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偶像崇拜现状: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Current Situation of Idol Worship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DOI: 10.12677/AP.2022.126245, PDF, HTML, XML, 下载: 231  浏览: 525 
作者: 陈潇怡, 王雪皎, 王立蕊: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偶像崇拜物质主义潜在剖面分析性别Idolatry Materialism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Gender
摘要: 目的:探讨初中生偶像崇拜的潜在剖面及现状,以及性别在偶像崇拜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偶像崇拜问卷和物质主义价值观问卷对河南省南阳市902名初中生进行测试,运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和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 初中生偶像崇拜大致可以分为三组:非偶像崇拜组(42.9%),娱乐社交组(39.8%)和情感投射组(17.9%)。2) 性别在偶像崇拜类别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不存在调节作用。结论:初中生偶像崇拜存在非偶像崇拜组、娱乐社交组和情感投射组三个剖面,性别不能调节偶像崇拜类型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的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is to explore the latent profil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dolatr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moderation role of gender between idolatry and materialism. Methods: 902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N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were tested by idol worship questionnaire and materialist values questionnair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s: 1) The idolatr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on-idolatry group (42.9%),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group (39.8%) and emotional projection group (17.9%). 2) Gender has no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idolatry and materialism. Conclusion: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of idolatry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on-idolatry group,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group and emotional projection group. Gender cannot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 of idolatry and the level of materialism.
文章引用:陈潇怡, 王雪皎, 王立蕊 (2022). 初中生偶像崇拜现状: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心理学进展, 12(6), 2071-208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6245

1. 引言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影响不断扩大,青少年崇拜偶像已经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由青少年组成的粉丝团的应援、打榜等活动随处可见。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的一种发展性心理需要,是对崇拜对象的认同、依恋和学习(岳晓东,1999)。偶像崇拜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偶像身上的积极品质,对于处于自我同一性探索阶段的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然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亦有可能出现极端偶像崇拜的现象,极端偶像崇拜的青少年会过度沉迷于偶像,忘记了自己本该有的学习和生活。偶像崇拜的影响是消极还是积极,主要是受到偶像崇拜卷入度的影响(郎漪婷,2015)。因此,了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及现状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初中生更容易产生偶像崇拜,且较容易忽视偶像崇拜对自己的消极影响(王萍,刘电芝,2011)。故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一代初中生的偶像崇拜类型特点及现状,本研究进行了偶像崇拜的分类及现状研究,并且探讨了性别与偶像崇拜类型对物质主义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

1.1. 偶像崇拜的类型

McCutcheon (2002)等人提出了“专注–上瘾”模型,该模型把偶像崇拜按其卷入度分为三类,即娱乐–社会的低水平偶像崇拜,强烈–个人水平的中度偶像崇拜和边缘–病理水平的高度偶像崇拜。彭文波(2010)等人在国内的研究中,将偶像崇拜分成四大类型,即低卷入型、交际型、妄想型和移情型。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今的偶像崇拜类型及现状,本研究拟采用新的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对偶像崇拜的类型进行研究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探讨。

1.2. 性别在偶像崇拜与物质主义之间的调节作用

媒体在利用其渲染性和煽动性的特点为青少年树立崇拜对象的同时,也使得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研究发现,物质主义和偶像崇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Engle & Kasser, 2005; Green et al., 2014);这种关联似乎在边缘–病理性崇拜的个体中表现特别强(Green et al., 2014; Reeves et al., 2012)。青春期的初中生,往往通过崇拜与模仿偶像来获得自我认同。根据凯尔曼的认同理论,当一个人采用另外一个人的观点和态度来与那个人建立一种自我定义的关系时,认同就会发生。同样,在偶像崇拜中,青少年与偶像之间形成的拟社会关系,使得青少年认同偶像,并极力模仿偶像。媒体上呈现的人物形象,通常热衷奢侈品享受,崇尚物质财富。而青少年与偶像的关系,也使得强烈卷入偶像崇拜的青少年更可能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

