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性推断语气副词“准保”的主观性表现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the Modal Adverb “Zhunbao” in Affirmative Inference
DOI: 10.12677/ML.2022.106171, PDF, HTML, XML, 下载: 177  浏览: 308 
作者: 周 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关键词: “准保”主观性语法化主观化“Zhunbao” Subjectivity Grammaticalization Subjectivization
摘要: “准保”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语气副词,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客观事件或行为的确定性推断。“准保”的语法化经历了由偏正短语到语气副词的演变过程。主要通过命题功能向言谈功能的转变、客观意义向主观意义的转变以及非认识情态向认识情态的转变的手段实现主观化。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分析“准保”的主观性表现。并且进一步将具有肯定推断义的语气副词“准保”和“定”类词相比较,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本文将从语气副词“准保”的语法化、主观化及主观性三个角度探讨表示肯定推断的语气副词“准保”的主观性表现。
Abstract: “Zhunbao”, as a commonly used modal adverb in modern Chinese, represents the speaker’s de-terministic inference of an objective event or behavior.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Zhunbao”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positive phrases to modal adverbs. Subjectivization is realized mainl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roposition function to speech function, from objective meaning to subjective meaning, and from non cognitive modality to cognitive mod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bjective performance of “Zhunbao”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peaker’s perspective, emo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it further compares the modal adverbs “Zhunbao” and “Ding” with positive inferential meaning,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the modal adverb “Zhunbao”, which expresses affirmative inf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subjectivization and subjectivity of the modal adverb “Zhunbao”.
文章引用:周影. 肯定性推断语气副词“准保”的主观性表现[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6): 1281-128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6171

1. “准保”的语法化与主观化过程

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语法化注重概念语义的变化,而主观化侧重结构形式的发展,因此语法化与主观化必然有一定联系。沈家煊 [1] (2001)指出主观化是语法化过程,是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语法化中经常伴随主观化,是说话人对所要表述的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或情感在语法上可以确定的表达过程。下面将分析探究语气副词“准保”的语法化及主观化过程。

1.1. “准保”语法化过程

“准保”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副词,由于句法结构的变化及语义的演变,“准”“保”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短语语法化为一个副词。“准”经过了由形容词到名词到介词再到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保”经历了名词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准保”在元代开始从偏正短语演变为副词。下面将对其语法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说文解字》对“准”的解释为“凖,平也”。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谓之凖”。例如:

(1) 推而放诸东海而凖。——《礼记·祭义》。

在《说文解字》中,保的解释为:“保,养也。”例如:

(2) 长之养之,如保赤子。——《荀子·议兵》

由于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发展,“准”和“保”由单音节词组成偏正短语“准保”,“准保”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

(3) 往往求进者因朝廷不以为重,多不揆己而妄求,而朝廷亦以为轻,故不择人而准保。(《元代奏议集录》)

例(3)中的“准保”并没有表示肯定推断义,而是作为一个偏正结构出现在句子中,有“允许保荐某人”的意思。

在明代,“准保”开始出现在状位,作为具有肯定推断义的副词,在句子中做状语,表示“一定;保证”的意思。

(4) 珍哥武城县监禁,晁源讨保纳赎,伍圣道、邵强仁着落各家属完赃,海会、郭氏亦准保在外。(《警世姻缘传》)

在现代汉语中,“准保”作为语气副词一般出现在口语中,并且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多出现在北方作家的作品中。例如:

(5) “好像忘了点事儿,什么呢?”他用烟袋敲着脑门想:“什么呢?呕!忘了给哥哥的坟上送点鲜花去!晚了,晚了!今天圣诞,大家全歇工,街上准保买不到鲜花!人要是老了,可是糟糕!直想着,直想着,到底是忘了!”(《二马》老舍)

(6) 这事如果你情愿,就交给我来办!准保落不了空!(《平凡的世界》路遥)

例(5)中的“准保”表示说话人对“买不到鲜花”这件事情的肯定,因为圣诞节没有店开门,因此对这件事情有了肯定性推断。例(6)表示对听者的承诺与担保,显示出对自己能办好这件事情的肯定态度。

