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决定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反思
Technical Refle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得到新的发展,同时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着技术发展反思。批判地看待技术决定论是大学生网络思政变革的理论依据,在对大学生网络思政进行技术反思的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合理把握科学技术和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和影响作用。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has been newly developed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at the same time, onlin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flection. A critical view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techn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reasonably grasp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tial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content.
文章引用:高杏. 技术决定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反思[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6): 1436-144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6229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1] 过去三十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而这一发展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的技术发展,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思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技术决定论在众多技术发展理论中是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这一思想认为“科技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2]。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和启发,更应该充分挖掘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尽可能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最终和谐发展。对高校网络思政来说,这一批判与启示可以提供开展技术反思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的进一步创新。

2. 未来主义技术决定论的内涵与启示

未来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一般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展开预测,它以较为独特的视野提示了按照人类所作的各种选择走向未来的可能性 [3]。作为未来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技术决定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产生,未来社会主义的学者们从它出发,对科技进步后的社会变化展开具体详细的分析,持续关注科技问题。

2.1. 未来主义技术决定论的内涵

自从第一批劳动工具被创造使用以来,科学和技术就一直是生产力的潜在驱动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它们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形成了一股思潮,最初盛行的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大多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科学技术相关思想有关。到了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科技统治论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一切有积极意义的革命只能是“工业革命”,认为一切由资本主导最终都会变成由技术主导。技术决定论的思想在二战后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间,重新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将过去的理论观点不断继承发展。

《自然辩证百科全书》这样定义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通常是指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的一种思想,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 [4]。技术决定论声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驱动力,但所有关于技术决定论的观点都是基于对科学技术的真正作用的片面夸大。西方技术决定论者遵循这一思想,认为社会的变化、人类的命运等是由科学技术决定的,认为科学技术是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他们认为,当社会的技术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时,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2.2. 未来主义技术决定论的启示

未来主义思潮具有二重性,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未来主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高估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尽管未来主义高估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了生产关系的重要性,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包含了一些对社会发展有益的因素,即对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整体把握,以及对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尝试。首先,未来主义技术决定论看到了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它呼吁人们利用科技进步实现社会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道路上来。

总之,只有全面考虑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努力避免其负面效应,才能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现状和技术反思

未来主义中技术决定论强调的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使科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观点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的高速变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带来了新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作为信息接收传播的中心,网络深入到大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这一变化给传统的思政教育带来一定冲击。党和政府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做出反应,认识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目前提出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状况联系起来。

3.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现状

新时代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络也使得数字应用技术等相关技术更有效地深入地投入使用,微博、抖音、B站等移动客户端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流行,基于它们内容丰富和使用方便的特点,这些新的传播媒体吸引了大多数大学生群体。一方面,网络传播展现出了非常及时且交互性强的优势,这些优势注入了全新发展活力,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断得到补充,大学生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也得到了开拓;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那些不利的消极影响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他强调,“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5] 网络教学模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模式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体平台来看,以“学习强国”APP为代表的优质学习平台发挥着重大作用。集强大教学功能和明确政治导向于一体的“学习强国”APP整合了许多官方媒体资源,非常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与此同时它又包含了大量政治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明确而直观地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重点内容。大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学习时事政治的主动意识,因此,在“学习强国”APP中那些政治性强的学习内容有助于使他们的思想政治学习更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

从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从慕课教学到混合式学习,从网络教学到即使教学,这些智慧课堂的教学方式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技术进步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结合。智慧课堂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主流,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多年来一直使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软件,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方式。可以说,智慧课堂的教学方式,是把互联网络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技术力量的直观体现。

立足新时代,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更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与内涵出发,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为思政教育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最终达到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通过对优质学习平台和智能课堂平台的利用,大学生可以不断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最终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实施,彰显对大学生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3.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反思

技术决定论强调的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使科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观点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科学技术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愈加明显,它们相辅相成,推动网络思政的新发展。在科学技术成果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发展的同时两者结合的技术反思问题也不容忽视。

3.2.1. 网络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散,整合度不够

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数据存储库,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中进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检索,以及对信息数据的传播和共享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也由最初的单向接受网络媒体平台中出现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影响,转变为了积极地参与到不同网络媒体平台的互动、分享甚至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网络媒体的传播也开始向多媒体传播转变。这个过程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中接受到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接触到的网络论点更加多元,但大学生在网络媒体平台的学习使用中缺乏辨别有益的资源、整合有效资源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3.2.2. 网络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特色性缺失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创造有感情的、有价值的且有个人特色的互动关系,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媒体发挥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服务作用,无法维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在网络媒体的具体内容上来看,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媒体不断更新迭代,但网络媒体平台中真正发挥思想政治作用的教育内容多数时候为固定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更新。而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缺乏互动关系,固定不变的教育内容再由网络平台通过程序设定机械化地输出给受教育者,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过度依赖科学技术传输固化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性缺乏的问题。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展开网络思政的教学平台得到优化、学习方法得到补充;但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网络思政的教育内容的丰富受到阻碍。

4. 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随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化与不断反思,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反思仍然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得到矫正,将创新应用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4.1.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

鉴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散性和大学生参与媒体的水平较低等问题,科学技术应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并利用科学技术的应用潜力,建立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为了开展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的多数高校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展开,通过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内容的广泛传播,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不断推进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新的网络传播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传播的即时性进行相关内容的政治解读的传递,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大政方针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实践。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利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功能,比如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题,用微博宣传与实时热点有关的最新照片和视频等。以此不断开发推进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从而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4.2. 高度重视教育内容,打造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针对网络媒体中出现的教育内容固化缺乏特色性的问题,我们要意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教育内容本身更为重要。红色文化富于浓厚的历史内涵,指导了我国历史革命与斗争,对全国各族人民来说都具有特殊意义,将红色文化投入运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为了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利用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充分使用各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体系之中,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区域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思想、精神和行动等方面的理论探索。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依托,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与红色文化内容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段加大对红色地方文化的宣传力度。还可以利用红色文化宣传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以重大活动和纪念日为契机,将线上和线下活动连贯起来,通过创新思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5. 结语

技术决定论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的批判与正面影响的启发,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反思提供了相关思路:一方面重视科学技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整合网络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但在另一方面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环境,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强化补充刻不容缓。要合理认识、把握科学技术和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和影响作用,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18.
[2] 段忠桥.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
[3] 段忠桥.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
[4] 陈昌曙. 技术哲学引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89-190.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编.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6: 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