从逃避主义的角度来说,物质主义者是为了逃避令自己厌恶的自我觉察而产生了物质主义追求(Baumeister, 1991)。具体来说,物质主义者由于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而对自我厌恶,有了消极的认知,不良的情绪体验。进而会更可能出现认知解构(具体思维代替抽象思维、狭窄、呆板等)以及冲动等不良行为,如冲动购物等等。物质主义者更有可能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来取代不良的旧的自我认同。同样,逃避主义也可以用来解释偶像崇拜行为。在偶像崇拜活动中,个体全身心投入到偶像崇拜及追星任务上,对自我的关注度降低。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避免与导致压力的压力源的接触,进而解决了情绪困难等问题,减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Stenseng et al., 2012)。无论是物质主义追求还是偶像崇拜,都是为了逃避困境而引发的一种行为,因此物质主义与偶像崇拜之间可能存在关系。

按照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Eagly, Beall, & Sternberg, 2004),在成长的过程中,男生女生常常被赋予不同的性别期望,从而形成不同的性别角色认同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女生会更加注重外表的修饰和未来伴侣的选择等,男生更加注重理想和社会地位的追求等。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均会崇拜偶像,男生多崇拜政治家、企业家等代表社会地位与财富的人物,女生的主要崇拜对象多为外表光鲜靓丽的歌手、演员(姚计海,申继亮,2004)。所以,不同性别的偶像崇拜的对象不同。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物质主义水平不同,初中阶段的男生女生已经能感受到不同的性别期望。男生往往会被要求学习优秀,将来做一番事业来赚钱养家。女生往往被要求漂亮、性格好,为将来维系家庭做准备。因此,男生在物质获取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许少倬,2018),并且男生所崇拜的代表财富和地位的偶像,更容易激起男生的物质主义欲望。虽然没有关于性别在偶像崇拜和物质主义之间的调节作用的研究,但可以推测,偶像崇拜对于物质主义的影响在男生方面表现更明显。

1.3. 研究的实践性意义

本研究描述了偶像崇拜的类型和现状,探讨了性别在偶像崇拜和物质主义之间的调节作用。了解偶像崇拜的类型和现状,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在指导青少年理性崇拜偶像方面提供现实依据,探讨性别的调节作用,能为教育工作者针对男生女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南阳市2所中学的初中生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981份。当剔除了规律性答题和漏答过多的问卷后,最终得到相关有效调查问卷907份,有效回收率为92.5%。对学生的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在性别方面,其中男生444人(49%),女生423人(46.6%),缺失值40人(4.4%)。平均年龄13.87 ± 1.32岁。在年级方面,初一372人(41%),初二92人(10.1%),初三438人(48.3%),缺失值5人(0.6%)。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116人(12.8%),非独生子女781人(86.1%),缺失值10人(1%)。生源地方面,城镇449人(49.5%),农村438人(48.3%),缺失值20人(2.2%)。

2.2. 研究工具

2.2.1. 偶像崇拜量表

采用McChtcheon等编制的,彭文波等(2010)修订的偶像崇拜量表的中文修订版,该量表一共27道题。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量表分为5个维度,依次为娱乐社交维度(例如:我特别关注我所喜欢的名人的生活细节)、情感投射维度(例如:当我所喜欢的名人发生好事,我觉得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完全认同维度(例如:为了去爱我所喜爱的名人,我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她或他)、关系幻想维度(例如:我和我所喜欢的名人之间有难以描述的语言关系)和病理边缘维度(例如: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所喜欢的名人马上会来拯救我)。总分越高,说明其偶像崇拜程度就越深。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0,信度良好。

2.2.2. 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

本研究采用郭永玉和李静结合本土化的情况改编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原量表由Richins和Dawson《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编制。该量表共有13个题目组成,包括了三个维度:财物成功(例如:我羡慕那些拥有昂贵汽车、房子和衣服的人)、获取中心(例如: 我喜欢我的生活中有许多奢侈品)、财物快乐(例如:如果能拥有一些我现在还没有的物品,我的生活将会更好)。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方式,依次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示物质主义程度越高。通过信度检验,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2.3. 数据处理