很多词典也对“准保”做出一定解释。《现代汉语词典》 [2] (第7版)中的解释为:“准保”表示可以肯定或保证。《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3] 对“准保”没有明确注释,但是详细解释了“准”的意义,并说明“准保”的意义和用法与“准”相同,只见于北方话中。在《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 [4] 中,“准保”表示一种肯定的推断,一般表示说话人强调是这样。用于口语,带方言色彩。

通过以上对“准保”语法化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列出“准保”语法化的路径图(见图1):

Figure 1. Grammaticalization path of “quasi insurance”

图1. “准保”语法化路径图

1.2. “准保”主观化过程

语气副词“准保”的语法化过程中也伴随着主观化,即其中用来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成分是通过非语法成分的演变逐步形成的。语法化和主观化经常伴随发生,二者虽然关系密切,但并不是蕴涵关系,而是由语法的各种相关功能联系起来的。Traugott [5] (1995)认为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表现为六个方面: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语气副词“准保”的主观化主要表现在其语法功能从命题转变为言谈,其意义由客观转变为主观,其情态功能从非认识情态转变为认识情态。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准保”主观化的表现。

1.2.1. 命题功能向言谈功能转变

“准”表示“允许、许可”“一定、确实”“标准、法则”等都具有命题功能,而发展到“一定、确实”表示肯定推断义则具有言谈功能,表示说话人对所述事件的观点、态度和评价,具有[+肯定性]的语义特征。“准保”也是如此,“准保”表示对客观事实的肯定推断,后面接“能、会”较多,主要表达说话者的肯定态度及强调语气,是对于所述事件的肯定推断。

“准保”在元代作为偏正短语出现在句子中,表示“允许保荐某人”的意思。在句中陈述客观事实,具有命题功能而不具有肯定推断义。随着语言的演化,“准保”之间更加紧密,逐渐呈现出双音化副词的特点,开始出现在状位上,表示说话者对所述事件的评价和态度,展现出言谈功能。

“准保”的言谈功能,主要表现为“准保”在主语或者话题前,甚至单独成句,表达说话者对所述事件进行主观评价,起到肯定性推断的作用。

(1) “不瞒先生说,那些洋字是跟我一个盟兄学的。他在东交民巷作六国翻译。据他说,念外国字只要把平仄念调了,准保没错。”老张又一挤眼自外而内的一笑。(老舍《老张的哲学》)

1.2.2. 客观意义向主观意义转变

在语法化过程中,词汇意义由客观到主观的演变也是主观化的一种体现。由于词汇化伴随着语法化,“准”向双音节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示“允许、许可”的义项也会引申出其他表示肯定推断义的“准”类词,例如“准保”、“一准”等。并使其具有[+肯定性]、[+推断性]等语义特征,从而使只有客观陈述意义的“准保”在使用时体现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实现由客观意义向主观意义的转变。例如:

(2) 其实师傅们调馅兑碱都已很有经验,准保咸淡适中,酸碱合度,不会有差。但是胡老二还是每天要视验一下,方才放心。(《故人往事》汪曾祺)

上述例子如果没有“准保”,只是陈述客观事实,师傅们调馅很有经验,各方面都不会有差错。有了语气副词“准保”之后,这句话有了主观意义,表明说话者对师傅们调馅儿手艺的肯定与保证的态度。

1.2.3. 非认识情态向认识情态转变

情态是句子客观命题之外的成分,主要表示言者对所述客观事件的观点和主观态度。张谊生 [6] (2000)将情态分为知识情态和义务情态。知识情态指的是对命题的知识和信仰、态度和观点。义务情态是指说话人的指令和承诺,愿望和评价。情态范畴具有一定主观性,主要表达说话人对相关命题和情景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语气副词“准保”的情态意义也是由非情态意义演化发展而来的。

上一节分析了“准保”的语法化过程,在明代“准保”逐渐虚化为状语性修饰成分,表义重点逐渐后移,表述性逐渐减弱,语气性和情态性逐渐加强,开始具有肯定推断义,表示说话者的肯定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准保”在句中表达必然情态,表现说话人对所述事件真实性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言者对命题发生可能性的期望和意愿。例如:

(3) 落在叫风吹斜荆棘上,注视者会想:“这准保是他熟悉的情景。”(《读书》)

