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Logic, Practical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DOI: 10.12677/APS.2022.102029, PDF, HTML, XML, 下载: 227  浏览: 38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章 杰: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关键词: 体育课程课程思政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nal Logic Practical Dilemma Optimization Path
摘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认同“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新应用。通过从关联逻辑、协同逻辑与融合逻辑层面理清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揭示其存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度有待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缺乏思政育人目标、思政元素挖掘未充分融入育人资源、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等现实困境,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破除课程壁垒,组建协同联动的教学团队、整合课程资源、增设思政育人目标等优化路径。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is a new exploration of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 new application of the “trinity” training system of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recognition. By clarifying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level of correlation logic, collaborative logic and fusion logic, it is revealed that there are practical dilemma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setting of teaching objectives lacks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elements is not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resources of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f some teachers’ course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ific problems, it is proposed to break down curriculum barriers, form a collaborative teaching team, integrate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increas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章杰.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2, 10(2): 195-199.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2.102029

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思政”缺位已成为当前教学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体育课程自身附带一定的思政属性,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但部分高校存在课程思政“思政”本质把握程度不足、内在逻辑关系混乱等现象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关联逻辑、协同逻辑与融合逻辑层面理清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揭示现阶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结合现实困境提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旨在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健康强国”宏观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 关联逻辑:知识传授发展至价值引领

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其更应注重体育课程对学生三观教育等价值引领功能的发挥。英国教育家罗素认为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其功能发挥的有效方式,该观点与课程思政的本质目标契合,旨在解决专业理论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失等问题。知识传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教师作为“言传身教”的组织者、实施者,其应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融入价值观教育,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知识传授发展至价值引领 [2]。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更需要其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政治素养,最终形成专业理论教育、实践技能培养与实现自我价值“三位一体”综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育人体系。

(二) 协同逻辑:一元主导发展至多维联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现阶段高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革新的主要任务,各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主旋律,保障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课程均由教师“一元主导”,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进度安排、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活动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全过程均由教师个人全部负责,呈现体育教师一人主导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失衡现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打破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局限性,需要立足于体育课程自身的独特思政属性,综合协调不同体育课程的资源优势,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由不同主体共同参与且各主体间责任明晰、相互信任,共同形成多主体协同共建的教学体系,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由“一元主导”发展至“多维联合” [3]。其次,通过高校内部上下各级部门间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保障、全方位执行的“大思政”格局,确保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由浅入深、由表入质。

(三) 融合逻辑:局部渗透发展至整体交融

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在于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观等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同向同行,解决专业理论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失衡等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将思政元素简单堆砌在教学过程中,而是统筹规划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要素的教学全过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理论教育实施过程,做到理论教育丰富全面、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另外,体育课程其自身附带独特的思政属性且各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所以需要全局统筹体育课程教学实施安排,打破原有各部分独立的教学形式,重塑体育课程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内容安排,形成体育教学由局部渗透发展至整体交融。同时,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所以教师需要紧扣“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4],全力整合并重组课程资源,形成“以体育人、以体育德”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度有待提高

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均是高校课程体系中较为成熟的课程之一,其教学体系、学科逻辑、知识构成相对完善,且各自学科领域已形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导致体育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度由于学科专业壁垒等原因处于较低水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开展,其以身体练习、运动实践以及专业技能习得为重点,但思政教育更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凸显教师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行为养成的带动作用,二者教学侧重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不同容易造成专业教学中思政教育价值的引导作用难以发挥,导致不同教育主体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与发挥“1 + 1 > 2”的协同效应 [5],出现“德才分离”、“重术轻道”的教学失衡现象,所以在体育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建立内在联系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举措。具体来看,形式主义是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大障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开展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演示,弱化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其次,受制于思政教育系统性、逻辑性较强且教师自身能力有限,其无法有效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造成思政育人资源难以匹配专业教学过程的失衡现象。

(二) 教学目标设置缺乏思政育人目标

如何将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革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将育人目标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其实践应用面临的重难点。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基准,也是教学实施成效的有效检验。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以实现知识目标作为主要任务,即更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获取与实践技能习得,忽视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丰富教学目标体系,将价值观教育等思政育人目标充分融入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6],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书”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而“育人”则强调在“教书”目标基础上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但其均是构成高校教育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创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三) 思政元素挖掘未充分融入育人资源