采用Mplus7.4进行LPA分析以及SPSS22.0进行方差分析。数据分析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LPA分析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剖面,从两个剖面开始增加剖面个数,以找到最优拟合模型。拟合指数主要依据:1) 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BIC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a),SSA-BIC,指数越小代表拟合越好。2) 熵(entropy)代表信息分类的准确性,熵值至少要大于0.80。3) LMR (Lo-Mendell-Rubin likelihood)和BLRT (bootstrapped likelihood ration test)用于比较两模型,若p值显著,则代表k模型优于K-1模型。第二部分以得到的剖面为自变量分析不同剖面的物质主义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该研究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为这些问卷资料均来自学生的自我报告。故采用Harman的单因素因子分析来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共析出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因子解释率为36.30%,小于临界值40%,故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3.2. 物质主义与偶像崇拜的相关分析

表1可知,偶像崇拜及偶像崇拜各维度与物质主义及物质主义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3.3. 人口学变量在偶像崇拜各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表2可知,初中生偶像崇拜水平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偶像崇拜水平显著低于女生。城市学生偶像崇拜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学生偶像崇拜水平。偶像崇拜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1.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dolatry and materialism

表1. 偶像崇拜与物质主义的积差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2. T-test of idolatry level in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表2. 偶像崇拜水平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t检验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3. T-test of materialism on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表3. 物质主义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t检验

注:*p < 0.05,**p < 0.01,***p < 0.001。

表3可知物质主义水平仅在不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城市学生物质主义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学生。

Table 4. F test of idolatry level in grade

表4. 偶像崇拜水平在年级上的F检验

注:*p < 0.05,**p < 0.01,***p < 0.001。

表4可知,偶像崇拜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偶像崇拜水平显著低于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

Table 5. F test of materialist level in grade

表5. 物质主义水平在年级上的F检验

注:*p < 0.05,**p < 0.01,***p < 0.001。

表5可知,物质主义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年级。

3.3. 潜在剖面分析结果

表6呈现了LPA的分析结果。从表6可知,AIC,BIC,adj.BIC,在两类别和三类别之间下降幅度最大,此后开始下降变得逐渐平缓。表明三类别是下降的拐点,因此三种信息指数均支持三类别模型。此外,LMR,BLRT结果显示,三类别优于两类别。第四类别,第五类别,第六类别分类方法中,LMR均不显著,表明三类别是最佳分类方法。

Table 6. Summary of fitting index of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model

表6. 潜在剖面分析模型拟合指数汇总

偶像崇拜量表由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和病理边缘五个卷入度由低到高的维度组成。Maltby等人在分析量表时,把高于3分的维度作为一个非理性阳性检出。该被试群体中,有42.9%的被试各项在条件均值上的得分都很低,得分均小于2,即基本不符合,因此把他命名为非偶像崇拜组。17.3%的被试偶像崇拜条件均值得分均高于其他两类被试,由表7可知,该组在偶像崇拜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以及病理边缘的维度上,得分均小于3大于2,即处于基本不符合与不确定之间,仅有娱乐社交和情感投射维度得分高于3,达到非理性阳性检出水平,因此可以命名为情感投射组。39.8%的被试偶像崇拜条件均值得分在前两者之间,且仅有娱乐社交维度的得分为3,其余维度得分均处于3分以下,因此可以命名为娱乐组。

Table 7. Distribution of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ree types of idolatry in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the idolatry involvement scale

表7. 三种偶像崇拜类型在偶像崇拜卷入度量表各维度得分上的均值及标准差分布

Table 8. Attribution probability of subjects in each potential category

表8. 各潜在类别被试的归属概率

被试被分到每个潜在类别的概率见表8。对每个被试来说,分到该组的概率都在0.90以上,表明存在3种类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4. 性别在偶像崇拜类型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

Table 9.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between the types of idolatry and the level of materialism

表9. 性别在偶像崇拜类型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

表9可知,偶像崇拜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在偶像崇拜与物质主义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4. 讨论

