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的互相适应的职业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 [1]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2] ,加快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对于我国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至关重要。当前对社会工作的综述并不缺乏,但是针对老年社会工作的量化综述相对于质性研究较少,且缺少宏观上的梳理和整合。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我国当前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核心文献研究知识进行图谱的可视化展示研究分析,研究对象为CNKI收录相关程度较高的1088篇核心期刊论文(截止至2022年1月15日),通过运用软件中的作者共现性分析、关键词共现性分析、聚类分析、突现性分析等多个计量指标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归纳和总结,提供多样化、直观化、科学化的可视化分析支持,帮助学者更有效、更科学的定位学术热点以及高产作者,不仅对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具有建设意义,同时也为老年社会工作实践落地提供了多样路径和理论指导,从而使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更加丰富和完善。
2. 研究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数据为数据来源,为确保数据的质量与相关性,在CNKI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以“老年社会工作”为搜索主题,依据1987年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恢复建设,以1987年1月1日和2022年1月15日为时间节点进行高级检索并截取数据。为保证对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分析综合客观,将所检索出的1088篇针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论文全部计入,最终获得研究文献共1088篇。将文献以Ref Works格式导出,合理命名存档后,统一保存在“input”文件夹,再利用CiteSpace中data栏目的“Import/Export”功能将文档转换成CiteSpace可识别的内容,存入到“output”文件夹,并复制到“data”文件夹,同时建立一个“project”空白文件夹,然后使用CiteSpace读取,在CiteSpace软件页面“Time Slicing”将文献进行年份划分,选择1987年1月至2022年1月,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ing”以一年为为跨度进行划分,然后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以寻径算法(Pathfinder)对作者、机构、关键词或期刊等内容,选择标准处选择g-index,k = 25,由此绘制图谱,然后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上述文献加以可视化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图谱 [3] 。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引文空间是一款通过科学分析探索蕴含在文献中的潜在知识,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Java语言支持下开发的一款以引文可视化计量软件 [4] 。由于是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因此也将通过此类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以及制作可视化图谱进行科学直观统计分析。通过使用CiteSpace工具软件并辅以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和Excel等工具对老年社会工作进行计量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当前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现状,发掘其专业研究热点,寻找其理论研究上的优势与缺陷,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进而助力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3. 文献统计分析
3.1. 研究历程分析
以年份为划分得出我国每年在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相关发文量(详见图1),最早的相关文献发表于1990年,有两篇文献,后两年保持两篇的发文量,随后的十年间相关论文发文量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并保持在十篇左右。自2006年开始我国老年社会相关研究年发文量突破二十并迅速增加至2015年的66篇,2016年剧增33篇达到99篇,当然这也跟我国民政部在2016年发布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行业标准,2016年后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相关研究年发文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点,尤其在2018年和2019年两年发文量突破了一百。以年度发文量为依据,分析各个阶段得特征后将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相关研究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87年至2005年):起步阶段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科学把握老年社会工作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主题。依据关键词图谱显示这一阶段关键词主要有:“社区服务”、“老年人口”、“居委会”、“老年公寓”、“慢性病”、“发病率”、“病死率”、“卫生保健”、“生活照料”等(具体详见图2)。从关键词中分析可以得出特点:这一阶段注重老年人疾病、基础生活等相关的研究。
在这一时间段,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框架初见雏形,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探索也保持一定活力。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我国对老年人养老居住地倾向选择在老年公寓、托老所等专门机构中,更早的基层组织类似居委会、社区等在社会工作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俞官法、朱抗美 [5] 在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上的探索和王元慧 [6] 在老年妇女生活状态上的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向也还停留在初期的物质、生理需求的满足,医疗条件的改善上。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ub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
图1.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分布图

Figure 2. Keyword knowledge map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in China (1987~2005)
图2.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1987~2005年)
3.1.2. 第二阶段(2006年至2015年):稳步发展阶段
依据图谱显示这一阶段关键词主要有:“社区服务”、“社会工作”、“老年人”、“居家养老”、“福利院”、“居住问题”、“模式探讨”、“公办民营”、“空巢老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养老”、“需求”、“社会支持”、“养老功能”、“老年大学”等(具体详见图3)。从关键词中分析可以得出特点:这一阶段注重关于养老场所模式、专业方法和精神状态等相关的研究。

