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Effect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among Children Aged 4~6 Years
DOI: 10.12677/AE.2022.126305, PDF, HTML, XML, 下载: 283  浏览: 761 
作者: 廖 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家庭环境Children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Family Environment
摘要: 目的:探究家庭环境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并针对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教育建议,期望为家长养育幼儿提供更加科学、健康的指导。方法:采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对294名幼儿进行测试。结果: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父母职业、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并受到不同家庭环境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ldren aged 4~6 years, and further put forward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on family education to promote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hoping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and healthy guidance for parents to raise children. Methods: Adopt “Table of Amount of the Ability to Associate with Partners among the Children” tested 294 young children. Results: The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occupation and parental educational level. Conclusion: There are no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er communication and are affected by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廖钦. 家庭环境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J]. 教育进展, 2022, 12(6): 2008-201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6305

1. 引言

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发展出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对于幼儿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沟通过程中对同伴关系的感受、适应和处理能力的总和 [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对幼儿而言同伴群体是他们进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主要群体,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项观察研究发现,只有10%~24%的幼儿是受欢迎的,而有12%~20%的幼儿属于被忽略型 [3]。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拥有足够同伴交往经验的幼儿,具有近期和长期的适应问题 [4]。

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稳定的,Parke (1980)依据变量的不同性质把家庭环境分为了社会变量和物理变量 [5]。社会变量是指家庭中人与人互相影响的精神因素;物理变量指的是家庭环境中的物质因素,一般而言家庭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存在一定关系。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有许多,如:幼儿不同性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交往能力,已有研究表明高反应强度幼儿具有较多的不良情绪将影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6];幼儿自身的生理发展,到达大班之后幼儿掌握的同伴交往技巧也比中班时更多,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更好 [7]。同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8]。

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浩如烟海,但更多的是从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在如今倡导家园共育的大背景之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家庭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家庭教育在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这一领域的教育对策。期望能够给予更多家长科学、健康的亲子教育方式,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随机抽取305名4~6岁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幼儿同伴交往问卷由幼儿家长匿名填写,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94份(96%)。其中男孩156人,女孩138人;独生53人,非独生241人。

2.2. 方法

2.2.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采用张元(2002)编制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9],该量表共有24道题,分为“社交障碍”、“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19,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问卷含有24个项目,其中“社交障碍”维度为反向计分,分值越高代表社交障碍越小。其余维度为正向计分。

2.2.2.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结构上的差异

不同家庭结构中由于单亲家庭与祖孙两代家庭样本量过少,因而在表1中只保留由父母及子女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和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三代组成的扩大家庭。同伴交往能力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家庭结构上差异显著。具体情况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infant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and family structure

表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性别和家庭结构上的比较

注:*P < 0.05,**P < 0.01,下同。

3.2. 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对不同父母文化程度的幼儿在同伴交往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及其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两个维度在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上呈显著差异。具体情况分别见表2表3

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ant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different father education levels

表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上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ant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different maternal education levels

表3.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母亲文化程度上的比较

3.3. 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父母职业上的差异

对不同父母职业的幼儿在同伴交往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社交主动性和亲社会行为两个维度在不同父亲职业上无显著差异,社交障碍及语言和非语言交往在不同父亲职业上差异显著(F = 4.96, P < 0.05; F = 4.01, P < 0.05),同伴交往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F = 5.99, P < 0.01)。与此同时,社交障碍、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在不同母亲职业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 = 5.83, P < 0.01; F = 4.65, P < 0.05; F = 5.32, P < 0.05; F = 3.92, P < 0.05),同伴交往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F = 8.02, P < 0.01)。具体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infant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different parental occupations

表4.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父母职业上的比较

4. 讨论

4.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基本特点

研究表明,性别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没有显著关系。以往有研究发现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同伴群体中的性别因素能够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10],也有研究发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各个维度中男童女童的能力各有高低 [11]。性别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往往被认为是在学前期的儿童性别概念形成阶段,儿童的行为已经有明显的性别倾向 [12]。同时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往往已经开始按照幼儿的性别角色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如女童可能被要求需要更加温柔和体贴,这样的要求更加符合同伴交往中受欢迎幼儿的特质。所以在以往的研究中女童往往能够拥有较高的同伴交往能力。本研究中虽然未出现显著关系,但女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平均值略高于男童(见表1),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样的差异。

4.2. 家庭环境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4.2.1. 不同家庭结构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父母职业和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上都呈现出显著差异。在不同家庭结构中,身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三代组成的扩大家庭中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高于身处由父母及子女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的幼儿(见表1)。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扩大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相比于只有父母和孩子的核心家庭更加丰富复杂,幼儿在扩大家庭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父母传授的经验还能够了解在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相处时的经验,进而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三代人组成的扩大家庭中,往往也会增加一份不同于父母和子女的更加亲密的祖孙之间情感。而家庭成员的亲密度越高,幼儿的心理健康程度也会越高。在从小就能够顺其自然的表达自我情感的情况下成长的幼儿往往在日后的同伴交往活动中就会更加主动。