4.1. 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初中生偶像崇拜水平显著低于农村,但平均分未达到3,并未达到阳性检出水平。总的来说,初中生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偶像崇拜水平较为理性,但农村的卷入度仍然略高,郎漪婷(2015)通过形容词词汇联想测试发现,农民工学生对于偶像的认知较为肤浅、片面,相对于城市学生,更多出于对偶像外在特质的崇拜而非内在特质的崇拜。外在特质的偶像崇拜相比于内在特质的崇拜,更容易激发起情感因素(乔志宏等,2010),因此,农村学生可能会有更深的情感卷入。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偶像崇拜水平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初二,初三学生偶像崇拜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学生,但亦未达到阳性检出水平,即初中生偶像崇拜较为理性。初二、初三学生偶像崇拜水平高于初三学生,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偶像崇拜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初二、初三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不断增强,由于父母的权威性逐渐降低,开始把偶像作为自己的外部认同榜样,因此偶像崇拜卷入度会增高。(李孟奇,2020)。偶像崇拜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岳晓东和严飞(2007)的研究认为,女性更容易对偶像产生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的表层性崇拜,但在该研究中,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可能与现在的女初中生对于偶像的认知较为理性有关。是否独生子女与偶像崇拜并不影响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卷入度,这与李孟奇(2020)的研究一致。

4.2. 初中生物质主义水平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物质主义水平的特点进行研究发生,城市初中生物质主义水平显著低于农村,这与Richins (2015)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往往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生活在农村的青少年,由于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因此更容易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从年级上看,初二,初三学生物质主义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即年纪越大,物质主义水平越高,这与许少倬(2018)、徐晖(2014)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初中生年纪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物质财富地重要性以及消费符号背后所代表地意义,因此年级越高的初中生比年级低的初中生物质主义水平更高。而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在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相反,现今的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越来越小,所以男生不再被家长教育赚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女生也可以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不再仅仅做好“贤内助”。因此,男生女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再有显著的差异。初中生物质主义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差异不显著,这与许少倬(2018),李楠(2019)的研究结果不同,得到该结果,可能是由于现今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无论家里是独子还多子女,孩子们的愿望都很容易得到满足,因此不再有物质主义水平的差异。

4.3. 偶像崇拜剖面分析

目前学界在偶像崇拜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过往的研究过多以变量为中心,较少研究以个体为中心,对偶像崇拜的类型进行分析。在过往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偶像崇拜的分类方法。李想(2007)曾从动机角度,对偶像崇拜进行分类,得出了恋人型、榜样型、欣赏型三种类型。有研究者从经济角度,把偶像崇拜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两种类型。不同偶像崇拜类型有着不同的卷入度和情感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从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这一角度,对偶像崇拜的卷入类型进行分析,得到非偶像崇拜组、娱乐社交组和情感投射组三种潜在剖面。

本研究中,偶像崇拜卷入类型的分类结果是三种,虽然与McCutcheon (2002)教授的娱乐–社会,强烈–个人,边缘–病理的三种分类数量上一致,但具体类别上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存在一组被试,并不崇拜偶像,且三组中仅有一组在偶像崇拜卷入度问卷有阳性检出维度,该阳性检出仅仅表现在娱乐社交维度和情感投射维度上。因此,三类偶像崇拜被试,整体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较低,与麦卡琴教授得到三种类别相比,病理性偶像崇拜程度也较低。由此可见,初中生偶像崇拜还是处在比较理性的程度上。该结果也与彭文波(2010)等人得到的四种分类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与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有关,在彭文波等人的论文中,虽然同样使用的是麦卡琴教授编制的CAS问卷,但在分类方法上,使用的是快速聚类法,而本研究采用的是潜在剖面分析,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彭文波等人的论文,所选取的被试是江苏省在2010年左右读中学的学生,病理性偶像崇拜的阳性检出率高达40%,而在本研究中即使是卷入度最高的类别,部分维度平均得分仍小于3分。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病理性偶像崇拜的青少年越来越少,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把偶像当作一种放松心情,娱乐生活的调味品。

