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异质下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on Enterprise Cost Stickiness under Heterogeneous Property Rights
DOI: 10.12677/AAM.2022.116374, PDF, HTML, XML, 下载: 202  浏览: 291 
作者: 张 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产权费用粘性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Property Rights Cost Stickiness
摘要: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16~2020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费用粘性的内在联系,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环境,本文引进产权性质并进一步分析产权在内部控制与企业费用粘性之间的所扮演的角色,深层次地剖析在不同产权性质下的内部控制质量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呈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能使管理层的决策与行为透明化,增强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合理,有效规避资源浪费决策的产生,从而达到抑制费用粘性的目的;而内部控制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本文不仅验证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而且为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A-share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from 2016 to 2020 as samples,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enterprise cost stickiness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and due to the unique economic system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further tes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roperty ri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o as to further explore whether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cost stickiness under different property righ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cost stickiness. The higher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better it can supervise and restrain the motivation and opportuni-t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deal with risks so that man-agers can invest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us effectively restraining the cost stickiness. This situation is more prominent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is study not only ve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ontrol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but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property rights.
文章引用:张悦. 产权异质下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J]. 应用数学进展, 2022, 11(6): 3514-3523.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2.116374

1. 引言

传统的本量利模型从成本性态的角度分析得出业务量和费用之间存在线性变化的关系,即费用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且理论上有相同的变化幅度。但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受管理者主观决策以及客观制度环境的影响,业务量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等比例变化。Anderson [1] 等在研究企业代理问题时发现费用的“粘性”特征,即业务量下降时费用的减少量小于业务量等额上升时费用的增加量。谢获宝和惠丽丽 [2] 研究表明由于现实中存在较严重的代理问题,管理层在进行资源调整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所作出的决策往往会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从而加剧企业费用粘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牟韶红认为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通过制约管理层的行为来解决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3]。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96年财政部正式对内部控制有了明确的规定,此后内部控制成为学者们争先研究的热点话题,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与费用粘性之间的关系。穆林娟等(2013)从管理者自利行为角度研究发现管理者的扩张动机会增加费用粘性,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尤为显著,同时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抑制经理人的自利动机,从而减轻费用粘性 [4]。林斌等(2012)从代理成本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成本、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 [5]。杨玉凤等(2010)根据代理成本的显隐性特点分类,以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对哪种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结果发现内部控制对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 [6]。而本文考虑到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环境,试图从产权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2016~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产权异质下内部控制与费用粘性的关系。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

方红星等提出内部控制能通过及时识别预期经济损失的“坏消息”,能够增强会计稳健性 [7],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8],还能够缓解企业的费用粘性。于浩洋等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双方纽带的同时减少管理层自利行为的动机,间接有效地缓解企业费用粘性 [9]。良好的内部控制使得企业的管理层的行为更加透明,管理层所作的任何决策均受到企业的监督,并且企业中的各类审批程序会更加严格,这很大程度上减少管理层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谋私利的动机与机会,确保企业资源不被滥用,更合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不仅如此,内部控制还能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出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独有的风险控制标准,进而减少企业为应对经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付出不合理的成本费用支出。赵息等认为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大都抱有盲目乐观的心理,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迅速识别企业面对的潜在风险,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合理预测,得到最优的决策,从而避免资源浪费 [10]。因此,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使得管理层的行为更加透明化,一方面大大缩减了其实施自利行为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代理成本也大大降低,从而缓解了费用粘性。本文通过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H1: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2.2. 产权性质、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

我国根据实际控制人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为国家。万寿义在研究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时认为代理问题是导致费用粘性现象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在职消费等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国有企业的费用粘性程度高于非国有企业 [11]。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除实现利润最大化还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政府所赋予的其他战略目标,如稳定财政收入、改善就业压力等。另外,国有企业高层的委任工作通常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层会倾向为自己的前途铺路,其利用职权谋取便利的机会更大,因此国有企业会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且为响应国家发布的内部控制政策,另外国有企业相较于非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地财政资金支持来用于内部控制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由于具有多重目标,再加上较弱的外部监管导致费用粘性水平高于非国有企业;同时由于企业需要足够的资金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而国有企业背后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因此,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会略高于非国有企业。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研究产权异质下的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的关系,本文选取了201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在筛选过程中做出以下调整以保证该项研究真实可靠:剔除了在2020年及以后上市的企业;剔除缺少重要指标数据的企业;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ST类公司。最终筛选出12,730个样本企业用于实证研究,本文代表费用粘性指标的营业收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数据以及产权性质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反映内部控制质量指标的原始数据选自迪博数据库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Stata16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取得的原始数据进行1%缩尾处理以降低极端值造成的误差。

3.2. 设定变量

1) 解释变量。本文解释变量为内部控制质量,其中内部控制质量采用迪博公司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且为消除变量之间的数量级差异,本文对内部控制指数进行对数化处理。

2) 被解释变量。本文被解释变量为费用粘性,由于费用粘性没有单纯的指标来量化,因此本文选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披露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销管费用与前一年度的变化取自然对数来间接度量。

3)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资本密集度、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作为影响费用粘性的控制变量 [12],具体见表1

Table 1. Variable definition

表1. 变量定义

3.3. 模型建立

为探究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建立模型1,以验证假设H1是否成立。同时,引入产权性质对该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以此验证假设H2.

