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离开家乡前往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区发展,这就使得我国老龄人口的空巢化现象愈发严重。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截止2020年,我国已有1.18亿的空巢老人,这就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老龄人口是空巢老人,且预计十年后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将达到全国老人家庭的90%,老年人家庭将逐渐趋于“空巢化” [1]。
空巢老人主要是指没有子女或是子女并不与其共同居住 [2]。一方面,空巢老人生活无人照料,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无人交流,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的状态,心理极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不同群体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异质性,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释影响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社会支持为空巢老人提供物质帮助和医疗服务,同时增加空巢老人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空巢老人更好地融入老年生活,提高其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对此,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1) 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的学者吴芳 [3] 吴振强 [4] 发现经济状况、子女的情感支持、社会参与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邬俊福 [5] 认为接受子代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会明显提高,李建新 [6]、王萍等 [7] 学者也发现自下而上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冯慧慧 [8]、周晶晶 [9] 指出,社会保险是影响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2) 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群体差异研究。在学者也展开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发现不同群体的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城乡、性别和年龄上。在研究中发现由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农村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要优于中高龄空巢老人 [10]。
上述文献成果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大多集中于研究城市或农村某一地区的空巢老人,较少研究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的关系,以及空巢老人各群体间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因此本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研究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各群体间的差异。
3. 理论分析框架

Figure 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empty-nesters’ life satisfaction
图1. 社会支持影响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11],这五个层次是从物质层面逐步过渡到精神层面,且人们倾向于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空巢老人需求的满足程度与他们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密切关联,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即空巢老人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他们的幸福感就越高,对生活也更加满足。因此本文将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解释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群体差异。
如图1所示,基于空巢老人的特性出发,文章选取的正式社会支持的指标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区或者村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则主要包括社会参与和子女的代际支持,即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文章将通过建立模型来研究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并且从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如何通过社会支持来满足不同群体空巢老人的需求,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4. 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选自2018年CHARLS数据。研究对象是60岁及以上(1958年前出生),无子女或是子女离开家超过半年不与其共同居住的老龄人口,通过筛选、删除缺失值后得到有效样本共4036个,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各解释变量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析空巢群体间生活满意度的差异。
4.1. 模型选择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生活满意度,它是虚拟变量为1和0的二分类变量,故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4.2. 变量选择
解释变量由社会支持构成,对变量赋值使其成为二分类变量。正式社会支持中,将空巢老人中参加了养老、医疗保险,享受到了养老、医疗服务的赋值为1,未参与的赋值为0。非正式社会支持中,将子女的经济支持、社会参与按照有无情况分别赋值为1或0,将与子女的见面、联系频率中回答为每天、每周2~3次、每周一次、每半个月一次的定义为经常见面联系,赋值为1,其余情况赋值为0。
被解释变量是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将空巢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回答为极其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情况赋值为1,将回答为不太满意或一点也不满意的赋值为0。
控制变量主要是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健康状况、学历、居住地等。如表1所示。
4.3. 变量选择
如表1所示,从控制变量来看,样本数据中男女比例近似为1:1,且3/4都居住在农村。从年龄分布来看,低龄老年人占比超过一半,而高龄老年人仅有11%左右。就表2中的数据而言,我国空巢老人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有73.5%的空巢老人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只有1.59%。除此之外,有近七成的空巢老人是有配偶的,没有配偶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仅有29.5%。从空巢老人对自己的健康满意度上来看,有32%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太满意。
从解释变量来看,86%的空巢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能够领取基本养老金,但仅有27%的老年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保,此外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都没有享受到社区/村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从与子女间的交往来看,98%的子女都为空巢老人提供了经济支持,也有六成的子女会经常与老年人见面、交流和联系。但就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而言,只有近一半的空巢老人参加了社会交往活动。具体样本描述性统计可见表1。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全样本回归分析
表2是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回归结果。模型2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p ≤ 0.05,系数B都大于0,说明其对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是在1%的水平上正面影响的,且具有显著性,即参保的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会明显高于未参保的空巢老人。社区/村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也能显著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参加养老保险的空巢老人,能够领取一定的养老金以维持日常生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能够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助餐助浴等日常生活照料,这两项正式的社会支持能够通过满足生理需求来提高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参加医疗保险的空巢老人能享受医疗补助,而定期体检、家庭医生、上门医疗等医疗服务能有效预防、诊疗疾病,满足安全需求,提高生活满意度。

Table 2.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of social support on life satisfaction of empty-nesters
表2. 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二元logistic分析