思政元素挖掘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条件,但受限于学科特点、课程特性的不同,如何有效挖掘、提炼思政元素并将其在授课过程中予以转化是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体育课程教材均以理论为主,更多注重知识深度而忽视知识广度,在人文情感、思想政治等方面有所缺失,导致体育教师在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受阻。与此同时,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也是影响思政元素挖掘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认为课程目标仅是完成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未重视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未投入精力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学科资源、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另外,部分教师曲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含义,其简单认为课程思政即在教师实施过程中添加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将思政教育单独引入课程教学,而未实现思政教育隐性融入知识教育,难以发挥知识教育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提升作用。

(四) 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隐性融入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其成效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思政能力与专业素养,即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因此提升教师思政敏锐度与专业教学能力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求教师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技能强硬,还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思想政治教育洞察力与教学方法创新性。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来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缺失已成为制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最大阻碍,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学科教育背景不同且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综合性较强,教师短时间内难以把握思政教育的精髓,造成思政元素挖掘、提炼与转化深度不足,导致思政元素难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所以教师思政育人理念偏差、动力不足与经验缺失是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教师个人思政能力提升出发,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内涵的把握程度,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与思政育人能力,在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凸显育人能力的重要性,提升思政育人的课堂地位,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

4.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 破除课程壁垒,组建协同联动的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发挥“1 + 1 > 2”协同效应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育人合力的核心途径,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与推进健康强国战略目标的应有之义。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由于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有所区别,其对于人才培养侧重点不尽相同,所以如何破除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课程壁垒,融合不同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将思政教育载体、路径、方法与方式融入体育课程学科教学特点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关键,其中组建协同联动的教学团队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教学团队将体育课程内容与价值教育有效结合并使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与价值认同,因此教学团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与保障。第一,不同学院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其对于思政教育内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等要素掌握度较强,所以可以通过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结对帮扶的形式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共同挖掘、提炼、转化思政元素,并精准对接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提高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以及思政育人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二) 整合课程资源,增设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发挥思政育人作用的实践过程,其知识教育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共同构成“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全新育人体系。体育课程落实思政育人目标必须从课程基本特征出发,遵循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感与价值认同感。第一,更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成与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统筹规划知识教育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是“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学整体规划与具体设计的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发展至“知识传授 + 能力培养 + 价值认同”,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第二,丰富体育学科不同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且不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之间联系程度较强,所以综合不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特点以形成形式丰富、层次多元、相互促进的思政育人体系。

(三) 深挖思政元素,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能

《高校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组、融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难点。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学科背景不同导致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存在差异,将二者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并通过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消除不同学科间的显性边界,搭建全新教学平台将思政元素隐性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其次,积极对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优质资源,形成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育人效应。高校合作是立足自身发展特点、消除地域时空差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推动与不同高校间的深度合作,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形式等各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并结合自身课程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全新教学体系,通过吸取其他高校的思政教育优势不断丰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四) 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

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强弱主要取决于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教育者先受教育”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体现的坚实保障。第二,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直接实施主体,其应树立主动思政育人意识,提高思政元素挖掘、提炼、转化的深度与广度。思政元素的本质是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其更注重精深层面的深远影响,所以思政元素挖掘必须体现知识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全领域。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四年一贯制’研究与改革实践——以池州学院为例”(2021jyxm1013);池州学院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导向理念下劳动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的融合研究”(2021XLDXM04)。

参考文献

[1] 胡翔宇, 杨洁, 熊胜尧, 曹梦娜.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2(1): 123-126.
[2] 张洋, 张泽一, 魏军.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育人特性、实践样态与行动方略[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3): 104-110.
[3] 赵富学, 李林, 王杰, 赵鹏, 李壮壮, 李艳.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构建[J]. 体育科研, 2022, 43(2): 5-12.
[4] 刘芳, 孙晋海.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路径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1): 114-120.
[5] 王倩.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 24(1): 114-116+126.
[6] 位小龙, 于方方. 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挑战与优化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2): 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