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意
Analysis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CPP.2022.113065, PDF, HTML, XML, 下载: 268  浏览: 441 
作者: 韩思琦: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New Development Concept Marxist Philosophy Social Development
摘要: 发展是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话题。历史性的谋篇布局必须树立时代意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中,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瞄准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靶心”,主张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当代中国接续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发展进程、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本文将从新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出发,系统剖析其主要内容所展现的哲学意蕴,旨在破解现阶段发展难题,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凝心聚力。
Abstract: Development is an immutable topic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Historical overall planning must foster a sense of er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as the core, in the historic leap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new era, is rooted in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imed at “bull’s-eye” of the deep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our country, advocate a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o guide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n development, It demonstrates the CPC’s accurate grasp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Based on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iming at solv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ncentrating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
文章引用:韩思琦. 浅析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意[J]. 哲学进展, 2022, 11(3): 369-37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65

1. 引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回答了当代中国要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破解现今发展困境,形成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核心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入了时代内涵与中国智慧。本文通过剖析新发展理念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当代发展状况的深刻融合,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优化发展意识,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 追本溯源:新发展理念的生成基础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引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旗帜,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并非是空洞无物的主观臆想,它是党中央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针对新时代发展目的、动力、路径等系列问题所做出的准确研判,其理念体系的形成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之上。

2.1. 理论基础

与时俱进作为中国共产党核心的政治品质,是党的活力源泉所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紧抓时代脉搏,对国家发展整体框架做出高度概括与总结,形成了富有时代基因的发展理念,为当代新发展理念的生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建国初期,面对两极对立的国际格局与“一穷二白”的国内局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随后带领人民通过“一化三改”的战略,实现了我国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承袭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将“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准,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核心发展理念,旨在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与文明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对苏东聚变、冷战格局结束的世界新局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发展与执政紧密联系在一起,阐释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先前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发展理念正是在以往发展理念与经验的“母体”中孕育成长,为解决现阶段我国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标。

2.2. 现实需求

不同的时代条件为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设定了要求,只有顺应时代趋势,满足时代条件,正确回答时代之问,才能在相对时空中推动社会的发展。新发展理念的生成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1] 经济发展阶段的复杂性使得产能过剩、生产结构亟待调整、资源与劳动力要素驱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其次,在社会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我国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问题与矛盾,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仅阻碍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最后,在生态方面,我国一直实行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讲求“增长优先”。但长期的发展理念落后、发展方式滞后、发展空间不合理,致使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同时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对优质环境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只有倾听民意、顺从民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才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真正展现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3. 条分节解:社会新发展理念的哲学蕴意

3.1.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体现

现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明显不足,无法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创新作为引领全面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优化发展模式、增强发展活力的关键之策。因此,我国将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使其融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创新发展的理念中也映射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深刻论述了人与世界间的实质关系,即二者先为前者改造后者,再为前者反映后者,人类以实践为桥梁,在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去反映世界。实践作为人存在的特有方式,对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实践是人与动物区别开的基础。动物是完全依附于自然的,自然界的阈值便是动物生存的最大范围。人类则可以将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作为桥梁来改造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对人类的限制。另一方面,实践是人自觉能动性的集中展现。人的能动性既包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也涵盖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通过实践,人类不仅将这个世界真正变为属人的世界,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推动、自我创造的活动。创新引领发展的本质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不断突破当前发展的桎梏,推动我国向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迈进。因此,我们要将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鼓励科研人员投身前瞻基础性研究之中,弥补关键技术领域的空白。同时,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并行,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3.2. 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确论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显露。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积存已久的历史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关系上。现阶段,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如若不破除各方关系的认知障碍,注重发展的整体性,逐步调整发展布局,那么我国的发展将无法行稳致远,更不必谈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协调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方向指引,是马克思主义有机体理论的确证。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阐明了社会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并不是单个人的简单机械组合。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是在社会交往体系的完善中逐渐形成的,主要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三部分组成,这些结构并非是机械的堆砌在一起,而是处于一个互相联结,互相依存的统一体之中。要推动社会有机体组织的有序运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有意识的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协调好各个要素间的关系,使其在相互配合中形成促进社会有机组织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

协调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中国土壤上的具体生成与展现,它强调社会各要素间均衡有序的排列,不但要充分发挥社会要素个体的功效,还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将不同要素纳入到社会整体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避免“木桶效应”的产生,以实现社会有机体的长足发展。

3.3. 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彰显

虽然已经步入新时代,但我国仍存在着由于粗放型经济所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与自然间的相处模式还有待磨合。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绊脚石。绿色发展理念内含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智慧,它强调人与自然间的相处之道,阐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均衡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主张人与自然处于动态的联结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间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人类归属自然,是生态循环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人与自然构成的整体性系统中,以实践为中介,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与改造自然。因而,自然界的更新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唇齿相依,二者互为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指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界限与范围的,正如同马克思所论述的那般:“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 即便生产力发展达到前所未有高度,人类也无法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将其作为自己任意挥霍的场所。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而不是征服。我们应当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发展的力度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与资源禀赋相结合,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当代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为全球生态发展所必须做出的贡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间的相处之道。

3.4. 开放发展: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指向

闭关锁国曾使中国陷入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之中,导致积贫积弱,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祸根。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从无数的血与泪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国际治理体系面临着调整,各国间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强度、深度与广度都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开放发展的理念是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的选择,蕴藏着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思想导向。

“所谓系统,就是由不同要素之间的有序联系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 系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整体性。系统自身的功能与性质并不是其组成要素的机械合并,而是由整体的结构所决定。同时系统论并没有单单强调整体的作用,而忽略系统中要素的作用。它指出系统中关键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要素,产生连锁效应,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功能发生改变。

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指引我们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与共的全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世界发展中的一个要素,要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间的关系。而开放发展的理论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指向,将我国放置于世界这个大系统之中,强调当代中国发展的系统性与联动性。在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着力处理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不仅将世界资源作为我国全面发展的深厚滋养,同时也让各国搭乘我国发展的顺风车,以自身发展之力反促世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注入了中国智慧。

3.5.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追求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4] 而现阶段仍然存在不同群体、行业、地域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无法兼具等问题,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影响了党的执政根基。而共享发展的理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社情的科学选择。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廓清了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主要地位。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生存以及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相应物质前提,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出一切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源头,因而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形态演变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更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与决定性力量。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贯穿其中,以公平作为全面发展基点,主张从人民共建到人民共享,体现了社会实践主体与价值实现主体的有机统一,昭示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人民属性,以及其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与决心。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将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真正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我国发展的终极指向。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发展的精华。新发展理念正是着眼于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与新问题所提出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兼备的全新理念,是新时代的发展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自觉树立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意,善于用辩证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努力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8: 13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61.
[3] 张雷声, 主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23.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