L n S G A i , t S G A i , t 1 = β 0 + β 1 L n S a l e s i , t S a l e s i , t 1 + β 2 D i , t × L n S a l e s i , t S a l e s i , t 1 + β 3 D e c d u m m y × L n S a l e s i , t S a l e s i , t 1 × I C Q + β 4 I C Q + m = 5 7 β n E c o n V a r n , i , t + n = 8 10 β m D i , t × L n S a l e s i , t S a l e s i , t 1 × E c o n V a r m , i , t + i n d u s t r y + y e a r + ε i , t

其中, S G A i , t 表示第i家企业在第t期时的费用,由于通常情况下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占企业的费用的绝大部分,因此本文研究的费用粘性主要是销管费用粘性。 S a l e s i , t 是指第i家企业在第t期时的主营业务收入; D i , t 为收入下降的虚拟变量;系数 β 1 表示费用随收入的变化幅度,即营业收入每增加1%,费用增加 %; β 1 + β 2 表示当营业收入减少时费用的变化幅度,即营业收入每减少1%,费用减少( β 1 + β 2 )%。只有当营业收入增加时费用的增加幅度大于营业收入减少时费用的减少幅度时,说明企业存在费用粘性现象,即 β 2 是小于0的,且 β 2 越小说明企业的费用粘性越大 [13]。 β 3 D i , t × L n ( S a l e s i , t S a l e s i , t 1 ) × I C Q 为费用粘性与内部控制质量的交互项,反映内部控制质量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如果 β 2 为负且交互项系数 β 3 为正,且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呈显著负相关,从而验证假设1的成立。 i n d u s t r y y e a r 分别表示行业虚拟变量与年度虚拟变量; ε i , t 表示随机误差项。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2可以发现,营业收入的变化指标均值为0.135,这说明营业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然而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202和−0.611,说明上市公司之间营业收入的变化略有差距,有些企业营业收入逐年增加,而有些企业收入却处于下降状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合计的变化指标均值为0.0512,说明销管费用整体呈增长趋势;而细分费用结构,销售费用的变化指标与管理费用的变化指标均值分别为0.0652和0.0312,费用的变化指标的均值均远小于营业收入的变化指标的均值,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这个大环境下,营业收入的变化并非意味着等比例费用的变化。 D i , t 的均值为0.235,说明在上市公司中存在23.5%的企业收入下降,而76.5%的企业收入增加,说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呈现逐年递增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ICQ均值为6.482,最大值为6.696,最小值为5.775,该指标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普遍良好,但企业间仍存在差距。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0.408,最大值为0.85,最小值为0.06,说明上市公司间资产负债率的差异较大,财务杠杆偏大的企业应注意控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另外,上市公司的资本密集度均值为2.358,最大值高达10.66,而最小值为0.42,说明上市公司中的资本结构各有不同。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根据表3分析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异,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变化指标的均值为0.0995,非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变化指标的均值为0.153,由此可知非国有企业的收入变化水平高于国有企业收入变化水平。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代表内部控制质量指标的均值分别为6.488与6.480,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水平略高于非国有企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更加致力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以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相关内部控制政策。国有企业的销管费用变化指标均值为0.0298,非国有企业的销管费用变化指标均值为0.0616,说明非国有企业的费用变化高于国有企业;另外,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均值为2.492,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均值为2.293,说明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度略高于非国有企业。在资产负债率指标中,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8%,非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37.3%,说明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较高,更应该注意财务与经营风险。

2) 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根据表4可以发现营业收入变化指标与销管费用变化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546且在1%的水平显著相关,说明费用变化与收入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结果正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互相印证;销管费用变化指标与资本密集度、收入下降指标与销管费用变化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余均与销管费用变化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当一个企业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增加时,企业的费用变化也会随之增加;另外内部控制质量与销管费用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4,且在1%的水平上呈现显著正相关。观察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发现所有系数均小于0.8,因此,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under different property rights

表3. 不同产权性质下描述性统计表

Table 4. Pearson corre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表4. Pearson相关性结构分析

