳动实践为动力支撑,从人的需要出发而最终落脚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在目前阶段坚持做到立足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协调发展,最终落脚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 结语
美好生活不是空想,也不是终点,在一定意义上,它代表着一种开放、多样、全面、包容、崭新生活的开启,是一种既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蕴含中国自身发展特质的生活样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10] 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