注:*、**、***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模型3中子女经济支持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促进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且每增加1%,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随之上升0.645倍,但子女的见面频率对空巢老人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参与在1%的水平上显著促进。从需求层次角度看,子女的经济支持在满足空巢老人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的同时,能使空巢老人有钱看病治疗及康复护理,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此外,情感支持能减轻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使他们产生归属感。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分为两种,一是参加文娱和休闲活动,在积极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满足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另一种是参加志愿活动,或退休后再就业,这能使其剩余价值得到实现,满足尊重与自我价值的需求。
5.2. 年龄、性别、城乡分样本回归差异分析
从全样本分析的结果来看,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年龄负相关,其中低龄空巢老人大多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能自我照料,基础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能得到满足。同时城市地区的空巢老人也比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更高。社会支持是如何影响不同群体的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我们将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对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年龄、性别、城乡的样本差异分析。分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3. Grouped regression results
表3. 分组回归结果
5.2.1. 年龄分样本回归
从年龄分组回归结果看,养老服务和保险对低龄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且相较于高龄空巢老人分别提升了15%和75%;而医疗服务则对中高龄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有更好的增进作用。非正式社会支持中,子女的经济支持和见面频率更能提高低龄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而子女的联系频率和社会参与则对中高龄空巢老人效果更好。
从需求层次角度看,低龄空巢老人身体较健康,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养老服务和保险能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但中高龄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安全急需得到满足,医疗保险及服务更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非正式社会支持中,中高龄空巢老人更享受家庭团聚、子女孝顺,此时情感支持对中高龄空巢老人更加重要。
5.2.2. 城乡分样本回归
从城乡分样本回归来看,正式的社会支持中,养老保险和服务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提升作用更好,而医疗保险和服务更能提升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非正式社会支持中,经济支持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提高的影响更大,情感支持及社会参与则是对城市空巢老人的作用效果更显著。社会支持中,对城市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医疗保险,而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促进作用最大的是子女的经济支持。
从需求层次理论看,城市空巢老人经济水平较高,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在基本生理物质需求满足后,会追求安全需求的满足,因此医疗保险和服务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养老保险和服务。农村空巢老人大多生活拮据,此时养老金和村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对他们生理需求的满足极其重要。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中,城市空巢老人在生理安全满足后,会追求更高需求层次的满足,而与子女的联系越频繁,情感需求会更加满足,且社会参与程度越高,他们的情感和自我实现需求满足度会更高。但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而言,在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尚不能满足的基础上,情感、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满足固然能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但与经济支持相比,情感支持以及社会参与的促进作用较小。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结论
1) 正式社会支持中的社会保险与养老医疗服务均能显著提升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且医疗保险的提升效应要明显强于养老保险,养老服务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大于医疗服务。其中居家养老服务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效应要高于城市,而医疗服务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增进效用则更好。
2) 非正式社会支持中。经济支持比情感支持更能促进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且情感支持与老人社会参与程度对城市空巢老人效果更显著。
6.2. 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中社会支持主要通过满足空巢老人的生理、安全、情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来提高生活满意度,因此下面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角度来提出相关建议:
1) 生理需求的满足。第一、扩大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覆盖面,使更多农村和城市的空巢老人都参与到养老保险中,同时适当的提高空巢老人养老金的保障水平。第二、加快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城市地区兴建公办养老机构,农村建设村级互助点或幸福养老院,为高龄、残疾、失能失智的特殊空巢老人提供助餐、助浴、日托和上门照料等服务,同时加快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生活圈,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便利。第三、完善子女赡养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子女定期为空巢老人提供经济支持,履行赡养义务。第四、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空巢老人家庭的子女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能减少空巢老人家庭的数量,另一方面能为其提供更高水平的经济保障。第五、国家应该为空巢老人,尤其是高龄、失能、贫困、残疾等特殊的空巢老人提供社会救助,并发放福利津贴和补贴。
2) 安全需求的满足。第一、对于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社区和村应该定期为其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例如常规身体检查、血压血糖的测量,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空巢老人,还需提供上门诊疗的服务;在机构中养老的空巢老人,养老机构应该与医疗机构相结合,并能够为空巢老人提供医疗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相关的医疗服务。第二、应该增强空巢老人的安全意识。空巢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加上年纪渐老记忆力开始衰退,很可能会发生煤气泄漏、电火煤火等类安全事故,因此要对空巢老人进行有关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3) 情感与归属需求的满足。第一、子女应该经常与空巢老人交流和沟通。空巢老人退休后闲居家中,又无人与其交流和沟通,心理精神状况比较脆弱,长此以往精神得不到慰藉很容易抑郁,子女应该经常与空巢老人交流,聆听他们的倾诉,有利于他们烦闷情绪的排解。第二、社区和村应该建设老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开发老年人课程,让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如广场舞、下棋,让他们不至于无事可做。同时也要鼓励空巢老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第三、为空巢老人开设心理咨询室。
4) 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满足。第一、为空巢老人提供老年人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同时给他们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如可以让有能力的空巢老人在社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空巢老人的再就业能让他们的剩余价值得到实现,也能让他们在退休之后重建生活的目标,不至于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时,丧失对生活的热情。第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空巢老人可以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第三、空巢老人可以互助养老。空巢老人之间可以组成区域性的互助养老小组,低龄且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空巢老人为高龄且身体条件较差的空巢老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在他们高龄或者身体变差的时候,也会有人来提供帮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助养老小组,在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也能解决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