4.2. 多元回归分析

1) 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的回归分析

表5为内部控制质量分别与销售费用粘性、管理费用粘性、销管费用粘性的回归分析结果,在销管费用模型中 β 1 为0.584,说明当收入上涨1%时,费用会随之增加0.584%,而 β 2 为−0.0686,且 β 1 β 2 均已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当营业收入减少1%时,销管费用随之减少0.5154% (0.584%~0.0686%),因此证明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费用粘性现象,另外交互项系数 β 3 为0.054,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销管费用粘性越低,而销售费用模型与管理费用模型中的 β 3 系数均为正数,同样证明了内部控制质量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因此得以验证假设1成立。对比管理费用模型与销售费用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只有管理费用模型的 β 3 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内部控制主要对销管费用中的管理费用抑制作用显著,而非销售费用,因此,本文可以得出一条内部控制通过控制管理费用来抑制费用粘性的路径。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cost stickiness

表5. 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的回归分析

Robust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 < 0.01, ** p < 0.05, * p < 0.1.

2) 产权性质对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关系的回归分析

本文按照产权性质对最终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分组并分别进行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的回归,表6为其回归分析结果,对比发现非国有企业的 β 1 为0.647, β 2 为−0.107,说明当营业收入下降1%,销管费用下降0.54%;国有企业 β 1 为0.655, β 2 为−0.225,说明当营业收入下降1%,销管费用降低0.43%,且两组的系数均显著,该结果说明无论企业的产权性质为何均存在费用粘性现象。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由于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现象更加严重,其代理成本也就越高,而在某些行业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使得管理者对自己所做决策以及对企业的预期期望过度自信,从而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不作出及时调整,这些均会加剧费用粘性,而在表6中发现,国有企业的 β 2 系数小于非国有企业,印证了本文之前认为费用粘性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更明显的分析。另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 β 3 均为正数,唯一不同在于非国有企业的 β 3 系数并不显著,因此得以证明内部控制质量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验证了假设2成立。

Table 6. Regression results of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property rights

表6. 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回归结果

Robust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 < 0.01, ** p < 0.05, * p < 0.1.

5. 稳健性检验

由于所本文研究的费用主要为企业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然而,广义的费用包括期间费用和营业成本,因此本文选取总成本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同时将滞后一期的内部控制质量ICQ1代替内部控制质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其稳健性检验如表7所示。

Table 7.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表7. 稳健性检验结果

Robust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 < 0.01, ** p < 0.05, * p < 0.1.

在所有企业中, β 2 为负,内部控制与费用粘性的交互项系数 β 3 为正,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存在费用粘性且内部控制质量对费用粘性起到抑制作用,即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呈负相关关系,验证假设1的成立且本文所建立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另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 β 2 系数分别为−0.118和−0.062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此外二者的交互项系数 β 3 虽均为正,但国有企业的显著性水平高于非国有企业,因此假设2的成立同样说明本文所建模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6. 结论

本文选取2016~2020五年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对内部控制质量、产权性质与费用粘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内部控制质量与费用粘性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另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对企业费用粘性现象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明显。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公司的所有者准确了解费用的性质,以及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改善,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对费用进行管理,抑制费用粘性的产生,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M.C., Banker, R.D. and Jannakiraman, S.N. (2003) 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1, 47-63.
https://doi.org/10.1111/1475-679X.00095
[2] 谢获宝, 惠丽丽. 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 管理评论, 2014(12): 142-159.
[3] 牟韶红, 李启航, 陈汉文. 内部控制能够抑制成本费用粘性吗——基于信息视角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 当代财经, 2015(2): 118-129.
[4] 穆林娟, 张妍, 刘海霞. 管理者行为、公司治理与费用粘性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8(1): 75-81.
[5] 林斌, 林东杰, 胡为民, 阳尧, 刘善敏. 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代理成本——基于2001-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C]//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会计学会, 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 2012: 1846-1856.
[6] 杨玉凤, 王火欣, 曹琼.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代理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7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审计研究, 2010(1): 82-88+46.
[7] 方红星, 张志平. 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来自深市A股公司2007-2010年年报的经验证据[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27(5): 6-13.
[8] 陈书亚. 股权集中度、产权性质与审计费用[J]. 财会通讯, 2018(18): 3-6.
[9] 于浩洋, 王满, 黄波. 内部控制质量、供应商关系与成本粘性[J]. 管理科学, 2017, 30(3): 122-135.
[10] 赵息, 苏秀花. 企业内部控制经济合理性分析——基于企业风险和成本效益原则[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3): 58-64.
[11] 万寿义, 徐圣男. 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的经验证据——基于上市公司实质控制人性质不同的视角[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27(4): 79-86.
[12] 石善冲, 王晋珍, 林亚囡. 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费用粘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8, 37(2): 32-41.
[13] 韩岚岚, 马元驹. 内部控制对费用粘性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管理者自利行为的中介效应[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 38(1): 1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