总的来说,现在的“00后”初中生偶像崇拜较为理性,郎漪婷(2015)的研究中发现,自我认同高的“00”后个体偶像崇拜可控且理性。本研究中,所选的个体都是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的中学生,作为全国人口众多,升学压力巨大的考试大省的学生,这些初中生学习压力很大,更加认同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着明确的认识,较少地会产生自我身份的迷茫。所选择的偶像往往具有激励性质,能促进个体从“现实自我”往“理想自我”转变。因此较少有非理性的偶像崇拜,有的初中生甚至没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其次,卢丹(2018)发现,成年早期病理性偶像崇拜者会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感受到希望和力量,因此对偶像的崇拜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病理性偶像崇拜。与成年早期的偶像崇拜者相比,初中生经济不独立,空余时间较少,他们的偶像崇拜可能仅仅局限于看看视频,聊聊八卦,买买海报,较少有机会作为粉丝亲自见到偶像,因此较少地有机会形成病理性偶像崇拜。

4.4. 性别在偶像崇拜类型与物质主义之间的调节作用

关于性别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男生女生社会化目标与性别角色差异变小所导致,女生不再是注重外貌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也可以同样地追求金钱与社会地位,这种差异的变小导致了性别的调节作用的减弱。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采取的是自我报告的方式,可是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存在反应偏差。其次,对于偶像崇拜的分类,不同研究者认为存在不同的分类角度。本研究,仅仅是拿着前人研究者编制好的偶像崇拜卷入度问卷,进行偶像崇拜的分类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于自行编制新的不同角度的问卷对偶像崇拜的类型进行分析。

5. 结论

初中生偶像崇拜主要分为三组,分别是非偶像崇拜组、娱乐社交组和情感投射组。性别在偶像崇拜类别与物质主义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郎漪婷(2015). “00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研究——城市与农民工子女的比较.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 李孟奇(2020). 初中生偶像崇拜和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3] 李楠(2019). 中学生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 金钱态度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4] 李想(2007). 福州市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5] 卢丹(2018). 成年早期粉丝的偶像崇拜卷入程度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6] 彭文波, 邱晓婷, 刘电芝, 王平(2010).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卷入类型与特征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6(3), 152-155.
[7] 乔志宏, 张菁, 车宏生(2010). 中学生偶像崇拜、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5, 79-82.
[8] 王萍, 刘电芝(2011). 初高中生明星崇拜现状及教育对策. 教育科学研究, 6, 48-51.
[9] 徐晖(2014). 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控制点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10] 许少倬(2018). 初中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11] 姚计海, 申继亮(2004).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1, 55-58.
[12] 岳晓东(1999).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青年研究, 7, 1-9.
[13] 岳晓东, 严飞(2007). 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 青年研究, 4, 15-20.
[14] Baumeister, R. F. (1991). Escaping the Self: Alcoholism, Spirituality, Masochism, and Other Flights from the Burden of Selfhood. Basic Books.
[15] Eagly, A. H., Beall, A. E., & Sternberg, R. J. (Eds.) (2004). The Psychology of Gender (2nd ed.). Guilford.
[16] Engle, Y., & Kasser, T. (2005). Why Do Adolescent Girls Idolize Male Celebrit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20, 263-283.
https://doi.org/10.1177/0743558404273117
[17] Green, T., Griffith, J., Aruguete, M. S., Edman, J., & McCutcheon, L. E. (2014). Materialism and the Tendency to Worship Celebrities.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6, 33-42.
[18] McCutcheon, L. E., Lange, R., & Houran, J. (2002).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elebrity Worship.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3, 67-87.
https://doi.org/10.1348/000712602162454
[19] Reeves, R. A., Baker, G. A., & Truluck, C. S. (2012). Celebrity Worship, Materialism, Compulsive Buying, and the Empty Self. Psychology &Marketing, 29, 674-679.
https://doi.org/10.1002/mar.20553
[20] Richins, M. L., & Chaplin, L. N. (2015). Material Parenting: How the Use of Goods in Parenting Fosters Materialism in the Next Gener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1, 1333-1357.
https://doi.org/10.1086/680087
[21] Stenseng, F., Rise, J., & Kraft, P. (2012). Activity Engagement as Escape from Self: The Role of Self-Suppression and Self-Expansion. Leisure Sciences, 34, 19-38.
https://doi.org/10.1080/01490400.2012.63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