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历史演进与中国发展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rxist View of Contradiction and China’s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CPP.2022.113048, PDF, HTML, XML, 下载: 272  浏览: 2,117 
作者: 田家玮: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对立统一历史演进中国化Marxist View of Contradiction Unity of Opposites Historical Evolution Sinicization
摘要: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将矛盾和运动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矛盾和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都结合自身时代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矛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新时代加深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矛盾观的研究,对把握中国现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Marxist view of contradi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rx linked contradiction with movement and establish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ontradiction and contradiction analysis in materialist dialectics. Lenin,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other Marxists have formed a unique contradiction though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contradiction. Deepening the study of the contradiction view in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rasping China’s realit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a.
文章引用:田家玮.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历史演进与中国发展[J]. 哲学进展, 2022, 11(3): 278-28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48

1. 引言

马克思对于矛盾的认识是建立在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内核上的。矛盾规律和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认识并理解世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对矛盾观都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解,总体上这些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论述的重点也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百年奋斗历程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继承发展上体现了“中国智慧”。

2.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创造性地将事物运动的实质与矛盾联系在一起,并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也是一切历史冲突产生的根源。

2.1. 矛盾是辩证运动的实质

黑格尔已经认为对立的双方既矛盾又统一,但是这个矛盾仅仅表示的是统一的对立面,可以理解为冲突和对抗的一面。马克思认为,矛盾的范畴不单纯指对抗和冲突,而应该包含对立双方的同一性。马克思对于矛盾问题的看法可以归纳为:同一——对立——同时既肯定又否定——矛盾。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要能够掌握统一、斗争、转化这三个环节,互相矛盾的双方通过彼此之间的斗争与同一最后到达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指出:“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他们的相互联系和统一之内,反过来说,它们的统一,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内,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内。” [1]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正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使得它们能够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合理稳定地存在,这个稳态为双方的排斥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场域,即只有当矛盾存在双方处于一体内才有互相排斥对立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矛盾双方的同一是超越了简单机械性质的同一,必须在对立的条件下才能被建立、维持,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2.2. 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原因

不同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自然选择”的观点,马克思指出事物内部自身的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并构建成了事物自身的矛盾。事物通过对自身的否定变成了一个新物,这个新物在本质上和原物是一致的,并不是什么其他的新物,而是事物自身的新物,这里的否定也不是对原物的全盘否定,而是包含了肯定的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而新物的矛盾处于肯定和否定之间,并且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随着事物的发展,处于否定状态的新物会被再次否定,达到否定之否定,新物达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获得了更新的界定,实现了自身全面的发展 [2]。

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无法脱离矛盾运动的范畴,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运动都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就是其表现,也正因此社会层次不断从低级迈向高级。

2.3. 矛盾分析法是分析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矛盾分析法要求能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求做到全面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了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才能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事物的根本性质、发展进程和各种联系的研究都必须通过矛盾分析方法以图全面系统认识事物、把握本质。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发展轨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思想内核是对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化解,论证对立和统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彼此相互作用中推动事物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在自身的应用也体现了开放性和发展性,在后续的应用实践环节需要依托时代特性对马克思矛盾观不断解构重建、批判创新。

3.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其基本观点的指导下,创新具体方法,落实到具体社会实践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共产党人依据现实情况批判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3.1. “斗争绝对论”和“发展斗争论”

列宁并非直接以讨论矛盾自身为目的,他的目的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功时,彻底肃清党内机会主义的庸俗思想,同一全布尔什维克党的思想,提高理论水平,针对帝国主义出现的矛盾开展更加深入和合理的分析,为不同于过去的无产阶级革命制定合理政策。

列宁解读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矛盾观的合理点,深入研究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对矛盾辩证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阐述。他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出发,指出“对立面所体现出的那种同一(均势)是容易消逝的,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体现出的斗争与排斥是绝对的,不存在任何条件。” [3] 不同的矛盾性质产生了不同的矛盾斗争形势,但是千变万化的斗争形式脱离不了斗争的本质,因为对立面相互分离排斥而产生的斗争是绝对的。针对当时党内对于发展的本质模糊不清的情况,列宁还提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的观点,将发展的本质归于矛盾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一以贯之的。

3.2. “人民内部不一致”思想和“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人民内部不一致”思想是列宁所提出,他细致并充分地解析了“不一致”的所在,认为人民本身就客观存在矛盾,充斥了阶级斗争,并进一步将人民内部的矛盾具体化比如工农之间的矛盾等,这是最早的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对后来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过因为矛盾问题处理欠佳而导致的社会动荡,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对于矛盾的性质看法过于绝对,统一视为敌我矛盾,处理方式过于粗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毛泽东在分析了矛盾的不同性质后,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和决定,在继承列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加以区分“敌我矛盾”,并提出了如何区分两种性质的矛盾以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指出在面对矛盾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认识矛盾,如何妥善解决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 [4] 在社会主义社会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敌我矛盾充满了对抗性,毫无疑问要采用专政的方式坚决斗争;人民内部矛盾是更为重要的矛盾,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非对抗的一面,所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细致而谨慎,采取民主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要厘清人民和敌人的概念范畴。

列宁客观认识了社会历史现实,开辟了一个研究社会矛盾的新角度,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的思想并冲出了苏联模式的限制,提出两类性质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3.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956年之后,毛泽东开始对社会主义进行新的思考,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矛盾,“社会发展就是在矛盾运行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毛泽东直接驳斥了那些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人,认为他们的想法是幼稚的,之后他明确说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5]

3.4.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抓住时代发展的特点,重视矛盾同一性的社会应用,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始终贯彻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是彼此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不能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只追求物质文明,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际遇到了很多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也被运用于相关的各个矛盾问题中。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邓小平多次强调“两手抓”就是“两点论”,是对矛盾规律的阐述和运用;“两手都要硬”要求人们能够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桎梏,解放思想,大胆批判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再大胆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抓”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抓”,后半句说明了如何去实践,就是要两方面“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观点,需要理解并落实唯物辩证法的具体演绎和灵活运用。

4.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当代创新

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思想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表述,是对先前社会矛盾理论新时期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继承创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分析我国实际问题的最新成果。在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外在表现相较于往发生了改变,但是并没有摆脱“生产”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本质。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个新的理论论断,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在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坐标和科学的方法论。

4.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论思想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型向高质量发展,但是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部分地区发展失衡、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为确保经济成功转型,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大众共享成果。为了中国经济安全、高效、稳定发展,需要提高供给质量,优化改革作为推动结构调整的手段,对传统经济增长结构进行合理性改造和根本性重塑。

“要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和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6] 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理论运用到改革的实际中,确立了改革的任务和方向。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得到了调整和改善,然而在供求关系上仍然会出现结构性失衡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提供的服务和质量相较于人民群众的高需求会显得低水平,无法满足真正的需求,综合分析得出主要矛盾来自供给侧,次要矛盾在于需求侧。通过改革促使各种结构的不断优化,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逐渐取缔,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逐步增加。总之,在处理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时,需要联合运用“重点论”“两点论”的观点,不光要掌握问题的主要方向,还要全方面认识问题。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并积极解决主要矛盾,处理好供需平衡的关系,推动社会生产力增长,早日实现人民大众需要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607.
[2]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460.
[3] 中共中央编译局. 列宁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12.
[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93.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三卷)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40-41.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