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ial Feasi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DOI: 10.12677/AAM.2022.116419, PDF, 下载: 133  浏览: 253 
作者: 施 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关键词: 社会创业可行性德尔菲法评价指标Social Entrepreneurial Feasibility Delphi Evaluation Index
摘要: 社会创业在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发挥着独特作用,第三次分配的提出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基于社会创业的宏观背景进行分析,借助德尔菲分析法综合评价构建社会创业可行性指标评价体系,完成对社会创业机会的动态评价。研究显示,各个指标均有利于社会创业,其中个人特质、政府支持对社会创业的影响最显著,社会支持影响较小。根据评价指标结果提出推动社会创业的建议,以期能够为社会创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Abstract: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lays a unique role in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and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proposal of the third distribu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Based o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 feasibility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help of Delphi to complete the dynamic evalu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ll indicators are beneficial to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f whic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ment support have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hile social support has less impac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文章引用:施敏. 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应用数学进展, 2022, 11(6): 3917-3923.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2.116419

1. 问题提出

近十年来,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残障保障等问题日渐呈现在公众面前,社会需求急剧增加,不论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和以市场为主体的私人部门如何变革,都难以真正解决这些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一些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个人或团体开始寻求社会变革,试图采用一种新的创业模式——社会创业。社会创业开启了一种混合的创业模式,即“公益 + 商业”的创新模式,通过一些商业性营利活动来支持公益事业。总的来说,社会创业的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商业性,创造性地弥补了政府部门的不足以及传统非营利组织的缺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间的社会创业者积极干预,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企业家,社会创业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美国学者比尔·德雷顿首次提出“社会创业”一词。社会创业和传统商业创业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业追求 [1],社会创业是由社会创业者基于现实的社会问题,将政府和市场往往会忽略的“金字塔底层”的现实需求作为创业机会,进行机会识别与开发,通过资源整合、组织创建等活动来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的过程 [2],可以通过商业手段来创造社会效益 [3]。社会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社会目的的商业活动,需要通过识别、评估、开发、利用创业机会以持续创造社会福利来满足公共需求 [4]。但这一过程往往存在混淆,再加上社会创业机会隐藏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使得其难以被识别;相比之下,通过客观评价来确定该社会创业的可行性或许更为科学有效。基于实践的创业机会可行性评价,能够科学、有效地判断创业机会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可行性和评估其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5]。Timmons针对可行性评价提出了八大类评价标准,并构建出8个一级指标、55个二级指标的创业评价体系 [6]。我国学者对Timmons的评价框架进行了扩展,总结了10项关键性的创业机会评价指标体系 [7],其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可以看出,目前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的研究大多都还是集中于商业创业领域,且评价标准局限于创业机会本身,缺乏从创业者与团队、创业环境等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得创业机会的评价更为主观,选择的评价指标也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通过可行性评价来确定该社会创业机会是否值得开发,是社会创业活动中及其重要的一环。针对社会创业机会可行性,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检测该机会成功转换成创业活动的可能性,可以科学监测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质量和效果,优化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创业机会的后续开发。

2. 基于德尔菲法的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2.1.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基于匿名性的原理,征求有关主题的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咨询、整合,最终达成共识,最后对专家的综合意见进行汇总整合,对评价客体做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应用领域广泛,尤其是构建各类指标体系。将利用德尔菲法建立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开展社会创业活动的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构建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想要科学监测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质量和效果,优化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创业机会的后续开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构建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时会遵守的三大原则:

1) 可行性原则。一个好的指标体系必须是可比较的、可操作的、可量化的。统一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指标本身就是量化的测量工具,因此,每一个指标获取数据时都能找到数据来源,能够量化操作,方便收集,并且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比较可靠。

2) 指导性原则。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对社会创业开展起指导性作用。相关人员、部门能利用评价指标来明确各自工作的内容和职责,促进社会创业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社会创业机会开发的质量。

3)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主要从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权重分配表现,一是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状态;二是机会评价应遵循一定的标准,按照同样的指标权重来进行评价,克服评价工作中的主观影响因素。

2.2. 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的确立

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求参与咨询的专家对社会创业有一定的了解,在社会创业领域有一定的权威,这样构建的指标才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首先,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对社会创业和公益发展有着更长远的认识,同时熟悉公益组织、相关政策,因此他们的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其次,高校研究公益创业或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他们代表着专业,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他们的建议能够让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估更具科学性、条理性。最后,公益组织的社会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相关人员作为直接参与社会创业活动的一线人员,对于社会组织创立初期的实际需求、工作开展的重难点等方面最清楚,他们的意见能让指标体系的构建更真实、操作性更强。共征询了12名专家的意见,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4名,学者教授4名,社会组织创始人4名。