4.2.2. 不同父母职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上,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其他的幼儿。有研究显示,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之一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精神因素,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和行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学龄儿童,其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性较低 [13]。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稳定的情绪和更少的问题行为的幼儿相比于其他幼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同伴互动的各种活动中去,当然也能够更加和谐、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同时,一项关于父母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子女的解释认为:与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相比,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往往会为了子女的学习提供更加多的设施和服务,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与子女互动 [14]。关于语言和非语言这一维度上的差异,也许正是因为受到教育程度更高的父母在投入更多时间与子女互动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子女使用语言、动作与他人互动交往的次数,锻炼了他们对此类沟通方式的掌握程度。

4.2.3.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不同父母职业上,父母职业为知识分子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高于父母职业为经商和农民的幼儿。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职业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在培育子女时更加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同时相较于职业为经商或农民的父母能够接触到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在父母职业是经商者的家庭成长的幼儿可能家庭的物质条件更好一些,但忙于工作的家长在家庭精神环境的建设方面也许会出现不足。同样的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家庭中家长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容易导致不知道如何科学、合理的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导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羞怯等不利于社交的情绪。

而出现相较于不同父亲职业对幼儿的影响,不同母亲职业对幼儿的影响更加全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对于男女分工的不同划分导致的。女性往往被要求在养育后代的任务上付出更多,研究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更高之后对子女付出的家庭教育性活动也更多 [15]。职业为知识分子的母亲显然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加用心,这也促进了幼儿在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学习和掌握。

4.3. 教育建议

家庭环境因素在幼儿早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长久稳定而且潜移默化的,不同的家庭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都能够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造成不同的影响。丰富、亲密的家庭精神环境下成长的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同伴交往能力。而在较好的家庭物质环境下培养出的幼儿无论是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亲社会行为都会更好,同时不容易表现出社交障碍方面的问题。

如何利用好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来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为幼儿社会性发展铸造良好的环境,打下幼儿期的坚实基础就需要:1) 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良好友爱的关系体现出来的,“父母和孩子口头间关于情绪的谈话可以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情绪调节与指导能力较强的父母能够不断鼓励自己的孩子表达与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则可以从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同时提升了情绪知觉的敏感度” [16]。对于幼儿来说亲密的家庭成员关系,能够使他们学会更大胆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拥有更加稳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家庭成员若是时常出现冷战、争吵等不利于和谐氛围构建的情况,幼儿则更加容易产生自卑、冷漠等问题,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无法掌握积极的交往技能。

2) 提升家庭的文化与娱乐功能。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有很高的受教育水平。家长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绘本或音乐故事等手段增加与幼儿沟通交流的时间,并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语言或非语言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成长,幼儿自然而然会对同伴交往拥有大胆尝试的积极态度,也能够自然地表露出他们对于其他小伙伴的友好。

3) 积极与幼儿园沟通,加强家园合作。有些家长可能因为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育儿的能力。这时候就可以利用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来保证自己在育儿的道路上不走偏。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更多的参与到幼儿园不定期举办的亲子互动活动中,增强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亲密联系。家庭作为幼儿园教育延伸的重要场域,每一任家长都应该树立起与幼儿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以此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给予积极的陪伴作用。

4.4. 结论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个体在同伴交往之中创建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在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大多将目光聚焦在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增长。然而家庭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家庭环境这个因素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的影响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研究通过对4~6岁幼儿不同性别、家庭结构、父母文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具体而言祖父孙三代人构成的扩大家庭中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相较其它家庭结构的幼儿更高,而父母的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本研究最终目的是将获得结论用于实践指导,如何更好地引导父母或抚养者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施加积极影响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阴亚萍. 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
[2] Holt-Lunstad, J., Smith, T.B. and Layton, J.B. (2010)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PLOS Medicine, 7, e100031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0316
[3] 但菲, 冯璐, 王琼. 表演游戏对 4-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 23(8): 13-16.
[4] 武建芬. 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5): 35-38.
[5] 侯越. 家庭环境与幼儿社交退缩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6] Coplan, R.J., Reichel, M. and Rowan, K. (2009)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ersonality. Child Temperament, and Parenting: focus on Emot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r, 46, 241-246.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08.10.011
[7] 杨颖. 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21.
[8] 刘国艳, 李洁旋, 朱小惠, 肖丽梅. 气质在家庭环境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时的中介作用[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 28(5): 525-528.
[9] 张元. 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8(1): 42-44.
[10] 姜勇, 李艳菊, 黄创.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模型[J]. 学前教育研究, 2015(5): 45-54.
[11] 嵩钰佳, 邓丽华, 申美玲, 蔡珊, 王波. 祖父母教养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 2016(11): 17-23.
[12]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3] 李婧, 张丹, 宋佳, 赵艳, 张桂香, 秦锐, 等.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医药, 2015, 41(22): 2691-2693.
[14] 祁翔.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人力资本投资——来自中国农村家庭的调查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3(9): 73-79.
[15] Andrabi, T., Das, J. and Khwaja, A.I. (2012) What Did You Do All Day? Mater-nal Education and Child Outcom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47, 873-912.
https://doi.org/10.1353/jhr.2012.0029
[16] 姜旭. 父母元情绪理念、家庭环境与大班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