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在绿色发展理念中的三重维度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摘要: 人与自然间的复杂关系,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永恒不变的话题。马克思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探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强调自然对人的主体地位、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解路径等,这些内容构成了统一的整体。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又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也有积极意义:从理论来源看,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从实践依据来看,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价值导向来看,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到“发展为了人民”。重点围绕以上三方面来论证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为绿色发展理念所提供借鉴价值,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n eternal topic in human society so far. U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Marx is committed to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clearly emphasiz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nature on man, the dynamic role of man on nature, and how to realize the path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se elements constitute a unified whole. However, Marx’s doctrin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lso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Xi Jinping's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from the theoretical source, it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ractical basis, it emphasizes “green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golden mountains”; from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terms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emphasis is on “people-centered” to “development for the people”. The focus is on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Marx’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also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文章引用:马林.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在绿色发展理念中的三重维度[J]. 哲学进展, 2022, 11(3): 387-39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68

1. 引言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的问题,也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日益完善,对自然环境也愈加重视,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事关民生的福祉、事关国家的繁荣、事关全球的和平。如今,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绿色发展理念视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一部分,并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休戚与共,人类只有认识到与自然和平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2.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对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和存在论角度来看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种有机的躯体。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人是“人化自然”的社会产物,是“社会的自然”和“历史的自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客体性关系。人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整体,是自然与人性的有机结合,而实现这一辩证统一的前提是人的劳动实践。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具体涵盖三方面: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首先在1843年秋《论犹太人问题》文章中,把世界阐释为“人类世界与自然界” [1]。继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始终依靠自然界生活” [1]。马克思把人看作是一种依附于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了自然,就不可能有社会。同时他也强调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人只有依赖自然界才能够生存下去。2) 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可以把自然中的事物依靠自身所需要的联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成为新事物。其中“人与自然互为对象性存在物” [2] 是对该概念最为直观生动的表达。3)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与和解路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在实现剩余价值的同时对自然界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毁灭。表示人类与自然间的关系最终会演变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要破除这一矛盾就必须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解。

3.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

3.1.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人无论如何活动始终都依赖于自然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隶属于自然,归根到底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句话的含义在一方面论述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依赖自然,不可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随心所欲去创造事物,人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指出,人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事物的,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不会完全遵从自然界的束缚。

人是从自然界单独分化出来的,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能够完全地从整个自然界中脱离。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的重要一部分,人类获得的生活资料也归根结底来自于自然界本身,伤害了自然界也就伤害了人类本身。无论人处于自在阶段还是自为阶段,生产资料对于人们来说始终是必不可少,而获取的来源就是自然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而这一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又是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回归于自然界之中,尽全力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这并不意味这完全被自然界所征服,而是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个部分,发挥人对于自然的主导作用,利用自然中原有的条件来改造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3.2. 人与自然互为对象性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虽然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同样也制约着人的活动,但是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恰恰相反人能够发挥能动性,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人与自然互为对象性存在物” [2] 充分表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以及主客观的统一,其中对象性关系就是人进行实践形成的一种社会历史关系。马克思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表述: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想要创造自己所需的物质时,即迈出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与动物区别开来 [3]。这充分说明了人与动植物不同,有自己的意识,因此也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并且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还起着决定作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意识,在思维中构建理想的框架从而作用于自然界。

自然界创造人,人也创造者环境,二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自然的历史,因此人类与自然就包含了双重关系。绿色发展理念继承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 [4] 这一理论,提出了“自然是生命之母” [5] 这一说法,强调自然界是万物的母亲。人可以依靠自然界,因为自然可以源源不断的给人类提供所需的生产资料,当然人类又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自身所需要产品。人作用于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也作用于人。生态兴则国运兴,人与自然始终是生命共同体,努力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4. 从异化到和解的趋向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

