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师范生教法课程的建设与探索——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例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Courses for Norma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aking “Soci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2.126293, PDF, HTML, XML, 下载: 210  浏览: 400 
作者: 张海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
关键词: 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Preschool Children Social Education
摘要: 课程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起到核心的作用,课程的层次性、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培养学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专业教法课。本文探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从课程内容、资源、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多方面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期望为师范生教法课的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Abstract: Curriculum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and the level, innovation, high-level and challenge of the curriculum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Soci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is a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course offered by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and it is also a professional teaching method course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preschool normal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offlin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nd carries ou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tent, resources, methods,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evaluation.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law courses for normal students.
文章引用:张海萍.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师范生教法课程的建设与探索——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例[J]. 教育进展, 2022, 12(6): 1927-19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6293

1. 引言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双万计划”,提出了“两性一度”的本科课程建设期望,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微观载体,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需要开展课堂变革,着力打造高阶,互动,多元评价与知行合一的课堂 [2]。

学前儿童教育的教学法,或称学前儿童的教材教法,简称教法课。《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典型的师范生教法课程。课程建设突出师德情怀、保教素质、职前与就业紧密衔接,内容涵盖了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与矫正及儿童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归属感等的发展与教育 [3] 等,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教育实践能力,具有鲜明的“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应用型本科特征。

本课程被遴选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同时被认定为上海市一流课程,基于此,课程团队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应用型本科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案例。

2. 课程建设历程和成效

本课程始终坚持探索教学创新与优化。自2013开课以来,历经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储备与完善、课程思政设计等,建设了跨理论、跨学科、跨高校的双导师团队,获得了多项校级、省市级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比赛奖项,同时该课程参与了近两年上海市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直接服务行业。课程在建设中不断优化创新,力求发挥特色和辐射作用。

经过建设,课程教学成效多样,如:教师的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始终位于前列;学生参加教学比赛、论文评比获奖;学生深化社会教育理念并积极实践,儿童社会教育与心理发展方向的毕业论文选题十分普遍;学生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通过率高;行业幼儿园反馈“学生实践、反思能力突出,理解儿童,爱岗敬业、有坚定的职业信念”。

3. 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以职业要求为本,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在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高阶思维提升和理实相互转换,达成知识、理念、能力、素养、师德全方位培养德艺双馨师资。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3.1. 知识目标

掌握课程PCK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包括学科知识、对象知识、方法知识) [4],理解儿童,熟知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知识、幼儿社会性发展年龄特点、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

3.2. 能力目标

运用理论知识观察、分析和指引幼儿社会行为,合理设计和组织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度分析和解决儿童的社会性问题行为。

3.3. 素养目标

具有钻研教学的教育者思维、举一反三的迁移性思维、学科互通的整合性思维;具有课程育人的教育意识,明确幼儿教师师德与社会责任。

4. 课程建设解决的问题

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思路依据课程的教法课性质,同时紧密结合行业反馈,重在培养能突破、善实践、会探究的教师。根据行业反馈,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存在典型性问题包括:实践教学能力不够突出,缺乏现场教学能力、教育情境问题解决能力及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学科整合能力;缺乏自我的持续发展动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较弱;整体缺乏职业情怀及科学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其教育教学的实际行为与方法。基于以上,本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重点为:

1) 教学方法创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研讨式教学,设计挑战性、研究性学习任务,突出实践能力递进式提升;

2) 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和组合,选择既能凸显基础的理论和教学实践,又有体现高阶性的理论研究内容;

3) 建设多元多层次课程资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科前沿研究渗透;

4) 课程组织依托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融合基础、实践、提升三层内容;

5) 采用多方、多次、多角度教学评价,引领学生自我反思、持续发展;

6) 强调学科整合、课程育人,提升师范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课程改革、建设与探索

5.1. 教学方法研讨式、小组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新要求,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者和推动者,师生角色在研讨教学中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研讨活动。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应试为导向的PPP教学模式,即Presentation/讲授、Practice/练习和Production/输出 [5],从课堂模式改革、课程评估体系完善、第二课堂的开设等角度开展研讨式教学 [6]。

经过大量的实践,我们提出以下课堂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图1

Figure 1. The process of progressiv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in the deliberative teaching method of “Soci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图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讨式教学法递进式提升实践能力的过程

第一,前期调研。学生查阅资料或根据自身经历、兴趣和困惑,提出对专业教法课的兴趣,并反馈给教师。

第二,确定专题。教师查找学前教育领域内前沿资料,根据教法课大纲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反馈的兴趣点、疑惑点,确定研讨专题 [7]。每位学生根据前期查阅资料和兴趣、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专题,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开展研讨。在教师的协助下,学习小组针对本组的研讨专题,分工协作,风头查找资料,通过讨论、评价、分析、梳理等,撰写研讨报告,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工作。

第四,展示与评价。各组成员进行成果汇报,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提问或评价,并根据各组的成果汇报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提升与迁移。学生在研讨、探究与汇报的基础上,基于教师指导与评价,形成对专题的新认知与兴趣点,继而进行新一轮的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突出课程教学应具有挑战性、高阶性,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大学课堂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5.2. 课程内容模块化、递进式,凸显综合性、前沿性

课程内容重组和创新,实行模块化安排。将原有按照教材章节的教学内容重新梳理,从而将教学分为基本理论模块、前沿研究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基本理论模块包括社会领域PCK知识;前沿研究理论模块包括儿童社会与心理前沿研究;实践模块融入师德情怀、儿童观及社会教育专题版块,经过案例分析、设计、模拟、调查、实地学习、问题解决等逐层递增难度的实践任务,达到理实一体、模块递进式的系统学习,具体课程内容如图2