2. “准保”的主观性表现

在“准保”主观化的动态过程中,其主观性逐渐得到彰显,这些都可以从“准保”句中说话人的视角、认识和情感表现出来。沈家煊 [1] (2001)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会在话语中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留下自我的印记。语言不只是对事物或者所述事件的客观表达,而是伴随着说话人自我情感的主观表达。沈家煊(2001)认为主观性所集中研究的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说话人的主观性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十分常见,下面将举例说明“准保”的主观性是如何在这三个方面体现的。

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视角”就是指说话人对其所述事件的观察角度或对客观事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说话人视角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说话人观察客观情况的角度,或者对客观情况的叙说的角度是不同的。例如:

(1) ①他准保知道了。②准保他知道了。③他准保知道。④准保他知道。

上述例子从说话人的视角来看,如果侧重“知道”这个事件本身,②④的主观性强于①③。对比①②句可以看出,两句的意思从表面上看是一样的,但是认真分析会发现这两个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侧重点是不同的。①侧重于强调“他”知道了,而不是别人;②的主观视角是“我”,从“我”的角度推断他知道了,重点是“知道”这件事情。

第二,说话人的认识。“认识”主要跟能愿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这一角度的研究最为深入。下面将“准保”与“一定”对比说明“准保”的主观性在说话人的认识方面的体现。

在表达必然情态的副词中,“准保”和“一定”都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肯定推断。在现代汉语中,“一定”有三种用法:①表情势的必要;②表意志的坚决;③表推断的必然。但“准保”不仅仅是推断,也含有一种主观上的保证,更倾向于语气上的肯定性推断。“一定”的推断性更强,更能体现言者的主观判断或态度其情态性也更强。例如:

(2) 前方依然布满荆棘,但也一定铺展着鲜花。

(3) 除了这个,准保你什么也搜不着!

上述两个例子中,“准保”和“一定”不能互换,在句法和语义上都不成立。

当句子的宾语为主谓短语时,“准保”可以放在宾语之前作谓语,有动词义“保证”的意思,表示对这一事件做出肯定推断的主观态度,而“一定”不可以。例如:

(4) 现在不珍惜她,将来准保你后悔。

*现在不珍惜她,将来一定你后悔。

在第一节中,我们得出与“准保”共现的能愿动词频次最高的是“能”和“会”,而不与表示言者意志更强的能愿动词“要”共现。这也是“一定”的情态性较高的表现,“一定”更倾向于客观必然的推断性,因此经常和“要”共现。“准保”表示说话人在语气上的主观推断,因此主观性更强。例如:

(5) 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准保要努力学习。

在《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3] 中也对“准”和“一定”进行了辨析。由于该词典中将“准保”释为与“准”同意义的词。首先,“准”一般只用于口语,而“一定”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用。其次,“一定”除了表示肯定推测的意义,有时用法相当于“必须”,含有表示主动者的决心的意思。例如:

(6) 要使我们全党的步调整齐一致,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我们一定要反对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毛泽东选集》

(7) 首长们放心,我们一定拿下劳山。《保卫延安》

上述例(6)中的“一定”不能用“准”来代替;如果例(7)中的“一定”换成“准”,就不是拿下劳山的决心,而是说话者对拿下劳山的肯定性推测。

第三,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情感”主要包括说话人的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在话语交际中,很难将说话人表述的客观命题与主观情感区分开,说话人情感的体现有多种方式,因此,与前两种主观性表现方式相比,说话人的“情感”主观性更强,通常与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交织在一起 [7]。语气副词“准保”表示对客观事情的肯定推断,说话人的态度是肯定确信的。例如:

(8) 等会儿老街坊们来到,准保有热茶喝,有舒服地方坐。(《老舍戏剧》)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准保”表达了说话人肯定的语气和坚定地情感倾向,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传达出了说话者对所述事件的观点、态度或情感,从而表现出主观性。

3. 结语

“准保”作为一个语气副词有其特殊性,主要表达肯定推断的意义。语气副词“准保”的肯定推断义是在特定句法环境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并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本文主要分析了语气副词“准保”由偏正结构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其主观化通过语法功能从命题转变为言谈,意义由客观转变为主观,情态功能从非认识情态转变为认识情态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并进一步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阐释了“准保”的主观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3(4): 268-27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3]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4] 齐沪扬. 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5] Traugott, E.C. (1995)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 In: Stein, D. and Wright, S., Eds.,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0.
[7] 潘海峰. 汉语副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