Figure 3. Keyword knowledge map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in China (2006~2015)
图3.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2006~2015年)
在这一阶段发文量总体上升,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也更加广泛且深刻,且更加注重养老难题解决方面的探索,注重探索养老机构的作用 [7] ,关注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质量与体验感 [8] ,兼顾城市农村养老 [9] ;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研究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加大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在老年群体上的应用 [10] ,推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3.1.3. 第三阶段(2016至2022年1月15):创新发展阶段
依据图谱显示这一阶段关键词主要有:“社会工作”、“社区服务”、“老年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小组工作”、“伦理困境”、“伦理原则”、“个案工作”、“专项行动”、“健康管理”、“志愿服务”、“本土化”、“叙事疗法”、“精神慰藉”、“优势视角”、“社工服务”、“养老产业”、“人际交往”、“养老护理”、“城乡社区”、“农村老人”、“老年大学”、“临终关怀”等(具体详见图4)。从关键词中分析可以得出特点:这一阶段注重关于养老场所的更优组合、专业方法和伦理及服务、生理心理健康、城乡兼顾、本土内化等相关的研究。其中包括运用一些专业的方法例如叙事疗法 [11] 、优势视角 [12] 、增权 [13] 等专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兼收并蓄,继承创新出嵌入式 [14] 、医养结合 [15] 、时间银行 [16] 同时也在家庭、社区、公寓、机构等传统养老方式的中创新多组合新方法的互助养老办法;同时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国外应对老龄化经验 [17] ,创办老年大学 [18] ,城乡社区互助组织,改善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加注重精神慰藉 [19] ,更加考虑价值冲突,更加坚持伦理原则 [20] 。此外尊重老人自决作为社会工作者应遵循的原则上,临终关怀 [21] 这一研究方向也成为一重点。
这一阶段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国家综合环境向好,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机遇。这一阶段,发文量呈现一个小高峰并且进入高发文量新常态化,发文量与研究深度都有所增加。在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不断发展中,将更多的专业方法、专业理念运用到实际的老年社会实务当中。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样式是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当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以较为直观的展示关键词网络的聚类,聚类样式中不同颜色的节点代表不同的聚类,从而确定目前的研究热点。经过聚类分析操作得到一个N = 637、E = 1756、Density = 0.0087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具体详见图5),存在28大聚类:#0社会工作、#1社区服务、#2老年人口、#3老年人、#4老龄化、#5心理障碍、#6养老、#7养老机构、#8社会功能、#9老年病、#10人口老化、#11优抚对象、#12伦理困境、#13就业岗位、#14景天魁、#15老年服务、#16人口构成、#17养老金制度、#18人才队伍建设。可见该图以社会工作、社区服务、老年人口、老年人等关键词为中心,向多个方向发散研究。延申研究包括老年人本身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在应对老龄化存在伦理和人员的问题、社会老年问题各种现象、应对老龄化的制度探索等。

Figure 4. Keyword knowledge map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in China (January 15, 2016~2022)
图4.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2016~2022年1月15日)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on the aged in China (1987~2022)
图5.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1987~2022年)
3.3. 研究热点突现性分析
录入全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运用时间轴,将研究方向与时间相结合,清楚的可以看出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热点随着时间发展变化,也可以得知在研究方向上的关键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根据突现性分析可以看出(具体详见图6),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细分下的家庭养老和个案工作的研究比较热门,从最近的研究突现和时间轴的综合分析来看,在健康管理 [22] 、老年餐桌 [23] 、医务社工 [24] 、介护服务 [25] 等。且随着社会工作在预防问题发生上发挥作用,相信老年社会工作在健康管理、老年餐桌、医护社工、介护服务等方向的研究也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Figure 6. Keyword emergence distribution map (1987~2022)
图6. 关键词突现性分布图(1987~2022年)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对我国老年社会关注研究领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老年社会工作问题的研究在起步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仅关注老年人口、社区服务、居委会、生活照料、家庭养老、老龄工作、养老模式等问题,到了创新发展阶段关注研究的热点拓展为社会支持、福利机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本土化、老年群体和服务、健康管理、伦理困境、精神慰籍等层面。
2) 通过老年社会工作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发现:我国对于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相关研究由单纯的关注物质和生活照顾转向关注伦理困境、精神慰籍、心理支持等多维层面的需求,体现出老年社会工作研究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
3) 人口老龄化推动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受到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时间影响,也受我国相关政策影响。老年行政社会工作的研究者应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既要推出应对老龄化的政策,也要出台支持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相关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的相关政策。
4)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987~2005年为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的初创和起步阶段;2006~2015年为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的稳步发展阶段,2016年~2022年为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我国的老年社会工作发展初期处于相关知识积累和相关人才培养阶段,在后来的社会工作研究发展中逐步跟进,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婴儿潮”带来的影响下,老龄化迅速发展,推动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老年社会工作研究发展、更多学者躬耕于老年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促进了老年社会工作研究运用多种方向、探索多个实务方法、从多个视角切入,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研究取得更多硕果,社会工作也在本土化进程中创新发展,体现了本土化后的理论模式创新以及老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的持续良性发展。由此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研究才能稳步推进本土化,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4.2. 展望
1) 从发文量和研究热点来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虽然本土化较为成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实践也较为合理有效,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者,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国际社会工作提供中国的经验与借鉴。
2) 从聚类分析来看,研究聚类数量较少且范围小,可知我国社会工作学术合作不够密切,尚没有形成一个研究核心;研究学者主要分布于高校中,尽管学者数量较多,研究成果丰富,但从分析图谱中可知,学者之间对于同一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理论穿插较少。
3) 从突现词和关键词来看,当前研究重视对老年群体的个性化认识,但对于老年人个人经历和性格的特殊性如何适应所处环境的研究仍有研究空间,加强该领域研究将更有利于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老年社会工作实践满意度。
参考文献