对于社会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暂未达成共识,但学界普遍认为,社会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主体,其在社会创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创业者及其团队是开展创业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创业的核心。他们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追求社会价值为使命,识别创业机会并进行开发,敢于采取行动去突破资源限制,通过不断地创新、学习来实现其使命。而创业者个体的手头资源在社会创业启动之初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交易成本 [8]。除此以外,社会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个人意识、创业警觉性、社会资本等因素都在创业的方方面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社会创业者是一个试图促进社会变革的群体,他们深受社会使命驱动,善于运用新的方式和手段来满足社会需求,力求解决部分社会问题。社会创业者的社会资本直接影响了其链接资源的能力,与社会创业者有联系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组成的集合,创业者能够通过他的关系网络链接各类资源 [9]。社会创业者曾深入了解过某一领域,在选择创业领域可能偏向自己熟悉的领域。社会创业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系统,与社会创业环境发生着交互的影响 [10],因此,需要更加全面、详细分析社会创业所处的环境。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社会创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社会创业可行性指标体系。为了更加科学地判断和识别社会创业机会能够成功转变为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确定了两个维度:社会创业个体、社会创业环境。在确定初始指标设计的逻辑下,针对每个维度,按照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寻找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价。共提取了26个三级指标的初始指标,并通过专家咨询法来对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筛选对于明显不相关的指标进行了删减,经历了三次咨询后结果趋于集中,最终整理得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初始指标体系(表1)。

Table 1.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easibility evaluation index

表1. 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

将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划分为个人特质、社会资本、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四个一级指标。个人特质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价值观、创业动机和创业警觉性,企业家精神指的是创业者所具有的能够利用创业机会,开展新的商业模式的特殊才能,包括冒险精神和商业头脑,当社会创业者面对不确定环境,准确判断社会、市场发展趋势,要敢于冒险并承担风险,具有强大经济、心理的承受能力。同时,社会创业者关于价值追求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也会影响社会创业者的决策,主要在于把握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创业警觉性包括警觉强度和警觉方向,社会创业者面向不同的领域内的创业机会,对机会的感知力、灵敏性的大小。社会创业者与亲人、朋友、服务对象、相关机构等基于感情、利益而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具体包括关系网络、情感网络、政府网络、商业网络和先验知识。政府支持包括经济性支持、组织性支持、制度性支持三类,相关政府部门为社会创业者提供无偿的资金、设备、技术等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补贴等。同时,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部分公共服务项目。政府出台关于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法规,划定社会创业的法律框架,让社会创业活动有法可依,提高组织的合法性、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社会支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有社会组织创业、孵化、发展平台等,软环境主要是指公益慈善文化的宣传教育。

3. 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选用比例分配法,根据专家对社会创业评价可行性的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分情况,来计算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权重。该方法操作简便、可适用的范围广,由于专家的专业素质决定其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它对参与评价的专家要求很高。

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S j = i = 0 n B i (1)

其中,Sj表示指标j的权重总得分,j表示同一级指标下的各个被评价的指标,其值为 1 , 2 , 3 , , m ,Bj表示某位专家根据重要性程度对某个指标的判断分值,n表示各专家对指标j分数的数量统计,即咨询专家的数量。

由此可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K j = S j j = 0 m S j (2)

其中Kj表示指标j的权重系数,Sj表示同一指标下的各同级指标,m表示同一级指标的个数。

具体说来,对于某个指标,其分子是各个专家对它评分的平均值,分母为该指标所在的层级的所有指标的均值之和,最终得出这一指标的权重。修正后的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Table 2.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easi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表2. 社会创业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探索新时期社会创业环境的宏观背景变化下,建立了社会创业可行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社会创业者自身特质会直接影响到创业行为的选择。自身特质即个人特质和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组织的创立者,其创业支持体系在社会创业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传递与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资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创业者借助政府的各类支持,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品牌宣传的质量。政府结合民生具体需求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专业能力强、资源网络广泛的社会组织进行合作。

我国社会创业实践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因此,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慈善公益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社会创业意识。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创业宣传教育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需加大关于社会创业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慈善公益的认知程度,更加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创业动机并实施创业活动,减轻全社会的就业压力,社会创业经过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传递,为我国经济发展积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甚至可以在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内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切实将鼓励支持社会创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全民创业、慈善事业建设和第三次分配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由区委和区政府牵头,区民政局等部门参加的社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协调和解决社会创业工作中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基层组织等都要共同参与,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创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布鲁克斯. 社会创业——创造社会价值的现代方法[M]. 李华晶,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 Zahra, S.A., Rawhouser, H.N., Bhawe, N., et al. (2008) Globaliz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 117-131.
https://doi.org/10.1002/sej.43
[3] Dees, J.G.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 55-67.
[4] Mair, J. and Noboa, E.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University of Navarra-IESE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Series 955.
[5] 白彦壮, 张璐, 薛杨. 社会网络对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作用——以格莱珉银行为例[J]. 技术经济, 2016, 35(10): 79-85.
[6] Timmons, J.A. (1999)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21th Century. Irwin/McGraw-Hill, Boston, 5-10.
[7] 姜彦福, 邱琼. 创业机会评价重要指标序列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4(1): 59-63.
[8] 彭伟, 于小进, 郑庆龄. 中国情境下的社会创业过程研究[J]. 管理学报, 2019, 16(2): 229-237.
[9] 张玉利, 杨俊, 任兵. 社会资本、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J]. 管理世界, 2008(7): 91-102.
[10] 王晶晶, 郭新东. 企业社会创业动机的探索性研究——基于三家企业的案例分析[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5(4): 34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