Figure 2. Modular teaching arrang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 content of “Soci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图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安排

5.3. 课程资源多样化、信息化,注重实践性、挑战性

为突出课程教法课特色,为学生提供教法练习的情境,本课程建立了多平台资源。课程资源类型多样,其中,教学场地资源包括:校内绘本馆、智慧教室、学前资源中心,用于教学模拟、研讨和教学录播;校外多所实践基地,为学生现场观摩教学、教研提供支持;教学在线平台资源涵盖了慕课、教学录播、园长讲座、幼儿社会行为视频、文献资料等,学生可根据学习能力、需要,进行深入、挑战学习;教学团队资源包括理论教师、行业教师、机构课程研发人员。

课程资源的总体实现教学场地资源根据需要有选择使用、在线教学平台资源贯穿全程使用、教学团队资源分阶段使用,达到多方面资源协同并进,为课程教学及学生能力提升服务。具体资源建设及使用情况见图3

Figure 3. The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sage of “Soci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图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及使用情况

5.4. 课程组织情境化、三段式,强调深入性、研究性

依托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本课程在课前利用翻转视频、自学测验等解决基本概念等理论知识,课中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解决社会教育情境问题,课后由教师整合其他专业课程、社会热点、幼儿典型行为等,引入有深度、有难度的教育情境,学生根据课中习得的问题解决思维进行经验迁移和复杂问题解决。本课程具体的教学组织模式,如图4

Figure 4.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 of “Soci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图4. 建构主义视角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教学组织模式建构

5.5. 教学评价多元化、螺旋式,关注综合素养考察

课程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反思和改进,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校内外导师联合评价等多视角、多层级、螺旋式评价,其中:平时成绩占40%,包括:视频与案例分析,注重考察学生分析幼儿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汇报,注重考察学生的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教学设计与模拟,注重考察学生反思和综合实践能力;教育论文,注重引领学生的中国情和职业情。期末占60%,涵盖基本理论理解、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的考核。

5.6. 课程思政渗透性、贴合性,保证全面育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融入课程思政,通过对幼儿社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分析,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徳和职业道德、教育情怀和儿童情怀、社会责任、民族自信、沟通合作、独立思辨等教育。具体体现为: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社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分析,渗透思想道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热爱教育事业学前教育教师;

通过挖掘社会教育内容,关心社会、国家大事,引导学生加深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

通过讨论、案例、辩论、小组演示、教学活动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各种学前教育理论和发展动态,发展独立思考、思辨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

6. 课程建设特色

课程强调教学能力练习与提升,实现了教法课目标。教法课研究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对于将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教法课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课程以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理论进行教学模拟实践,践行、总结、归纳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真正实现教法课的课程目标。

课程凸显综合性、迁移性,引领了学科整合。课程融合行为观察与分析、语言教育、儿童游戏、家庭与社区教育、早期阅读等多门专业课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凸显学科整合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情境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是具有整合性和迁移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枢纽课程。

课程注重挑战度、高阶性,落实了深度学习。课程实施始终指向行业反馈,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实现实践能力的递进式提升:教学内容实施模块与任务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实施课前理论、课中理实、课后实践挑战任务的三段递进式教学;教学方法采用研讨式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教师点评、任务进阶等过程,实现高阶思维的递进提升;教学评价多元、多次,实现能力的螺旋式递进。

课程彰显情怀和责任培养,深化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育热点和难点,引入家国、教师情怀,指引学生将所学反馈于社会。在上海市课程思政项目和优青项目支持下,课程进一步将民族、文化、职业观、儿童观等融合,设计和实施了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7. 课程下一步建设计划

课程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建设下一步重点在:

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建设前沿的课程资源。本着先建设、后辐射的原则。第一步,丰富和优化现有课程资源,引入学科前沿研究,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忙起来。第二步,依托建成的线上课程,以幼儿教师培训、同行高校教研、社会服务等形式将课程成果辐射社会。

坚持创新、改革,进一步打造一流专业的特色课程。本课程所在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已有多门课程建设了国家一流、上海一流、上海重点课程。下一步将坚持教学创新与改革,让课程优起来,将学前教法课做成特色和示范,建成具有上海特色、学校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

坚持产教融通,进一步壮大双导师教学团队。将校内外实践基地融合贯通、课内外实践环节有机整合,通过产教融合,培养职业能力突出的高校教师,吸纳更多行业经验型教师参与教学,从而强化教学研究和师资梯队建设,让教师强起来。

坚持深度学习,进一步融入研究性与挑战性学习。贯彻深度学习的育人格局。第一层,关注不同学生能力水平,设置不同难度学习任务,达到“起跑点不一,终点线一致”的育人目标。第二层,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团队,开展研讨与研究,达到“自我突破与持续发展”的深度学习目标。

8. 结语

本科教育是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大学所有的教育要素中,课程是处在微观的、末端的,课程虽是最基本的元素,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科研和教学的综合水平 [8]。因此,一流学科、一流课程的建设,更加需要我们远离浮躁与功利主义,需要我们更为深沉和理性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 8号)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5): 58.
[2] 王乔, 徐建斌, 王雯.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2): 31-35.
[3] 张明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 第2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4] 钱文. 从PCK视角解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J].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15(4): 12-14.
[5] 许卉艳, 赵明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7): 54-55.
[6] 苗东利, 雷佑安. 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 大学教育, 2013(1): 131-132.
[7] 张守红, 王云琦, 张建军. 研讨式教学法在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林业教育, 2019, 37(6): 33-37.
[8] 彭道林, 贺婷. 课程与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 18(2): 31-35,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