4.1.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论述道,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归资本家所占有,生产类型、生产数量都服从于资本家的需要,雇佣工人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必须完全听从资本家的命令。此时,工人实质上就是奴隶,他们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从而就导致了一种异化关系,即人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同时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这种异化最终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无休止的破坏。资本家在获取足够多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时,只留给工人最低的生活资料,并且资本家对于资本的掠夺以自然为条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足够多的生产原料,这就使得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被消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走向恶化。工业社会中,人们科学技术手段得到了提高,更加便捷的将科技成果的残渣倾泻于自然界之中,这就使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与自然关系至此降至冰点。

4.2. 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路径

马克思表示“人与人的关系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6],也就是意味着,要改变这种异化,还必须从人与人关系入手。因此马克思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律,并从这个规律出发去实现和解的路径,即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以及人与人类自身的和解。要实现两个和解,首先也要意识到和解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这是和解的必由之路。马克思在早期曾说,当人类面对极端贫困之时就开始为夺取生产资料而进行斗争,随之便向自然界进行无休止的掠夺,而制止这一行为的最好方式便是自己去创造人类所需的生产资料,实现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和谐。

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实践前提,就是要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来逐步引领经济的发展,绿色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走的正道。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的生产力,人们可以挖掘自然环境中的经济价值,以此来满足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综合价值,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稳健发展也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在面对生态环境破坏之时,可以利用生态技术手段进行生态治理,以此来挽救生态危机。回首过去,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中,我们走了很多老路和弯路,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发展,这是万万不行的。习近平提出:让资源全面节约、生态环境干净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强调要将经济的发展方式快速转变,逐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全过程中去。我们不仅要始终践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而且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共同促进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兴旺和中国的美丽。

5. 人的全面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

5.1.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3]。这表明,实现共产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落脚点。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此时的发展还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候的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和 “物的依赖”,实现了个性发展。人们审美意识得到了提高,体力、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工作才能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中不是只有一些人得到了发展,恰恰相反,人人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感,整个社会高度和谐统一,社会发展也不再以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

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7],明确指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对马克思提出的人全面发展的继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三重关系,这在新时代提出的五位一体与五大发展理念中得以体现。实现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自然、精神、社会的发展,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社会实践,以此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5.2. 由“以人民为主体”到“发展为了人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阐述“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 [4]。这是通过异化劳动,来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分离。所谓异化,按照如今最通俗理解的分析,可以将其看作为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马克思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破坏,揭露了一些工人每日工作14小时甚至16小时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于无产阶级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内心里对资本私有制深深厌恶,表示了对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而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所占的人民立场。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与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民主体”理论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可以发现,人民现在更加向往美好生活,当然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的,这同样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归宿。美好生活不仅涉及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而且还要有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需要青山绿水。这表明,过去提出的解决温饱问题已经完成,进而转变成为对生态环境的期待,百姓开始期待看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蓝天白云,能够呼吸格外清新的空气,充分说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生、就是福祉,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无法离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思想的论述始终围绕人,无论是对异化劳动的强烈不满,还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驳,都体现了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落脚点也是人民,强调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服务,始终秉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总基调,让百姓吃得好、住的暖。总而言之,无论是坚持“人民主体”还是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这都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最好的体现。

6. 结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资源短缺、植被破坏、冰川融化、河流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必须让每一个人都陷入沉思。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学者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而这些解决方法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指出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为我们走生态文明道路、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此,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建设好美丽中国,开创好中国美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6.
[2] 徐水华. 从“对象性关系”到“物质变换关系”——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J]. 生态经济, 2014, 30(1): 186-190.
[3] 陈东, 陈引弟.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3(2): 30-34.
https://doi.org/10.16229/j.cnki.issn1000-5102.2021.02.007
[4] 张宁. 文本视阈下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研究——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和现实观照[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5(1): 1-9+16.
https://doi.org/10.14067/j.cnki.1673-9272.2021.01.001
[5] 龙丽波, 李梁. 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4(3): 1-7.
[6] 邓强. 论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2000(4): 7-12.
[7] 黄力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推进[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10): 1-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